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 被引量:107
1
作者 杨雪 侯力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53,共8页
2000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宏观影响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减少劳动力有效供给,减缓劳动生产率速度提高,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储蓄率的下降、引起消费水平... 2000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宏观影响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减少劳动力有效供给,减缓劳动生产率速度提高,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储蓄率的下降、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和加重养老保障的负担等。其微观影响主要包括:改变企业劳动力的供给和成本,加重企业养老金支付负担,同时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人口老龄化 经济社会 宏观影响 微观影响
下载PDF
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曦 冯文光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2,共10页
针对我国汇率和利率制度的特殊安排,本文首先建立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以体现我国特定的经济结构。我们证明,在外生变量的约束下,我国存在一个产出、价格、货币供给、出口和进口相互作用的一般均衡系统。本文以理论模型作为指导,建立结构向... 针对我国汇率和利率制度的特殊安排,本文首先建立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以体现我国特定的经济结构。我们证明,在外生变量的约束下,我国存在一个产出、价格、货币供给、出口和进口相互作用的一般均衡系统。本文以理论模型作为指导,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以估计系统的动态调节特征。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结论是:升值对国际贸易的作用过程呈现"J曲线"效应;升值减少了内生货币发行并确有助于抑制价格水平;升值在短期内降低了总产出,但长期内则稍有助于产出增长;升值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本文还阐述了升值动态作用的经济学机理,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宏观影响 经济结构 一般均衡 SVAR
下载PDF
微观运行、宏观效应和制度约束:广东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银行业务创新"课题组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7-69,共13页
本文以广东省银行业产品创新为个案 ,研究中国加入WTO背景下我国金融发达地区产品创新的现状 ,对货币和金融安全的影响 ,以及所面临的体制性约束 ;并在商业银行、同业公会和监管当局三个层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产品创新 微观运行 宏观效应 制度约束 广东 银行业
原文传递
我国省级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模型
4
作者 段志刚 冯珊 岳超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8-60,共3页
构建了一个用于分析省级区域结构变化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CGE)模型,通过与各省级的宏观经济数据相联结,可用于分析我国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及对未来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化 CGE模型 宏观经济影响
下载PDF
我国货币政策逆周期预调微调的宏观效应
5
作者 黄敏 《上海金融》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58,118,共3页
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央行应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种种举措,本文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逐渐趋稳,与央行稳健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措施密切相关,解释了稳健货币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宏观效应上的区别。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逆周期 预调微调 宏观效应
下载PDF
西安市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影响研究
6
作者 黄姿豪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489-490,495,共3页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社会抚养负担增大,其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这将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西安市作为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随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比较...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社会抚养负担增大,其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这将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西安市作为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随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基于历次人口统计数据,对西安市的人口老龄化可能给经济社会中劳动力供给与生产效率、储蓄水平、产业结构、消费市场、养老保障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所处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对西安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有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经济社会 宏观影响 建议
下载PDF
第三方支付体系:兴起、宏观效应及国际监管 被引量:30
7
作者 徐超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16,共6页
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基本范畴包括第三方支付工具、机构和服务设施等,其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货币名目论及双边市场平台理论。第三方支付体系能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伴随网络经济的爆炸式增长,第三方支付体系也沉淀了大量的资金,... 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基本范畴包括第三方支付工具、机构和服务设施等,其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货币名目论及双边市场平台理论。第三方支付体系能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伴随网络经济的爆炸式增长,第三方支付体系也沉淀了大量的资金,其提供的附加服务也越来越类似于商业银行,并初步具备信用创造功能,产生了宏观经济效应以及滋生各种风险,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方支付 货币名目论 宏观效应 影子银行
下载PDF
中国产融结合:演进路径、宏观效应与产融政策 被引量:13
8
作者 邢天添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1-100,共10页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增长动能新旧转换的结构换挡期。受"三期叠加"效应影响,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激励正在减退,货币资金的"脱实向虚"正在酝酿资产泡沫。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命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增长动能新旧转换的结构换挡期。受"三期叠加"效应影响,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激励正在减退,货币资金的"脱实向虚"正在酝酿资产泡沫。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命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枢纽,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产融实践将货币资金引回实体经济,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顺应了中国经济分化的大趋势,已成为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的产融实践在现有金融制度下形成了以银企合作为基础的产融合作和以金融控股为基础的产融结合两种不同路径。两种路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逐步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波动、国家经济治理结构、金融自由化改革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融监管部门应从明晰产融结合发展的战略方向,加强产融结合政策顶层设计和紧密结合管理会计改革三个方面更好地促进产融结合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融结合 演进路径 宏观效应 产融政策
