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棕色田鼠消化道形态变化与能量需求的关系 被引量:35
1
作者 徐金会 安书成 邰发道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9,共8页
为研究能量代谢与消化道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某些生活史特征之间的关系 ,采用食物平衡法、耗氧量测定、形态测量和组织学方法 ,分别测定了雄性、非繁殖雌性及哺乳雌性棕色田鼠 (Mirotusmandarinus)的摄食量、每日消化能、静止代谢率和胃肠... 为研究能量代谢与消化道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某些生活史特征之间的关系 ,采用食物平衡法、耗氧量测定、形态测量和组织学方法 ,分别测定了雄性、非繁殖雌性及哺乳雌性棕色田鼠 (Mirotusmandarinus)的摄食量、每日消化能、静止代谢率和胃肠器官长度、重量以及肠道各段管径和黏膜厚度。结果表明 :哺乳雌鼠摄食量、每日消化能、静止代谢率高于非繁殖雌鼠和雄鼠 ,且消化道各器官有最大的重量、管径和黏膜厚度。由此可见 ,哺乳雌鼠能量需求增加 ,促使消化道形态结构进行一些有益的调节。棕色田鼠在哺乳期代谢率增加时 ,仅有消化道器官重量、黏膜厚度及小肠管径的明显变化 ,这可能与其哺乳期较长 ,胎仔数较少 ,生后生长缓慢等生活史特征有关。同时也说明在未受到十分严峻的能量胁迫的情况下 ,动物并不需付出昂贵的代价去增加消化器官的长度 [动物学报 49(1) :32~ 39,2 0 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消化道 形态变化 能量需求 生活史特征
下载PDF
棕色田鼠的配偶选择和相关特征 被引量:20
2
作者 邰发道 王廷正 赵亚军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6-273,共8页
为了确定野外生态研究中对棕色田鼠婚配制度为单配制的预测 ,在实验室观察记录了棕色田鼠在配偶选择箱内对配偶鼠 (与选择鼠交配刚生过仔 ,雌鼠产后动情 )与陌生鼠、熟悉鼠 (雌雄田鼠同居一段时间后 ,开始进行交配 )与陌生鼠的选择 ,发... 为了确定野外生态研究中对棕色田鼠婚配制度为单配制的预测 ,在实验室观察记录了棕色田鼠在配偶选择箱内对配偶鼠 (与选择鼠交配刚生过仔 ,雌鼠产后动情 )与陌生鼠、熟悉鼠 (雌雄田鼠同居一段时间后 ,开始进行交配 )与陌生鼠的选择 ,发现棕色田鼠访问、追逐、嗅闻、爬胯配偶鼠和熟悉鼠以及与配偶鼠和熟悉鼠交配和相伴的时间明显地多于对陌生鼠 ,而且攻击陌生鼠的时间明显多于配偶鼠和熟悉鼠 (Wilcoxon检验 ,P<0 0 5 )。结果表明 :雌雄棕色田鼠特异性地选择配偶鼠和熟悉鼠 ,对陌生鼠表现出较多的排斥 ,从而在配偶选择上呈现单配制特征。通过统计计算棕色田鼠社会组织特征和室内的个体形态、幼仔发育、交配行为、双亲育幼行为、社交倾向等参数 ,然后把这些参数和婚配制度较明确的草原田鼠、松田鼠、山地田鼠、草甸田鼠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发现它与多配制种类差异较大 ,而与单配制的田鼠种类相似。通过以上实验分析结果推断棕色田鼠的婚配制度可能呈单配制 ,和野外生态研究的推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配偶选择 单配制 相关特征
下载PDF
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廷正 张越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2-308,共7页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5g;Ⅲ;成体Ⅰ组,20.6一26.0g;Ⅳ。成体Ⅱ组,26.1一30.5g;Ⅴ老体组,>30.6g。对比体重、体长及头骨量度,胴体重法较能客观反映年龄状况。随季节变化,春季Ⅰ、Ⅱ组占优势,夏季Ⅱ、Ⅲ组占优势,秋季、冬季Ⅴ组数量增加,而其它各组的数量比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种群 年龄结构 鉴定 田鼠
下载PDF
熟悉性对棕色田鼠和根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亚军 邰发道 +2 位作者 王廷正 赵新全 李保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7-174,共8页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 ,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 :(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 ;(2 )在根田鼠中 ,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 ,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 :(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 ;(2 )在根田鼠中 ,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选择倾向 ,雄鼠无明确的选择取向 ;(3)每种雌性田鼠对 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雄性的嗅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 ,而每种雄性田鼠对 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雌性的嗅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表明 :(1)熟悉性对棕色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 ;(2 )嗅舔时间差异可反映不同田鼠的配偶识别能力 ,熟悉性对棕色田鼠配偶识别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 ;(3) 2种田鼠配偶识别的性别差异的一致性 ,提示这 2种田鼠的雌性配偶识别能力均强于雄性田鼠 ,而雌鼠的配偶识别能力可能取决于雌鼠受交配或分娩刺激的生理状态 ;(4 )棕色田鼠室内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两性熟悉性特征与其单配制有关 ,根田鼠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雌性熟悉性特征与其一雄多雌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根田鼠 共居 熟悉性 择偶行为 配偶识别 单配制 一雄多雌制
