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望的宿命 先验的爱情——论玛格丽特·杜拉斯《悠悠此情》的两大主题
1
作者 陈若蕾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61-62,65,共3页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悠悠此情》(李玉民译本)以绝望与爱情为两大主题,以凄美的文字写出了一段灵与肉冲突、爱与欲相分离的绝望爱情,淋漓尽致地阐述了爱情的本质:伤痛、无助、绝望,但也是快乐的,道出了生命的真切存在...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悠悠此情》(李玉民译本)以绝望与爱情为两大主题,以凄美的文字写出了一段灵与肉冲突、爱与欲相分离的绝望爱情,淋漓尽致地阐述了爱情的本质:伤痛、无助、绝望,但也是快乐的,道出了生命的真切存在、真爱的永恒的爱情真谛,并探讨了生命的意蕴,在读者的心灵留下了蓄而不说的震颤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 小说 绝望 爱情
下载PDF
杜拉斯四部作品中的互文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户思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5-118,共4页
用互文性理论分析玛格丽特.杜拉斯不同时期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伊甸影院》、《情人》、《中国北方的情人》4部作品,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互文性。在这4部作品中,不同文本之间具有特殊的暗含关系,这种暗含关系同时又使每一个文... 用互文性理论分析玛格丽特.杜拉斯不同时期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伊甸影院》、《情人》、《中国北方的情人》4部作品,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互文性。在这4部作品中,不同文本之间具有特殊的暗含关系,这种暗含关系同时又使每一个文本各自存在独特的意义。不同文本所产生的不同意境和相互间的对话关系为研究者留下了广阔的互文性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杜拉斯 互文性 文本 情人
下载PDF
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云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6-18,共3页
玛格丽特·杜拉斯 (1914 - 1996 )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在自由写作、真实与虚构、可读性与耐读性、图像与声音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杜拉斯的写作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玛格丽特·杜拉斯 小说创作 整体风貌 女性写作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情人”形象——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到《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志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6-39,共4页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1950年出版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84年出版的《情人》和1991年出版的《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都描写了同一段情感故事中的同一个情人。但是,在三部作品中情人却出现了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种族身份。本文试...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1950年出版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84年出版的《情人》和1991年出版的《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都描写了同一段情感故事中的同一个情人。但是,在三部作品中情人却出现了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种族身份。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讨其形象变化不定背后的种族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 小说 法国
下载PDF
论杜拉斯《情人》中的“小姑娘”形象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晶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2-74,共3页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中塑造了一个15岁半的小姑娘的形象。一方面,杜拉斯从生理学角度演绎这个角色,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和孩子的本能力量;另一方面,杜拉斯从文化构建方面来体现女主角的身份。复杂的家庭关系,周围男性对她的看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中塑造了一个15岁半的小姑娘的形象。一方面,杜拉斯从生理学角度演绎这个角色,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和孩子的本能力量;另一方面,杜拉斯从文化构建方面来体现女主角的身份。复杂的家庭关系,周围男性对她的看法,使得她为了寻求解放而勇于挑战世俗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拉斯 《情人》 “小姑娘”形象 家庭关系 自我解放
下载PDF
遥远的“他者”:杜拉斯笔下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2
6
作者 吕沙东 《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9-33,共5页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在《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小说中,她借助想象性的描述,使印度支那的中国都城——堤岸蕴含特定的文化意蕴。在异域地理景观和空间化...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在《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小说中,她借助想象性的描述,使印度支那的中国都城——堤岸蕴含特定的文化意蕴。在异域地理景观和空间化的情境中,建构出一个体现文化差异性或对立性的"他者化"中国形象。她笔下的中国形象,是想象和现实掺半的虚构物。在中国形象身上,投射了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复杂隐晦的心理动机以及更深层的焦虑及文化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拉斯 他者化 中国形象
下载PDF
浅析《乌发碧眼》中现代社会的人类生存困境
7
作者 修涓译 央泉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42-45,共4页
