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viral therapy of hepatitis C as curative treatment of indolent B-cell lymphoma
1
作者 Michele Merli Giuseppe Carli +1 位作者 Luca Arcaini Carlo Visc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38期8447-8458,共12页
The associ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HCV) and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s(NHL) has been highlighted by several epidemiological and biological insights; however the most convincing evidence is represented by intervent... The associ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HCV) and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s(NHL) has been highlighted by several epidemiological and biological insights; however the most convincing evidence is represented by interventional studies demonstrating the capability of antiviral treatment(AT) with interferon(IFN) with or without ribavirin to induce the regression of indolent lymphomas, especially of marginal-zone origin. In the largest published retrospective study(100 patient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ORR) after first-line IFN-based AT was 77%(44% complete responses) and responses were sustainable(median duration of response 33 mo). These results were confirmed by a recent metaanalysis on 254 patients, demonstrating an ORR of 73%. Moreover this analysis confirmed the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chievement of viral eradication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 and hematological responses. Two large prospective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AT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and argue in favor of current guidelines' recommendation of AT as preferential first-line option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HCV-associated indolent NHL. The recently approved 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 revolutionized the treatment of HCV infection, leading to SVR approaching 100% in all genotypes. Very preliminary data of IFN-free DAAs therapy in indolent HCV-positive NHL seem to confirm their activity in inducing lymphoma reg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HODGKIN lymphomas Hepatitis C virus ANTIVIRAL therapy Interferon RIBAVIRIN Sofosbuvir 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marginal zone lymphomas
下载PDF
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一项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亚文 徐佳岱 +4 位作者 阿孜古丽·麦合麦提 陶荣 孙丽华 薛宏伟 刘澎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分析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在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和青岛的4家医院接受BR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20例初治MZL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治疗相关... 目的:分析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在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和青岛的4家医院接受BR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20例初治MZL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将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HOP)方案治疗的20例初治MZL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BR组总反应率为90.0%,完全缓解率为60.0%;中位随访时间11.7(5.2~42.3)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1年总生存率均为100.0%;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为CD4阳性淋巴细胞减少(13例)和粒细胞减少(5例),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感染性发热(4例)和纳差(3例)。BR组和R-CHOP组的总反应率(90.0%vs 95.0%,P=1.000)、完全缓解率(60.0%vs 60.0%,P=1.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CHOP组粒细胞减少(60.0%vs 25.0%,P=0.054)、脱发(85.0%vs 0,P<0.001)、恶心呕吐(75.0%vs 0,P<0.001)和乏力(40.0%vs 5.0%,P=0.020)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R组,其他不良反应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R方案治疗MZL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达莫司汀 利妥昔单抗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疗效 安全性 倾向性评分匹配
原文传递
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
3
作者 范洪明 郭丹 +6 位作者 洪乐旻 黄春群 卢金凤 徐宏慧 陈洁 黄红铭 杨熙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925-928,954,共5页
