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pper Mantle Dynamic and Evolution beneath Lake Nyos Volcano (Cameroon Volcanic Line), Documented by Peridotite Xenoliths Enclosed in Alkali Basalts
1
作者 Merlin Isidore Teitchou Joseph Legrand Tchop +4 位作者 Michel Grégoire Eddy Ferdinand Mbossi Pauline Wokwenmendam Nguet Sahabo Aboubakar Abdoulaye Ateba Beko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22年第6期438-463,共26页
Volcanic deposits from the lake Nyos contain ultramafic xenoliths: lherzolites, harzburgites and wehrlites, sometimes containing amphiboles and phlogopites.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Nyos, as inferred from chemi... Volcanic deposits from the lake Nyos contain ultramafic xenoliths: lherzolites, harzburgites and wehrlites, sometimes containing amphiboles and phlogopites.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Nyos, as inferred from chemical diagrams, has experienced partial melting and variably cryptic and modal metasomatism of the two groups of samples that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Group 1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poon-shaped REE patterns, and Group 2 samples show light (L) REE-enriched patterns. Metasomatic eve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pervasive infiltration of volatile (Ti, CO<sub>2</sub>, H<sub>2</sub>O) or alkali-rich small melts fractions and fluids. Later on, hydrous phases, Ti-rich Cpx, CaO-rich Ol, Ti-rich Ol, Cr poor and low values of NiO and F<sub>O</sub> (%) in wehrlite compared to other xenoliths, precipitated from alkali enrichments due to the percolation of the mantle by basaltic magmas. The metasomatic liquid which percolates the Nyos mantle column was a dense alkaline silicate rich in volatile, displaying low HFSE abundances in the metasomatic hydrous melts compared to the LILE. It is suggested that 1) cryptic metasomatism affected Group 1 samples, 2) the spinel-free wehrlite is a Group 2 sample corresponding to a cumulate of a similar melt and 3) amphibole may be a potassium-bearing mineral in addition to phlogopite at shallower levels of Nyos upper mantle. P-T estimated indicates that xenoliths were initially equilibrated in the garnet stability field, at depth of 85 Km, and then they were re-equilibrated in the spinel field owing to isobaric heating up to 1000℃. Adiabatic decompressions occur from 85 to 50 Km materialized by sample NK14 showing transitional porphyroclastic to equigranular texture and displaying pyroxene-Cr spinel symplectites, and from 50 to 30 Km corresponding to 8 - 18 Kbar, pressures in which most xenoliths were incorporated in the host lavas. Therefore, the presence of rising mantle plumes from 85 to 50 Km (sample NK14) and from 50 to 30 Km (all studied samples) is probably related to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yos Xenoliths METASOMATISM P-T Estimated mantle diapirs Rift-Zones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隆升的深部构造物理作用——以“格尔木-唐古拉山”地质及地球物理综合剖面为例 被引量:91
2
