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背景下的主流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黄钰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30-132,共3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使人类进入到新媒体时代。所谓的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利用网络传播技术或者手机等个人终端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并以其独有特点和传播优势,满足了人们对于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使人类进入到新媒体时代。所谓的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利用网络传播技术或者手机等个人终端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并以其独有特点和传播优势,满足了人们对于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同时,新媒体也导致新闻传播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主流新闻传播工作者必须关注把握新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并积极进行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使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传播,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和休闲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主流新闻媒体 传播模式 创新策略
下载PDF
网络传播对主流新闻媒体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熊蕾 云杉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3,共3页
互联网进入中国十年来,在传播方式、议程设置和报道视角等方面对主流新闻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它的互动传播和迅速普及也使互联网成为一柄双刃剑。国外反华势力已经在利用互联网对中国进行舆论战和心理战,其规模和影响力正逐步扩... 互联网进入中国十年来,在传播方式、议程设置和报道视角等方面对主流新闻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它的互动传播和迅速普及也使互联网成为一柄双刃剑。国外反华势力已经在利用互联网对中国进行舆论战和心理战,其规模和影响力正逐步扩大,我们需要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传播 主流新闻媒体 互动 议程设置 报道视角 心理战
下载PDF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新左派运动的形象建构——以《纽约时报》对“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报道为中心
3
作者 谢文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7-106,共10页
新左派运动重要组织"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于1965年4月17日组织了到当时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反战抗议活动,开始成为美国主流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媒体从1965年至1968年对"学民社"... 新左派运动重要组织"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于1965年4月17日组织了到当时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反战抗议活动,开始成为美国主流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媒体从1965年至1968年对"学民社"的发展、壮大和衰亡进行了即时报道。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化工具、媒介和公共记忆手段,《纽约时报》的报道框架随着该组织自身的发展而变化。当"学民社"以一种崭新的政治抗议力量出现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时,《纽约时报》的报道是客观中立的;随着"学民社"的不断壮大、人员构成更为复杂、与主流社会日渐疏离时,它被逐渐"边缘化";当"学民社"规模继续扩大、组织性质及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时,《纽约时报》上的"学民社"被妖魔化为一种危险的、破坏性力量。《纽约时报》对"学民社"的即时报道和形象建构,有意无意间体现了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纽约时报》 “学民社” 新左派运动 主流媒体 形象建构
原文传递
报纸言论建设是体现主流新闻的风向标
4
作者 顾涧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8期60-62,共3页
报纸言论是一定的社会舆论的文字表现形态,在多种媒体的新闻评论中,报纸言论是居于主导新闻言论的地位,发挥着社会舆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广州日报的言论建设实践看,言论建设也是体现主流新闻和大报风范的风向标和着力点。
关键词 报纸言论 主流新闻 风向标
下载PDF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新左派学生运动前行动主义者形象的重塑
5
作者 谢文玉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22,共7页
新闻是公众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美国被视为与美国政府三个权力部门平起平坐的“第四种力量”,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美国主流新闻媒体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塑造学生运动前行动者主义者重新拥抱美国主流价值观... 新闻是公众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美国被视为与美国政府三个权力部门平起平坐的“第四种力量”,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美国主流新闻媒体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塑造学生运动前行动者主义者重新拥抱美国主流价值观和美国体制的形象,在有意无意中体现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体现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机构和个体认知的强大塑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主流新闻媒体 学生运动 前行动主义者 形象塑造
原文传递
评价理论下对胡锦涛主席访美新闻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94-99,8,共6页
政治新闻一直是话语分析者关注的领域,从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从用词、句式到语篇功能、人际意义等均有较多研究,其中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通过情态、及物性、转换等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工具揭露意识形态和霸权等。但语言的元... 政治新闻一直是话语分析者关注的领域,从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从用词、句式到语篇功能、人际意义等均有较多研究,其中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通过情态、及物性、转换等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工具揭露意识形态和霸权等。但语言的元功能分析无法触及说话者在语言背后的情感、态度和判断,因此,Martin的评价理论提供了新的尝试。基于其评价理论体系,以2011年1月18日至20日胡锦涛主席访美为背景,英美主流新闻媒体在线报道为语料,尝试从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判断研究入手,挖掘新闻背后的政治目的、意图或立场。这对CDA从词汇、小句层面分析发展到篇章、社会层面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新闻 英美主流新闻媒体 批评性话语分析 元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 胡锦涛主席访美 MART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