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6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豆野螟触角感器的电镜超微结构及嗅觉功能
被引量:
24
1
作者
王霞
徐静
+3 位作者
刘凤英
陈海滨
吴降星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25-1234,共10页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触角电位仪(EAG)对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触角感器的结构其及嗅觉功能进行了研究。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扫描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成虫触角上存在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触角电位仪(EAG)对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触角感器的结构其及嗅觉功能进行了研究。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扫描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成虫触角上存在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5种,雄成虫触角除上述5种感器外,还分布有柱形感器。以基部(触角的1/3)、中部(触角的1/3)和端部(触角的1/3)为单位,对雌、雄成虫触角节的各种类型感器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在雌和雄虫触角上的分布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测定了豆野螟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醛和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1-醇以及雌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的EAG反应感应部位,结果表明EAG反应强弱与感器数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对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有反应的触角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对信息素反应的感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的顶端24小节内(约占触角的1/3),而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反应的感器则分布于触角鞭节顶端48小节内(约占触角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触角电位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
性信息素化合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寄主对豆野螟的药剂敏感性和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3
2
作者
潘亚飞
孟建玉
+2 位作者
张小亚
周兴苗
雷朝亮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500,共5页
比较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MarucatestulalisGeyer幼虫对3种药剂敏感性的差异,及其体内4种解毒酶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高效顺反氯氰菊酯和灭多威的敏感性差异显著,豇豆>四季豆>扁豆;对茚虫威...
比较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MarucatestulalisGeyer幼虫对3种药剂敏感性的差异,及其体内4种解毒酶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高效顺反氯氰菊酯和灭多威的敏感性差异显著,豇豆>四季豆>扁豆;对茚虫威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体内4种酶活性都发生了变化,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豇豆>四季豆>扁豆;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推测:取食扁豆的豆野螟体内产生对高效顺反氯氰菊酯和灭多威具有一定解毒作用的物质;而取食豇豆的豆野螟产生的某种物质对茚虫威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4种酶在其对茚虫威的解毒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寄主植物
药剂敏感性
乙酰胆碱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羧酸酯酶
多功能氧化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
14
3
作者
文礼章
肖新平
邓培云
《昆虫知识》
CSCD
2000年第5期274-278,共5页
本文较全面地报道了豇豆荚螟在湖南长沙、湘潭地区的生物学特征、发生动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提出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的豇豆荚螟综合防治技术。豇豆荚螟在上述两地区 1年能发生 6~ 7代 ;1~ 6代各代历期依次为 33.5,2 3,2 1,2 8,34.5和 ...
本文较全面地报道了豇豆荚螟在湖南长沙、湘潭地区的生物学特征、发生动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提出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的豇豆荚螟综合防治技术。豇豆荚螟在上述两地区 1年能发生 6~ 7代 ;1~ 6代各代历期依次为 33.5,2 3,2 1,2 8,34.5和 4 4天。寄主生育期可影响该虫的发生量 ,采用“治花不治角 ,打顶不打底”的施药方法 ,能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降低农药残留量。在防治试验用的 12种药剂中 ,2 5%乙酰甲胺磷乳油、2 .5%敌杀死乳油、生长调节剂 5%定虫隆 (抑太保 )、细菌性杀虫剂 Bt乳剂和 HD- 1的防治效果在 80 %以上 ;灭幼脲 2号、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辛硫磷 ,防治效果在 70 %~ 80 %之间 ;而敌百虫、乐果、敌敌畏的防治效果不达 7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豆科蔬菜害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豆野螟成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和性信息素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被引量:
13
4
作者
王霞
徐静
+2 位作者
沈幼莲
刘凤英
杜永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73-1979,共7页
以顺3-己烯乙酸酯为标准化合物,研究了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对不同浓度的植物挥发性和性信息素化合物组分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气味具有强烈的EAG反应,但在大部分浓度下,雌、雄虫的反应没有...
以顺3-己烯乙酸酯为标准化合物,研究了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对不同浓度的植物挥发性和性信息素化合物组分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气味具有强烈的EAG反应,但在大部分浓度下,雌、雄虫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在测试的9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中,雌、雄虫对高浓度反-2-己烯醛刺激的相对EAG反应的最大值分别达到250%和260%,且雌、雄虫触角对这种化合物的EAG反应的形状也有很大差异;但对豇豆花气味中的柏木烯和柏木脑没有明显的EAG反应.雌、雄蛾对性信息素都有明显反应,且雌、雄虫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主要组分(反10,反12)-十六碳二烯醛的EAG反应的最大值达到250%,远超过雌虫反应的最大值(53%).雌、雄成虫这种神经感觉反应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感器结构、功能和行为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触角电位记录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
性信息素
原文传递
豇豆荚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被引量:
3
5
作者
肖新平
赵建宁
邓培云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3-25,共3页
对豇豆荚螟幼虫的田间分布进行了理论拟合验算,确定该幼虫的田间分布为负二项式分布,根据负二项式分布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3种抽样方法,棋盘式、Z字形和V字形。并将3种方法进行准确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Z字形抽样法代表性强...