作者 许志琴 姜枚 杨经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5-206,共12页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唐古拉山)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动,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产生强大板内变形扩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上隆,在σ_1垂直作用下的水平伸展与挤压作用的交替,盆-山体系的形成,裂谷型火山活动及大规模纵向...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唐古拉山)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动,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产生强大板内变形扩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上隆,在σ_1垂直作用下的水平伸展与挤压作用的交替,盆-山体系的形成,裂谷型火山活动及大规模纵向走滑作用造成的块体逐一向东挤出。利用天然地震对岩石圈进行探测,发现岩石圈下部(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60-120 km)存在高、低速层紧密相间的水平分带及具左行走滑的岩石圈断裂。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本文提出了高原深部地幔底辟作用,建立了高原北部隆升的深部构造物理作用动力源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 隆升 地幔底辟 深部构造
下载PDF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 被引量:30
3
作者 陶明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0-50,共11页
学术界普遍认为吐-哈盆地为板块碰撞作用所形成的压(扭)性盆地。本文研究发现,吐-哈盆地在沉积演化、构造变形、盆地结构、地球物理场及其所反映的壳幔结构等方面都与中国东部张性伸展盆地具有相似的特征;盆地自晚二叠世发育起,... 学术界普遍认为吐-哈盆地为板块碰撞作用所形成的压(扭)性盆地。本文研究发现,吐-哈盆地在沉积演化、构造变形、盆地结构、地球物理场及其所反映的壳幔结构等方面都与中国东部张性伸展盆地具有相似的特征;盆地自晚二叠世发育起,经历了两次(P2—J,K—R)持续稳定而漫长的伸(扩)展演化,其间在侏罗纪末期和第四纪早期,盆地伸展与沉积受到两次短暂挤压作用的遏制而中断,同时改造了盆地长期形成的伸展构造。盆地伸展是由于“地幔底辟”作用,而两次挤压作用(火焰山运动和西域运动)则是由于盆地伸展,使其南、北邻区遭受挤压变形而长期积累应力,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发生断裂作用并释放应力而反作用于盆地的结果。从而本文提出吐-哈盆地为张性伸展盆地这一新的观点;结合有关模拟实验结果,同时提出“地幔底辟—盆地伸展—两侧挤压变形与应力积累—应力释放—伸展与沉积中断”的大陆板内地球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盆地 造山带 大地构造环境 吐-哈盆地
下载PDF
Deep Tectonophysical Process of the Uplift of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Evidence from the Integrated Geological--Geophysical Profile from Golmud to the Tanggula Mountains, Qinghai Province, China
4
作者 Xu Zhiqin Jiang Mei and Yang Jingsui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Jiang Mi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14,共14页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occurring since the Cenozoic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region from the East Kunlun Mountains to the Tanggula Mountains)were probably caused by the intense intraplate...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occurring since the Cenozoic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region from the East Kunlun Mountains to the Tanggula Mountains)were probably caused by the intense intraplate deformation propagation after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Their main expressions include the substantial up-lifting of the plateau, alternation of horizontal extension and compression under the verticalgreatest principal stress σ_1, occurrence of rift-type volcanic activity, formation of thebasin-range system, and successive eastward extrusion of blocks resulting from large-scalestrike-slip faulti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nd experiments have revealed that there exist close-ly alternating horizontal high-velocity and low-velocity layers as well as lithospheric faults of aleft-lateral strike-slip sense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lithosphere (the lower crust and lithosphericmantle, 60-120 km deep). Based on an integrated study of the geological-geophysical data avail-able, the authors have proposed a model of deep-seated mantle diapir and the associatedtectonophysical process as the dynamic source for the uplift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Qinghai-Tibet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GEOPHYSICS UPLIFT mantle diapir
