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榆林窟第2窟正壁文殊图像解析——西夏石窟考古与艺术研究之三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晓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25,共10页
榆林窟第2窟正壁中间绘文殊变,其上方为涅槃图,两侧为救八难图。关于这些图像的组合关系,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图像的细节进行了一一解读,认为这些图像应是以五台山文殊为中心,将《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和《文... 榆林窟第2窟正壁中间绘文殊变,其上方为涅槃图,两侧为救八难图。关于这些图像的组合关系,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图像的细节进行了一一解读,认为这些图像应是以五台山文殊为中心,将《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和《文殊真实名经》的相关内容组合到一起,反映出当时文殊信仰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2窟 文殊 西夏
下载PDF
东魏《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考释 被引量:7
2
作者 钟稚鸥 马德鸿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东魏《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是一通流失海外的名碑,它集造像雕刻、书法艺术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具有珍贵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中山大学图书馆藏该碑拓本的年代考释、造像组合、造像题名及造像铭文等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考证和... 东魏《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是一通流失海外的名碑,它集造像雕刻、书法艺术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具有珍贵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中山大学图书馆藏该碑拓本的年代考释、造像组合、造像题名及造像铭文等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考证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碑 顾燮光 维摩诘 文殊
原文传递
清代皇家雅曼达噶神坛丛考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家鹏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8-121,共24页
“雅曼达噶”即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重要的护法神。本文考证了乾隆时期所建的七处皇家“雅曼达噶坛”,分析了神坛的建筑特点与文物陈设状况,理清了这种重要的佛堂模式的特点。同时探讨了清富神坛与西藏寺庙的渊源及乾隆与藏传佛教的... “雅曼达噶”即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重要的护法神。本文考证了乾隆时期所建的七处皇家“雅曼达噶坛”,分析了神坛的建筑特点与文物陈设状况,理清了这种重要的佛堂模式的特点。同时探讨了清富神坛与西藏寺庙的渊源及乾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藏传佛教中神灵众多。有一个庞大的神系。乾隆皇帝建七处雅曼达噶坛。说明了清宫廷对保护神大威德的特别崇拜,这种做法来自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直接影响。由此种神坛之模式可见藏传佛教曾对清代宫廷的文化环境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曼达噶坛 梵宗楼 永安寺善因殿 穹顶式坛城画 文殊菩萨 兽皮旖 兵器 服饰 盔甲 战神 关公 西北方位 风水理论
原文传递
浅谈五台山信仰的形成
4
作者 赵若铭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104-107,共4页
从上古时期开始,中国就产生了祭祀名山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到五台山信仰的发展。在名山观念的影响下,五台山往往被当作其他山岳的参照,具备了祈福功能。在最初佛教与中国思想交融的时代,随着《五台山图》的流布,佛教的山岳信仰观念开始... 从上古时期开始,中国就产生了祭祀名山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到五台山信仰的发展。在名山观念的影响下,五台山往往被当作其他山岳的参照,具备了祈福功能。在最初佛教与中国思想交融的时代,随着《五台山图》的流布,佛教的山岳信仰观念开始被人们所接受。藏族人民自然崇拜的重要表现就是山崇拜,表现为神山观念。苯教时期,人们对于自然山体崇拜渐渐转变为对具体山神的崇拜,直到藏传佛教时期,山神被纳入藏传佛教的护法体系之中。佛教中有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山岳世界观,由于五台山与“须弥山”在地理上的相配,成为现实生活中的“须弥山”。汉藏民族信仰的交融,对五台山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信仰 山岳 文殊