下载PDF
制度分割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宏观效应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刘佳宁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1-43,共3页
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过程显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以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为背景,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阶段性过程进行划分;并对由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所产生劳动力流动过程的阶段性特征的原因进行阐述,提... 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过程显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以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为背景,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阶段性过程进行划分;并对由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所产生劳动力流动过程的阶段性特征的原因进行阐述,提出相关的制度变革建议,以期为实现平稳和持续的城市化、非农化创造所需要的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分割 农村劳动力 流动过程 宏观效应
下载PDF
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宏观效应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凤彬 赵俊燕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高至13.5%的历史新高,并于11月26日起开始执行,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本文从分析国内的宏观经济背景出发,认为央行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流动性... 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高至13.5%的历史新高,并于11月26日起开始执行,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本文从分析国内的宏观经济背景出发,认为央行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流动性压力依然存在,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CPI于10月再创新高,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加大等,并从银行业、股市以及房地产业三个方面对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宏观效应做了分析,最后预期今年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存在上调空间,但幅度不会太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 流动性压力 宏观效应
下载PDF
资产证券化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金霞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59-61,共3页
资产证券化是3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上最重要、发展最快、也最具有生命力的创新之一。一个时期以来,对于资产证券化,人们多从微观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讨论,却很少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和关注资产证券化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从微... 资产证券化是3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上最重要、发展最快、也最具有生命力的创新之一。一个时期以来,对于资产证券化,人们多从微观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讨论,却很少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和关注资产证券化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现实意义作了详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微观效应 宏观效应
下载PDF
BP网络在消防训练评价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焦爱红 杨素芳 +1 位作者 袁力哲 赵永利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2005年第3期336-339,共4页
对如何评价现代消防训练的总体效果,从被评单位的基本情况、训练工作的指导思想等9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目标和内容。通过引入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基于BP网络的评价模型,并结合应用实例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消防训练 BP网络 评价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下载PDF
岩石中新型复合锚固类结构抗爆性能现场试验研究——宏观效应与量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陆卫国 高谦 +3 位作者 曾宪明 李世民 林大路 侯丰泽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04-1713,共10页
为了研究新型复合锚固类结构是否能有效提高岩石洞室的抗爆性能,进行岩石中新型复合锚固类结构与单一锚固类结构的抗爆效应现场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复合锚固类结构洞室的临界破坏荷载是单一锚固结构洞室的143%;就破坏程度而言,... 为了研究新型复合锚固类结构是否能有效提高岩石洞室的抗爆性能,进行岩石中新型复合锚固类结构与单一锚固类结构的抗爆效应现场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复合锚固类结构洞室的临界破坏荷载是单一锚固结构洞室的143%;就破坏程度而言,单一锚固结构洞室是新型复合锚固结构洞室的2.5倍;在爆炸荷载较低条件下,单一锚固结构的振动加速度是新型复合锚固结构的1.6~12.3倍;新型复合锚固结构的平均位移值是一般锚固结构的65%;应力波作用于新型复合锚固结构的时间是一般锚固结构的2.5~5.0倍;一般锚固结构的锚杆应变峰值是新型锚固结构的2.0~4.0倍,最大达到6.9倍;一般锚固类结构拱顶表面应变峰值是新型锚固结构的2倍。新型复合锚固结构的弱化效应吸能非常显著,用于岩石类介质洞室的抗爆加固是完全可行的,并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新型复合锚固类结构 单一锚固类结构 抗爆现场试验 宏观效应
下载PDF
我国非正规部门宏观效应动态量化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金昌 沈晓栋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6-40,共5页
本文基于2008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新框架,在对非正规部门的统计内涵、宏观效应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选取国民经济实际产出、非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部门投资三项指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对非正规部门宏观效应进行动态量化分析。研究显示,... 本文基于2008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新框架,在对非正规部门的统计内涵、宏观效应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选取国民经济实际产出、非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部门投资三项指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对非正规部门宏观效应进行动态量化分析。研究显示,非正规部门具有经济增长效应,1986—2010年非正规部门投资平均弹性系数为0.41,非正规部门就业平均弹性系数为0.18,但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反。从宏观效应演变趋势看,2005年后呈"非正规部门投资弹性系数逐步下降,而非正规部门就业弹性系数逐步上升"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规部门 状态空间模型 宏观效应
下载PDF
小额信贷效应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桢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12期77-82,共6页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现在已经覆盖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不少发达国家。近年来.主流文献对小额信贷的微观、宏观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微观效应上看,小额信贷对消除要素禀赋缺陷、改善居民消费及健康、提...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现在已经覆盖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不少发达国家。近年来.主流文献对小额信贷的微观、宏观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微观效应上看,小额信贷对消除要素禀赋缺陷、改善居民消费及健康、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妇女赋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从宏观效应上看,小额信贷对完善金融体系、促进减贫扶贫、产业结构优化、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额信贷 宏观效应 微观效应
