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56
1
作者 吴学花 杨蕙馨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6-43,共8页
文章利用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N指数)等指标,对中国20个二位数制造业门类的集聚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中5个门类进行了细化研究,得出结论:中国部分制造业已显现出较强的集中性,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但一些规模经济和... 文章利用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N指数)等指标,对中国20个二位数制造业门类的集聚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中5个门类进行了细化研究,得出结论:中国部分制造业已显现出较强的集中性,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但一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强、在国外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行业的集聚性还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集聚 集中度
原文传递
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112
2
作者 贺灿飞 潘峰华 孙蕾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53-1264,共12页
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通过计算不同地理尺度下的制造业产业分布基尼系数和Moran'sI系数,发现中国制造业高度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在华北、东北、四川以及两湖地区有一些连片分布... 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通过计算不同地理尺度下的制造业产业分布基尼系数和Moran'sI系数,发现中国制造业高度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在华北、东北、四川以及两湖地区有一些连片分布;空间尺度越小,产业划分越细,制造业在空间上越集中,省市县尺度的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显著相关。基于比较优势、全球化和制度分权以及集聚经济等相关理论,本文构建了考察影响产业地理集聚因素的计量模型。统计分析表明,由于接近资源优势,农产品投入较多的产业较分散,金属矿物投入较多的产业较为集中,非金属矿物依赖性产业在四位数层次集中,在三位数层级显著分散。利用外资和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产业地理集聚,区域分权促使制造业分散布局,在省级层次尤为显著。集聚经济显著推动制造业地理集聚,但在县级层次更为重要。高技能劳动力比重较高和外部科研力量依赖性产业则较为分散,产业联系没能促进中国产业的地理集聚,可能与地方保护和模仿政策等反市场力量有关。研究表明,空间尺度和经济转轨引致的制度变化对于理解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地理集中 集聚经济 比较优势 区域分权 中国
下载PDF
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 被引量:111
3
作者 贺灿飞 朱彦刚 朱晟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18-1228,共11页
产业地理集聚存在产业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结合产业特性和区域特征揭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采用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本文发现交通密度、政府支出比重、开发区数量以及贸易壁垒强度等区域特征显著影响产业集聚。在产业特性与区... 产业地理集聚存在产业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结合产业特性和区域特征揭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采用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本文发现交通密度、政府支出比重、开发区数量以及贸易壁垒强度等区域特征显著影响产业集聚。在产业特性与区域特征交叉分析中发现,市场化促进了农业投入依赖性强、产业联系强、劳动密集型及研发密集型的产业的空间扩散,交通网络的完善有利于产业联系强的、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的分散布局,在市场潜力较大的省区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更为集聚;地方政府的产业和区域政策促进了产业联系较强的产业集聚,而拉动了利税率高的、国有企业主导的、属于国家重点计划的产业分散布局;各级政府建立的开发区和园区则尤其不利于国家计划重点产业的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实现。本文研究表明,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于中国的制造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而中国的政策制度环境也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集聚需要一定的产业和区域条件,并非所有产业和所有区域内都能够实现高水平的产业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特性 区域特征 制造业 地理集聚
原文传递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03
4
作者 陈晓峰 陈昭锋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7,共9页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两者协同集聚的演进关系及其各类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差异较大;生...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两者协同集聚的演进关系及其各类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本身都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同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对彼此都会形成一定的阻力作用,滞后一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当期制造业集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水平及产业优化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尚不明显。据此,提出有效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集聚效应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7
5
作者 刘叶 刘伯凡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8,共13页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制造业依旧呈现疲软状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破除制造业的发展困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群"为空间研究范畴,构建了产业协...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制造业依旧呈现疲软状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破除制造业的发展困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群"为空间研究范畴,构建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间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22个城市群2003—2011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城市群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显示:(1)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产生了正向影响;(2)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进,是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不同城市群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本文认为,加强城市群(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结构调整以及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推动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制造业企业组织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效率等,是提升当前中国制造业效率的有效途径。此外,鉴于不同城市群内产业协同集聚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拥有较多技术先进企业的城市群,应注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而拥有较多技术落后企业的城市群,应更加注重产业的专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效率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协同集聚 城市群
原文传递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能否促进空间协调——基于285个城市数据的检验 被引量:95
6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50,共12页