对豇豆荚螟幼虫的田间分布进行了理论拟合验算,确定该幼虫的田间分布为负二项式分布,根据负二项式分布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3种抽样方法,棋盘式、Z字形和V字形。并将3种方法进行准确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Z字形抽样法代表性强,样本在田间分布合理,本试验还用序贯抽样法确定了田间调查时,平均样本量为98蔸,同时计算出了防治豇豆荚螟的田间密度指标的拒绝与接收的方程式,以及从计算的期望抽样数En得知,田间最大抽样数为138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幼虫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几种杀虫剂对豇豆螟的防治效果测定
被引量:
3
6
作者
顾松东
周洪旭
+3 位作者
董彦梓
国耀华
郑伯平
刘杰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84-185,共2页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90%万灵可溶性粉剂2500倍液对3~4龄豇豆螟幼虫的防效达到88.33%;0.2%保尔乳油800倍液防效为83.33%;二者差异不显著.2.0%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防效为66.67%,差于上述两种药剂.其它药剂防效均在60%以下.田间试验结果表...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90%万灵可溶性粉剂2500倍液对3~4龄豇豆螟幼虫的防效达到88.33%;0.2%保尔乳油800倍液防效为83.33%;二者差异不显著.2.0%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防效为66.67%,差于上述两种药剂.其它药剂防效均在60%以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d后0.2%保尔乳油800倍液效果优于其它药剂,达68.96%;90%万灵可溶性粉剂2500倍液防效达60.09%.其它药剂防效均在5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螟
万灵
保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贵阳地区豆野螟和亮灰蝶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
11
7
作者
罗庆怀
黎家文
+2 位作者
赵宏
张明
龙姣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9-334,共6页
在贵阳地区 ,豆野螟MarucatestulalisGeyer和亮灰蝶Lampidesboeticus (L .)是豇豆的主要钻蛀性害虫 ,其田间虫口之和占钻蛀性害虫虫口总量的 99 9% ;它们每年均可完成 5个世代 ,7月上旬~ 8月上旬田间虫口达最高峰 ,对豇豆等多种豆类蔬...
在贵阳地区 ,豆野螟MarucatestulalisGeyer和亮灰蝶Lampidesboeticus (L .)是豇豆的主要钻蛀性害虫 ,其田间虫口之和占钻蛀性害虫虫口总量的 99 9% ;它们每年均可完成 5个世代 ,7月上旬~ 8月上旬田间虫口达最高峰 ,对豇豆等多种豆类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危害极大。该文报道这 2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田间种群消长规律 ,包括各代田间可见时间 (从卵至成虫 )、各虫态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等 ,结合本研究结果及国内相关文献探讨了 2种钻心虫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地区
豆野螟
亮灰蝶
生物学特性
种群动态
防治策略
双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温度对豆荚野螟实验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
8
8
作者
于彩虹
林荣华
+1 位作者
李照会
叶保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561-1565,共5页
作为豆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豆荚野螟 Maruca testulalis Geyer能够对豆科蔬菜造成严重危害。研究温度对豆荚野螟不同虫期发育的影响 ,可以有利掌握其种群动态 ,以便进行有效控制。研究了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豆荚野螟的生长发育情况 ,发...
作为豆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豆荚野螟 Maruca testulalis Geyer能够对豆科蔬菜造成严重危害。研究温度对豆荚野螟不同虫期发育的影响 ,可以有利掌握其种群动态 ,以便进行有效控制。研究了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豆荚野螟的生长发育情况 ,发现在2 0~ 32℃温度范围内 ,随温度上升发育历期缩短 ;对于不同的生活史阶段 ,豆荚野螟卵、1~ 4龄幼虫、蛹及整个世代受温度影响显著 ;并计算得出完成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 7.84℃ ,有效积温达 4 74 .2 0℃。通过内禀增长率参数的比较 ,认为各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均达到极显著相关 ,以 2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豆荚野螟
实验种群
发育起点温度
内禀增长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南地区豆野螟生物学特性和消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
8
9
作者
许方程
郑永利
+2 位作者
吴永汉
孙继
姜周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56,共4页
经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明确,豆野螟在浙南地区一年发生7~8代,第8代为不完全代。一年中在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9月中旬、10月上中旬均有明显的发生高峰,呈现波浪多峰型的发生特点,世代重叠严重,2、3、4、5各主害代之间危害程...
经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明确,豆野螟在浙南地区一年发生7~8代,第8代为不完全代。一年中在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9月中旬、10月上中旬均有明显的发生高峰,呈现波浪多峰型的发生特点,世代重叠严重,2、3、4、5各主害代之间危害程度相差不大。豆野螟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84℃和53.17日度,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84℃和214.90日度,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48℃和124.41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昆虫学
豆野螟
生物学特性
消长规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豇豆荚螟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
9
10
作者
温衍生
赵冬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525-529,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豇豆荚螟成虫触角上有7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和锥形感器。这些感器在成虫...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豇豆荚螟成虫触角上有7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和锥形感器。这些感器在成虫中存在雌雄二型性,其中雌雄成虫都具有毛形感器Ⅰ型、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感器、锥形感器,而毛形感器Ⅱ型和柱形感器仅分布于雄成虫。就豇豆荚螟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两性间的差异及部分感器可能具有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触角
感器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长豇豆品种对豇豆荚螟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7
11
作者
黄惠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7-20,共4页
研究通过3a的田间试验,分别对长豇豆40个品种中豇豆荚螟花朵和豆荚上幼虫种群数量作了分析,揭示了不同豇豆品种的花朵和豆荚上的幼虫数量存在着显著差异试验用的长豇豆40个品种中,新青豆角的花朵上和豆荚上幼虫数量都比其它...