下载PDF
棕色田鼠与沼泽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11
5
作者 邰发道 王廷正 +2 位作者 张育辉 郝琳 孙儒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8-255,共8页
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沼泽田鼠 (M .fostis)副嗅球和犁鼻器的结构及其在两种鼠间的差异 ,以此探讨两种田鼠的进化机制与适应功能。两种田鼠的犁鼻器位于鼻腔前端鼻中隔基部的两侧 ,呈管状结构 ;沿着犁鼻... 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沼泽田鼠 (M .fostis)副嗅球和犁鼻器的结构及其在两种鼠间的差异 ,以此探讨两种田鼠的进化机制与适应功能。两种田鼠的犁鼻器位于鼻腔前端鼻中隔基部的两侧 ,呈管状结构 ;沿着犁鼻器的长轴犁鼻管呈现不同的形态学特征 ,犁鼻管直接开口于鼻腔 ,从前向后沿着长轴旋转 ,中间管壁 (犁鼻粘膜 )变成底部 ,侧面管壁 (假覆层上皮 )变成犁鼻管顶壁 ,最终犁鼻管变小成为一个腺体的分支 ,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特征。通过选取中间相似部位对两种田鼠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棕色田鼠犁鼻粘膜比沼泽田鼠厚 ,而其长度却短于沼泽田鼠。棕色田鼠副嗅球颗粒细胞带宽和僧帽细胞带宽均大于沼泽田鼠 ,而带长却小于沼泽田鼠。相关分析发现 ,犁鼻器和副嗅球形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这可能和两个结构之间存在着神经投射有关。棕色田鼠幼体的犁鼻粘膜、神经细胞核、假覆层上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沼泽田鼠 犁鼻器 副嗅球 组织结构 进化机制 适应功能
下载PDF
棕色田鼠种群繁殖特征及密度制约调节(英) 被引量:12
6
作者 邰发道 赵亚军 王廷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8-214,共7页
1992年~1994年在河南灵宝市郊黄土高源农作区春夏秋逐月捕获并解剖棕色田鼠1757只(雌性961只,雄性796只),总性比为1.2073。全年都有繁殖鼠出现,但怀孕率、胎仔数、性比、繁殖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 1992年~1994年在河南灵宝市郊黄土高源农作区春夏秋逐月捕获并解剖棕色田鼠1757只(雌性961只,雄性796只),总性比为1.2073。全年都有繁殖鼠出现,但怀孕率、胎仔数、性比、繁殖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同。种群密度对繁殖特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密度年份的棕色田鼠的性比、怀孕率和繁殖指数低于低密度年份。高密度区种群的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睾丸下降率低于低密度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鼠 棕色田鼠 繁殖特征 密度制约调节
下载PDF
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咀嚼肌结构和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晓晨 王廷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8-314,共7页
为了解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对食物的适应机制 ,对它们的咀嚼肌及相关的骨学特征做了比较解剖 ,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下颌运动方式及食物加工过程的咀嚼效率。结果表明 ,两个种的下颌的咀嚼均以水平面的前后向运动为主 ,研磨加工植物纤... 为了解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对食物的适应机制 ,对它们的咀嚼肌及相关的骨学特征做了比较解剖 ,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下颌运动方式及食物加工过程的咀嚼效率。结果表明 ,两个种的下颌的咀嚼均以水平面的前后向运动为主 ,研磨加工植物纤维。相应地 ,咀嚼肌、牙齿及相关的骨骼形态也具有一系列与此运动方式和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如彼此平行的左右侧颊齿列、沟槽状的下颌关节窝以及咬肌的排列位置前移等。此外 ,两个种具有几乎相同的门齿切割效率和臼齿咀嚼效率。两个种的上述相似特征与它们有着相似的食物结构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甘肃鼢鼠 咀嚼肌 结构 功能
下载PDF
棕色田鼠睾丸和附睾雌激素α受体表达的增龄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慧春 邰发道 廉漪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5-441,共7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初生(1日龄)到成体(60日龄)5个发育阶段各6只棕色田鼠睾丸和附睾内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表达。结果发现:①在生殖细胞中,1日龄组幼鼠的生殖母细胞和支持细胞有微弱的ERα阳性表达,10日龄组精原细胞中ER...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初生(1日龄)到成体(60日龄)5个发育阶段各6只棕色田鼠睾丸和附睾内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表达。结果发现:①在生殖细胞中,1日龄组幼鼠的生殖母细胞和支持细胞有微弱的ERα阳性表达,10日龄组精原细胞中ERα有弱表达,25日龄组精子细胞出现了较强ERα阳性表达,发育到45日龄时精子细胞ERα阳性表达最强,成体组中各级生精细胞中均有ERα阳性表达。②在间质细胞中,1日龄组间质前体细胞有ERα阳性表达,10日龄表达减弱,而到25日龄增强,至45日龄达到峰值,而成体又减弱。③附睾中,1日龄附睾上皮细胞有ERα阳性表达,10和25日龄附睾管类肌细胞出现ERα阳性表达,45日龄和成体附睾管上皮细胞和类肌细胞中均有ERα阳性表达。上述结果表明,ERα可能作为一种特异性受体在棕色田鼠睾丸发育过程中影响睾丸间质细胞雄激素的分泌,进而调节生精过程和精子的发育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睾丸 附睾 雌激素受体Α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豫西黄土高原农作区棕色田鼠对农作物的危害及经济阈值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黄惠敏 王廷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1-226,共6页
