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油和消油剂对海洋桡足类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23
1
作者 黄逸君 陈全震 +2 位作者 曾江宁 江志兵 徐晓群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6-571,共6页
为探明溢油和消油过程对海洋浮游动物的毒性影响,采用实验生态学手段,在室内测定了原油水溶性成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消油剂及添加消油剂后的水溶性成分(Dispersant 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DWAF)对我国近海常见... 为探明溢油和消油过程对海洋浮游动物的毒性影响,采用实验生态学手段,在室内测定了原油水溶性成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消油剂及添加消油剂后的水溶性成分(Dispersant 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DWAF)对我国近海常见浮游桡足类72h时的半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72h-LC50).结果表明:1)三类试验液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大小顺序为消油剂(140.22~1227.75mgL^(-1))<DWAF(82.33~856.64mgL^(-1))<原油WAF(1.31~29.82mgL^(-1));2)水温影响污染物对桡足类的毒性,自然水温越高,桡足类对污染的耐受性越差;3)三类试验液对桡足类的毒性存在种间差异(P<0.01),毒性作用随物种个体的增大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桡足类 原油水溶性成分 消油剂 半致死浓度 毒性
原文传递
温度和盐度对两种海洋桡足类动物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薛泽 朱丽岩 +1 位作者 王博渊 刘正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5-102,共8页
本研究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以两种常见的海洋桡足类动物为受试生物,着重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变化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的滤水率、摄食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统筹分析了两种海洋桡足... 本研究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以两种常见的海洋桡足类动物为受试生物,着重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变化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的滤水率、摄食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统筹分析了两种海洋桡足类响应温度和盐度变化的摄食与代谢策略,以期为两种海洋桡足类的室内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结果发现:(1)在5-30℃的温度范围内两种桡足类动物的摄食与代谢均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火腿许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5℃,而拟长腹剑水蚤则在25℃到达峰值,说明拟长腹剑水蚤对温度具有较高的耐受性。(2)当暴露于不同盐度(15-35)时,火腿许水蚤可在低盐度(<25)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摄食能力,且当盐度为25时其摄食率、滤水率达到峰值,之后便显著下降;拟长腹剑水蚤则在盐度为30时开始下降。前者的代谢能力在盐度为25时开始下降,后者在高盐度(35)时代谢能力依然有回升的趋势,说明拟长腹剑水蚤对盐度的耐受性更强。而火腿许水蚤及拟长腹剑水蚤对低盐度(20-25)有一定的偏好,二者通过强化自身代谢以抵消低盐度引起的渗透压变化对自身的影响。(3)基于氧氮比(O/N)变化的代谢作用分析显示:在整个温度梯度(10-25℃)中火腿许水蚤的氧氮比波动较大,而拟长腹剑水蚤除在高温(35℃)条件下,其氧氮比均低于24。盐度则会抑制火腿许水蚤的摄食能力从而迫使其分解体内储能物质(O/N>24),而对盐度耐受性较好的拟长腹剑水蚤则可始终维持较高的摄食和代谢能力(O/N<24)。因此拟长腹剑水蚤能在较大的温、盐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氨氮代谢水平,具有更高的环境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食 代谢 温度 盐度 海洋桡足类
下载PDF
不同季节升温条件下余氯对桡足类的毒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江志兵 曾江宁 +7 位作者 陈全震 廖一波 徐晓群 寿鹿 刘晶晶 高爱根 赵永强 黄逸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6-904,共9页
为探明桡足类对滨海电厂冷却水中余氯的忍受能力,在各季节于室内对采自乐清湾的12种桡足类进行30min不同升温幅度(ΔT)(0、4.0、8.0、12.0℃)下的余氯胁迫,观察桡足类在24h后的死亡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其余氯半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 为探明桡足类对滨海电厂冷却水中余氯的忍受能力,在各季节于室内对采自乐清湾的12种桡足类进行30min不同升温幅度(ΔT)(0、4.0、8.0、12.0℃)下的余氯胁迫,观察桡足类在24h后的死亡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其余氯半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结果表明各季节桡足类余氯LC50随ΔT增大而显著降低(P<0.001),且多数种类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P<0.05)。对于哲水蚤目桡足类,余氯LC50随其粒径增大而升高。同一种桡足类在相同ΔT下,随适应水温升高,余氯LC50显著降低(P<0.01)。亚热带海区夏季自然水温较高,冷却系统轻微的升温即可加剧余氯对其的毒性。若以LC50×0.5来确定桡足类余氯安全浓度,则春、秋、冬季暴露时间≤30 min、ΔT≤12.0℃时,其余氯安全浓度分别为0.21—0.86 mg/L、0.26—0.86 mg/L、0.31—4.55 mg/L;夏季暴露时间≤30 min、ΔT≤8.0℃时,其余氯安全浓度为0.15—0.41 mg/L。当前电厂加氯浓度偏高对冷却水中桡足类造成较大影响,但排出水中余氯对其影响不大。基于生态安全考虑,根据对余氯较敏感的小型桡足类在不同季节下的余氯安全浓度,建议亚热带滨海电厂夏季余氯排放浓度不超过0.15 mg/L,其余季节不超过0.2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桡足类 余氯毒性测试 升温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滨海电厂冷却系统 余氯排放标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