目的探讨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cIg)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iB-NH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82例初诊iB-NHL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根据血清免疫固定电泳(SIFE)结果分为阳性组(30例... 目的探讨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cIg)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iB-NH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82例初诊iB-NHL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根据血清免疫固定电泳(SIFE)结果分为阳性组(30例)和阴性组(52例),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总生存期(OS)进行分析。结果伴McIg的iB-NHL好发于男性,以IgM-κ最为多见,临床分期多为Ⅲ~Ⅳ期,以边缘区淋巴瘤(MZL)为主。与阴性组患者相比,阳性组患者更易出现骨髓浸润、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白细胞计数减少、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球蛋白升高和胱抑素C升高(P<0.05)。Cox单因素分析显示,IPI≥3分、McIg阳性与患者较差的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McIg阳性是患者OS独立预后不良因素(HR=0.074,95%CI:0.009~0.609,P=0.015)。随访截止于2021年10月31日,阳性组的中位OS为52个月,不伴McIg的患者中位OS未达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初诊iB-NHL患者中,伴有McIg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需要在临床诊治中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边缘区淋巴瘤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 骨髓浸润 国际预后指数
原文传递
边缘区淋巴瘤临床诊疗路径
4
作者 中西南惰性淋巴瘤联盟 向茜茜 +5 位作者 颜文哲 崔国惠 胡豫 吕奔 张曦 彭宏凌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437-445,共9页
边缘区淋巴瘤(MZL)是一种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其特点是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病理缺乏特异性、异质性较强、临床诊断困难、治疗选择差异性大。为进一步推动MZL的规范化诊疗,中西南惰性淋巴瘤专家团队参照国内外指南/共识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 边缘区淋巴瘤(MZL)是一种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其特点是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病理缺乏特异性、异质性较强、临床诊断困难、治疗选择差异性大。为进一步推动MZL的规范化诊疗,中西南惰性淋巴瘤专家团队参照国内外指南/共识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撰写并推出了本部临床诊疗路径,从三种主要亚型MZL的临床表现、检验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期及预后以及分层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以路线图的形式直观地为各亚型MZL给出了规范化诊疗流程推荐,方便临床一线和基层医务人员参考,共同提高我国MZL的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区淋巴瘤 分型 诊断 治疗 临床路径
原文传递
苯达莫司汀治疗边缘区淋巴瘤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蓝晓凤 贤晓敏 +4 位作者 刘玄勇 陈丽萍 王月乔 王强 郭智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7期1510-1514,共5页
目的探讨苯达莫司汀治疗边缘区淋巴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苯达莫司汀为基础治疗方案的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共29例。回顾性分析苯达莫司汀为基础治疗方案在初治及复发难治边缘区淋巴瘤的... 目的探讨苯达莫司汀治疗边缘区淋巴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苯达莫司汀为基础治疗方案的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共29例。回顾性分析苯达莫司汀为基础治疗方案在初治及复发难治边缘区淋巴瘤的客观缓解率(ORR)、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结果29例边缘区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为基础方案治疗,完全缓解(CR/CRu)14例(48.3%),部分缓解(PR)10例(34.5%),疾病稳定(SD)5例(17.2%),疾病进展(PD)0例,ORR为82.8%,初治患者客观缓解率为94.7%,复发难治患者客观缓解率为60.0%,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6例)患者ORR达66.7%;接受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23例)患者ORR达87.0%。各亚组间的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与年龄(<70岁、≥70岁)、治疗线数(初治、复发难治)有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均可控。结论苯达莫司汀为基础治疗方案在边缘区淋巴瘤患者中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可控,可以作为初治及复发难治边缘区淋巴瘤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达莫司汀 边缘区淋巴瘤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方案诱导治疗初治边缘区淋巴瘤的疗效
6
作者 陆海洋 张莉 +2 位作者 郑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477-482,共6页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淋巴瘤(MZL)的疗效,为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具有化疗指征的初治MZL患者共45例,分...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淋巴瘤(MZL)的疗效,为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具有化疗指征的初治MZL患者共45例,分别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BR组,25例)或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R2组,20例)进行诱导治疗。参照非霍奇金淋巴瘤Lugano标准进行疗效的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采用Wilcoxon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间患者一般情况,中期和末期评估时两组间总反应率(ORR)、完全缓解率(CRR),以及不同病理亚型、不同危险度间两组间ORR、CRR。结果R2组女性占比显著高于BR组(P=0.045)。中期、末期评估时,两组间ORR、CR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按不同病理亚型区分,中期、末期评估时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MZL)与非EMZL患者两组间ORR、CR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按不同危险度区分,中期评估时,中危患者两组间ORR、C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危患者两组间O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2组的CRR显著高于BR组(P=0.026);末期评估时,中危、高危患者两组间ORR、CR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期评估为未缓解/疾病稳定的7例患者中,R2组3例更换为BR方案,1例更换为R-CHOP方案治疗,R2组余1例和BR组2例继续原方案治疗,末期评估BR组ORR为1/2,R2组为5/5。结论R2方案与BR方案疗效相当,R2方案对高危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区淋巴瘤 诱导治疗 免疫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
下载PDF