研究通过3a的田间试验,分别对长豇豆40个品种中豇豆荚螟花朵和豆荚上幼虫种群数量作了分析,揭示了不同豇豆品种的花朵和豆荚上的幼虫数量存在着显著差异试验用的长豇豆40个品种中,新青豆角的花朵上和豆荚上幼虫数量都比其它品种的少,只有在1988年试验中,粤夏2号的虫数量比新青豆角的少但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豇豆
品种
花
豆荚
豇豆荚螟
种群数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上海地区豆野螟在扁豆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初步研究
被引量:
6
12
作者
孙兴全
杨娴
+2 位作者
周玮
顾振芳
武天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84-187,191,共5页
研究了上海地区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头壳分别为0.38±0.09mm、0.69±0.07mm、1.01±0.09mm、1.33±0.07mm、1.73±0.14mm。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6.00±1....
研究了上海地区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头壳分别为0.38±0.09mm、0.69±0.07mm、1.01±0.09mm、1.33±0.07mm、1.73±0.14mm。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6.00±1.22d和5.58±0.59d。雌雄性比1:0.54。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43±0.49d。从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的结果来看,幼虫取食48%乐斯本(毒死蜱)2000倍液、20%杀灭菊酯1250倍液、30%乙酰甲胺磷3000倍液的喷雾叶片,5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67%、90.00%、76.67%;25%悬浮灭幼脲3号2000倍喷雾,5d后效果逐渐显现,校正死亡率为8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区
豆野螟
发生规律
校正死亡率
扁豆
药剂防治试验
生物学特性
乙酰甲胺磷
灭幼脲3号
成虫寿命
雌雄性比
初孵幼虫
杀灭菊酯
耐饥力
毒死蜱
乐斯本
喷雾
取食
后效
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豆野螟触角化感器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及超微结构
被引量:
7
13
作者
陆鹏飞
乔海莉
雷朝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8-454,共7页
利用扫锚电镜技术研究了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和性信息素腺体的位置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蛾的触角呈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柄节较长、梗节较粗,并均覆盖着鳞片;触角鞭节由72-82节组成,长度约为8...
利用扫锚电镜技术研究了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和性信息素腺体的位置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蛾的触角呈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柄节较长、梗节较粗,并均覆盖着鳞片;触角鞭节由72-82节组成,长度约为86-97 mm;豆野螟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的腹面和侧面,背面覆盖有鳞片,因此感受器很少;雌雄触角共发现6种感器,其中柱形感器只在雄蛾中发现,而一种未定义的感器仅在雌蛾中发现。通过形态比较发现,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较稀疏,但雄蛾的长度略长,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间未见显著差异;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位于腹部第8-9节之间,其上有一系列规则的皱褶,为性腺细胞所在位置。使用气质联用技术进一步对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进行了定位,测定结果表明,腹部第8-9节间的腺体提取物具有性信息素组分,是豆野螟性腺所在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触角感受器
性信息素分泌腺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通扬地区豆野螟发生规律与测报防治技术
被引量:
5
14
作者
陈丽芳
祝树德
+2 位作者
扬军
许美昌
陈云飞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49-52,共4页
豆野螟在江苏一年发生4~5代,主害代为第2、3代(7~8月)。低龄幼虫为害以花为主,3龄后以荚为主。第2、3代常温下历期为:卵2.5~4天,幼虫5.5~9.5天,预蛹1~2天,蛹5~16天,成虫3~14天。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33℃、8.67℃,有...
豆野螟在江苏一年发生4~5代,主害代为第2、3代(7~8月)。低龄幼虫为害以花为主,3龄后以荚为主。第2、3代常温下历期为:卵2.5~4天,幼虫5.5~9.5天,预蛹1~2天,蛹5~16天,成虫3~14天。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33℃、8.67℃,有效积温为137.48、172.22℃/天。过冷却点分别为-3~-5℃、-11~-13℃。幼虫在田间为聚集分布。防治指标花害率为20%,百花有虫10头,荚害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发生规律
测报
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几种杀虫剂对豆荚野螟幼虫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
6
15
作者
林荣华
王长强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5年第1期20-22,共3页
通过调查死亡数和空蛀道数两项指标,比较了7种杀虫剂对豆荚野螟的田间药效,以52.5%毒·氯乳油(农地乐)1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灭扫利)2000倍液和1.8%阿维菌素乳油(爱福丁)5000倍液对豆荚野螟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
豆荚野螟
幼虫
杀虫剂
爱福丁
田间药效
灭扫利
农地乐
乳油
阿维菌素
甲氰菊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氯虫苯甲酰胺对豇豆豆野螟的防效试验
被引量:
6
16
作者
吴燕君
洪文英
+1 位作者
洪奎贤
陈瑞
《长江蔬菜》
2011年第10期62-64,共3页
为探索能有效控制豇豆豆野螟为害的防治药剂以及易于为农民应用掌握的防治方法,在豇豆始花期和盛花期各喷施1次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 000倍液,5%阿维.杀铃脲悬浮剂2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比较了3种新型杀虫剂对豆野螟...
