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临床应用初探
- 1
-
-
作者
赵冰净
韩易辰
全梓锋
陆勇
张照明
高群
-
机构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
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天津市滨海区塘沽口腔医院正畸科
-
出处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0期45-49,共5页
-
基金
东莞市社会发展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23180090483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DMU2022132)。
-
文摘
目的探讨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用于提高扩弓效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例青春发育高峰期中度拥挤伴有牙弓狭窄的安氏Ⅰ类直面型患者,均采用上、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进行矫治。在4个矫治阶段[扩弓前(T0期)、扩弓加力结束即刻(T1期)、拆除扩弓器即刻(扩弓结束后6个月,T2期)、矫治结束后(T3期)]对患者拍摄锥形束CT(CBCT)片。应用CBCT片分别测量各个矫治阶段颊尖间距离、牙根尖距离、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观察牙齿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的情况。结果CBCT的测量结果显示:T0~T1期所有牙齿颊尖间距离均增加;T1~T3期颊尖间距离一直在减少(第一磨牙除外),第一磨牙颊尖间距离在T2~T3期增加。T0~T1期所有牙齿牙根尖间距离均减少,T1~T3期尖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尖间距离一直在增加,而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尖间距离在T2~T3期减小。颊尖间距离的变化小于牙根尖间距离的变化。T0~T1期所有牙齿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均增加,T1~T3期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逐渐减少(第一磨牙除外),第一磨牙夹角在T2~T3期有少量增加。T0~T1期所有牙齿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均增加,T1~T3期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逐渐减少,牙槽骨的高度在逐渐恢复。结论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有望提高下颌扩弓效率。
-
关键词
牙弓狭窄
安氏Ⅰ类错畸形
下颌扩弓
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
下颌牙弓扩展效率
-
Keywords
Narrow dental arch
Angle's classⅠmalocclusion
mandibular expansion
mandibular expansion combined with fixed appliance-braking force system
mandibular expansion efficiency
-
分类号
R783.5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