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下颌数字成像曲面断层X线片进行下颌管形态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朱东望 李世芬 +2 位作者 李冀云 王雨生 卢建慧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14-15,共2页
目的 :研究下颌骨形态和行径。方法 :利用50例离体下颌骨数字成像曲面断层X线片结合离体下颌骨进行测量。结果 :测得颏孔位置 ,下颌孔位置及下颌管位置和行径。结论 :下颌数字成像曲面断层X线片可较好地反映下颌管位置和行径 。
关键词 下颌骨 下颏孔 颏孔 下颌管 数字成像
下载PDF
成人下颌孔的位置及下颌切迹和下颌支的测量 被引量:7
2
作者 黄靖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成人下颌骨的测量与分析,确定下颌孔的基本位置,并对下颌切迹的宽度、深度和下颌支的高度进行精确测量,旨在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取上海地区成人下颌骨,男74例,女79例,以下颌孔最大横径和最大纵径交点为下颌孔... 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成人下颌骨的测量与分析,确定下颌孔的基本位置,并对下颌切迹的宽度、深度和下颌支的高度进行精确测量,旨在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取上海地区成人下颌骨,男74例,女79例,以下颌孔最大横径和最大纵径交点为下颌孔中心,测量其至下颌支后缘最近点的水平距离及下颌切迹最凹处的垂直距离,从而确定下颌孔的位置;以下颌切迹最宽处的距离测出下颌切迹的宽度,以下颌切迹最低点至喙突和髁突顶点连线的垂直距离测出下颌切迹的深度;同时测出髁突最高点至下颌角点的直线距离,作为下颌支的高度。结果下颌孔至下颌后缘和下颌切迹的距离在成年男性平均为16.75mm、24.50mm;成年女性平均为:16.08mm、23.13mm。下颌切迹的宽度和深度在成年男性平均为34.20mm、15.33mm;成年女性平均为32.69mm、14.49mm。下颌支的高度男女平均为:61.62mm、57.19mm。结论(1)下颌孔至下颌后缘的距离与下颌孔至下颌切迹最凹点的距离在男女间无明显差异。(2)下颌切迹的宽度与深度在男女间无明显差异。(3)下颌支的高度在男女间亦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孔 下颌切迹 下颌支 成人 测量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颏孔、下颌孔的形态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海军 徐瑾如 +1 位作者 方璐瑜 戴成萍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6期690-693,共4页
目的:分析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颏孔、下颌孔的体质形态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时代变异。方法:对44例下颌骨的颏孔、下颌孔形态及位置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下王岗人群颏孔主要位于第2前磨牙(P4)下方,... 目的:分析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颏孔、下颌孔的体质形态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时代变异。方法:对44例下颌骨的颏孔、下颌孔形态及位置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下王岗人群颏孔主要位于第2前磨牙(P4)下方,颏孔大多开口方向为后上,下颌孔水平位置大多位于下颌支中点之后,下颌孔垂直位置大多位于齿槽面之上。结论:下王岗与现生人群相比,颏孔位置有明显的"前移"演化特点。与全新世人群的对比显示,下王岗人群的下颌孔垂直位置稍偏上,水平位置较靠后。考虑到下王岗人群时代较早,下颌骨尺寸很大,似乎提示全新世时期伴随着下颌骨的缩小,下颌孔有"前移"和"下移"的演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 颏孔 下颌孔 变异
下载PDF
中国人颏孔与下颌孔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美音 王怀经 段德刚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90年第2期85-87,共3页
对500个成人下颔骨的颏孔和下颌孔进行了研究。颏孔与第二前磨牙相对的最多,占78.0±1.3%。颏孔前后位置指数和上下位置指数,男性分别为27.1及50.8,女性为27.4及49.4。颏孔以卵圆形最多,占80.9±1.24%。颏孔的大小,男性为4.05... 对500个成人下颔骨的颏孔和下颌孔进行了研究。颏孔与第二前磨牙相对的最多,占78.0±1.3%。颏孔前后位置指数和上下位置指数,男性分别为27.1及50.8,女性为27.4及49.4。颏孔以卵圆形最多,占80.9±1.24%。颏孔的大小,男性为4.05mm×3.30mm,女性为3.94mm×3.16mm。颏孔开口朝后上者占88.7%。下颌孔至下颌切迹、下颌支的下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孔 下颌孔 下颌骨 解剖