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进展期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钟启 刘梦珂 +6 位作者 秦维 张慕晨 熊杰 程澍 许彭鹏 王黎 赵维莅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788-794,共7页
目的:研究影响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治疗边缘区淋巴瘤(MZL)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和分子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8例MZL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治患者29例,复发/进展患... 目的:研究影响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治疗边缘区淋巴瘤(MZL)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和分子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8例MZL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治患者29例,复发/进展患者19例,均应用BR方案(利妥昔单抗375 mg/m2,d0,苯达莫司汀90 mg/m2,d1~2)进行治疗。48例患者中有36例进行了DNA测序,以进一步探究基因突变对MZL患者中BR方案疗效的影响。结果:48例患者中位年龄65.5(22.0~79.0)岁,男女比例1.5:1.0。29例初治患者中,20例达完全代谢学缓解(CMR),8例达部分代谢学缓解(PMR),CMR率69.0%(20/29),总有效率(ORR)96.6%(28/29)。19例复发/进展患者中,13例达CMR,4例达PMR,CMR率68.4%(13/19),ORR 89.5%(17/19)。中位随访12(6~24)个月,初治患者1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为96.2%,1年总生存(OS)率为100.0%;复发/进展患者1年PFS率为100.0%,1年OS率为100.0%。进一步分析发现,MZL的起源部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胃、肺、其他)、脾边缘区淋巴瘤、结内边缘区淋巴瘤]、既往是否接受过治疗、肿块直径>7.5 cm、多个结外器官受累、骨髓受累、IPI评分3~5分、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免疫固定电泳阳性,FISH-MALT1阳性均对患者的CMR率无显著影响(P≥0.05)。36例患者的DNA测序结果显示,其中20例(20/36,55.6%)MZL患者至少检出一个基因突变。肿瘤基因突变通路对患者的CMR率无显著影响(P≥0.05)。安全性方面,血液学不良反应以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为主,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和皮疹为主。结论:不论是初治还是复发/进展的MZL患者,BR方案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患者耐受性良好。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还需要前瞻性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区淋巴瘤 苯达莫司汀 利妥昔单抗 基因突变 预后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转变为边缘区淋巴瘤的可能机制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谭栩 杨源 +7 位作者 孔佩艳 陈婷 张曦 刘耀 彭显贵 王平 李佳 张红洋 《西部医学》 2018年第9期1288-1292,共5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方法对收治的一例自身免疫性疾病转变为恶性淋巴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分析。结果患者有9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史,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程中曾感染EB病毒,最后通...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方法对收治的一例自身免疫性疾病转变为恶性淋巴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分析。结果患者有9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史,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程中曾感染EB病毒,最后通过骨髓免疫分型以及骨髓活检免疫组化诊断边缘区淋巴瘤。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逐渐演变为边缘区淋巴瘤病例临床罕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监视失控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边缘区淋巴瘤 免疫功能紊乱
下载PDF
髓样分化因子88L265P突变在B细胞增殖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韩笑笑 程月新 徐浩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8年第8期501-505,共5页
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是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接头分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在90%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和约40%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B细胞增殖性肿瘤患者中存在功能活化的MYD88L265P突... 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是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接头分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在90%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和约40%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B细胞增殖性肿瘤患者中存在功能活化的MYD88L265P突变。由于B细胞增殖性肿瘤的不同类型都具有其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特点,因此MYD88L265P在各类型B细胞增殖性肿瘤中的突变率也有所不同。文章就MYD88L265P的突变在B细胞增殖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D88 L265P突变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瘤 B一细胞 弥漫眭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慢性 B细胞 边缘区淋巴瘤
原文传递
不一致性淋巴瘤的治疗探讨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璐慧 林达义 +2 位作者 陈艺凤 林瀛若 林聪猛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0期38-43,共6页