下载PDF
清宫梵宗楼文殊像考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雅静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69,110,共14页
梵宗楼位于故宫雨花阁一区的西北角,是紫禁城中的佛堂之一。梵宗楼为“雅曼达瞩坛”,是祭祀大威德的坛场。一层主像是文殊菩萨铜像,为轮王游戏坐姿,姿态放松自然,左手按台座,右肘搭在右膝上,面容微怒。此文殊像体量巨大,制作精良,造型... 梵宗楼位于故宫雨花阁一区的西北角,是紫禁城中的佛堂之一。梵宗楼为“雅曼达瞩坛”,是祭祀大威德的坛场。一层主像是文殊菩萨铜像,为轮王游戏坐姿,姿态放松自然,左手按台座,右肘搭在右膝上,面容微怒。此文殊像体量巨大,制作精良,造型在清宫的文殊像中极为少见。作者从风格和图像学两方面,分析了这尊像的身份与特征,尝试探析其出现于皇家佛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宗楼 文殊 大威德 轮王游戏坐
原文传递
原位、身份与图式——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藏元代壁画《文殊图》考
6
作者 左奇志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7-117,共11页
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藏《文殊图》,为20世纪初经卢芹斋之手流散至北美的元代晋南壁画,馆方注明出自广胜寺下寺后殿,与大都会博物馆及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两铺壁画出自同一寺院。但壁画因原始交易文件遗失,没有确凿证据可... 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藏《文殊图》,为20世纪初经卢芹斋之手流散至北美的元代晋南壁画,馆方注明出自广胜寺下寺后殿,与大都会博物馆及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两铺壁画出自同一寺院。但壁画因原始交易文件遗失,没有确凿证据可证明出自广胜寺。另馆方冠名《文殊图》也无文献与图像学依据。本文从原属地调查着手,结合题记、文献等材料,对该壁画原位、主题、图式来源等问题进行考证,认为壁画出自广胜寺无疑,但主题为《世亲写经图》较为合理,其图式则通过《洪武南藏》中《大乘百法明门论论疏》之扉页插图《玄奘译经图》,可追溯至金代在洪洞、绛州等地刻印的大藏经《赵城金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壁画 文殊图 广胜寺 世亲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视域下的文殊经典翻译——以汉译佛典为中心
7
作者 崔丽娜 吴攀升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5,共5页
丝绸之路不仅是世界商贸之路,也是中西宗教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宗教交往中最主要的是语言交往,这需要对域外经典进行翻译。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形成汉传佛教,更多是以经典为载体的。留存至今的汉译佛典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对于研... 丝绸之路不仅是世界商贸之路,也是中西宗教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宗教交往中最主要的是语言交往,这需要对域外经典进行翻译。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形成汉传佛教,更多是以经典为载体的。留存至今的汉译佛典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对于研究中西宗教语言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从东汉开始,丝路高僧就翻译有文殊经典,经魏晋南北朝,在隋唐时期达到高潮。北宋初年,陆上丝绸之路虽日渐衰落,但在新一轮的佛经翻译中,文殊经典也占重要一席。文殊经典的汉译,一直持续到元代。文殊经典是汉译佛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以其为重要代表之一的汉译经典,在支撑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同时,不仅融入中国文化,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儒家文明、道家文明共同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文殊菩萨 文殊信仰 文殊经典
下载PDF
云冈石窟维摩诘图像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昆雨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9-53,140,共16页