下载PDF
成人下颌孔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晓萍 洪丽 +2 位作者 安高 范松青 艾荷秀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下颌孔位置进行测量,为临床美容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和依据。方法100例干燥下颌骨,对下颌孔的位置、下颌体长、下颌体高等多项指标进行测量。结果下颌孔至下颌支前缘、下颌支后缘、下颌切迹、下颌体下缘的最小距离分别为(17.87... 目的通过对下颌孔位置进行测量,为临床美容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和依据。方法100例干燥下颌骨,对下颌孔的位置、下颌体长、下颌体高等多项指标进行测量。结果下颌孔至下颌支前缘、下颌支后缘、下颌切迹、下颌体下缘的最小距离分别为(17.87±0.22)、(15.83±0.22)、(23.24±0.28)(、25.76±0.37)mm。下颌小舌在下颌骨下颌支内侧面有三种形式。结论这些数据可为临床医生实行麻醉及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孔 下颌骨 解剖学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至近代成年男性下颌骨颏孔、下颌孔大小的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海军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3-405,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全新世人群颏孔、下颌孔尺寸的变异。方法用游标卡尺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54例)、青铜铁器时代(186例)和近代(92例)共332例成年男性颏孔、下颌孔大小进行测量,然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近代颏孔、下颌孔较... 目的探讨中国全新世人群颏孔、下颌孔尺寸的变异。方法用游标卡尺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54例)、青铜铁器时代(186例)和近代(92例)共332例成年男性颏孔、下颌孔大小进行测量,然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近代颏孔、下颌孔较大,新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颏孔下颌孔较小。结论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近代,颏孔、下颌孔有增大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发生于青铜铁器时代至近代,与下颌骨变小的时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颏孔 下颌孔 线性测量
下载PDF
7~10岁儿童基于锥形束CT影像的下颌孔位置研究
7
作者 王珺 赵敏龙 闫波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3-1109,共7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探究儿童下颌孔在下颌骨内的相对位置变化,及其与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儿童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IANB)提供指导。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数据库中的202例7~10岁儿童锥形束CT数据,患者... 目的利用锥形束CT探究儿童下颌孔在下颌骨内的相对位置变化,及其与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儿童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IANB)提供指导。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数据库中的202例7~10岁儿童锥形束CT数据,患者按年龄分为7、8、9及10岁组,其中7岁组男性20例,女性22例;8岁组男性31例,女性28例;9岁组男性30例,女性26例;10岁组男性22例,女性23例。以46例25~30岁成人作为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2例)。测量所有患者下颌孔中心点至下颌支前缘距离(MF-A)、下颌孔中心点至下颌支后缘距离(MF-P)及下颌孔中心点至平面的最短距离(MF-OP),测量下颌第一乳磨牙(或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乳磨牙(或下颌第二前磨牙)邻面接触点和下颌孔中心点连线与矢状面夹角(∠A)。