目的:分析总结不一致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例25岁的女性患者进行了血常规、骨髓检测、淋巴结活检、鼻腔肿物活检、CT、MRI、PET-CT、染色体等检测,观察不一致性淋巴瘤经化学治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异体单个... 目的:分析总结不一致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例25岁的女性患者进行了血常规、骨髓检测、淋巴结活检、鼻腔肿物活检、CT、MRI、PET-CT、染色体等检测,观察不一致性淋巴瘤经化学治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异体单个核细胞输注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淋巴结活检表明为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 鼻咽活检表明为EBV+的非霍奇金NK/T细胞淋巴瘤。结合影像学等相关检查确诊"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合并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经过6周期化疗后评估PR,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评估CR。再予3次异体单个核细胞输注,长期口服"西达本胺+来那度胺"维持治疗,随诊1年半,多次评估都处于CR。结论: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合并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的不一致性淋巴瘤,病情复杂,预后较差,经化学治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异体单个核细胞输注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一致性淋巴瘤 边缘区淋巴瘤 NK/T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边缘区淋巴瘤合并淀粉样变性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毓梅 孙圣华 +1 位作者 谢丽华 王晓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9-364,共6页
边缘区淋巴瘤是血液系统中比较常见的惰性恶性肿瘤,而合并淀粉样变性罕见。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于2018年1月收治1例边缘区淋巴瘤合并心肌淀粉样变性的患者,其以气促半年为主要表现,检查结果提示多浆膜腔积液、IgM κ型M蛋白阳性、心肌淀... 边缘区淋巴瘤是血液系统中比较常见的惰性恶性肿瘤,而合并淀粉样变性罕见。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于2018年1月收治1例边缘区淋巴瘤合并心肌淀粉样变性的患者,其以气促半年为主要表现,检查结果提示多浆膜腔积液、IgM κ型M蛋白阳性、心肌淀粉样变性,骨穿考虑成熟小淋巴增殖性疾病,最后骨髓活体组织检查诊断为边缘区淋巴瘤累及骨髓。本疾病的治疗方案包括利妥珠单抗单药治疗,联合放射、化学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须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区淋巴瘤 淀粉样变性 骨髓活检
下载PDF
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淋巴瘤的PET/CT表现与临床分析
12
作者 丛佳 魏立强 +3 位作者 杨磊 叶进 李鑫 王景文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348-352,共5页
目的:描述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淋巴瘤18F-FDG PET/CT特点,并探讨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淋巴瘤患者治疗前的18F-FDG PET/CT检查,并对SUVmax与患者... 目的:描述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淋巴瘤18F-FDG PET/CT特点,并探讨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淋巴瘤患者治疗前的18F-FDG PET/CT检查,并对SUVmax与患者基线实验室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亚组间SUVmax差异。结果:除外手术完全切除病灶的6例患者,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淋巴瘤18 F-FDG PET/CT阳性率为92.6%,SUVmax范围为2.2~10.6,均值为5.24±2.17;SUVmax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血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呈显著负相关;结膜组SUVmax显著低于眶周组。结论:18F-FDG PET/CT可以作为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淋巴瘤患者分期评估的方法,SUVmax与HsCRP、ESR、Alb、Hb可能反映患者肿瘤的炎症程度,并可能会成为判断疾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附属器淋巴瘤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边缘带淋巴瘤 PET/CT SUVMAX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伴血象异常的脾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申淼 江倩 +9 位作者 江滨 陈定宝 王婧 江浩 路瑾 卢锡京 鲍立 石红霞 刘艳荣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4,共8页
本文探讨伴有血细胞计数异常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地分析了19例因血细胞计数异常就诊并被确诊为SMZL患者的资料,其中7例根据脾脏病理确诊,12例不能接受脾切除术者应用脾B细胞淋巴瘤研究组的最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本文探讨伴有血细胞计数异常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地分析了19例因血细胞计数异常就诊并被确诊为SMZL患者的资料,其中7例根据脾脏病理确诊,12例不能接受脾切除术者应用脾B细胞淋巴瘤研究组的最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表明,5例(26.3%)患者白细胞≥10.0×109/L、6例(31.6%)<4.0×109/L;14例(73.7%)血红蛋白<120 g/L;11例(57.9%)血小板<100.0×109/L;14例(73.8%)患者具有血细胞减少,其中一系血细胞减少6例(31.6%),两系血细胞减少4例(21.1%),三系血细胞减少4例(21.1%);19例均有骨髓累及;10例(52.6%)检出带绒毛的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在骨髓内呈现包括窦内浸润的多种分布特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者占56.3%(9/16);存在自身免疫现象者占80%(12/15);4例进行单纯脾切除术,血象均无改善;1例接受脾切除术联合化疗获得部分缓解;11例接受含有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总体反应率100.0%,其中9例(81.8%)获得完全缓解。结论:伴有血细胞计数异常的SMZL以血细胞减少、骨髓高累及率和自身免疫现象为多见,含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边缘区淋巴瘤 脾脏 外周血 骨髓 血象异常
下载PDF
用流式细胞术从B淋巴增殖性疾病中鉴别脾边缘带淋巴瘤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旸 陈艳 +5 位作者 王丽华 陈雪 方芳 刘诗琴 伍学强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9-356,共8页
脾边缘带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原发于脾脏的惰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或比例增高、脾大,而外周浅表淋巴结往往不大,需要应用诊断性脾切除病理检查得以确诊,但患者多数... 脾边缘带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原发于脾脏的惰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或比例增高、脾大,而外周浅表淋巴结往往不大,需要应用诊断性脾切除病理检查得以确诊,但患者多数不能接受,早期诊断困难。本研究探索以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为主的诊断途径的可行性。选取6例疑诊SMZL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10名骨髓健康供者及确诊的1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3例毛细胞白血病(HCL)、3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初诊患者为对照。对所有患者及对照组进行骨髓FCM免疫分型,所选抗体组合包括CD45、CD5、CD10、CD19、CD20、CD22、CD23、CD25、CD103、CD11c、CD123、κ、λ、Cyclin D1等,同时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6例疑诊SMZL患者表现为淋巴细胞增高和脾大。因外周淋巴结无肿大6例患者均未行淋巴结活检,仅1例患者行病理诊断性脾切除。经骨髓FCM免疫表型分析,除健康供者外均可发现骨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成熟B细胞克隆,并通过CD5、CD10表达与否结合其他表型进一步与其他B细胞肿瘤鉴别。结果 6例SMZL患者均CD19+、CD20+,而CD10-,4例患者CD5-,2例CD5+,而CD23、CD38、ZAP-70、CD11c、CD103、CD123、Cyclin D1均不表达。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见有短绒毛的异常淋巴细胞,结合临床特征将6例患者诊断为SMZL。1例患者因合并脾功能亢进需要行脾切除,术后病理证实该病。10例CLL主要表达CD5、CD23之外;在3例HCL除表达CD11c、CD103、CD123,形态学上更有典型的"毛";3例LPL/WM具有轻链限制性表达、IgM显著升高、浆样淋巴细胞增多的特点。结论:FCM免疫表型分析结合骨髓形态学可作为临床诊断SMZL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边缘带淋巴瘤 B淋巴增殖性疾病 流式细胞术 免疫表型