产业空间协调发展兼有产业关联与空间关联的特征,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具有实现产业协调与区域协调的二重协调作用。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03-2016年的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验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所带... 产业空间协调发展兼有产业关联与空间关联的特征,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具有实现产业协调与区域协调的二重协调作用。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03-2016年的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验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所带来的空间协调发展问题。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年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良好协调发展区间,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较低,67.37%的城市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与勉强协调发展区间;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正向溢出作用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具有非线性特征,对本地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先弱化后增强的作用,但对相邻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因此,建议增强产业与空间的系统性,强化产业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资源配置能力,发挥产业耦合协调作用促进空间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协调 集聚转移
下载PDF
制造业集聚、大气污染与节能减排 被引量:73
7
作者 李伟娜 杨永福 王珍珍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6-44,共9页
制造业集聚作为最具活力的空间组织形式,在有关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中一直被忽视。本文通过中国30个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与大气污染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目前中国制造业处于... 制造业集聚作为最具活力的空间组织形式,在有关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中一直被忽视。本文通过中国30个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与大气污染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目前中国制造业处于中级集聚阶段,大气污染总量随集聚度提高而增加,但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制造业大气污染的缓解主要来自环境规制、FDI等外部因素,内在节能减排动力不足。因此,政府应在大力推进制造业向高集聚阶段发展的同时,引导产业通过自身的环保节能需求来实现节能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大气污染 赫芬达尔指数 库兹涅茨曲线 节能减排
原文传递
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城市等级视角 被引量:68
8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共15页
通过梳理制造业集聚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利用中国285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考虑制造业内外部地位的情况下,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呈现&q... 通过梳理制造业集聚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利用中国285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考虑制造业内外部地位的情况下,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呈现"先扬后抑"的趋势,同时由于行政等级城市的调节能力更强,使得制造业城市要比行政等级城市更容易出现拥挤效应;制造业、服务业、以及两产业不同组成部分形成的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表现出相同的"U型"关系,但制造业与低端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城市等级
下载PDF
1980—2011年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 被引量:66
9
作者 罗胤晨 谷人旭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2-89,共8页
利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数据,考察1980—2011年中国19个两位数制造业在省区尺度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同时对2004年后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显著的集聚趋势,尤其是... 利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数据,考察1980—2011年中国19个两位数制造业在省区尺度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同时对2004年后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显著的集聚趋势,尤其是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态势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空间差异;2从产业特性看,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集聚趋势也存在显著差异。资源依赖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以出口为主导,促进了产业向接近国外市场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3从时间维度看,1980—2004年集聚程度呈稳定上升趋势,并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而2004—2011年集聚程度呈持续下滑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空间集聚 产业集聚 区位基尼系数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分析——基于1988~2005年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4
10
作者 杨洪焦 孙林岩 高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66,共12页
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聚集度γi系数对我国18个制造行业1988-2005年的聚集度进行了精确测定,并考察了各制造行业聚集地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制造业聚集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聚集现象十分明显,特别是自然... 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聚集度γi系数对我国18个制造行业1988-2005年的聚集度进行了精确测定,并考察了各制造行业聚集地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制造业聚集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聚集现象十分明显,特别是自然资源依赖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1988-2005年我国制造业的平均聚集度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看,呈现出U型曲线特征。制造业聚集地的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5省市,中西部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并呈强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聚集 演进态势
原文传递
产业聚集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量:65
11
作者 杨浩昌 李廉水 刘军 《科研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94,共12页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分地区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从作用途径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且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聚集 生产性服务业聚集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原文传递
高铁开通促进了地区制造业集聚吗?——基于京广高铁的准自然试验研究 被引量:60
12
作者 李雪松 孙博文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1-90,共10页
研究以京广高铁沿线城市为观察样本,构建了高铁开通背景下的内生运输成本与工资的制造业集聚决定模型,利用2000-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探讨了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效... 研究以京广高铁沿线城市为观察样本,构建了高铁开通背景下的内生运输成本与工资的制造业集聚决定模型,利用2000-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探讨了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效应将逐渐经历集聚加速阶段(阶段Ⅰ)、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以及扩散阶段(阶段III)等三个阶段。高铁开通普遍提高了站点城市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对非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加速阶段(第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开通 市场潜力 制造业集聚 准自然实验 处理效应模型
下载PDF
长三角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8
13
作者 王俊松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12-2324,共13页