比较左右两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组中下颌孔的相关数据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2例7~10岁儿童下颌孔位置双侧对称,不同性别间下颌骨生长发育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F-A随年龄增长有增大趋势,由7岁组的(15.83±1.28)mm逐渐增大至10岁组的(17.10±1.60)mm,其中10岁组MF-A与7、8和9岁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F-P随年龄增长有增大趋势,由7岁组的(9.12±1.17)mm逐渐增大至10岁组的(11.25±1.60)mm,儿童各年龄组间MF-P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F-OP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由7岁组平面下(-0.24±2.31)mm逐渐移行至10岁组平面上(1.08±1.95)mm,10岁组与7、8和9岁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F-A与MF-P比值随年龄增长呈减小趋势,由7岁组的1.77±0.30逐渐减小至10岁组的1.55±0.29,除8岁组与9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儿童其余各年龄组间MF-A/MF-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各年龄组∠A均显著大于参考值(45°)(P<0.05),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各年龄组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牙科 下颌骨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颌孔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儿童
原文传递
细长型髁突增生病下颌骨及下颌神经管位置CT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桂梅 王涛 +1 位作者 毛晓斌 杨东昆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应用CT进行细长型髁突增生病(HE)下颌骨解剖学及下颌神经管形态学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HE患者进行多层CT扫描,采用Mimics 1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不同断面重建图像,进行下颌神经管、下颌孔和骨皮质测量,并与无下颌... 目的应用CT进行细长型髁突增生病(HE)下颌骨解剖学及下颌神经管形态学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HE患者进行多层CT扫描,采用Mimics 1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不同断面重建图像,进行下颌神经管、下颌孔和骨皮质测量,并与无下颌骨病变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第一磨牙中心长轴断面的舌侧、第二磨牙中心长轴的颊侧及上缘、磨牙后区中心至下颌角连线断面的颊侧、上缘及下缘、下颌孔下缘下5 mm处水平位断面的舌侧、前缘及后缘,2组下颌神经管外缘距下颌骨表面距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一磨牙颊侧和下缘,2组下颌骨骨皮质厚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颌孔至下颌升支前缘及下颌骨下缘距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长型髁突增生病骨皮质厚度从下颌第一磨牙到下颌升支在各个方向均逐渐减小。与正常颌骨相比,下颌神经管在下颌第二磨牙及磨牙后区偏颊侧并靠上方,下颌孔在升支内侧较靠前并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增生病 下颌前突 下颌孔 下颌神经管
下载PDF
下颌支内面骨性解剖结构的观测及分析
9
作者 秦泗佳 刘霞 +4 位作者 闫小荣 刘炘 程瑶 程宏杰 娄鸣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通过观测和分析下颌支内面骨性解剖结构,了解各结构间的关系和规律。方法用游标卡尺等测量210个下颌骨(420侧),检测双侧下颌角、下颌支、下颌切迹、下颌隆突、髁突颈部、下颌小舌和下颌孔的角度和间距。结果下颌支的高度为39.20-79.... 目的通过观测和分析下颌支内面骨性解剖结构,了解各结构间的关系和规律。方法用游标卡尺等测量210个下颌骨(420侧),检测双侧下颌角、下颌支、下颌切迹、下颌隆突、髁突颈部、下颌小舌和下颌孔的角度和间距。结果下颌支的高度为39.20-79.90 mm,平均(59.94±7.12)mm。下颌角的角度为101°-140°,平均120.63°±6.76°。下颌小舌位于下颌孔后上方、上方和前上方者分别有231侧(55.00%)、133侧(31.67%)和56侧(13.33%)。下颌孔内面最低点位于下颌支内面中点前、附近和后方者分别有332侧(79.05%)、40侧(9.52%)和48侧(11.43%)。