棕色田鼠是河南西部农作区的主要危害鼠种。1993年8月~1995年3月在河南省灵宝市程村乡对棕色田鼠的密度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小麦、黄豆2种不同作物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进行了初步估算。把棕色... 棕色田鼠是河南西部农作区的主要危害鼠种。1993年8月~1995年3月在河南省灵宝市程村乡对棕色田鼠的密度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小麦、黄豆2种不同作物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进行了初步估算。把棕色田鼠对这2种作物的危害分为4个等级,小麦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为1339只/hm2;黄豆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为1811只/hm2,达到此密度应进行防治,否则将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种群密度 危害程度 经济阈值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棕色田鼠肾脏的显微结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莹 李晓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223-225,共3页
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观测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探讨其构造与排泄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 ,皮质与髓质的厚度比为1.5 7∶1;皮质迷路内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的数量比为 1.86∶1;皮质中肾小体的分布密度浅... 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观测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探讨其构造与排泄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 ,皮质与髓质的厚度比为1.5 7∶1;皮质迷路内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的数量比为 1.86∶1;皮质中肾小体的分布密度浅表大于近髓 ;髓放线和髓质中细段分布较少 .上述结构特征表明 ,棕色田鼠肾的重吸收能力较弱 ,这与其生活环境和食性相适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结构 肾脏 棕色田鼠
下载PDF
棕色田鼠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配对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顾蔚 王廷正 朱必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0-154,80,共5页
以界面铺展———硝酸银染色方法制备棕色田鼠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标本,电镜观察了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的形成过程。性染色体轴深染加粗,在早粗线期开始联会;中粗线期Y轴以其全长与X轴约3/8配对,X轴形成发夹状结构;晚粗线期先... 以界面铺展———硝酸银染色方法制备棕色田鼠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标本,电镜观察了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的形成过程。性染色体轴深染加粗,在早粗线期开始联会;中粗线期Y轴以其全长与X轴约3/8配对,X轴形成发夹状结构;晚粗线期先于常染色体解联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联会复合体 性染色体配对
下载PDF
口服莪术油抑制雌性棕色田鼠性行为和雌二醇受体在大脑核团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凤琴 王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2,共5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zedoary glucose injection on reproductive behavior in female mandarin voles(Microtus mandarinus),behavior focal sampl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zedoary glucose injection on reproductive behavior in female mandarin voles(Microtus mandarinus),behavior focal sampl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ehavior changes of female mandarin voles and estrogen receptor α immunoreactive neurons (ERα-IRs) in the ovary and in relevant brain regions after being