为探索能有效控制豇豆豆野螟为害的防治药剂以及易于为农民应用掌握的防治方法,在豇豆始花期和盛花期各喷施1次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 000倍液,5%阿维.杀铃脲悬浮剂2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比较了3种新型杀虫剂对豆野螟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 000倍液、5%阿维.杀铃脲悬浮剂2 000倍液对钻蛀性害虫豇豆豆野螟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 000倍液,药后7~21d防效均在80%以上,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持效期长且安全可靠,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豆野螟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控制效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种防治豇豆荚螟药剂的田间药效评价
被引量:
4
17
作者
刘振兴
周桂梅
+1 位作者
亚秀秀
陈健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67-70,共4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绿豆上应用的防治豇豆荚螟的高效药剂,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苏云金杆菌原粉、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1.3%苦参碱水剂、25%灭幼脲悬浮剂和10%甲...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绿豆上应用的防治豇豆荚螟的高效药剂,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苏云金杆菌原粉、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1.3%苦参碱水剂、25%灭幼脲悬浮剂和10%甲维·高氯氟水乳剂8种低微毒农药,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各参试药剂防治豇豆荚螟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酰胺类农药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的平均防效及综合评价排名前3位,效果较好,生产上可交替使用;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原粉的平均防效及综合评价均排名第4位,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植物源农药1.3%苦参碱水剂的防效最差,不建议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低毒农药
防治效果
主成分分析
药效试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豆野螟对寄主的选择性及豇豆品种抗螟性比较
被引量:
4
18
作者
金佳鑫
潘亚飞
+1 位作者
王小平
雷朝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85,共5页
研究了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对豇豆、扁豆、普通菜豆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以及30个豇豆品种对豆野螟的抗性。结果表明普通菜豆的花与荚的虫量均为零,豆野螟对普通菜豆表现出明显的不选择性,对豇豆和扁豆表现出明显的嗜食性,...
研究了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对豇豆、扁豆、普通菜豆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以及30个豇豆品种对豆野螟的抗性。结果表明普通菜豆的花与荚的虫量均为零,豆野螟对普通菜豆表现出明显的不选择性,对豇豆和扁豆表现出明显的嗜食性,但对扁豆则更偏食,扁豆与豇豆在豆荚中的幼虫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豇豆不同品种的抗螟性也存在一定差异,高产4号等5个品种较为感虫,而云优油青、惠丰8号、8月冬求3个品种对豆野螟有较高的抗性且与其他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寄主
选择性
抗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豆野螟颗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
4
19
作者
叶爱珍
吴翠娟
+3 位作者
黄月英
梁东瑞
孟小林
梁世平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1998年第3期119-122,共4页
作者采用差异离心术、超薄切片与电镜术对豆野螟颗粒体病毒进行分离纯化、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颗粒体多呈椭圆形,直径大小300~500nm×200~300nm;病毒粒子呈杆状,稍弯曲,大小200~300nm×...
作者采用差异离心术、超薄切片与电镜术对豆野螟颗粒体病毒进行分离纯化、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颗粒体多呈椭圆形,直径大小300~500nm×200~300nm;病毒粒子呈杆状,稍弯曲,大小200~300nm×40~50nm。该病毒侵染宿主脂肪体,表皮、中肠上皮、气管、马氏管等组织的细胞核,并观察到颗粒体病毒在细胞核中复制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颗粒体病毒
病理
形态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扁豆豆荚螟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的初报
被引量:
3
20
作者
朱方枝
朱骏
王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47-48,76,共3页
扁豆豆荚螟在湘北地区发生完整5代,其中2、3、4代主要为害早、中熟扁豆,以2、3代为害最严重.其发生量和受害率与寄主作物面积、播期、品种与区域关系密切.防治指标百荚(花)虫量10头,防治适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防治方法采取农业防治为...
