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角膜接触镜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郑荣领 周电根 郑一仁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9年第4期225-230,共6页
本文对从本世纪40年代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硬镜材料的问世,到60年代初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水凝胶软镜材料的出现,70年代中期硅氧烷丙烯酸酯透气性硬镜材料的研制成功,80年代末期氟硅氧烷丙烯酸酯材料的发展以及90年代新一代... 本文对从本世纪40年代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硬镜材料的问世,到60年代初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水凝胶软镜材料的出现,70年代中期硅氧烷丙烯酸酯透气性硬镜材料的研制成功,80年代末期氟硅氧烷丙烯酸酯材料的发展以及90年代新一代(氟)硅氧烷水凝胶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接触镜 生物材料 AA maa maa
下载PDF
肺通气/灌注显像结合血浆D-二聚体分析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茜 黄俐俐 +4 位作者 秦淑玲 岳明纲 王玉 聂玉新 梁铁军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 探讨肺通气 灌注 (V Q)显像结合血浆D 二聚体 (dimer)分析在肺栓塞 (PE)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疑有PE的患者 10 4例进行肺V Q显像和血浆D dimer分析。以临床诊断为依据 ,分别评价肺V Q显像、D dimer分析及V Q显像结合D dimer... 目的 探讨肺通气 灌注 (V Q)显像结合血浆D 二聚体 (dimer)分析在肺栓塞 (PE)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疑有PE的患者 10 4例进行肺V Q显像和血浆D dimer分析。以临床诊断为依据 ,分别评价肺V Q显像、D dimer分析及V Q显像结合D dimer分析对PE的诊断价值。结果  4 4例确诊为PE ,6 0例排除PE。肺V Q显像对 86例 (82 .7% )明确诊断 ,另 18例 (17. 3% )为非确定性诊断。V Q显像诊断PE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84. 1%、75 .0 %和 78. 8%。血浆D dimer分析诊断PE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93. 2 %、6 0 . 0 %和 74 . 0 %。以D dimer <5 0 .0mg L作为V Q显像中非确定性诊断病例排除PE的依据 ,则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提高到 85. 0 %和 84 . 6 %。结论 在V Q显像中出现非确定性诊断结果时 ,血浆D dimer测定可作为排除PE的依据 ;V Q显像结合血浆D dimer测定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价值 D-DIMER PE 血浆D-二聚体 肺栓塞 特异性 肺通气/灌注显像 准确性 依据 结论
下载PDF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铁 杨媛华 +1 位作者 张镭 王辰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0-333,共4页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价值及国人肺动脉血栓栓塞后肺血流灌注受损情况和受累肺段、肺叶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将明确诊断为PTE的519例患者分为大面积、次大面积...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价值及国人肺动脉血栓栓塞后肺血流灌注受损情况和受累肺段、肺叶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将明确诊断为PTE的519例患者分为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249例)和非大面积(不含次大面积)PTE组(270例)。对519例急性PTE患者均进行了肺V/Q显像,其中有773例次与CT肺动脉造影(CTPA)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前行肺V/Q显像和CTPA的PTE患者中,PTE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3.3%和89.3%(P>0.05);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6.9%和100%(P<0.001);急性非大面积PTE组的检出率分别为98.2%和77.5%(P<0.001)。肺V/Q显像示病变分布的特点为:右肺多于左肺,下叶多于上叶,背段多于前段。肺V/Q显像与CTPA的符合率比较:肺高于肺叶,肺叶高于肺段,溶栓组高于抗凝组。结论肺V/Q显像在急性PTE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价值,与CTPA联合应用,可起到决定性的诊断作用。PTE患者肺内血栓的分布特点符合“浓度守衡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maa
下载PDF
同机低剂量CT在肺通气/灌注SPECT显像诊断肺栓塞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峰 李全 +1 位作者 董薇 戴皓洁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0-323,共4页