下载PDF
鄂东南铜山口、殷祖埃达克质(adakitic)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拆沉)下地壳熔融与斑岩铜矿的成因 被引量:108
5
作者 王强 赵振华 +3 位作者 许继峰 白正华 王建新 刘成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51-360,共10页
鄂东南地区铜山口花岗闪长斑岩体是与斑岩铜钼矿床共生的岩体,但殷祖花岗闪长岩体是与金属成矿无关的岩体。铜山口和殷祖侵入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高Al2O3、Sr含量与La/Yb、Sr/Y比值,富Na2O(Na2O/K2... 鄂东南地区铜山口花岗闪长斑岩体是与斑岩铜钼矿床共生的岩体,但殷祖花岗闪长岩体是与金属成矿无关的岩体。铜山口和殷祖侵入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高Al2O3、Sr含量与La/Yb、Sr/Y比值,富Na2O(Na2O/K2O>1.0),亏损Y与Yb,极弱负Eu异常-正Eu异常以及正Sr异常等。但是铜山口和殷祖侵入岩也存在 明显的差别:前者比后者更偏酸性,但具有较高的K2O,MgO,Cr,Ni和Sr含量,较低的Y和Yb含量,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并主要显示出正铕异常,区别于后者的极弱负Eu异常-不明显Eu异常。这表明铜山口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岩浆来源可能比殷祖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岩浆来源更深:前者可能由拆沉的下地壳熔融形成,残留物主要含石榴子石;而后者可能由增厚的下地壳熔融形成,残留物可能为石榴子石±斜长石±角闪石。另外,热的地幔上涌,底辟(diapir)进入下地壳,导致含角闪石的榴辉岩发生熔融也可形成铜山口埃达克质岩浆。铜山口埃达克质岩浆在穿过地幔的过程中,将会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交换反应:一方面由于受橄榄岩的混染而使得岩浆的MgO,Cr和Ni增高;另一方面岩浆中的Fe2O3不断加入到地幔中,导致地幔的氧逸度(fo2)增高,地幔中金属硫化物被氧化并进入岩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KITE 下地壳拆沉 热的地幔底辟 下地壳熔融 斑岩铜矿 鄂东南 中国东部
下载PDF
等深岩识别标志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日辉 张光威 李维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3-70,共8页
等深岩的识别标志可分为沉积学标志、古生物学标志和古地理标志三大类。沉积学标志主要是成份、粒度、分选以及沉积构造等。研究发现,遗迹化石也是一个重要的识别标志。等深岩往往与Nereites遗迹相伴生,特别与其中的网状遗迹... 等深岩的识别标志可分为沉积学标志、古生物学标志和古地理标志三大类。沉积学标志主要是成份、粒度、分选以及沉积构造等。研究发现,遗迹化石也是一个重要的识别标志。等深岩往往与Nereites遗迹相伴生,特别与其中的网状遗迹类关系密切。而且,网状遗迹的Paleodictyon遗迹属还可用来指示等深流方向。由于各种标志大多具有多解性,因此在识别等深岩时应采用多种标志的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深岩 识别 沉积特征 Nereites遗迹相 沉积岩
下载PDF
从深部背景看燕山陆内造山作用的主因 被引量:1
7
作者 邵济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190-2199,共10页
中生代华北燕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作用的典型,但长期来对造山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存在多种分歧观点。本文尝试将岩石圈不同深度的构造整合在一起,探索陆内造山作用的主因。本文拟从燕山带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入手,选择集宁-承德基底岩... 中生代华北燕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作用的典型,但长期来对造山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存在多种分歧观点。本文尝试将岩石圈不同深度的构造整合在一起,探索陆内造山作用的主因。本文拟从燕山带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入手,选择集宁-承德基底岩石圈断裂带作为先存构造薄弱带,结合不同深度层次的地质作用:①地表的断陷盆地及其火山-沉积岩建造;②断块构造的差异隆升;③固态流变和地热活动;④幔源或者壳幔混溶的火山岩,论证先存构造薄弱带的活化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幔源熔-流体的交代作用讨论了岩石圈强度的弱化,结合岩石圈结构的层析成像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地幔底辟体上涌是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构造活化的重要背景。不排除不同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后,从与国外典型的陆内造山带的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到:深部地幔物质上涌和上部岩石圈物质的均衡调整,是陆内造山与陆缘造山的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 陆内造山带 先存构造薄弱带活化 岩石圈弱化 地幔底辟体的上涌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部地震剖面解释与深部地质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杨光 薛林福 +1 位作者 刘振彪 刘金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6-330,336,共6页