扁豆豆荚螟在湘北地区发生完整5代,其中2、3、4代主要为害早、中熟扁豆,以2、3代为害最严重.其发生量和受害率与寄主作物面积、播期、品种与区域关系密切.防治指标百荚(花)虫量10头,防治适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防治方法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人工防除压基数,药剂防治保关键,确保扁豆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豆
豆荚螟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豆野螟触角感器的电镜超微结构及嗅觉功能
被引量:
24
1
作者
王霞
徐静
刘凤英
陈海滨
吴降星
杜永均
机构
温州医学院健康与环境生态研究所
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25-1234,共10页
基金
浙江省重点项目(2006C22001)
温州市重大项目(N2005B030)
文摘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触角电位仪(EAG)对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触角感器的结构其及嗅觉功能进行了研究。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扫描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成虫触角上存在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5种,雄成虫触角除上述5种感器外,还分布有柱形感器。以基部(触角的1/3)、中部(触角的1/3)和端部(触角的1/3)为单位,对雌、雄成虫触角节的各种类型感器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在雌和雄虫触角上的分布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测定了豆野螟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醛和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1-醇以及雌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的EAG反应感应部位,结果表明EAG反应强弱与感器数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对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有反应的触角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对信息素反应的感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的顶端24小节内(约占触角的1/3),而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反应的感器则分布于触角鞭节顶端48小节内(约占触角的2/3)。
关键词
豆野螟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触角电位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
性信息素化合物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antennal
sensilla
SEM
EAG
plant
volatiles
sex
pheromone
分类号
Q964 [生物学—昆虫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寄主对豆野螟的药剂敏感性和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3
2
作者
潘亚飞
孟建玉
张小亚
周兴苗
雷朝亮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昆虫资源研究所
出处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500,共5页
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ABA103)。
文摘
比较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MarucatestulalisGeyer幼虫对3种药剂敏感性的差异,及其体内4种解毒酶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高效顺反氯氰菊酯和灭多威的敏感性差异显著,豇豆>四季豆>扁豆;对茚虫威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体内4种酶活性都发生了变化,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豇豆>四季豆>扁豆;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推测:取食扁豆的豆野螟体内产生对高效顺反氯氰菊酯和灭多威具有一定解毒作用的物质;而取食豇豆的豆野螟产生的某种物质对茚虫威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4种酶在其对茚虫威的解毒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豆野螟
寄主植物
药剂敏感性
乙酰胆碱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羧酸酯酶
多功能氧化酶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
host
plant,
susceptibility,
acetyl
cholin
esterase,
glutathione-S
transferase,
carboxylesterase,
multi-function
oxidase
分类号
S436.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
14
3
作者
文礼章
肖新平
邓培云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湘潭市蔬菜研究所
出处
《昆虫知识》
CSCD
2000年第5期274-278,共5页
基金
湖南省教委资助项目
文摘
本文较全面地报道了豇豆荚螟在湖南长沙、湘潭地区的生物学特征、发生动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提出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的豇豆荚螟综合防治技术。豇豆荚螟在上述两地区 1年能发生 6~ 7代 ;1~ 6代各代历期依次为 33.5,2 3,2 1,2 8,34.5和 4 4天。寄主生育期可影响该虫的发生量 ,采用“治花不治角 ,打顶不打底”的施药方法 ,能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降低农药残留量。在防治试验用的 12种药剂中 ,2 5%乙酰甲胺磷乳油、2 .5%敌杀死乳油、生长调节剂 5%定虫隆 (抑太保 )、细菌性杀虫剂 Bt乳剂和 HD- 1的防治效果在 80 %以上 ;灭幼脲 2号、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辛硫磷 ,防治效果在 70 %~ 80 %之间 ;而敌百虫、乐果、敌敌畏的防治效果不达 70 %
关键词
豇豆荚螟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豆科蔬菜害虫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
biology,
insecticides,
control
method
分类号
S436.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豆野螟成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和性信息素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被引量:
13
4
作者
王霞
徐静
沈幼莲
刘凤英
杜永均
机构
温州医学院健康与环境生态研究所
温州市农业科学院食品研究所
慈溪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出处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73-1979,共7页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6C22001)
温州市科技局重大项目(N2005B030)资助
文摘
以顺3-己烯乙酸酯为标准化合物,研究了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对不同浓度的植物挥发性和性信息素化合物组分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气味具有强烈的EAG反应,但在大部分浓度下,雌、雄虫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在测试的9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中,雌、雄虫对高浓度反-2-己烯醛刺激的相对EAG反应的最大值分别达到250%和260%,且雌、雄虫触角对这种化合物的EAG反应的形状也有很大差异;但对豇豆花气味中的柏木烯和柏木脑没有明显的EAG反应.雌、雄蛾对性信息素都有明显反应,且雌、雄虫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主要组分(反10,反12)-十六碳二烯醛的EAG反应的最大值达到250%,远超过雌虫反应的最大值(53%).雌、雄成虫这种神经感觉反应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感器结构、功能和行为上的差异.
关键词
豆野螟
触角电位记录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
性信息素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electroantennogram
(EAG)
plant
volatiles
sex
pheromone
分类号
S43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原文传递
题名
豇豆荚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被引量:
3
5
作者
肖新平
赵建宁
邓培云
机构
湖南省湘潭市蔬菜研究所
出处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3-25,共3页
文摘
对豇豆荚螟幼虫的田间分布进行了理论拟合验算,确定该幼虫的田间分布为负二项式分布,根据负二项式分布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3种抽样方法,棋盘式、Z字形和V字形。并将3种方法进行准确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Z字形抽样法代表性强,样本在田间分布合理,本试验还用序贯抽样法确定了田间调查时,平均样本量为98蔸,同时计算出了防治豇豆荚螟的田间密度指标的拒绝与接收的方程式,以及从计算的期望抽样数En得知,田间最大抽样数为138蔸。
关键词
豇豆荚螟
幼虫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
Larva,
Space
pattern,
Sampling
method
分类号
S436.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几种杀虫剂对豇豆螟的防治效果测定
被引量:
3
6
作者
顾松东
周洪旭
董彦梓
国耀华
郑伯平
刘杰
机构
莱阳农学院植保系
烟台畜牧检测中心
荣成市农业局
出处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84-185,共2页
文摘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90%万灵可溶性粉剂2500倍液对3~4龄豇豆螟幼虫的防效达到88.33%;0.2%保尔乳油800倍液防效为83.33%;二者差异不显著.2.0%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防效为66.67%,差于上述两种药剂.其它药剂防效均在60%以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d后0.2%保尔乳油800倍液效果优于其它药剂,达68.96%;90%万灵可溶性粉剂2500倍液防效达60.09%.其它药剂防效均在50%以下.
