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绝望的宿命 先验的爱情——论玛格丽特·杜拉斯《悠悠此情》的两大主题 |
陈若蕾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2
|
杜拉斯四部作品中的互文性研究 |
户思社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3
|
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 |
李云峰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4
|
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情人”形象——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到《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
朱志玲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3
|
|
5
|
论杜拉斯《情人》中的“小姑娘”形象 |
杨晶
|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6
|
遥远的“他者”:杜拉斯笔下的中国形象 |
吕沙东
|
《河池学院学报》
|
2008 |
2
|
|
7
|
浅析《乌发碧眼》中现代社会的人类生存困境 |
修涓译
央泉
|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
2024 |
0 |
|
8
|
杜拉斯文本中的“东方幽灵” |
黄荭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9
|
论杜拉斯“中国情人”形象塑造中的身份焦虑 |
马继明
|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0
|
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关怀——以赛珍珠、杜拉斯为例 |
晏亮
陈炽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1
|
玛格丽特·杜拉斯:欲望的追寻与迷失 |
李佩菊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2
|
与现实平行的文字真实——解读《纳塔丽·格朗热》 |
户思社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3
|
自恋与自卑的转移——论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性书写” |
郑宗荣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4
|
期待“化茧成蝶”的爱情——杜拉斯小说情人形象的“蜕变”研究 |
陈汤龙
肖凌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6 |
2
|
|
15
|
杜拉斯与阿特伍德之比较研究——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
肖凌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6
|
《劳尔·斯泰因的迷狂》: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最佳诠释 |
卢敏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7
|
杜拉斯作品中声音的中外研究 |
单玉荣
|
《海外英语》
|
2012 |
1
|
|
18
|
论《平静的生活》的死亡主题 |
舒凌鸿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9
|
失败的自我建构--玛丽亚的“镜像”之旅 |
王伟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2 |
1
|
|
20
|
论童年经验对杜拉斯创作的影响 |
郑宗荣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0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