维摩诘图像实例首见于西秦炳灵寺169窟,半个世纪后,北魏云冈石窟中骤然出现维摩诘"问疾品""佛国品""香积品""观众生品""菩萨行品"等题材内容,并以对框式、同框式、多框式等形式呈现... 维摩诘图像实例首见于西秦炳灵寺169窟,半个世纪后,北魏云冈石窟中骤然出现维摩诘"问疾品""佛国品""香积品""观众生品""菩萨行品"等题材内容,并以对框式、同框式、多框式等形式呈现,开创了维摩诘造像的新时代,对北朝诸石窟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石窟中故事图像雕刻艺术发生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调查云冈中、晚期洞窟维摩诘图像表现样式、题材内容,进而探讨其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 维摩诘 文殊 图像
原文传递
考古资料所见辽代之文殊信仰考屑 被引量:3
9
作者 程嘉静 杨富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3,共7页
辽代文殊信仰流行,惟囿于史书记载匮乏,学者关注稀少。借助地下出土文物所提供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辽代文殊信仰极为流行。出于信仰的需要,辽人仿山西五台山而在境内另造五台山,与文殊信仰相关的经典如《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辽代文殊信仰流行,惟囿于史书记载匮乏,学者关注稀少。借助地下出土文物所提供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辽代文殊信仰极为流行。出于信仰的需要,辽人仿山西五台山而在境内另造五台山,与文殊信仰相关的经典如《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华严经》得到广泛传播,与文殊菩萨息息相关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辽朝境内盛极一时。辽代文殊信仰形成的原因很多,直接原因是受五代的影响,时间或可上溯至辽世宗朝。深层次因素主要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流行及其与文殊信仰的相互促进、辽代末法思想以及当时东亚文化圈内文殊信仰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文殊菩萨 五台山 华严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
下载PDF
陕西富县石泓寺中小洞窟调查及相关问题探析
10
作者 石建刚 万鹏程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19年第1期350-371,424-425,共23页
石泓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富县直罗镇韩村村东(图1),北纬35°53′50.8″、东经108°52′47.2″、海拔1068米(7号窟窟口外台阶上测得)。该石窟群分布在东西向长约80米,高约10米的自然崖壁上,坐北面南,共由10窟组成(图2),由左向右依... 石泓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富县直罗镇韩村村东(图1),北纬35°53′50.8″、东经108°52′47.2″、海拔1068米(7号窟窟口外台阶上测得)。该石窟群分布在东西向长约80米,高约10米的自然崖壁上,坐北面南,共由10窟组成(图2),由左向右依次编为1—10号窟1。石窟所在的山体为红砂砾石岩,岩质松软,较易风化。在石窟南约100米处小河子川汇入葫芦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hong TEMPLE grottoes a THREE HOLE the manjusri riding a LION
原文传递
圣地、盟约与杀戮——五台山皇权与佛教关系的民族学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苗雨露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本文利用田野资料,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五台山特有的仪式神话作出人类学分析,厘清了皇权的特有结构以及其沿自身逻辑所展开的与佛教关系的复杂面向,通过与坦巴雅的"转轮王模式"进行理论对话,对过去相关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转轮... 本文利用田野资料,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五台山特有的仪式神话作出人类学分析,厘清了皇权的特有结构以及其沿自身逻辑所展开的与佛教关系的复杂面向,通过与坦巴雅的"转轮王模式"进行理论对话,对过去相关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转轮王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质疑。本文旨在证明,佛教始终是基于皇权所规定的祭主/祭司关系而被纳入整体结构的,五台山及文殊信仰是传统国家宗教面向的整体表达,而其中封建原则的运行是理解边疆意识形态的多元性与国家整体之关系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转轮王 皇权 文殊信仰 封建 献祭
原文传递
文殊——东方智慧的象征
12
作者 邓子美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6,80,共2页