关键词
豇豆螟
万灵
保尔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methomyl
Emamectin
Benzoate
分类号
S436.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贵阳地区豆野螟和亮灰蝶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
11
7
作者
罗庆怀
黎家文
赵宏
张明
龙姣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
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贵阳市园林绿化科研所
出处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9-334,共6页
基金
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
文摘
在贵阳地区 ,豆野螟MarucatestulalisGeyer和亮灰蝶Lampidesboeticus (L .)是豇豆的主要钻蛀性害虫 ,其田间虫口之和占钻蛀性害虫虫口总量的 99 9% ;它们每年均可完成 5个世代 ,7月上旬~ 8月上旬田间虫口达最高峰 ,对豇豆等多种豆类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危害极大。该文报道这 2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田间种群消长规律 ,包括各代田间可见时间 (从卵至成虫 )、各虫态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等 ,结合本研究结果及国内相关文献探讨了 2种钻心虫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对策。
关键词
贵阳地区
豆野螟
亮灰蝶
生物学特性
种群动态
防治策略
双豆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Lampides
boeticus
(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ynamics,
control
tactics
分类号
S436.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433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度对豆荚野螟实验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
8
8
作者
于彩虹
林荣华
李照会
叶保华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化学环境学院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物技术研究测试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561-1565,共5页
基金
山东省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文摘
作为豆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豆荚野螟 Maruca testulalis Geyer能够对豆科蔬菜造成严重危害。研究温度对豆荚野螟不同虫期发育的影响 ,可以有利掌握其种群动态 ,以便进行有效控制。研究了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豆荚野螟的生长发育情况 ,发现在2 0~ 32℃温度范围内 ,随温度上升发育历期缩短 ;对于不同的生活史阶段 ,豆荚野螟卵、1~ 4龄幼虫、蛹及整个世代受温度影响显著 ;并计算得出完成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 7.84℃ ,有效积温达 4 74 .2 0℃。通过内禀增长率参数的比较 ,认为各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均达到极显著相关 ,以 2 9~
关键词
温度
豆荚野螟
实验种群
发育起点温度
内禀增长率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temperature
laboratory
population
threshold
temperature
of
development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分类号
S436.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南地区豆野螟生物学特性和消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
8
9
作者
许方程
郑永利
吴永汉
孙继
姜周铎
机构
浙江温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56,共4页
基金
浙江省科技重点项目(2003022027)
温州市科技重点项目(N2001N31)
文摘
经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明确,豆野螟在浙南地区一年发生7~8代,第8代为不完全代。一年中在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9月中旬、10月上中旬均有明显的发生高峰,呈现波浪多峰型的发生特点,世代重叠严重,2、3、4、5各主害代之间危害程度相差不大。豆野螟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84℃和53.17日度,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84℃和214.90日度,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48℃和124.41日度。
关键词
农业昆虫学
豆野螟
生物学特性
消长规律
Keywords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regularity
分类号
S436.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豇豆荚螟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
9
10
作者
温衍生
赵冬香
机构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出处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525-529,共5页
文摘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豇豆荚螟成虫触角上有7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和锥形感器。这些感器在成虫中存在雌雄二型性,其中雌雄成虫都具有毛形感器Ⅰ型、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感器、锥形感器,而毛形感器Ⅱ型和柱形感器仅分布于雄成虫。就豇豆荚螟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两性间的差异及部分感器可能具有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豇豆荚螟
触角
感器
超微结构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antennae
sensilla
uhrastructure
分类号
Q964 [生物学—昆虫学]
S431.1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长豇豆品种对豇豆荚螟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7
11
作者
黄惠英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
出处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7-20,共4页
文摘
研究通过3a的田间试验,分别对长豇豆40个品种中豇豆荚螟花朵和豆荚上幼虫种群数量作了分析,揭示了不同豇豆品种的花朵和豆荚上的幼虫数量存在着显著差异试验用的长豇豆40个品种中,新青豆角的花朵上和豆荚上幼虫数量都比其它品种的少,只有在1988年试验中,粤夏2号的虫数量比新青豆角的少但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显示。
关键词
长豇豆
品种
花
豆荚
豇豆荚螟
种群数量
Keywords
asparagus
bean
variety
flower
bean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population
分类号
S436.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643.402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海地区豆野螟在扁豆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初步研究
被引量:
6
12
作者
孙兴全
杨娴
周玮
顾振芳
武天龙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上海上农园林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出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84-187,191,共5页
基金
上海市科技兴农攻关项目[农科攻字(2002)第4-4-4号]
文摘