下颌隆突最高点到下颌支前、后缘点、下颌小舌最高点、下颌孔内面最低点、下颌切迹最低点、髁突颈部点、喙突最高点和髁突最高点的距离分别为(15.40±2.31)mm(9.06-23.50 mm)、(23.13±2.22)mm(15.72-29.52 mm)、(12.75±2.95)mm(3.90-25.88 mm)、(19.46±3.26)mm(11.28-30.68 mm)、(9.84±2.12)mm(4.32-18.90 mm)、(19.52±2.39)mm(10.26-25.60 mm)、(22.23±3.21)mm(13.94-33.30 mm)和(33.00±3.20)mm(22.62-41.10 mm)。下颌小舌最高点和下颌孔内面最低点分别到下颌支前、后缘点、下颌切迹最低点、髁突颈部点的距离和下颌骨下缘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9.18±2.64)mm(12.48-28.54 mm)、(17.48±2.27)mm(11.80-25.80 mm)、17.62±2.51mm(11.10-26.72 mm)、19.62±3.11mm(11.00-28.54 mm)、35.16±4.23mm(23.16-48.62 mm),以及19.64±2.52mm(12.40-27.16 mm)、16.02±2.99mm(9.22-27.80 mm)、24.57±3.10mm(16.62-34.60 mm)、26.31±3.56mm(11.78-35.90 mm)、25.95±3.63mm(16.52-36.40 mm)。下颌切迹最低点到下颌支前、后缘点、髁突颈部点、喙突最高点、髁突最高点的距离和下颌下缘平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9.28±2.30)mm(11.10-25.00 mm)、(19.45±2.15)mm(13.40-29.00 mm)、(14.24±2.29)mm(9.42-24.50 mm)、(19.69±2.63)mm(11.70-26.68 mm)、(24.39±3.14)mm(15.90-33.42 mm)和(49.11±5.25)mm(35.40-62.60 mm)。髁突最高点到喙突最高点的距离为26.00-45.50 mm,平均(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支 下颌隆突 下颌小舌 下颌孔 下颌角
下载PDF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聂正明 吴爱群 李寄云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2年第4期327-330,共4页
对30例成人头颈矢状断标本和100例下颌骨标本进行了解剖和观测。发现翼颌间隙的空间大小和下牙槽神经、下颌舌骨神经、舌神经的毗邻关系以及下颌孔的位置都有明显的变动范围。这些变动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成败有密切关系。提出进针... 对30例成人头颈矢状断标本和100例下颌骨标本进行了解剖和观测。发现翼颌间隙的空间大小和下牙槽神经、下颌舌骨神经、舌神经的毗邻关系以及下颌孔的位置都有明显的变动范围。这些变动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成败有密切关系。提出进针点的部位可在下颌第三磨牙(牙合)面颊缘延长线上方0.5~1.0cm相对的颊粘模处,针刺方向与水平正中线的角度为43.7度,进针深度为22.6mm。认为常规的下牙槽神经阻滞有时会出现切牙麻醉不全,这可能与下颌舌骨神经的高位分支或舌神经与下颌舌骨神经有交通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牙槽神经 阻滞麻醉 解剖学
下载PDF
成人下颌孔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特点
11
作者 秦泗佳 闵倩 +1 位作者 杨洋 张军峰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下颌孔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参考和依据。方法:由口腔专业教师确定各解剖结构的位置并标记,用游标卡尺、量角器、直尺和圆规对下颌骨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76.00%的下颌... 目的:研究成人下颌孔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参考和依据。方法:由口腔专业教师确定各解剖结构的位置并标记,用游标卡尺、量角器、直尺和圆规对下颌骨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76.00%的下颌孔位于下颌支内面中点之后,有87.00%的下颌孔位于下颌支内面中点之上;下颌孔的内外径为3.50 mm±0.59 mm,前后径为3.68 mm±0.74 mm;下颌孔内侧最低点与下颌支前缘、后缘、下颌切迹最低点和下颌体下缘平面的最小距离分别为19.85 mm±2.72 mm、16.63 mm±3.14 mm、24.73 mm±2.91 mm和25.81 mm±3.58 mm;下颌角的角度为120.51°±6.54°;冠突最高点、髁突最高点和下颌切迹最低点至下颌体下缘平面的最小距离分别为64.03 mm±5.54 mm、54.57 mm±7.08 mm和46.12 mm±5.24 mm;过下颌孔内侧最低点且垂直于下颌支后缘切线的线与下颌支前、后缘交点的间距和过下颌切迹最低点且垂直于下颌支后缘切线的线与下颌支前、后缘交点的间距分别为34.38 mm±3.28 mm和39.35 mm±3.24 mm,冠突最高点与髁突最高点间距为34.96 mm±3.46 mm;两侧髁突内极间宽度为80.95 mm±6.77 mm,两侧髁突外极间宽度为118.06 mm±7.75 mm,两侧冠突最高点间宽度为91.69 mm±6.38 mm,两侧下颌孔内侧最低点间宽度为80.93 mm±4.61 mm,两侧下颌角最低点间宽度为98.99 mm±7.44 mm,两侧颏孔最内侧点间宽度为46.45 mm±2.65 mm,两侧颏孔最外侧点间宽度为51.64 mm±3.16 mm。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孔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观测,能够为该部位的临床颌面外科麻醉、修复、正颌外科及医学美容等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和形态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孔 下颌切迹 冠突 髁突 颏孔