《乌发碧眼》(Les Yeux bleus cheveux notrs)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发表于1986年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以双层叙述结构展开,以意识流的描写方式讲述一段扭曲且绝望的爱情,并由此呈现出主人公异化的生命状态。绝望,零碎,无序,... 《乌发碧眼》(Les Yeux bleus cheveux notrs)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发表于1986年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以双层叙述结构展开,以意识流的描写方式讲述一段扭曲且绝望的爱情,并由此呈现出主人公异化的生命状态。绝望,零碎,无序,是整个故事的主题词,由此也展现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包括人面对自我时的认知模糊、对世界的虚实难辨以及面对生活确定性缺失时的恐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发碧眼》 玛格丽特·杜拉斯 生存困境
下载PDF
杜拉斯文本中的“东方幽灵” 被引量:3
8
作者 黄荭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4-152,共9页
杜拉斯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情结,"东方"这个在其文本中几乎缺席的语汇却像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幽灵盘桓不去。作为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出生并长大的法国人,杜拉斯文化身份的暧昧决定了她写作立场的暧昧。东方主义复杂... 杜拉斯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情结,"东方"这个在其文本中几乎缺席的语汇却像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幽灵盘桓不去。作为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出生并长大的法国人,杜拉斯文化身份的暧昧决定了她写作立场的暧昧。东方主义复杂矛盾的双重表现在于作者一方面逃避童年亲历的"东方事实",另一方面又通过回忆和想象重构了她所认识和理解的东方:"印度+支那(即中国)=印度支那",这也是西方人对东方固有的一种简单化的认知范式。本文将通过杜拉斯文本中对印度支那、印度和中国的描述和建构来揭示杜拉斯"东方立场"的历史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拉斯 东方 自撰 写作
原文传递
论杜拉斯“中国情人”形象塑造中的身份焦虑 被引量:2
9
作者 马继明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6-38,共3页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等小说中塑造了富有影响的"中国情人"形象,在这类形象中,潜藏着作家强烈的身份焦虑。身份焦虑源自于双重文化冲撞下身份缺失,杜拉斯借助"中国情人"形象的种族等级观照,对自我...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等小说中塑造了富有影响的"中国情人"形象,在这类形象中,潜藏着作家强烈的身份焦虑。身份焦虑源自于双重文化冲撞下身份缺失,杜拉斯借助"中国情人"形象的种族等级观照,对自我身份加以确认,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对身份焦虑形成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文学 玛格丽特·杜拉斯 文学文本 情人形象 身份焦虑
下载PDF
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关怀——以赛珍珠、杜拉斯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晏亮 陈炽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42-45,共4页
在当今文化研究视野中,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都属于反对文化霸权、维护弱势与边缘群体的少数话语。前者从单一的民族文化来反对霸权,后者从单一的性别视角来界定霸权,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局限。赛珍珠、杜拉斯作为具有东西双重文化身份的... 在当今文化研究视野中,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都属于反对文化霸权、维护弱势与边缘群体的少数话语。前者从单一的民族文化来反对霸权,后者从单一的性别视角来界定霸权,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局限。赛珍珠、杜拉斯作为具有东西双重文化身份的西方女性作家,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在其作品中实现了有效的联合,她们的努力无疑也是反对双重话语霸权的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杜拉斯 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
下载PDF
玛格丽特·杜拉斯:欲望的追寻与迷失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佩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123,129,共4页
"欲望"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独特主题,在其写作中,"欲望"的对象既有自然生理性的目标,更主要是精神性的目标。杜拉斯的创作看似有悖传统道德,却真实反映了处于当代场景中人类的处境和情感,她... "欲望"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独特主题,在其写作中,"欲望"的对象既有自然生理性的目标,更主要是精神性的目标。杜拉斯的创作看似有悖传统道德,却真实反映了处于当代场景中人类的处境和情感,她通过感性的方式实际上言说了哲学意义上的生活,由此,杜拉斯对欲望世界的言说通向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终极关怀,并获得了普遍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杜拉斯 欲望 追寻
下载PDF
与现实平行的文字真实——解读《纳塔丽·格朗热》 被引量:3
12
作者 户思社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79,84,共5页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20世纪法国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评论界更多的关注到她的小说和散文,较少关注她的电影和剧本。本文从现实和文字的关系入手,探讨《纳塔丽·格朗热》的文学和社会价值,通过对剧本所运用的叙事手法的挖掘展示杜...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20世纪法国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评论界更多的关注到她的小说和散文,较少关注她的电影和剧本。本文从现实和文字的关系入手,探讨《纳塔丽·格朗热》的文学和社会价值,通过对剧本所运用的叙事手法的挖掘展示杜拉斯特有的文字魅力,以及杜拉斯始终不变的人文情怀——对社会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纳塔丽·格朗热》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是文学的,而非社会的,这正是杜拉斯最具魅力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杜拉斯 电影剧本 文本分析
原文传递
自恋与自卑的转移——论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性书写”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宗荣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60-63,共4页