下载PDF
浅析科学税收筹划的原则及其作用
16
作者 陈浩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6期34-37,共4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要实现其整体利益最大化,就需要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
关键词 科学税收筹划 原则 宏观作用 微观作用
下载PDF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总量和结构的视角 被引量:28
17
作者 戴腾辉 王跃 +1 位作者 周孝 赵轶龙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7-263,共7页
在中国经济历经下行风险逐步企稳向好的现阶段,体育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对未来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以体育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为指标,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从总量和结构的视角深入探究... 在中国经济历经下行风险逐步企稳向好的现阶段,体育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对未来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以体育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为指标,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从总量和结构的视角深入探究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宏观经济效应。体育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量和结构测算数据均显示,2007—2014年间,我国体育产业的GDP贡献率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体育产业的经济增长拉动率测算数据显示,2007—2014年间,我国体育产业的GDP拉动率在总量上虽表现为在波动中缓降,但其在结构上却表现为体育用品制造及建筑业的GDP拉动率在波动中下降、体育服务业的GDP拉动率在波动中上升的"一降一升"趋势。这一趋势与我国体育产业正从体育用品及建筑业向体育服务业转型相一致。当前体育服务业基础的薄弱性使得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激发,未来想要更好地发挥体育产业的宏观经济效应,深入推动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产业 产业结构转型 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效应
下载PDF
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宏观消费效应研究:模型、方法与数据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宋涛 吴超林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4-43,共10页
本文就收入不平等影响总消费的理论基础、机制及计量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基于一个最优消费决策模型,给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理论条件,省际面板数据校准表明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基尼系数的宏观消费函数,... 本文就收入不平等影响总消费的理论基础、机制及计量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基于一个最优消费决策模型,给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理论条件,省际面板数据校准表明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基尼系数的宏观消费函数,本文严格证明了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居民总消费的负面影响,指出边际消费倾向的其他特征无法确定收入不平等对总消费影响的唯一性。基于宏观消费函数,本文给出了计算收入不平等的消费损失公式以及收入不平等变化对总消费变化影响的公式。运算结果表明:1996-2010年期间,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导致的绝对消费损失年均为1 383.56亿元(1996年价),损失率为2.68%;由于基尼系数增大导致居民总消费下降510.9亿元,占居民总消费变化值的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基尼系数 边际消费倾向 宏观消费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机制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刁琳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94,共8页
基于空间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式机理、效应机制进行阐述,分别从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空间配置对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的微观机制,及传统经济学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的宏观层面——产业结构、就业和居民收入来... 基于空间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式机理、效应机制进行阐述,分别从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空间配置对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的微观机制,及传统经济学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的宏观层面——产业结构、就业和居民收入来讨论空间重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发展传统城市经济理论对城市重构效应的经济学解释,丰富中国城市空间的研究体系。分析表明:①城市空间集中和分异是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②土地利用和分配过程导致城市地域分异,而城市空间增长的区位形态决定土地功能结构,土地价值空间分布也相应发生变化;③生产空间再造引起的劳动力地域重组是引发城市重构的重要原因,劳动力区位过程应遵循效用平衡条件,避免空间失配造成的效率损失;④每一轮城市扩展都将带来居民收入的提升,城市重构应为低收入居民在居住空间上预留适当位置和配置合理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空间重构 经济增长 微观机制 宏观效应
下载PDF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宏观金融效应的统计测度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正辉 钟俊豪 董浩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97-1910,共14页
本文基于Diebold和Yilmaz(2012)提出的溢出指数,研究2006年6月至2018年10月中国、美国和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金融效应.选取宏观金融的核心领域,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市、汇率和大宗商品的静态溢出效应及其动态变化,并进... 本文基于Diebold和Yilmaz(2012)提出的溢出指数,研究2006年6月至2018年10月中国、美国和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金融效应.选取宏观金融的核心领域,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市、汇率和大宗商品的静态溢出效应及其动态变化,并进一步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宏观金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本文的主要结论为:第一,比较中国自身和其他经济体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效应,中国自身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金融效应最强.稳定股票市场,预防外资恶意做空中国股票市场是规避宏观金融效应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第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宏观金融市场的净溢出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且与特殊事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第三,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金融效应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溢出强度和溢出同步性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宏观金融效应 溢出指数 空间异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