目的评价同机低剂量cT对放射性核素肺V/QSPECT显像诊断PE的辅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疑似PE患者的V/QSPECT显像和同机低剂量cT资料。采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并随访3个月或以上。依据欧洲心脏病学会2008年指南所述标... 目的评价同机低剂量cT对放射性核素肺V/QSPECT显像诊断PE的辅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疑似PE患者的V/QSPECT显像和同机低剂量cT资料。采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并随访3个月或以上。依据欧洲心脏病学会2008年指南所述标准作临床最终诊断,并以临床最终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价V/QSPECT显像及其结合同机低剂量CT诊断PE的效能。分析同机低剂量cT在V/QSPECT显像所示异常部位的表现及其对PE鉴别诊断的价值。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四格表,检验比较V/QSPECT显像与其结合同机cT诊断效能间差异。结果在纳入研究的102例患者中,29例(28.43%)被最终诊断为PE。V/QSPECT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3.10%(27/29)、90.41%(66/73)及91.18%(93/102),无“不确定”结果。V/QSPECT显像结合同机低剂量CT后,其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3.10%(27/29)、95.89%(70/73)及95.10%(97/102),无“不确定”结果,与单独的V/QSPECT显像相比,灵敏度无变化,特异性和准确性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1.72和1.23,P均〉0.05)。结论V/QSPECT显像结合同机低剂量CT对PE的诊断效能较高。同机低剂量CT有助于PE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aa
原文传递
水性环氧树脂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亮 王平华 +2 位作者 刘春华 周莹莹 毛小凤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0,共4页
采用溶液聚合,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以环氧树脂E-12为基体,通过自由基接枝聚合反应将甲基丙烯酸(MAA)、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共聚高分子链接枝到环氧树脂链上,中和乳化后制备出水性环氧树脂。讨论了甲基丙烯酸的用量和中... 采用溶液聚合,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以环氧树脂E-12为基体,通过自由基接枝聚合反应将甲基丙烯酸(MAA)、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共聚高分子链接枝到环氧树脂链上,中和乳化后制备出水性环氧树脂。讨论了甲基丙烯酸的用量和中和度对接枝率、粒径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T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水性环氧树脂体系稳定性较好,粒径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环氧树脂 接枝率 粒径 丙烯酸丁酯 甲基丙烯酸 苯乙烯
下载PDF
肺灌注显像结合X线胸片诊断急性肺栓塞 被引量:11
6
作者 方纬 吕建华 +3 位作者 韦云清 郭新华 王峰 何作祥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8-240,共3页
目的探讨肺灌注显像/X 线胸片检查(Q/X)替代肺灌注/通气显像(Q/V)用于急性肺栓塞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72例疑诊急性肺栓塞,且肺灌注显像显示至少有一个肺段灌注缺损的患者,24 h 内行 X 线胸片检查和肺通气显像,比较 Q/X 和Q/V 的诊断符... 目的探讨肺灌注显像/X 线胸片检查(Q/X)替代肺灌注/通气显像(Q/V)用于急性肺栓塞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72例疑诊急性肺栓塞,且肺灌注显像显示至少有一个肺段灌注缺损的患者,24 h 内行 X 线胸片检查和肺通气显像,比较 Q/X 和Q/V 的诊断符合率和准确性。结果 Q/X与 Q/V 结果的符合率为84.7%,Q/X 对 Q/V 的阳性预测值为83.7%,阴性预测值为87.0%。在该组病例中,Q/X 诊断急性肺栓塞的灵敏度为94.9%,特异性为63.6%,准确性为80.6%;而 Q/V 则分别为94.9%,78.8%和87.5%。5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Q/X 均显示不匹配,而Q/V 均显示匹配,两者结果不同。结论对于多数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Q/X 可以替代Q/V 用于诊断,但对于 COPD 患者应选择 Q/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摄影术 maa DTPA
下载PDF
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蒨 米宏志 +5 位作者 赵健冬 丁健 陆遥 柏江 田文剑 张烨虹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5-237,共3页