下载PDF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for treatment of 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 被引量:5
15
作者 Zhong Wu Jin Zhou +3 位作者 Xin Wang Yong-Bin Li Ting Niu Bing Pe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24期3854-3860,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 for treatment of 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 (SMZL). METHODS: A total of 18 continuous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 AIM: To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 for treatment of 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 (SMZL). METHODS: A total of 18 continuous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SMZL and underwent LS in our department from 2008 to 2012 were reviewed. The perioperative variables and long-term follow-up were evalua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is procedure better, we also included 34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who underwent LS, 49 patien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who underwent LS, and 20 patients with SMZL who underwent open splenectomy (OS). The results observed in the different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sex and Child-Pugh class of the patients in SMZL-LS, SMZL-OS, ITP, and liver cirrhosis groups. The splenic length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MZL-LS group wa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SMZL-OS and liver cirrhosis groups but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in the ITP group. The SMZL-LS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longer operating time compared with the SMZL-OS, ITP, and liver cirrhosis groups, and the SMZL-LS group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less blood loss compared with the SMZL-OS group.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length of th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SMZL-LS, SMZL-OS, ITP, and liver cirrhosis-LS groups. After surgery, 6 (33.3%) SMZL-LS patients suffered slight complications. During mean fol-low-up periods of 13.6 and 12.8 mo, one patient from the SMZL-LS group and two from the SMZL-OS group died as a result of metastasis after surgery. None of the ITP and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died. CONCLUSION: LS should be considered a feasible and safe 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SMZL in an effort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ptions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Open SPLENECTOMY Liver CIRRHOSIS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下载PDF
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被引量:1
16
作者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 +13 位作者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影像医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王亮 马建民 李鑫 姚娜 郭健 钟秋子 高麟芮 周生余 刘红刚 史季桐 罗莎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6-303,共8页
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是发生在眼附属器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口老龄化,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肿瘤组织侵犯眼附属器局部,容易导致眼部外观和功能的异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眼附属器M... 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是发生在眼附属器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口老龄化,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肿瘤组织侵犯眼附属器局部,容易导致眼部外观和功能的异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尚无统一的规范化诊疗指南,为了进一步提高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影像医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学会和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专家联合编写了首个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恶性肿瘤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 眼附属器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SPARC基因缺失对小鼠脾脏边缘区B细胞抗凋亡机制影响的初步探讨
17
