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临床应用初探
1
作者 赵冰净 韩易辰 +3 位作者 全梓锋 陆勇 张照明 高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0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用于提高扩弓效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例青春发育高峰期中度拥挤伴有牙弓狭窄的安氏Ⅰ类直面型患者,均采用上、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进行矫治。在4个矫治阶段[扩弓前(T0期... 目的探讨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用于提高扩弓效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例青春发育高峰期中度拥挤伴有牙弓狭窄的安氏Ⅰ类直面型患者,均采用上、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进行矫治。在4个矫治阶段[扩弓前(T0期)、扩弓加力结束即刻(T1期)、拆除扩弓器即刻(扩弓结束后6个月,T2期)、矫治结束后(T3期)]对患者拍摄锥形束CT(CBCT)片。应用CBCT片分别测量各个矫治阶段颊尖间距离、牙根尖距离、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观察牙齿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的情况。结果CBCT的测量结果显示:T0~T1期所有牙齿颊尖间距离均增加;T1~T3期颊尖间距离一直在减少(第一磨牙除外),第一磨牙颊尖间距离在T2~T3期增加。T0~T1期所有牙齿牙根尖间距离均减少,T1~T3期尖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尖间距离一直在增加,而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尖间距离在T2~T3期减小。颊尖间距离的变化小于牙根尖间距离的变化。T0~T1期所有牙齿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均增加,T1~T3期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逐渐减少(第一磨牙除外),第一磨牙夹角在T2~T3期有少量增加。T0~T1期所有牙齿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均增加,T1~T3期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逐渐减少,牙槽骨的高度在逐渐恢复。结论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有望提高下颌扩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弓狭窄 安氏Ⅰ类错畸形 下颌扩弓 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 下颌牙弓扩展效率
下载PDF
下颌扩弓对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易辰 赵桂芝 +3 位作者 赵冰净 肖依寒 申涛 柯杰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0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检测下颌扩弓加力及保持阶段压力侧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浓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5名上、下颌轻中度拥挤伴有牙弓狭窄进行上下颌联合扩弓的患者,分别在带入扩弓器前T0、下颌加力结束时T1、保持3个月T2、保持6个月拆除扩弓器后T3四个... 目的:检测下颌扩弓加力及保持阶段压力侧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浓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5名上、下颌轻中度拥挤伴有牙弓狭窄进行上下颌联合扩弓的患者,分别在带入扩弓器前T0、下颌加力结束时T1、保持3个月T2、保持6个月拆除扩弓器后T3四个时间点进行CBCT影像学检查,并分别对下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颊侧进行临床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及龈沟液的采集,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退缩水平GR、临床附着丧失CAL、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采用ELISA法检测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含量。结果:同名牙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GCF Scl浓度T0~T1显著升高,T1~T2显著下降,T2~T3显著下降,但T3较T0没有明显差异,且T0和T3时GCF Scl浓度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未见显著差异;PD、GR、CAL在T0~T3未见显著差异;GI、PLI的变化T1较T0有显著升高,但T1~T3之间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浓度对力敏感度较高,有望成为监测下颌扩弓过程中骨改建状态的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硬化蛋白 龈沟液 下颌扩弓 骨改建
下载PDF
正畸扩弓方法及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胡健 陈文静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牙弓狭窄是正畸临床中的常见问题,这类患者常需要扩弓治疗。目前常用的扩弓的方法有Hyrax矫治器和Hass矫治器扩弓,外科手术辅助扩弓、弓丝扩弓、辅弓扩弓等。近几年有关磁力扩弓和种植钉辅助的绝对腭开展研究的较多,有关无托槽隐形矫治... 牙弓狭窄是正畸临床中的常见问题,这类患者常需要扩弓治疗。目前常用的扩弓的方法有Hyrax矫治器和Hass矫治器扩弓,外科手术辅助扩弓、弓丝扩弓、辅弓扩弓等。近几年有关磁力扩弓和种植钉辅助的绝对腭开展研究的较多,有关无托槽隐形矫治也有相关报道。本文就常见的扩弓矫治器和方法,以及近几年流行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磁力扩弓器,种植钉辅助绝对腭开展,下颌骨手术扩弓进行总结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开展 扩弓 无托槽隐形矫治 下颌骨手术扩弓
下载PDF