目的评价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对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患者141例,男58例,女83例,年龄(65.67±11.29)岁,其中下肢静脉病变史者14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者45例,63例近期内行有创性诊断和治疗,另19例均无上述病... 目的评价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对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患者141例,男58例,女83例,年龄(65.67±11.29)岁,其中下肢静脉病变史者14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者45例,63例近期内行有创性诊断和治疗,另19例均无上述病史或诊疗史。所有患者行常规^(99)Tc^m-MAA 和^(99)Tc^m 气体显像后进行1~24个月的抗凝治疗,于治疗后再行肺灌注显像。将抗凝治疗前后肺灌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肺内放射性分布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再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影像检查综合判断不典型 PE 的诊断。结果 141例患者肺灌注显像均显示某个肺野内不呈肺段或亚肺段分布的片状或小斑片状放射性分布稀疏区。肺通气显像示肺野内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未见放射性分布稀疏区。治疗后118例肺灌注显像显示双肺内放射性分布不同程度的增多或均匀。按肺野内放射性分布改善情况标准评价:抗凝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显效49例,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83.69%(118/141)。另23例肺内放射性分布无明显变化,视为无效。结论 V/Q 显像是诊断不典型亚肺段 PE 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maa
下载PDF
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蓓蕾 陈绍亮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9-342,共4页
目的应用肺通气/灌注(V/Q)显像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肺栓塞(PE)发病情况,并与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结果进行比较。方法85例DVT患者进行肺通气(Technegas)/^(99)Tc^m-聚合白蛋白(MAA)灌注显像和X线胸片检查,其中13例... 目的应用肺通气/灌注(V/Q)显像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肺栓塞(PE)发病情况,并与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结果进行比较。方法85例DVT患者进行肺通气(Technegas)/^(99)Tc^m-聚合白蛋白(MAA)灌注显像和X线胸片检查,其中13例同期进行肺CTA或MRA检查。根据HOPED诊断标准(1995年修正版),综合分析肺V/Q显像和X线胸片结果,划分为PE高、中、低、极低度可能性和正常5类,并以低、中和高度PE可能性者为阳性,极低可能性和正常者为阴性。结果85例患者中,PE高度可能性34.1%,中度可能性8.2%,低度可能性7.1%,极低度可能性1.2%,正常49.4%,共计阳性率49.4%,阴性率50.6%。13例同期进行CTA或MRA检查的患者中,3例V/Q显像和CTA或MRA发现病灶数量和范围一致,10例不一致。肺动脉部分栓塞时,由于血流可通过,肺组织灌注可能正常,V/Q显像往往不能发现病变血管。而外周肺段、亚分段较小肺动脉栓塞时,CTA或MRA容易漏诊。结论V/Q显像可以提供优良、准确的PE诊断结果,CTA检查与其可优势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maa
下载PDF
SPECT/CT肺灌注显像中肺段精确定位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于亚彬 王蓓 王铁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9-194,共6页
目的 研究SPECT/CT肺灌注显像中肺段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精确定位方法.方法 分析12名健康成人的肺灌注断层图像、CT图像及二者的融合图像,按CT解剖命名标准对肺灌注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上肺段进行划分.即右肺10段:上叶尖... 目的 研究SPECT/CT肺灌注显像中肺段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精确定位方法.方法 分析12名健康成人的肺灌注断层图像、CT图像及二者的融合图像,按CT解剖命名标准对肺灌注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上肺段进行划分.即右肺10段:上叶尖段、后段、前段,中叶外侧段、内侧段,下叶背段、内基底段、前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 左肺8段:上叶尖后段、前段、上舌段、下舌段,下叶背段、前内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并总结3个层面肺段分布的特点.结果 确定了左右肺在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上的典型层面及各个肺段的主要分布特点:(1)横断面双肺由肺尖至肺底选取11个层面:胸锁关节层面及以上,主动脉弓上缘层面,主动脉弓层面,奇静脉弓层面或气管杈层面,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或左肺动脉层面,左肺上叶支气管层面或右肺动脉层面,中叶或舌叶支气管层面,底干支气管层面,下肺静脉层面,上下底段静脉层面,底段静脉层面 (2)双肺由内向外分别选取6个层面,左肺:左肺门层面,左主支气管杈层面,左肺动脉叶间部层面,心尖层面,心尖左侧第一层面,心尖左侧第二层面 右肺:右肺门层面,中间支气管杈层面,叶间动脉层面,叶间动脉分杈层面或右心房右侧第一层面,右心房右侧第二层面,右心房右侧第三层面向外 (3)冠状面双肺由前向后选取7个层面:胸锁关节层面,升主动脉层面,肺动脉杈层面,气管杈层面,中间支气管层面,底段总静脉层面,胸主动脉层面.结论 按该研究方法划分肺段,可为肺灌注断层图像中肺段的精确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maa
原文传递