下载PDF
全新世女性颏孔、下颌孔的位置特征及时代间比较
12
作者 赵钰洁 宋琼 +3 位作者 郭苏玮 周静 李海军 戴成萍 《解剖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探讨全新世女性群体颏孔位置、颏孔开口方向、下颌孔位置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特点,并探讨可能存在的时代间变异。方法:对中国全新世201例女性下颌骨的颏孔、下颌孔的体质特征进行分类和记录,然后用SPSS19.0软件进行出现率统计及时... 目的:探讨全新世女性群体颏孔位置、颏孔开口方向、下颌孔位置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特点,并探讨可能存在的时代间变异。方法:对中国全新世201例女性下颌骨的颏孔、下颌孔的体质特征进行分类和记录,然后用SPSS19.0软件进行出现率统计及时代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所比较的性状在不同时代间的表现特点具有一定相似性:颏孔位置主要在下颌第2前臼齿(P_(4))下面,颏孔开口方向主要为“后上”,下颌孔位置(水平方向)主要为“下颌支中点之后”,下颌孔位置(垂直方向)主要为“齿槽面之上”。同时,不同时代间也存在一些差异,近代人群颏孔位置相对靠后、下颌孔位置相对较高。结论:从青铜铁器时代到近代,女性的颏孔位置有相对后移趋势;这些变化可能与该时段内下颌骨尺寸变小有一定的相关性。下颌孔位置时代间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下颌骨 颏孔 下颌孔 位置 时代变异
下载PDF
蒙汉族下颌孔位置的CBCT测量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史小帅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11期5-6,8,共3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CBCT对内蒙古地区蒙汉族正常成人下颌升支区进行CBCT扫描。方法选取牙合正常蒙汉族成年人各30名,采用CBCT进行下颌骨升支区扫描,利用应用软件Invivo-dental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测量下颌孔的位置。对所测量的数据进... 目的本研究应用CBCT对内蒙古地区蒙汉族正常成人下颌升支区进行CBCT扫描。方法选取牙合正常蒙汉族成年人各30名,采用CBCT进行下颌骨升支区扫描,利用应用软件Invivo-dental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测量下颌孔的位置。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各项测量值经统计学处理,获得蒙汉族正常成年人相关测量值。(2)蒙汉族左右两侧各项对应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下颌孔的位置蒙古族男女、汉族男女、蒙汉族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汉族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利用应用软件Invivo-dental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图像清晰,数据准确。(2)总结了内蒙古地区蒙汉族正常成人下颌孔位置的解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支 下颌孔 CBCT
下载PDF
下颌管形态测量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郭大锁 朱联国 +2 位作者 戴烨扬 郭青 陈学军 《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0-72,共3页
取成人下颌骨40个,有牙下颌骨32个,无牙下颌骨8个.沿下颌孔和颏孔导入0.8mm不锈钢丝至末端,X线摄片.在X线片上对下颌管的全长,行径与牙根尖的距离,颏孔与下颌管的关系,颏孔的位置,下颌管在下颌骨中的位置进行测量... 取成人下颌骨40个,有牙下颌骨32个,无牙下颌骨8个.沿下颌孔和颏孔导入0.8mm不锈钢丝至末端,X线摄片.在X线片上对下颌管的全长,行径与牙根尖的距离,颏孔与下颌管的关系,颏孔的位置,下颌管在下颌骨中的位置进行测量.用电子游标卡尺对下颌骨进行的解剖学上测量,得到结果是:1.下颌管的长度:2.颏孔的位置及颏管长:3.下颌孔的位置: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下颌管 颏孔 下颌孔 形态测量
下载PDF