研究了上海地区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头壳分别为0.38±0.09mm、0.69±0.07mm、1.01±0.09mm、1.33±0.07mm、1.73±0.14mm。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6.00±1.22d和5.58±0.59d。雌雄性比1:0.54。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43±0.49d。从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的结果来看,幼虫取食48%乐斯本(毒死蜱)2000倍液、20%杀灭菊酯1250倍液、30%乙酰甲胺磷3000倍液的喷雾叶片,5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67%、90.00%、76.67%;25%悬浮灭幼脲3号2000倍喷雾,5d后效果逐渐显现,校正死亡率为86.67%。
关键词
上海地区
豆野螟
发生规律
校正死亡率
扁豆
药剂防治试验
生物学特性
乙酰甲胺磷
灭幼脲3号
成虫寿命
雌雄性比
初孵幼虫
杀灭菊酯
耐饥力
毒死蜱
乐斯本
喷雾
取食
后效
蛹
Keywords
Dolichos
lablab
Linn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biological
charac
teristic
control
分类号
S436.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436.3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豆野螟触角化感器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及超微结构
被引量:
7
13
作者
陆鹏飞
乔海莉
雷朝亮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省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出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8-45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191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7B08)
文摘
利用扫锚电镜技术研究了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和性信息素腺体的位置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蛾的触角呈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柄节较长、梗节较粗,并均覆盖着鳞片;触角鞭节由72-82节组成,长度约为86-97 mm;豆野螟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的腹面和侧面,背面覆盖有鳞片,因此感受器很少;雌雄触角共发现6种感器,其中柱形感器只在雄蛾中发现,而一种未定义的感器仅在雌蛾中发现。通过形态比较发现,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较稀疏,但雄蛾的长度略长,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间未见显著差异;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位于腹部第8-9节之间,其上有一系列规则的皱褶,为性腺细胞所在位置。使用气质联用技术进一步对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进行了定位,测定结果表明,腹部第8-9节间的腺体提取物具有性信息素组分,是豆野螟性腺所在位置。
关键词
豆野螟
触角感受器
性信息素分泌腺
超微结构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antennal
sensilla
sex
pheromone
gland
ultrastructure
分类号
S225.2 [农业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通扬地区豆野螟发生规律与测报防治技术
被引量:
5
14
作者
陈丽芳
祝树德
扬军
许美昌
陈云飞
机构
Dept.of Plant Prot.
南通郊区植检站
出处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49-52,共4页
文摘
豆野螟在江苏一年发生4~5代,主害代为第2、3代(7~8月)。低龄幼虫为害以花为主,3龄后以荚为主。第2、3代常温下历期为:卵2.5~4天,幼虫5.5~9.5天,预蛹1~2天,蛹5~16天,成虫3~14天。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33℃、8.67℃,有效积温为137.48、172.22℃/天。过冷却点分别为-3~-5℃、-11~-13℃。幼虫在田间为聚集分布。防治指标花害率为20%,百花有虫10头,荚害率5%。
关键词
豆野螟
发生规律
测报
防治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Gcycr
Scasonal
history
Techmology
or
forccasting
and
control
分类号
S431.1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几种杀虫剂对豆荚野螟幼虫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
6
15
作者
林荣华
王长强
机构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药研究开发中心
出处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5年第1期20-22,共3页
文摘
通过调查死亡数和空蛀道数两项指标,比较了7种杀虫剂对豆荚野螟的田间药效,以52.5%毒·氯乳油(农地乐)1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灭扫利)2000倍液和1.8%阿维菌素乳油(爱福丁)5000倍液对豆荚野螟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
豆荚野螟
幼虫
杀虫剂
爱福丁
田间药效
灭扫利
农地乐
乳油
阿维菌素
甲氰菊酯
Keywords
pod-borer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insecticide
field
tests
分类号
S436.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氯虫苯甲酰胺对豇豆豆野螟的防效试验
被引量:
6
16
作者
吴燕君
洪文英
洪奎贤
陈瑞
机构
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
出处
《长江蔬菜》
2011年第10期62-64,共3页
基金
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91133B20)
文摘
为探索能有效控制豇豆豆野螟为害的防治药剂以及易于为农民应用掌握的防治方法,在豇豆始花期和盛花期各喷施1次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 000倍液,5%阿维.杀铃脲悬浮剂2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比较了3种新型杀虫剂对豆野螟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 000倍液、5%阿维.杀铃脲悬浮剂2 000倍液对钻蛀性害虫豇豆豆野螟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 000倍液,药后7~21d防效均在80%以上,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持效期长且安全可靠,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关键词
豇豆豆野螟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控制效果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20%
Chlorantraniliprole
SC
Control
efficiency
分类号
S436.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8种防治豇豆荚螟药剂的田间药效评价
被引量:
4
17
作者
刘振兴
周桂梅
亚秀秀
陈健
机构
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出处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67-70,共4页
基金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08-Z03)
文摘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绿豆上应用的防治豇豆荚螟的高效药剂,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苏云金杆菌原粉、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1.3%苦参碱水剂、25%灭幼脲悬浮剂和10%甲维·高氯氟水乳剂8种低微毒农药,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各参试药剂防治豇豆荚螟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酰胺类农药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的平均防效及综合评价排名前3位,效果较好,生产上可交替使用;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原粉的平均防效及综合评价均排名第4位,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植物源农药1.3%苦参碱水剂的防效最差,不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
豇豆荚螟
低毒农药
防治效果
主成分分析