fed with rabbit chow that was mixed with concentrations of 30 mg/kg zedoary glucose injection. Healthy adult female vole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fed with the mixed chow and carrot,and control group was fed with rabbit chow and carrot. Behaviors of the adult female voles were observed after being fed for 30 days. The numbers of litters of these adult female voles after mating with adult male voles was recorded,and meanwhile the number of ERα-IRs in the relevant brain regions was det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during the period of intraspecies female-male interactions in a cage,the female vol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isplayed more escape behaviors,defensive behaviors,and hostile attacks than di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addition,the number of litters born to the female vol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o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femal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However,ERα-IR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ovaries of the female voles i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and the number of ERα-IRs in the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BST),the 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 (ME),the medial preoptic area (MPO) and the 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VMH),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arcuate nucleus (ACR). In summary,zedoary glucose injection might affect reproductive behavior of female mandarin voles through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the estrogen receptors α (ERα) in relevant brain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卵巢 莪术葡萄糖注射液 雌激素α受体(ERα) 混合饵料
下载PDF
棕色田鼠和沼泽田鼠的气味识别(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邰发道 廉漪 +1 位作者 王廷正 孙儒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81,共7页
把棕色田鼠或沼泽田鼠暴露于同种个体底物(个体饲养箱内的锯末) 1h ,不同组别的田鼠在间隔15min、30min、6 0min后,记录对暴露过的熟悉底物和另一个陌生底物的访问、嗅闻、挖掘等社会探究行为(每组在每一个时间间隔只试验1次) ,统计分... 把棕色田鼠或沼泽田鼠暴露于同种个体底物(个体饲养箱内的锯末) 1h ,不同组别的田鼠在间隔15min、30min、6 0min后,记录对暴露过的熟悉底物和另一个陌生底物的访问、嗅闻、挖掘等社会探究行为(每组在每一个时间间隔只试验1次) ,统计分析发现,田鼠在暴露于同种异性底物,然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后,总是倾向于选择熟悉同种异性底物;田鼠在暴露于同种同性底物,然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后,总是倾向于选择陌生同种同性底物;棕色田鼠在暴露于同性底物1h ,然后间隔6 0min后,对陌生的同性底物有明显多的探究行为,但沼泽田鼠在同种情况下却没有表现出这种选择倾向。在暴露底物1h ,然后间隔6 0min后,雌性田鼠比雄性田鼠表现出更明显的选择倾向。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性别的田鼠对气味表现出不同的识别模式。这种差异可能表明不同种具有不同的社会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田鼠 棕色田鼠 气味识别 生活史对策 时间间隔 统计分析 识别模式 社会组织 底物 暴露 个体 异性 雄性 雌性 性别
下载PDF
地下啮齿类的震动通讯不需要特殊传导装置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娜 李晓晨 +1 位作者 张慧 苏丽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 为了确定终生在地下生活的斯氏鼢鼠(Myospalaxsmithi)和棕色田鼠(Microtusman darinus)中耳内的听觉传导是否通过特殊结构来实现震动通讯。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斯氏鼢鼠、棕色田鼠的中耳结构,利用公式ITR=[A/[2/3(Ad)]]×... 目的 为了确定终生在地下生活的斯氏鼢鼠(Myospalaxsmithi)和棕色田鼠(Microtusman darinus)中耳内的听觉传导是否通过特殊结构来实现震动通讯。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斯氏鼢鼠、棕色田鼠的中耳结构,利用公式ITR=[A/[2/3(Ad)]]×[Li/Lm]2和公式T=[4(Zd/41.5)]/[1+Zd/41.5]计算它们中耳的声波转换效率,观察头骨与下颌骨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与地上生活的大鼠、家猫和猕猴的中耳进行比较。结果 斯氏鼢与棕色田鼠中耳内不存在特殊的声波传导结构,曾被认为与震动通讯有关的假关节窝的功能是用来防止下颌脱臼,砧骨短脚与鼓室壁间的连接关系同样见于大鼠、家猫和猕猴中斯氏鼢鼠的中耳对声波的转换效率低于棕色田鼠。结论 斯氏鼢鼠和棕色田鼠的震动通讯不需要特殊的中耳传导装置,借助于头骨的一般结构就能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鼢鼠 棕色田鼠 中耳 震动通讯 转换效率 传导装置