江西成年人群下颌骨体副孔解剖位置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柯星 李博涵 +1 位作者 陈林林 姜新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7-612,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测江西成年人群下颌骨体副孔的分布位置,为临床安全操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份江西成年人的CBCT资料,按年龄分为4组,每组男女比例相等。描述下颌骨前牙、前磨牙和磨牙各区域的副孔数目和分布位置,分析年龄、...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测江西成年人群下颌骨体副孔的分布位置,为临床安全操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份江西成年人的CBCT资料,按年龄分为4组,每组男女比例相等。描述下颌骨前牙、前磨牙和磨牙各区域的副孔数目和分布位置,分析年龄、性别和左右侧因素与副孔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发现下颌骨体副孔共1 123个,人均(5.62±2.10)个。副孔发生率自近中区域向远中降低,舌侧副孔发生率高于颊侧,男女性副孔数目无差异(P=0.195),年龄与副孔数目呈负相关(rs=-0.301)。下颌骨体三处副孔高频区域为:正中联合部(98.0%),中、侧切牙牙槽突舌侧(88.0%),前磨牙区的低位(55.0%)。结论下颌骨副孔每人均会出现,临床需留意避免损伤副孔内容物而引起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副孔 锥形束CT 下颌解剖
下载PDF
下颌前牙种植并发口底血肿的预防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佳诚 吴夏怡 +2 位作者 陈丹莹 唐志英 刘泉 《口腔疾病防治》 2020年第8期519-524,共6页
目的探讨下颌前牙种植并发口底血肿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预防1例下前牙种植病例的口底血肿发生的处理及效果,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该病例术前检查发现4个下颌舌侧管,其中有2个直径较大(1.4 mm和1.0 mm)且位于颏棘上方靠近... 目的探讨下颌前牙种植并发口底血肿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预防1例下前牙种植病例的口底血肿发生的处理及效果,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该病例术前检查发现4个下颌舌侧管,其中有2个直径较大(1.4 mm和1.0 mm)且位于颏棘上方靠近牙槽嵴顶。术中对这两个较粗的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并结扎,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3 d复查时均无明显血肿。文献复习结果提示下颌舌侧骨板穿支血管的发生率为90%~100%。下颌舌侧血管分布变异程度高,紧邻下颌舌侧骨板,种植手术不慎损伤下颌舌侧骨板血管容易导致口底出血或血肿。结论熟悉口底血管解剖结构,下前牙种植术前行三维影像学检查,术中翻瓣检查下颌骨唇舌侧骨壁血管走行,避免损伤下前牙舌侧血管束,从而预防口底血肿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外科 下颌舌侧血管 舌侧正中孔 舌侧副孔 血管吻合支 并发症 口底血肿 预防
下载PDF
副下颌孔及周围骨孔的应用解剖
17
作者 秦泗佳 王玉萌 +4 位作者 刘玥彤 王新刚 张佳 张军峰 刘昌奎 《解剖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研究副下颌孔及下颌孔与周围解剖结构间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的同时丰富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200例成人干燥下颌骨,观察副下颌孔和无名孔的数量,用游标卡尺等测量最大副下颌孔内侧最低点和下颌孔内侧最低点到髁突内极、喙突尖... 目的研究副下颌孔及下颌孔与周围解剖结构间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的同时丰富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200例成人干燥下颌骨,观察副下颌孔和无名孔的数量,用游标卡尺等测量最大副下颌孔内侧最低点和下颌孔内侧最低点到髁突内极、喙突尖端、下颌切迹最低点、下颌小舌尖、颏棘、下颌角、下颌角前切迹、下颌最后一颗磨牙远中中点的距离及下颌骨后缘的水平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副下颌孔出现率为30.75%,双侧同时出现多见;无名孔多为(13.51±3.98)个,主要位于下颌孔与下颌切迹水平之间;最大副下颌孔内面最下点到髁突内极、喙突尖端、下颌切迹最低点、下颌小舌尖、颏棘、下颌角、下颌角前切迹、下颌最后一颗磨牙远中中点的距离及下颌骨后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3.70±3.67)mm、(37.13±4.44)mm、(20.13±3.59)mm、(7.58±2.05)mm、(74.93±4.55)mm、(26.69±5.36)mm、(31.57±4.77)mm、(25.40±4.96)mm、(11.09±2.85)mm。