雅典娜早已成为西方的智慧象征,并出现在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文殊表征了佛教智慧的核心,乃东方智慧的象征。雅典娜与文殊的共同特征就在于不仅包容着有限的世间智慧,还象征着无限的超越性智慧———大智慧。
关键词 雅典娜 西方智慧 文殊 东方智慧
下载PDF
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的图本样式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中旭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19,160,共23页
本文是针对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图本样式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该图是在唐代《维摩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作品突出维摩不二、天女散花的形象,体现了北宋后期以来文人士大夫的信仰和情感;2、图中文殊一侧的会众中,除菩... 本文是针对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图本样式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该图是在唐代《维摩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作品突出维摩不二、天女散花的形象,体现了北宋后期以来文人士大夫的信仰和情感;2、图中文殊一侧的会众中,除菩萨及青毛狮子外,还有善财童子、佛陀波利、文殊化现老人和于阗王,他们以文殊使者的身份出现在这场法会中;3、从文殊使者进入与文殊相关题材图像的时机,以及该图与《降灵文殊、普贤像》中部分图像样式的相似上来看,二图创作的时间应接近,因此金维诺、方闻先生认为该图绘制于金是有道理的,二图对《新样文殊》的利用、改造,反映了南宋时代(包括金、西夏)宗教画创作观念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演教图 不二法门 文殊使者 降灵文殊 普贤像
原文传递
作为“转轮王”和“文殊菩萨”的清帝——兼论乾隆帝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被引量:13
14
作者 安海燕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5-118,共14页
从历史背景来看,藏传佛教赋予中原统治者的"转轮王"和"文殊菩萨化身"称号只是一种尊称和象征性符号。不管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悦纳,它们对于清帝的核心意义在于确认其作为中原王朝统治者的身份。乾隆帝制作御容佛装... 从历史背景来看,藏传佛教赋予中原统治者的"转轮王"和"文殊菩萨化身"称号只是一种尊称和象征性符号。不管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悦纳,它们对于清帝的核心意义在于确认其作为中原王朝统治者的身份。乾隆帝制作御容佛装像的基点在于以传统王朝的皇帝面对蒙藏族群,在此前提下融入个人的宗教趣味,形成了以"转轮王"兼"文殊菩萨化身"呈现的皇帝形象。如果说这种形式有什么更多的含义,那也不外乎是增加他对蒙藏高层的亲和力和他身为清帝的神圣性。新清史学者所主张的乾隆帝以藏传佛教的转轮王、菩萨身份治国的观点缺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乾隆帝 藏传佛教 转轮王 文殊菩萨化身
原文传递
乾隆与文殊菩萨——梵宗楼供奉陈设探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子林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本文通过清宫档案,分析了梵宗楼佛堂的供奉特点,认为梵宗楼所供之文殊菩萨及其教令轮身大威德。从“了义”和“不了义”两个方面揭示了乾隆即文殊菩萨在世间的转轮君王,其目的是借助宗教力量安定边疆,巩固统治。
关键词 梵宗楼 乾隆 文殊菩萨 大威德
原文传递
慧萼东传《白氏文集》及普陀洛迦开山考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翀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54,共11页
现存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所留下的12条跋语是考察慧萼东传70卷《白氏文集》的珍贵资料,从中可了解《白氏文集》东渐日本的具体过程。从对慧萼生平的考证可发现其东传《白氏文集》还与禅宗首传日本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联。在日本,《白... 现存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所留下的12条跋语是考察慧萼东传70卷《白氏文集》的珍贵资料,从中可了解《白氏文集》东渐日本的具体过程。从对慧萼生平的考证可发现其东传《白氏文集》还与禅宗首传日本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联。在日本,《白氏文集》不仅是一部被顶礼膜拜的文学别集,更是一部引导大众走向净土的重要佛教经典。白居易本人也被尊为文殊菩萨而被慧萼供奉于普陀洛迦山不肯去观音院,并对日本平安和镰仓时代文人的佛教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是《白氏文集》成为构建日本古典文化基石的核心理由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慧萼 《白氏文集》 普陀洛迦山 文殊菩萨 劝学会