99Tcm一MAASPECT/CT融合显像与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诊断肺栓塞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晶晶 谢新立 +1 位作者 阮翘 韩星敏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9-150,共2页
PE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对其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本研究分析了38例临床疑诊PE患者的99Tcm.MAASPECT/CT融合显像与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结果,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对PE的定性诊断价值。
关键词 SPECT/CT 99Tcm 成像诊断 融合显像 64排螺旋CT 肺动脉 maa 肺栓塞
原文传递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老年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聪霞 姚稚明 +2 位作者 郭悦 于治国 刘秀芹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 通过与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比较,探讨肺V/Q显像诊断老年急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0年44例年龄≥60岁的临床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V/Q显像、CTPA及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龄73.50岁.V/Q显像分别以... 目的 通过与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比较,探讨肺V/Q显像诊断老年急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0年44例年龄≥60岁的临床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V/Q显像、CTPA及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龄73.50岁.V/Q显像分别以肺栓塞诊断前瞻性研究Ⅱ(PIOPEDⅡ)诊断标准及急性肺栓塞诊断前瞻性研究(PISA-PED)诊断标准作出诊断.以出院诊断为“最终诊断”,分别计算PIOPEDⅡ诊断标准、PISA-PED诊断标准、CTPA及临床Wills评分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采用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诊断标准结果间的差异,采用Kappa分析比较PIOPEDⅡ诊断标准及PISA-PED诊断标准间的一致性.结果 PIOPEDⅡ诊断标准、PISA-PED诊断标准、CTPA及临床Wills评分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分别为70.00% (14/20)、84.62% (22/26)、65.22%(15/23)和23.08%(3/13),除Wills评分外,余三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69~1.545,均P>O.05);四者特异性分别为80.00%(12/15)、61.11%(11/18)、93.75%(15/16)和9/10,CTPA最高(P<0.05);四者准确性分别为74.29%(26/35)、75.00% (33/44)、76.92%(30/39)和52.17%(12/23),除Wills评分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0.005~0.070,均P>0.05).V/Q显像PIOPEDⅡ诊断标准及PISA-PED诊断标准的诊断符合率为77.14%(27/35),Kappa=0.547,P<0.05.结论 V/Q显像和CTPA诊断老年急性肺栓塞的总体准确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maa
原文传递
General theory and design of microperforated-panel absorbers 被引量:11
12
作者 MAA Dah-You(Institute of Acoustics,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100080)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1997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A general theory of microperforated-panel absorbers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equhaleot circuits. The characterizing parameters of the absorber are its relative acoustic resistance γ, the diameter d of the perforat... A general theory of microperforated-panel absorbers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equhaleot circuits. The characterizing parameters of the absorber are its relative acoustic resistance γ, the diameter d of the perforations and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fo. The later two form the perforate constaot k = , which, together with γ, decides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perforated-panel absorber.