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8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63
1
作者 陈祖平 董森 +3 位作者 李辉 钱晓晋 张远 彭仁亮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128-1130,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中药熏蒸组,每组400例。治疗组给予手法复位、中药熏蒸并配合功能锻炼;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中药熏蒸;中药熏...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中药熏蒸组,每组400例。治疗组给予手法复位、中药熏蒸并配合功能锻炼;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中药熏蒸;中药熏蒸组仅给予中药熏蒸治疗。手法复位每次30 min,每周2次;功能锻炼每个动作10~30次,每日3次;熏蒸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各组均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评价各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进行下腰痛评分。治疗过程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9.25%)明显高于对照组(80.75%)、中药熏蒸组(74.75%)(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下腰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下腰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中药熏蒸组(P〈0.05或P〈0.01)。各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手法复位、中药熏蒸并配合功能锻炼的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复位 中药熏蒸 功能锻炼 外治法 下腰痛评分
原文传递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42
2
作者 程国杰 吕发明 +2 位作者 艾克巴尔 杨春 王筠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36-640,635,共6页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对照试验,观测时间为18月,其中小夹板、石膏管型外固定组干预1个月,随访17个月;外固定架组干预6~8周,LCP组(锁定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架组随访1...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对照试验,观测时间为18月,其中小夹板、石膏管型外固定组干预1个月,随访17个月;外固定架组干预6~8周,LCP组(锁定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架组随访18个月。对来自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创伤骨科门诊及病房的328例AO分类属C型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是否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分为保守组192例和手术组136例。再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随机分为小夹板外固定96例,石膏管型外固定96例;LCP组68例,外固定架组68例。运用改良Green与O’Brien评分进行疼痛、功能、活动度、握力的评价;影像学方面采用Stewart与改良的Sanniento评分方法对桡骨高度短缩、尺偏角、掌倾角进行对比。结果随访3个月时,四组之间腕关节功能评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夹板组比石膏固定组功能优越(P<0.05);LCP组与外固定架组功能相当(P>0.05);LCP组与外固定架组比小夹板组与石膏组功能优越(P<0.05)。随访18个月时,四组之间腕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影像学比较四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夹板与石膏固定在3个月时桡骨高度短缩、尺偏角减小、掌倾角减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LCP与外固定架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夹板与LCP组、小夹板与外固定架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膏与LCP组、石膏与外固定架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型桡骨远端骨折短期内手术治疗比非手术治疗在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影像学方面有优势,一年后功能状态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石膏固定 外固定架固定
下载PDF
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3
作者 邹团明 陈俊明 +4 位作者 周晓娓 陈丹萍 刘秋玲 刘振 虞幼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选取BPPV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实验组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后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Brandt-Daroff练习...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选取BPPV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实验组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后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Brandt-Daroff练习,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Cawthorne-Cooksey练习和体位限制,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DHI评分、残余头晕和复发的情况。结果:首诊手法复位时,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1周、2周和1个月,实验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3%、91.4%和93.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DHI评分分别为14.33±5.71、12.25±4.98、9.45±3.7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25±7.12、20.35±7.01、18.08±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首诊复位、复位后1周、复位后2周和复位1个月残余头晕分别为29例、13例、8例和0例,平均病程(5.86±4.71)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复位后1个月随访,实验组复发患者5例,而对照组11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4,P=0.030)。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可明显提高BPPV治疗效果、减轻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和减少复发率,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手法复位 前庭康复练习
原文传递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谢正虎 董霞 +2 位作者 袁荣霞 赵纯 刘枝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72-75,共4页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治疗的闭合性无神经损伤的尺桡骨远端双骨折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治疗的闭合性无神经损伤的尺桡骨远端双骨折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给予改良成角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治疗1年后采用VAS疼痛评分、掌倾角、尺偏角、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Anderson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患儿均达骨性愈合。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1.18±0.71)分,(1.02±0.66)分,t=0.977,P=0.331],掌倾角(6.18°±1.82°,6.63°±1.85°,t=1.096,P=0.277),尺偏角(17.65°±2.80°,18.23°±2.51°,t=0.968,P=0.336)、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2.25±0.63)分,(2.40±0.74)分,t=0.973,P=0.33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Anderson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观察组组优28例、良5例、可5例,差2例;对照组优30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3例并发症,对照组出现6例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均能缓解疼痛、恢复腕关节功能,改善腕关节活动度,然而手法治疗,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夹板固定 克氏针固定 尺桡骨远端双骨折
下载PDF
牵引床与手法牵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32
5