下颌孔内面最下点到髁突内极、喙突尖端、下颌切迹最低点、下颌小舌尖、颏棘、下颌角、下颌角前切迹、下颌最后一颗磨牙远中中点的距离及下颌骨后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9.59±3.80)mm、(39.94±4.23)mm、(24.92±3.20)mm、(9.21±2.11)mm、(68.61±4.39)mm、(23.26±3.88)mm、(26.76±3.79)mm、(20.82±4.46)mm、(15.28±2.22)mm。经统计学分析,上述左、右两侧各个数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副下颌孔和无名孔出现率高,明确副下颌孔及下颌孔与周围解剖结构间的关系,丰富了解剖学资料,为临床手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下颌孔 下颌孔 无名孔 下颌切迹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应用Hetson方程式预测国人下颌孔的位置
18
作者 王海斌 彭厚诚 吴德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24-225,共2页
本文对200块(400侧)成年国人下颌骨的下颌角、下颌支最窄部等四项指标分别进行了测量,应用 Hetson 方程式预测国人下颌孔的位置,该孔位于下颌支最窄部下方6.8mm 处,比实际测量位置低1.0mm,供临床应用参考。
关键词 下颌孔 位置 Hetson方程式
下载PDF
经下颌孔后升支垂直截骨入路外科治疗颞下窝肿瘤
19
作者 何秋敏 许彪 +1 位作者 朱瑾 施延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37-40,共4页
目的 探讨经下颌孔后升支垂直截骨的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颞下窝肿瘤的效果。方法 对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7例经下颌孔后升支垂直截骨的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的颞下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 目的 探讨经下颌孔后升支垂直截骨的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颞下窝肿瘤的效果。方法 对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7例经下颌孔后升支垂直截骨的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的颞下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2~24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下颌孔后升支垂直截骨的下颌骨外旋入路可充分暴露颞下窝肿瘤,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切除颞下窝肿瘤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窝 下颌骨外旋入路 下颌孔后升支垂直截骨
下载PDF
下颌孔无水酒精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病第三支50例疗效分析
20
作者 周冠军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31期203-203,共1页
目的探讨下颌孔注射无水酒精治疗三叉神经痛第三支的疗效。方法选择1994年6月~2004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就医的三叉神病第三支病患者50例患者,采用无水精精下颌孔注射;用量P<1.2ml^1.5ml,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均取得了明显止痛... 目的探讨下颌孔注射无水酒精治疗三叉神经痛第三支的疗效。方法选择1994年6月~2004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就医的三叉神病第三支病患者50例患者,采用无水精精下颌孔注射;用量P<1.2ml^1.5ml,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均取得了明显止痛效果;基本不用口服长马西平药物;止痛时间6个月~8年2个月,平均2年5个月,复发者再次注射止痛有效。结论下颌孔无水酒精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病第三支是一种有效方法。此疗法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肯定。对人体损害小,无需特殊器械,可作为口服药物无效后优先考虑的方法;另外,对于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术复发患者,酒精注射仍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酒精 下颌孔 三叉神经病第三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