作者 奚天益 杨国荣 +2 位作者 曹冀为 王琼 汪庭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的基因缺失对小鼠脾脏边缘区B细胞抗凋亡机制的影响。方法:10只对SPARC缺失纯合的小鼠指定为缺失组,从对SPARC缺失杂合的小鼠杂交获得。10只野生型(WT)小鼠设置为WT组。小鼠常规饲养到4个月...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的基因缺失对小鼠脾脏边缘区B细胞抗凋亡机制的影响。方法:10只对SPARC缺失纯合的小鼠指定为缺失组,从对SPARC缺失杂合的小鼠杂交获得。10只野生型(WT)小鼠设置为WT组。小鼠常规饲养到4个月,行小鼠称重和脾脏称重以计算脾脏指数。每组收集5只小鼠脾脏,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计算脾脏中白浆的面积百分比。每组5只小鼠脾脏,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脾边缘区B细胞。结果:缺失组的脾脏质量、脾脏指数、白浆面积百分比和边缘区B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WT组(P<0.05)。缺失组的体质量低于WT组(P<0.05)。两组在不同时间和相互作用,边缘区B细胞凋亡、Caspase8 mRNA和相对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失组的边缘区B细胞凋亡率、Caspase8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低于WT组(P<0.05)。结论:SPARC基因缺失可引起脾肿大和边缘区B细胞增生,降低脾脏边缘区B细胞凋亡率,可能与SPARC基因缺失导致Caspase8 mRNA和蛋白的异常低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基因 边缘区B细胞 凋亡 半胱氨酸蛋白酶8 小鼠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晓晨 金正明 +2 位作者 韩悦 郭凌川 吴德沛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3年第7期419-422,共4页
目的 分析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评估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影像学、... 目的 分析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评估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及治疗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MICM)分型、脾脏病理、PET-CT及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等,患者明确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Ⅳ期B组,国际预后指数(IPI)和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均为中高危组.经过一线治疗,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但随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予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治疗后,中枢病灶消失.结论 脾边缘区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淋巴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十分罕见.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对本例患者是安全的,且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注射 脊髓 脾边缘区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复发
原文传递
POD24在106例伴骨髓侵犯脾边缘区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吕瑞 阎禹廷 +9 位作者 易树华 王婷玉 邓书会 刘薇 黄文阳 安刚 隋伟薇 邹德慧 邱录贵 李增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8-233,共6页
目的探讨24个月内疾病进展(POD24)对伴骨髓侵犯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总生存的影响,比较POD24与非POD24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有治疗指征且经过正规治疗的伴骨髓侵犯... 目的探讨24个月内疾病进展(POD24)对伴骨髓侵犯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总生存的影响,比较POD24与非POD24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有治疗指征且经过正规治疗的伴骨髓侵犯的SMZL患者,选取随访时间足以对POD24进行判断的患者(排除因非进展因素发生死亡的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及临床特征比较。结果共入组患者106例,中位年龄57(25~79)岁。①临床特征:全部患者均有骨髓侵犯和脾肿大,其中巨脾59.4%(63/106),肝大14.8%(15/101);复杂核型22.7%(18/79),13q缺失5.1%(4/78),11q缺失1.3%(1/72),17p缺失2.5%(2/80),12号染色体三体(CEP12)7.5%(4/53)。②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提示POD24、HGB<100 g/L以及CEP12为与总生存相关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仅POD24有独立预后意义[HR=20.116(95%CI 2.226~181.820),P=0.008]。③亚组分析:POD24患者较非POD24患者起病时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63.6%对18.9%,P=0.005)及复杂核型发生率(50.0%对17.9%,P=0.024)明显增高;腹腔淋巴结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蛋白下降以及乳酸脱氢酶增高的发生率在POD24患者中更高,与非POD24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D24为影响伴骨髓侵犯的SMZL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起病时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及复杂核型的患者发生POD24比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边缘区淋巴瘤 POD24 临床特征 骨髓侵犯 生存率
原文传递
中医治疗1例高龄结内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的思考及探讨
20
作者 吕雨桐 金嘉悦 +1 位作者 刘杰 李杰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第20期145-148,共4页
结内边缘区淋巴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淋巴瘤,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即为疾病晚期并处于老年阶段。由于现阶段的试验研究尚未纳入大量高龄、严重合并症或老年综合征患者,一线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或联合化疗的耐受性和可行性缺乏数据。中医药兼顾... 结内边缘区淋巴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淋巴瘤,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即为疾病晚期并处于老年阶段。由于现阶段的试验研究尚未纳入大量高龄、严重合并症或老年综合征患者,一线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或联合化疗的耐受性和可行性缺乏数据。中医药兼顾扶正与祛邪、调节多条信号通路诱导癌细胞凋亡及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此案例报告一位高龄、不能耐受一线治疗的结内边缘区淋巴瘤患者通过中医药治疗实现了肿瘤的控制、症状的缓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面对不能耐受一线治疗方案的高龄患者,相关治疗研究报道较少,尚无最佳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的加入为临床提供了治疗方案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内边缘区淋巴瘤 中医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