作者 徐俊杰 李业海 +3 位作者 梁俊升 刘庆 唐浩然 刘和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比较牵引床与手法牵引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1-12—2016-12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3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9例采用手法牵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手法牵引组),19例... 目的比较牵引床与手法牵引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1-12—2016-12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3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9例采用手法牵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手法牵引组),19例采用牵引床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牵引床组)。比较2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股骨大粗隆顶点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5~12)个月。与牵引床组进行比较,手法牵引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更短,X线暴露次数更少,术中出血量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股骨大粗隆顶点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满意,采用侧卧位手法牵引闭合复位在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而且不需要使用牵引床,术者掌握一定技巧后就可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手法牵引复位 闭合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云 崔丽萍 +1 位作者 董文荣 马静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1350-1353,共4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的15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Epley手法复位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的15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Epley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Epley手法复位的基础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前庭症状指数、生活质量和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8.67%高于对照组的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庭症状指数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DHI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及1个月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多(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14.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BPPV临床效果优于单纯手法复位,可明显减轻症状,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倍他司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加味复元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建龙 刘丁铭 +4 位作者 冯太升 张明 范润勇 潘玉会 冯浩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316-319,323,共5页
目的观察加味复元活血汤(JFHD)联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南充市中医医院就诊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 目的观察加味复元活血汤(JFHD)联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南充市中医医院就诊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试验组采用JFHD联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3、7、14、28 d的疼痛评分、肿胀缓解程度、Cooney腕关节评分、X线片愈合情况等。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评分、肿胀缓解程度、Cooney腕关节评分及X线片愈合情况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FHD联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软组织肿胀、促进骨折愈合、加快腕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复元活血汤 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复位 视觉模拟评分 Cooney腕关节评分
下载PDF
手法复位结合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宁 蔡飞 +1 位作者 李长红 王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1期79-83,共5页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结合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CVP)与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新鲜单节段OVCF患者9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结合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CVP)与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新鲜单节段OVCF患者9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采用手法复位结合PCVP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PKP治疗。记录两组手术使用时间、术中C臂透视次数、治疗相关费用、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在椎体分布情况,比较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AVH)、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C臂透视次数、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使用的量大于对照组,骨水泥在椎体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VH、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AVH、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PCVP与单纯PKP治疗OVCF均可复位伤椎、改善后凸畸形,但是较PKP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C臂透视次数、节约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手法复位 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曹强 周煜虎 +2 位作者 段明明 王飞 李长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32-135,共4页
目的:对比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收治的63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采用手法复位结合PVP方法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PKP方... 目的:对比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收治的63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采用手法复位结合PVP方法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PKP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例数、住院天数、治疗费用,以及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AVH)、伤椎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例数、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VH、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对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PVP与PKP治疗OVCF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手法复位结合PVP具有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下载PDF
眩晕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眩晕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6
10
作者 林爱桃 古联 +5 位作者 陈敏丽 宋潇宵 梁一帆 黄先利 唐略均 杨俊威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1212-1214,1224,共4页