通过 6条长 135 4 6km的 15s深部地震剖面的综合解释 ,揭示了松辽盆地深部许多重要的地层、侵入体和构造等深部地质特征。深部地震剖面的解释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具有上、下地壳二分结构特征 ,深部地震剖面上二者的界线划在网状反射层... 通过 6条长 135 4 6km的 15s深部地震剖面的综合解释 ,揭示了松辽盆地深部许多重要的地层、侵入体和构造等深部地质特征。深部地震剖面的解释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具有上、下地壳二分结构特征 ,深部地震剖面上二者的界线划在网状反射层的顶面 ;利用深部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振幅强弱、波组连续性和波组外形等识别标志 ,可识别出中、新生界、上古生界、前泥盆系、前寒武系、侵入岩体和基性岩浆底垫等地质体 ;此外还发现在地壳深部存在着特殊地质体———地幔热底劈体 ,这种深部地幔热底劈体在空间分布上与天然气的分布密切相关 ,是进行无机成因天然气选区的重要依据。在深部地震部面上解释的莫霍面隆起区与盆地沉降中心呈偏移镜像关系 ,以及广泛发育的犁式断裂系和拆离带均表明松辽盆地是简单剪切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部构造 深部地震勘探 韧性剪切带 地幔热底劈体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思路 被引量:11
9
作者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1-667,共7页
对传统的有机生油凹陷理论提出质疑,并对盆地内已出现的三大油气富集带进行地质解释,指出这是盆地内富含油气的特殊的深部地壳结构(上地幔上拱、中下或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高导层、以近南北向为主的壳幔断裂发育)与其上沉积盖层相互依存... 对传统的有机生油凹陷理论提出质疑,并对盆地内已出现的三大油气富集带进行地质解释,指出这是盆地内富含油气的特殊的深部地壳结构(上地幔上拱、中下或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高导层、以近南北向为主的壳幔断裂发育)与其上沉积盖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今后盆地勘探提出了与传统有机生油凹陷理论完全不同的新思路、新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壳结构 幔源底辟构造 俯冲消减碰撞带
下载PDF
关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7-563,共7页
有机生油沉积坳(凹)陷理论在指导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过程中,总的看是失败的。探讨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提出了油气勘探新模式:不仅要看沉积坳(凹)陷,更要看中下地壳内是否存在幔源底辟构造,把这两者看作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才行。列... 有机生油沉积坳(凹)陷理论在指导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过程中,总的看是失败的。探讨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提出了油气勘探新模式:不仅要看沉积坳(凹)陷,更要看中下地壳内是否存在幔源底辟构造,把这两者看作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才行。列举了新模式9大依据,提出了今后工作设想以及如何盘活我国中西部50~60个大小盆地中的潜在油气资源的想法和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坳陷 逆掩推覆断裂 幔源底辟构造 古俯冲消减碰撞带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方向大争论的启示 被引量:5
11
作者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4-237,共4页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方向上,曾发生了一场大争论:是走向地台(指盆地西北缘),还是坚持在山前坳陷(指盆地南缘)继续勘探。60年过去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和新资料的不断出现,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在准噶尔盆地找油的新...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方向上,曾发生了一场大争论:是走向地台(指盆地西北缘),还是坚持在山前坳陷(指盆地南缘)继续勘探。60年过去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和新资料的不断出现,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在准噶尔盆地找油的新理念和模式。根据这一新的找油模式,对西北缘和南缘的含油气远景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含油气远景较南缘好得多,西北缘油气勘探的成功,就是按这种新模式找油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南缘 沉积古凹陷 幔源底辟 软流圈 俯冲消减碰撞带
下载PDF
准东油气勘探新思路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隆栋 《中外能源》 CAS 2006年第5期15-18,共4页
对准东油气富集带的存在进行了与传统油气勘探思路不同的创新解释,既注意该区沉积盖层条件,又充分揭示该区富含油气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是两者有机联系又相互作用结果所决定的。据此,提出扩大准东油气勘探成果的几种新思路和进一步勘探... 对准东油气富集带的存在进行了与传统油气勘探思路不同的创新解释,既注意该区沉积盖层条件,又充分揭示该区富含油气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是两者有机联系又相互作用结果所决定的。据此,提出扩大准东油气勘探成果的几种新思路和进一步勘探设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深部构造 幔源底辟构造 俯冲消减碰撞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