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absorption band width △f/f0 is (4/π)tan-1(1+γ), as k approaches zero, and it does not change much as far as k is less than 1, the cavity depth is nearly a quarter wavelength of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For large values of k, the absorption band narrows down significalltly and the cavity depth required becomes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wavelength. The general properties of the microperforated absorber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a General theory and design of microperforated-panel absorbers
原文传递
^(99)Tc^m-MAA肺灌注显像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疗效 被引量:8
13
作者 方纬 史蓉芳 +4 位作者 刘秀杰 吴清玉 潘世伟 宋云虎 何作祥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4-337,共4页
目的应用^(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MAA)肺灌注显像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PTH)疗效,并与电子束CT(EBCT)进行对比。方法9例CPTH患者,于手术前、术后早期(6~30 d)和术后远期(6~12个月)分别进行肺灌注显像... 目的应用^(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MAA)肺灌注显像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PTH)疗效,并与电子束CT(EBCT)进行对比。方法9例CPTH患者,于手术前、术后早期(6~30 d)和术后远期(6~12个月)分别进行肺灌注显像,对图像进行逐个肺段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肺血流灌注的变化,并与EBCT进行逐个肺段的对比分析。结果术前99个肺段显示灌注异常,术后早期42个(42.4%)恢复正常,28个(28.3%)部分改善;术后远期完全恢复的肺段为69.7%(69/99个)。术前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数(PPDs%)平均为(60.8±6.5)%,术后早期下降为(46.1±11.8)%(P<0.01);术后远期进一步下降为(13.3±13.5)%(P<0.01)。按肺段统计,手术前后肺灌注显像与EBCT结果均符合为60.3%。结论^(99)Tc^m-MAA肺灌注显像是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疗效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血栓形成 手术后期间 放射性核素显像 maa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SPECT/CT肺灌注显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的价值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洪福 王中堂 +1 位作者 周涛 李宝生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SPECT/CT肺灌注显像(SPECT/CT-LPI)在评价NSCLC患者肺功能中的价值,并分析与SPECT肺灌注缺损相关的临床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3年3月间治疗前行肺功能测试(PFT)、胸部CT和SPECT/CT-LPI的48例NSCLC患者(... 目的探讨SPECT/CT肺灌注显像(SPECT/CT-LPI)在评价NSCLC患者肺功能中的价值,并分析与SPECT肺灌注缺损相关的临床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3年3月间治疗前行肺功能测试(PFT)、胸部CT和SPECT/CT-LPI的48例NSCLC患者(男43例,女5例;平均61.06岁)资料。据SPECT/CT-LPI图像将肺灌注缺损分为4级。0级,无灌注缺损或肺灌注缺损不明显;1级,肿瘤及其周围局部区域肺灌注缺损;2级,达1叶肺灌注缺损;3级,超过1叶肺灌注缺损。收集分析患者相关临床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 结果 48例NSCLC患者肺灌注缺损发生率为91.67%(44/48),其中1级肺灌注缺损18例、2级15例、3级11例;PFT异常发生率33.33%(16/48),SPECT/CT-LPI组与PF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844, P〈0.01)。中央型与周围型2组间及肺门淋巴结有无转移2组间≥2级肺灌注缺损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92和10.801,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位置(中央型赋值1,周围型赋值2)、肿瘤大小(最大径≤3.0 cm赋值1,〉3.0 cm且≤5.0 cm赋值2,〉5.0 cm赋值3)及肺门淋巴结情况(有转移赋值1,无转移赋值0)对SPECT肺灌注缺损影响有统计学意义(Wald=8.176、5.352和10.100,均P〈0.05)。结论与PFT相比,SPECT/CT-LPI图像能更好地显示NSCLC患者区域肺组织功能;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及肺门淋巴结情况有助于预测肺灌注缺损分级;对于中央型、原发灶较大及有肺门淋巴结转移患者,建议行SPECT-LPI了解患者肺功能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aa