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错畸形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万哲 王毅 +1 位作者 刘红 张勤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错畸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口腔科行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的青少年错畸形51例,对矫正前后患者的牙颌模型和头影... 目的探讨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错畸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口腔科行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的青少年错畸形51例,对矫正前后患者的牙颌模型和头影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正后上下颌牙弓宽度均较矫正前有所增加,而长度较矫正前减少(t=7.675、11.388、10.664、6.900、3.014、12.131、12.916、9.724、7.944、5.068,P<0.05),其中前磨牙区宽度变化最大,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区矫正前后变化值分别为(4.56±1.22)mm和(4.14±1.30)mm,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区矫正前后变化值分别为(4.61±1.26)mm和(6.07±1.38)mm;矫正后SNB、L1-NB和L1-MP分别为(77.10±2.38)°、(31.45±5.28)°、(6.40±1.42)mm和(99.43±8.01)°,较矫正前增加(t=2.372、4.472、2.926、2.882,P<0.05),而U1-NA、U1-SN和Overjet分别为(24.38±5.81)°、(4.60±1.78)mm、(103.89±10.02)°和(3.12±1.15)mm,较矫正前减少(t=2.806、3.446、1.999、7.531,P<0.05);矫正后FH-N'Pg'、鼻唇角和Z角分别为(90.53±5.10)°、(100.81±8.91)°和(69.02±5.82)°,较矫正前增加(t=2.011、2.347、5.816,P<0.05),而H角为(16.57±2.04)°,较矫正前减少(t=6.726,P<0.001)。结论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能有效矫治错畸形,改善患者颌面部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颌扩弓 MBT直丝弓矫治器 错牙合畸形 临床价值
下载PDF
上下颌联合扩弓技术结合直丝弓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软组织侧貌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艳迪 赵桂芝 +3 位作者 柯杰 张容秀 冯海亮 林泉宏 《空军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337-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对24例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错患者进行上下颌联合扩弓,并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非拔牙治疗,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治疗前后X线片头影测量...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对24例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错患者进行上下颌联合扩弓,并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非拔牙治疗,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治疗前后X线片头影测量值进行分析,对比16项软组织美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鼻突度、软组织面角、颏唇角、Z角明显增大(P<0.05),H角、上下唇突度、上下唇突距变小(P<0.05)。结论上下颌联合扩弓技术结合直丝弓矫治方法能显著减小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上下唇突度,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鼻唇颏的协调性,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颌联合扩弓 安氏Ⅱ类1分类错 软组织
下载PDF
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正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曾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3期68-70,共3页
目的研究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正错[牙合]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均行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正。比较患者矫正前后的牙弓变化(上下颌牙弓的宽度及长度),矫正前后的投... 目的研究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正错[牙合]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均行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正。比较患者矫正前后的牙弓变化(上下颌牙弓的宽度及长度),矫正前后的投影测量情况[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SNA)、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下颌平面-前颅底平面角(MP-SN)、下颌平面角(MP-FH)、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夹角(UI-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I-MP)、覆颌、覆盖]。结果矫正后,患者上下颌牙弓的宽度均较矫正前增加、长度均较矫正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后,患者的SNB(75.7±2.2)°、LI-MP(98.3±3.1)°大于矫正前的(74.0±2.1)、(95.5±2.8)°,ANB(4.57±1.10)°、MP-SN(36.5±1.3)°、UI-SN(102.57±2.60)°、覆颌(2.01±2.00)mm、覆盖(4.46±1.60)mm均小于矫正前的(6.03±2.12)°、(37.6±1.6)°、(114.62±2.50)°、(3.29±1.30)mm、(7.43±2.2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前后的SNA、MP-F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正错[牙合]畸形拥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 MBT直丝弓矫治器 错[牙合]畸形
下载PDF