下载PDF
敦煌唐代的文殊菩萨图像试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潘亮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6-102,共17页
透过对现存敦煌文殊作品的观察,考量其所在位置,归纳作品构成形式与图像元素的发展概况。初唐时,除第220窟外,都见有法华经变作品,说明与法华经关系较密切。盛唐时,狮子图像与初唐一样是最明确的特征,也见有一组后来常见的大菩萨与俗装... 透过对现存敦煌文殊作品的观察,考量其所在位置,归纳作品构成形式与图像元素的发展概况。初唐时,除第220窟外,都见有法华经变作品,说明与法华经关系较密切。盛唐时,狮子图像与初唐一样是最明确的特征,也见有一组后来常见的大菩萨与俗装众随侍以及昆仑奴,但未形成固定模式。昆仑奴的出现,说明佛教造像除以佛经为文本外,亦纳入社会流行的题材。中唐时,与法华经变同时出现的情形减少,见有五台山图的文殊或在背景中加入更多山水云彩表现,应与五台山文殊信仰有关。晚唐时,无论其所在位置或作品组合要素,皆延续中唐发展。五代宋时,增加于阗王驾狮子与善财童子,或佛陀波利与大圣老人的形象。依敦煌写本资料,可知是与中原往来密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菩萨 法华经变 昆仑奴 五台山 于阗王 善财童子
下载PDF
包容神圣:清朝皇帝的文殊形象与藏传佛教的臣服——正统性传承中主导性虚构的凝聚力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孙逊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共9页
在藏传佛教首领与清朝皇帝的交往中,尊称清帝为文殊师利大皇帝。考辨这一称号的由来,可以论证这一称号代表了佛教对于皇权的臣服,是中国作为大一统帝国正统性传承序列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断裂,皇帝作为主导性虚构在清朝正统性中起到凝聚... 在藏传佛教首领与清朝皇帝的交往中,尊称清帝为文殊师利大皇帝。考辨这一称号的由来,可以论证这一称号代表了佛教对于皇权的臣服,是中国作为大一统帝国正统性传承序列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断裂,皇帝作为主导性虚构在清朝正统性中起到凝聚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正统性 主导性虚构 藏传佛教 文殊
下载PDF
佛教美术中的维摩诘题材释读 被引量:9
19
作者 纳一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6-109,共14页
维摩诘题材是中国佛教美术中最为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早在佛教东渐之初的两汉时期,以维摩诘为主角的《维摩诘经》已经被介绍来中国,伴随经典的翻译传播,维摩诘所代表的融通世、出世间,注重理、行不二的大乘佛教理念在中国寻得了大众... 维摩诘题材是中国佛教美术中最为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早在佛教东渐之初的两汉时期,以维摩诘为主角的《维摩诘经》已经被介绍来中国,伴随经典的翻译传播,维摩诘所代表的融通世、出世间,注重理、行不二的大乘佛教理念在中国寻得了大众,特别是具有儒家传统而兼出世情怀的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可,而经中表述的丰富多彩的情节与生动鲜明的形象更使得维摩诘成为远自魏晋以来,广及绘画、雕塑以及诗歌、戏剧、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的重要题材[1],这使得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甚至超出了其于宗教范畴内的意义。本文拟就维摩诘作为美术题材的发生、发展及其通例表现形式的宗教蕴意作通览性的考察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美术 维摩诘题材 单体画像 《文殊师利问疾品》 《维摩诘经》
原文传递
唐初五台山佛光寺的政治空间与宗教构建 被引量:8
20
作者 任思捷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28,共7页
首先将佛光寺置于唐初武后打造五台圣山,以及中宗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分别建造两座同样名为"佛光寺"的皇宫内道场等历史事件的语境中,揭示其作为皇家宗教构建所传达的政治讯号;继而通过对东大殿佛像设置、选址布局、内部空... 首先将佛光寺置于唐初武后打造五台圣山,以及中宗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分别建造两座同样名为"佛光寺"的皇宫内道场等历史事件的语境中,揭示其作为皇家宗教构建所传达的政治讯号;继而通过对东大殿佛像设置、选址布局、内部空间等具体建造层面的分析,结合与汉唐之间所见其他宗教遗存的联系和对比,指出唐初佛光寺不仅是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映射了经过遴选与借用的皇室宗教风尚,更是因中古时期印度之宗教思潮的传入而出现的山林寺庙之重要案例,折射出了中国营建传统在剧烈外来文化冲击之下经历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光寺 五台山 华严 文殊 武后 中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