目的观察眩晕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眩晕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B组给予眩晕汤治疗,C组给予眩... 目的观察眩晕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眩晕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B组给予眩晕汤治疗,C组给予眩晕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3组患者治疗3 d、7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1 d、治疗7 d和14 d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以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3 d后,B组和C组的临床疗效均优于A组;治疗7 d后,C组的临床疗效优于A组和B组,而B组优于A组(均P<0.05)。治疗7 d、14 d后,DHI得分均A组>B组>C组(均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C组的复发率均低于A组和B组(均P<0.05)。结论眩晕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与单一药物治疗相比,其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头晕症状,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残留眩晕 甲磺酸倍他司汀 眩晕汤
下载PDF
中医手法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复位质量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钟林宽 吴信仿 毛飞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第5期251-254,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复位质量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其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5例,其中40例行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45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分析两组肿胀消除时间、疼...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复位质量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其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5例,其中40例行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45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分析两组肿胀消除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复位治疗6个月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肿胀消除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在骨折复位效果上虽不如切开复位内固定,但能够缩短肿胀消除及骨折愈合时间,且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手法复位 桡骨远端骨折 腕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式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2
作者 向自力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年第1期53-54,5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组以及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的保守治疗组,每组28例。对比2组患者Ma...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组以及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的保守治疗组,每组28例。对比2组患者Mazur评分、Lee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Ⅲ度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3.8%,显著高于保守组7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Ⅳ度优良率为75%与保守组Ⅳ度优良率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Ⅲ度踝关节骨折治疗优良率为93.8%,保守组为83.3%,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Ⅳ度优良率为83.3%与保守组Ⅳ度优良率7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住院天数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都并发创伤性关节炎,但并发症差别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对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均有治疗效果,在Ⅲ度踝关节骨折中手术治疗效果更佳,而保守治疗住院天数少,治疗安全系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手术 保守治疗 内固定 手法复位
下载PDF
补肾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3
13
作者 苏啸天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治疗4周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效果、肢体功能、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肩关节评分系统Constant-Murley(C-M)评分及治疗预后。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71.43%;观察组的旋前度(88.68±7.56)°、背伸度(89.41±2.43)°、桡偏角度(15.39±2.15)°、掌屈度(42.35±4.61)°及旋后度(80.45±5.98)°均大于对照组[旋前度(81.32±6.42)°、背伸度(68.98±2.35)°、桡偏角度(12.19±2.05)°、掌屈度(45.72±5.32)°及旋后度(84.36±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后的VAS评分分别为(3.11±0.38)分、(1.09±0.21)分,骨折愈合时间为(6.49±0.63)周,均低(短)于对照组2周、4周的VAS评分[(4.59±0.43)分、(3.21±0.33)分]及骨折愈合时间[(9.64±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畸形愈合、骨折不愈、股骨头坏死、感染及跛行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用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能提高骨折愈合率,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汤 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肢体功能
下载PDF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建宏 范建中 +1 位作者 齐志强 刘瑾存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9-212,共4页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变化 ,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手法治疗组 3 0例和常规治疗组 3 0例 ,治疗前及治...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变化 ,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手法治疗组 3 0例和常规治疗组 3 0例 ,治疗前及治疗 2周后检查TCD及BAEP ,观察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 ① 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 96.6%和 90 % ,其中手法组临床治愈率为 46.6% ,常规组临床治愈率为 3 3 .3 % ,2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②治疗前疾病组椎基底动脉 (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TCD异常率为 76.7% (4 6/60例 ) ,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BAEP异常率为 80 % (4 8/60例 ) ,以脑干型异常为主。③治疗后 2组VBA血流速度均有改善 ,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 <0 .0 5 )。治疗后 2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 ,手法治疗组V波PL、III -V和I -VIPL改善更显著 (P <0 .0 5 )。结论 手法治疗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 TCD BA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经颅多普勒超声 评定
原文传递