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数据和空间计量统计方法,探讨了长三角地区2000年以来制造业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制造业空间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以上海为中心的沿重要交通轴线集聚的特征,且在2000年以后经历了明显的产业扩散,... 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数据和空间计量统计方法,探讨了长三角地区2000年以来制造业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制造业空间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以上海为中心的沿重要交通轴线集聚的特征,且在2000年以后经历了明显的产业扩散,这种扩散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别,技术密集度越高,行业的扩散半径越小。尽管出现制造业扩散趋势,上海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地位却有所增强。空间计量的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分布存在典型的空间溢出效应;控制空间溢出效应以后,这一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主要受制于区位条件因素,包括到上海市区和到机场的距离以及市辖区区位是影响制造业分布的重要因素,且前两个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尚未发现政策因素对制造业分布的显著影响。同时发现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制造业 集聚 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被引量:46
14
作者 吴三忙 李善同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14,25,共12页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原文传递
产业链定位、分工与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张杰  刘志彪  郑江淮 《工业经济》 2007年第10期39-47,共9页
本文利用对江苏省342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问卷实证研究了产业链定位、分工和集聚效应对于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处于产业链终端环节企业并没有表现出特定的创新优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终端集成环节并未形... 本文利用对江苏省342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问卷实证研究了产业链定位、分工和集聚效应对于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处于产业链终端环节企业并没有表现出特定的创新优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终端集成环节并未形成相应市场势力或集成创新能力;分工活动(以供应商数量作为度量指标)与创新强度之间呈现较为复杂的u型非线性关系;集聚效应并未对我国微观企业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未成为激发集群创新动力的有机载体。针对以上实证结果,基于我国经济转型背景和企业微观层面行为特征,我们就产业链定位、分工与集聚效应三个因素与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内在关系与作用机理,结合统计性分析进一步进行了剖析和解释,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可行对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 产业链定位 分工 集聚效应 创新强度
原文传递
制造业集聚、技术进步与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 被引量:44
16
作者 张平淡 屠西伟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3-121,共19页
提高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是破解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改进了两步随机前沿模型,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合并数据对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采用Bartik方法构建城... 提高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是破解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改进了两步随机前沿模型,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合并数据对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采用Bartik方法构建城市层面的外部需求作为工具变量,甄别了制造业集聚对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集聚抑制了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改进,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制造业集聚对出口企业、国有企业和较低集聚水平地区的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制造业集聚没有带来企业中性技术进步,也没有带来企业专利质量的显著提升,而且制造业集聚抑制了能源体现式技术进步,促进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还加剧了资本相对于能源的要素技术进步偏向。本文对于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如何切实改进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微观基础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能源效率 制造业集聚 技术进步 两步随机前沿模型 “双碳”目标
原文传递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具有创新驱动效应吗 被引量:44
17
作者 纪祥裕 顾乃华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7-70,共14页
本文使用2003—2017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产业协同... 本文使用2003—2017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市场规模促进了城市创新。进一步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创新要素的空间互动效应,发现城市创新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而且产业协同集聚对周边城市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城市创新 异质性 空间互动
原文传递
产业集聚能否促进城镇化 被引量:42
18
作者 杨仁发 李娜娜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4-132,共9页
本文结合理论层面分析产业集聚对城镇化内在作用机理,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利用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我国城镇化的异质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仍处于以制造业集聚主导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服务... 本文结合理论层面分析产业集聚对城镇化内在作用机理,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利用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我国城镇化的异质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仍处于以制造业集聚主导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显现;而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城镇化发展,但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发展为负的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服务业集聚 城镇化
原文传递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了城镇化水平吗 被引量:42
19
作者 伍先福 杨永德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9-90,共12页
产业协同集聚已成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理论梳理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不仅直接影响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而且关联影响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但这些影响存在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进一... 产业协同集聚已成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理论梳理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不仅直接影响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而且关联影响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但这些影响存在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进一步借助动态空间面板滞后模型发现: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整体上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但协同集聚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具体来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效果最为突出,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用则明显降低,而对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已由正转负,这意味着各大城市"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应结合其地区差异而有所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城镇化
原文传递
制造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协同效应研究 被引量:42
20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89,共19页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城市规模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