下载PDF
豫西黄土塬及山麓带农田、果树区棕色田鼠的化学防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菊祥 张越 +3 位作者 李金钢 李晓晨 马项绳 王廷正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3期58-61,共4页
1990—1992年在豫西灵宝县程村乡、寺河乡用毒鼠磷、溴敌隆、敌鼠钠盐和甘氟四种药物进行田间、果园杀灭棕色田鼠试验.结果表明,溴敌隆、毒鼠磷均取得98%以上灭效.由于使用毒鼠磷成衣低、见效快,以毒鼠磷为基料配制成复方毒鼠磷,采用0.... 1990—1992年在豫西灵宝县程村乡、寺河乡用毒鼠磷、溴敌隆、敌鼠钠盐和甘氟四种药物进行田间、果园杀灭棕色田鼠试验.结果表明,溴敌隆、毒鼠磷均取得98%以上灭效.由于使用毒鼠磷成衣低、见效快,以毒鼠磷为基料配制成复方毒鼠磷,采用0.5%复方毒鼠磷毒饵进行大面积灭鼠,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化学防治 植物保护 豫西
下载PDF
棕色田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被引量:22
16
作者 何建平 李金钢 +2 位作者 王智 王廷正 徐金会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53,共4页
报道了棕色田鼠指名亚种的正常血象值及几项血液生化值。结果表明 ,各项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参数值在成年个体间无性别差异 (除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外 ,但此三项指标尚未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与其它仓鼠科动物的血液生... 报道了棕色田鼠指名亚种的正常血象值及几项血液生化值。结果表明 ,各项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参数值在成年个体间无性别差异 (除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外 ,但此三项指标尚未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与其它仓鼠科动物的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值相比较 ,棕色田鼠除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及中性粒细胞略低外 ,其它各项参数虽有差异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指名亚种 血象 血液生化
下载PDF
棕色田鼠下丘脑腹内侧核中NPY和PAM表达与能量供需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艳莉 张迎春 安书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0-74,共5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哺乳期、非哺乳期以及禁食期雌性棕色田鼠下丘脑腹内侧核(hypothalamus ventromedial nucles,VMH)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其肽基甘氨酸α酰胺化酶(Peptidylglycine-αamidating monooxygenase,PAM)的表达...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哺乳期、非哺乳期以及禁食期雌性棕色田鼠下丘脑腹内侧核(hypothalamus ventromedial nucles,VMH)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其肽基甘氨酸α酰胺化酶(Peptidylglycine-αamidating monooxygenase,PAM)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NPY、PAM在下丘脑VMH等区域有分布,哺乳期以及禁食期雌鼠NPY在VMH的阳性颗粒均显著高于正常期雌鼠;禁食期雌鼠PAM的阳性颗粒显著高于正常期雌鼠.说明VMH区NPY对动物摄食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能量需求增加或能量供应不足时,激活下丘脑NPY能神经元,刺激食欲,增加摄食量,减少能量支出;在禁食状况下,NPY及NPY的限速酶PAM均出现高表达,以满足能量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能量需求 神经肽Y 肽基甘氨酸α酰胺化酶
下载PDF
棕色田鼠生长及年龄指标的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越 王廷正 +1 位作者 裘国勇 田娅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97-401,共5页
本文应用主成份分析法研究了棕色田鼠的体重、体长、胴体重、尾长、后足长、颅全长和颧宽等7项生长指标及其在鼠体生长和年龄评价上的代表性。结果表明,头骨增长是鼠体生长最具主导地位的指标,后足长和胴体重次之,体重与鼠体生长的... 本文应用主成份分析法研究了棕色田鼠的体重、体长、胴体重、尾长、后足长、颅全长和颧宽等7项生长指标及其在鼠体生长和年龄评价上的代表性。结果表明,头骨增长是鼠体生长最具主导地位的指标,后足长和胴体重次之,体重与鼠体生长的相关性较低,体长在7项指标中最不具代表性。考虑到精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主成份分析 生长指标 年龄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