药效试验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Low-toxic
pesticides
Control
effec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estcide
effect
trial
分类号
S435.2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豆野螟对寄主的选择性及豇豆品种抗螟性比较
被引量:
4
18
作者
金佳鑫
潘亚飞
王小平
雷朝亮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85,共5页
基金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7B08)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ABA012)
湖北省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200720422145)
文摘
研究了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对豇豆、扁豆、普通菜豆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以及30个豇豆品种对豆野螟的抗性。结果表明普通菜豆的花与荚的虫量均为零,豆野螟对普通菜豆表现出明显的不选择性,对豇豆和扁豆表现出明显的嗜食性,但对扁豆则更偏食,扁豆与豇豆在豆荚中的幼虫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豇豆不同品种的抗螟性也存在一定差异,高产4号等5个品种较为感虫,而云优油青、惠丰8号、8月冬求3个品种对豆野螟有较高的抗性且与其他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
关键词
豆野螟
寄主
选择性
抗性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host
plants
selectivity
resistance
分类号
S436.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豆野螟颗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
4
19
作者
叶爱珍
吴翠娟
黄月英
梁东瑞
孟小林
梁世平
机构
桂林市蔬菜研究所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1998年第3期119-122,共4页
基金
广西自治区自然科学项目
文摘
作者采用差异离心术、超薄切片与电镜术对豆野螟颗粒体病毒进行分离纯化、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颗粒体多呈椭圆形,直径大小300~500nm×200~300nm;病毒粒子呈杆状,稍弯曲,大小200~300nm×40~50nm。该病毒侵染宿主脂肪体,表皮、中肠上皮、气管、马氏管等组织的细胞核,并观察到颗粒体病毒在细胞核中复制的过程。
关键词
豆野螟
颗粒体病毒
病理
形态结构
Keywords
maruca
testulalis
granulosis
virus
pathology
ultrastructure
分类号
S476.1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Q949.751.9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扁豆豆荚螟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的初报
被引量:
3
20
作者
朱方枝
朱骏
王云
机构
湖南文理学院特种蔬菜研究所
出处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47-48,76,共3页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04C409)
文摘
扁豆豆荚螟在湘北地区发生完整5代,其中2、3、4代主要为害早、中熟扁豆,以2、3代为害最严重.其发生量和受害率与寄主作物面积、播期、品种与区域关系密切.防治指标百荚(花)虫量10头,防治适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防治方法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人工防除压基数,药剂防治保关键,确保扁豆优质高产.
关键词
扁豆
豆荚螟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Keywords
Hyacinth
bean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Regular
harming
pattern
Prevention
approaches
分类号
S432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豆野螟触角感器的电镜超微结构及嗅觉功能
王霞
徐静
刘凤英
陈海滨
吴降星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2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寄主对豆野螟的药剂敏感性和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潘亚飞
孟建玉
张小亚
周兴苗
雷朝亮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
文礼章
肖新平
邓培云
《昆虫知识》
CSCD
2000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豆野螟成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和性信息素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王霞
徐静
沈幼莲
刘凤英
杜永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3
原文传递
5
豇豆荚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肖新平
赵建宁
邓培云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199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几种杀虫剂对豇豆螟的防治效果测定
顾松东
周洪旭
董彦梓
国耀华
郑伯平
刘杰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贵阳地区豆野螟和亮灰蝶的生物学特性
罗庆怀
黎家文
赵宏
张明
龙姣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温度对豆荚野螟实验种群的影响
于彩虹
林荣华
李照会
叶保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浙南地区豆野螟生物学特性和消长规律研究
许方程
郑永利
吴永汉
孙继
姜周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豇豆荚螟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温衍生
赵冬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8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不同长豇豆品种对豇豆荚螟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
黄惠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上海地区豆野螟在扁豆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初步研究
孙兴全
杨娴
周玮
顾振芳
武天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5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豆野螟触角化感器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及超微结构
陆鹏飞
乔海莉
雷朝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通扬地区豆野螟发生规律与测报防治技术
陈丽芳
祝树德
扬军
许美昌
陈云飞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几种杀虫剂对豆荚野螟幼虫防治效果比较
林荣华
王长强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5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氯虫苯甲酰胺对豇豆豆野螟的防效试验
吴燕君
洪文英
洪奎贤
陈瑞
《长江蔬菜》
2011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8种防治豇豆荚螟药剂的田间药效评价
刘振兴
周桂梅
亚秀秀
陈健
《河北农业科学》
2018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豆野螟对寄主的选择性及豇豆品种抗螟性比较
金佳鑫
潘亚飞
王小平
雷朝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豆野螟颗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叶爱珍
吴翠娟
黄月英
梁东瑞
孟小林
梁世平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1998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扁豆豆荚螟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的初报
朱方枝
朱骏
王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