下颌螺旋扩弓器的改良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赵桂芝 郑栋 +3 位作者 柯杰 刘璐 刘杨 王蕊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5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 介绍改良下颌螺旋扩弓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方法 将下颌传统固定式螺旋扩弓器进行了改良,并使用这种改良式下颌扩弓器对89例患者进行上下颌联合扩弓正畸治疗,其中安氏Ⅰ类42例,安氏Ⅱ例37例,安氏Ⅲ类10例.错(牙合)问题有:牙齿拥... 目的 介绍改良下颌螺旋扩弓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方法 将下颌传统固定式螺旋扩弓器进行了改良,并使用这种改良式下颌扩弓器对89例患者进行上下颌联合扩弓正畸治疗,其中安氏Ⅰ类42例,安氏Ⅱ例37例,安氏Ⅲ类10例.错(牙合)问题有:牙齿拥挤、深覆(牙合)、反(牙合)、深覆盖、牙弓前突等.并对89例患者的下颌牙弓的宽度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 89例正畸患者下颌尖牙、前磨牙、磨牙宽度均明显增宽,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第二双尖牙间的宽度增加最大,平均6.1±2.56mm.结论 这种改良式下颌扩弓器将其所释放的力量同时施在下颌后牙和牙槽骨上,以期让后牙和牙槽骨都产生颊向移动,扩弓效果更为明显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扩弓器 下颌扩弓
原文传递
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后牙弓和WALA嵴宽度的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林泉宏 柯杰 +3 位作者 赵桂芝 冯海亮 张容秀 张艳迪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应用下颌改良扩弓器,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末期中重度牙列拥挤伴牙弓狭窄的青少年患者,探讨矫治前后下颌牙弓和WALA嵴宽度的变化。方法对29例10~15岁中重度牙列拥挤伴牙弓狭窄的青少年进行下颌扩弓,下颌... 目的应用下颌改良扩弓器,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末期中重度牙列拥挤伴牙弓狭窄的青少年患者,探讨矫治前后下颌牙弓和WALA嵴宽度的变化。方法对29例10~15岁中重度牙列拥挤伴牙弓狭窄的青少年进行下颌扩弓,下颌为改良式网状支架扩弓器,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矫治。矫治前后制取模型,采用Andrews关于牙弓,WALA嵴的定点方法测量下颌牙弓及WALA嵴宽度,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完成后,下颌牙弓和WALA嵴宽度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均以第二前磨牙区扩大最多,其次是第一前磨牙区、磨牙区,而尖牙区最小,矫治效果良好。结论下颌改良扩弓器结合固定矫治对下颌中重度拥挤伴牙弓狭窄青少年患者的矫治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扩弓 牙弓宽度 WALA嵴
下载PDF
上下颌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对高角患者牙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郑栋 赵桂芝 +3 位作者 柯杰 刘璐 刘杨 王蕊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5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 回顾性评价上下颌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的高角患者牙与骨骼的变化.方法 选取36例上下颌骨横向发育不足、前颅底一下颌平面角(SN-MP)大于等于40°的高角病例以上下颌快速扩弓技术联合固定矫治进行治疗,治疗前平均年龄为12.2岁... 目的 回顾性评价上下颌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的高角患者牙与骨骼的变化.方法 选取36例上下颌骨横向发育不足、前颅底一下颌平面角(SN-MP)大于等于40°的高角病例以上下颌快速扩弓技术联合固定矫治进行治疗,治疗前平均年龄为12.2岁,治疗完成后平均年龄为14.4岁,通过头影测量对治疗前后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颅面骨骼在垂直方向和矢状方向上并没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 研究表明适当应用上下颌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并没有使高角患者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高角患者并不是上下颌快速扩弓绝对的禁忌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快速扩弓 下颌扩弓 高角 头影测量
原文传递
上下联合扩弓矫治安氏Ⅱ类错颌软组织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容秀 刘姗姗 +2 位作者 刘芳 徐丽 赵桂芝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20期2518-2520,共3页
目的 探讨上下颌联合扩弓在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二类青少患者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3-2018年于本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36例8~13岁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患者,应用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每位患者治疗前后X... 目的 探讨上下颌联合扩弓在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二类青少患者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3-2018年于本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36例8~13岁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患者,应用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每位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分析。结果治疗后上颌凸度、下颌凸度及下唇凸度增大,上下软组织面高比、颏唇沟深度,下唇颏比减小,变化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方法明显改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使面部软组织比例更加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 下颌后缩 上下颌联合扩弓 头影测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