消定膏配合手法复位中立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保健 董万涛 +3 位作者 李元贞 张岩 温孝明 张春慕 《西部中医药》 2015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消定膏配合手法复位、中立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Col l 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220例Col l 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2组均予早期手法复位治疗,中立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外... 目的:观察消定膏配合手法复位、中立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Col l 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220例Col l 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2组均予早期手法复位治疗,中立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外敷消定膏,积分法比较2组优良率和疼痛程度、肿胀指数、X线片骨痂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优于对照组,疼痛VAS积分、肿胀积分、X线片骨痂积分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定膏可有效缓解Col l es骨折早期疼痛、肿胀,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S骨折 消定膏 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6
作者 侯月婷 周彬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23-428,共6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当前最常见的周围前庭性眩晕,它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与头位改变密切相关的阵发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最常累及后半规管和外半规管。BPPV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式却仍不明确,以至许多患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当前最常见的周围前庭性眩晕,它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与头位改变密切相关的阵发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最常累及后半规管和外半规管。BPPV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式却仍不明确,以至许多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本文主要对近年国内外关于BPPV的诊断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指导临床提高BPPV的诊疗水平,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 手法复位 SRM-IV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
下载PDF
心理护理联合辨证施护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后应用 被引量:21
17
作者 黄秀燕 苏镁婷 +3 位作者 李雪仪 黄仲玄 陈婉敏 马晓丹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年第3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辨证施护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间接收的86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采用手法闭合穿针内固定术治疗,以住院床位单双号进行分组,单号...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辨证施护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间接收的86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采用手法闭合穿针内固定术治疗,以住院床位单双号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共43例,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双号组为观察组共43例,术后给予心理护理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比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效果。结果术前及术后12 h两组VAS与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开始两组VAS与FLACC评分较前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依从性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辨证施护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后应用效果显著,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护理 辨证施护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手法复位 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手法矫正寰枢关节骨错缝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明才 石印玉 +3 位作者 王翔 黄仕荣 程英武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8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手法矫正颈椎病寰枢关节骨错缝的有效性。方法对发生寰枢关节骨错缝的31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手法矫正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法矫正寰枢关节骨错缝的愈显率为96.8%(30/31),总有效率为100%。手法... 目的观察手法矫正颈椎病寰枢关节骨错缝的有效性。方法对发生寰枢关节骨错缝的31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手法矫正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法矫正寰枢关节骨错缝的愈显率为96.8%(30/31),总有效率为100%。手法矫正前齿状突偏歪100%(31/31),经过手法矫正后降低至61.3%(19/31),其中完全矫正率为38.7%(12/31);治疗前后寰齿侧间隙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法矫正前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者占70.9%(22/31),手法矫正后降低至51.6%(16/31)(P<0.01),其中完全矫正率为19.3%(6/31);治疗前后寰枢关节间隙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寰枢关节矫正手法可有效矫正颈椎病寰枢关节骨错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寰枢关节 骨错缝 影像测量 矫正手法
下载PDF
舒适护理在骨折手法复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爱琴 钟世良 +5 位作者 贾赛雄 王丽英 农春花 傅爱凤 黄日妹 易小青 《现代临床护理》 2008年第8期18-20,60,共4页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骨折手法复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3~11月门诊收治的338例骨折患者按就诊日期单双日划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176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162例,给予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复位时...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骨折手法复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3~11月门诊收治的338例骨折患者按就诊日期单双日划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176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162例,给予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复位时使用止痛药情况、复位成功率、术后3d肢体肿胀情况及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两组在使用止痛药情况、复位成功率、术后肢体肿胀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实施舒适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在使用止痛药情况、肢体肿胀情况方面均低于对照组,而在复位成功率和满意度方面则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骨折手法复位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复位中的疼痛及术后肢体肿胀,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手法复位 疼痛 复位成功率 满意度
下载PDF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9
20
作者 黄伟东 唐凯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切开复位方案,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4...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切开复位方案,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42.1±8.2)d,对照组为(56.8±8.6)d,且观察组骨折治疗效果和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相比常规的切开复位法明显要好,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小夹板外固定 老年人 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