杜拉斯的部分作品带有浓烈的自传色彩,利用“自传性书写”,形成具有虚构色彩的“自传体小说”。而她对自己经历的反复书写,是她自恋与自卑的转移和升华。
关键词 玛格丽特·杜拉斯 自传体小说 自传性书写 自恋 自卑
下载PDF
期待“化茧成蝶”的爱情——杜拉斯小说情人形象的“蜕变”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汤龙 肖凌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71-75,共5页
文章通过比较杜拉斯自传体小说"情人"系列三部曲《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和《北方的中国情人》,分析她笔下的三个情人形象"化茧成蝶"般的"蜕变"过程:外貌由丑至美、性格由弱至强、情感由厌至恋。究... 文章通过比较杜拉斯自传体小说"情人"系列三部曲《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和《北方的中国情人》,分析她笔下的三个情人形象"化茧成蝶"般的"蜕变"过程:外貌由丑至美、性格由弱至强、情感由厌至恋。究其原因,有内在与外在两点:作者亲身经历且盼望美好,中国国力渐强加之不同时代对"情人"不同诠释的需要。最终,"情人"形象在经历了三次蜕变后,由"丑茧"化"美蝶",结局虽仍不完美,但过程却一次次扣人心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杜拉斯 自传 情人形象
下载PDF
杜拉斯与阿特伍德之比较研究——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被引量:2
15
作者 肖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5-120,共6页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具有重大影响。虽然两人的创作起步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成型之前,而且两位作家的创作时段、创作风格、创作语言不同,但两人的人生际遇和创作主题暗合于"...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具有重大影响。虽然两人的创作起步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成型之前,而且两位作家的创作时段、创作风格、创作语言不同,但两人的人生际遇和创作主题暗合于"生态女性主义"要义。她们亲近自然,认为女性与自然有天然的亲密关系,批判男权对女性和自然的"侵犯",作品中流露出女性对于"性别"失衡的痛苦,呼吁性别平等和生态平衡。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观照两位作家的创作,能够发现两位作家的创作相似性,同时也有益于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进行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杜拉斯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生态女性主义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劳尔·斯泰因的迷狂》: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最佳诠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敏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4-58,共5页
将杜拉斯的小说《劳尔.斯泰因的迷狂》和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互相参照解读,从叙述者、解谜、解题三方面分析了该小说所具有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倡的从文本开始颠覆男性话语的特质。小说以生动具体的文本形式阐释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抽象... 将杜拉斯的小说《劳尔.斯泰因的迷狂》和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互相参照解读,从叙述者、解谜、解题三方面分析了该小说所具有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倡的从文本开始颠覆男性话语的特质。小说以生动具体的文本形式阐释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抽象深奥的理论,两者遥相呼应,恰好印证了女性主义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拉斯 后现代女性主义 多元性 《劳尔·斯泰因的迷狂》 精神分析法
下载PDF
杜拉斯作品中声音的中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单玉荣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X期217-218,共2页
声音在杜拉斯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杜拉斯作品中声音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该文主要从作品结构、创作技巧和手法、叙事、精神分析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对于杜拉斯作品中声音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杜拉斯 声音 中外研究
下载PDF
论《平静的生活》的死亡主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舒凌鸿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11-15,共5页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杜拉斯 《平静的生活》 死亡主题
下载PDF
失败的自我建构--玛丽亚的“镜像”之旅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114-117,共4页
小说《夏夜十点半钟》中存在着诸多让人费解的疑惑。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评论中很少得到关注。本文结合拉康的欲望、镜像理论展开文本分析,破解了一系列弥漫于小说中的疑团。在小说交叉错位的叙述中逐渐呈现出玛利亚坎坷曲折的自我建构之... 小说《夏夜十点半钟》中存在着诸多让人费解的疑惑。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评论中很少得到关注。本文结合拉康的欲望、镜像理论展开文本分析,破解了一系列弥漫于小说中的疑团。在小说交叉错位的叙述中逐渐呈现出玛利亚坎坷曲折的自我建构之路。同时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剖析,揭示出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个真实的杜拉斯一生痛苦的"镜像"历程。在被两种文化遗弃之后,杜拉斯最终选择了以写作的方式来对抗文化认同的真空状态,在不断的书写中试图完成自我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拉斯 小说 拉康 精神分析
下载PDF
论童年经验对杜拉斯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宗荣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7-69,共3页
通过探询杜拉斯的作品与童年经历,发现童年对杜拉斯的创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童年经验形成了杜拉斯的印度支那情结,而童年时候的创伤经验是她反复描写童年生活的内因。
关键词 杜拉斯 童年经验 印度支那情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