原文传递
肺通气/灌注断层显像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肺栓塞低度可能性患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环 郑玉民 +6 位作者 何嘉 王蒨 戴皓洁 王铁 李眉 孟晶晶 颜珏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9-452,共4页
目的探讨V/Q断层显像对于Wells评分〈2的PE低度可能性患者的诊断价值,并与血浆D-二聚体检测进行对比。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北京4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收治的PE临床低度可能性(Wells评分〈2)患者95例,患者均在1d内完成... 目的探讨V/Q断层显像对于Wells评分〈2的PE低度可能性患者的诊断价值,并与血浆D-二聚体检测进行对比。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北京4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收治的PE临床低度可能性(Wells评分〈2)患者95例,患者均在1d内完成V/Q断层显像和血浆D-二聚体检测。V/Q断层显像依据欧洲核医学会2009年公布的指南推荐标准,将结果归为3类:PE、非PE和不确定诊断。全部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最终以综合分析各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和6个月的随访结果来判定为确诊或排除PE。分别计算V/Q断层显像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PE的诊断效能并以∥检验进行比较。结果95例患者中,最终确诊PE31例,排除64例。V/Q断层显像的诊断灵敏度为93.3%(28/30;95% CI:84.4%-100%),特异性为91.9%(57/62;95%CI:85.1%∽98.7%),准确性为92.4%(85/92;95%CI:87.O%∽97.8%),阳性预测值为84.8%(28/33;95%CI:83.6%-86.0%),阴性预测值为96.6%(57/59;95%CI:92.0%∽100%);D-二聚体阳性作为PE诊断依据的灵敏度为36.7%(11/30;95%C1:19.5%∽53.9%),特异性为79.0%(49/62;95%CI:68.9%∽89.1%),准确性为65.2%(60/92;95%CI:55.5%∽74.9%),阳性预测值为45.8%(11/24;95%CI:25.7%-65.7%),阴性预测值为72.1%(49/68;95%CI:61.4%∽82-8%)。V/Q断层显像诊断的灵敏度(χ2=21.2)、特异性(χ2=13.8)、准确性(χ2=20.3)、阳性预测值(χ2=9.8)和阴性预测值(疋。4.2)均明显高于D-二聚体检测(均P〈0.05)。结论V/Q断层显像对于Wells评分〈2的PE疑似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优于血浆D-二聚体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maa
原文传递
SBS/MMA/BA/MAA四元接枝共聚及其产物粘接性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东亮 支小敏 吕云江 《粘接》 CAS 2001年第6期15-18,共4页
研究了SBS与甲基丙烯酸 (MA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丙烯酸丁酯 (BA)的四元接枝共聚 ,探讨了MMA/BA质量比、MAA与BPO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固化时间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并将该四元接枝胶的性能与三元胶和SBS/MMA/BA/AA四元胶进... 研究了SBS与甲基丙烯酸 (MA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丙烯酸丁酯 (BA)的四元接枝共聚 ,探讨了MMA/BA质量比、MAA与BPO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固化时间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并将该四元接枝胶的性能与三元胶和SBS/MMA/BA/AA四元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 :该四元胶对聚烯烃的粘接强度及室温固化性能优于SBS/MMA/BA三元胶 ,尤其与异氰酸酯配合使用时 ,其效果更佳 ,而且该四元胶的粘接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技枝共聚 粘接性能 接枝共聚 SBS MMA BA maa 聚烯烃粘接 胶粘剂
下载PDF
GAD室温自交联乳液的合成及其涂膜性能 被引量:9
17
作者 余樟清 李伯耿 潘祖仁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56-460,共5页
合成了含有缩水甘油基、羧基和胺基的多层核壳型室温自交联乳液 ,研究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和加料速率对所得乳液性能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聚合温度升高使乳胶膜的交联密度降低 ,而涂膜耐水性和乳液贮存稳定性在 5 0℃呈现... 合成了含有缩水甘油基、羧基和胺基的多层核壳型室温自交联乳液 ,研究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和加料速率对所得乳液性能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聚合温度升高使乳胶膜的交联密度降低 ,而涂膜耐水性和乳液贮存稳定性在 5 0℃呈现最佳值。在乳化剂含量为 2 %时 ,涂膜的交联密度最大且耐水性最佳 ,而乳液的贮存稳定性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加大乳化单体滴加速率 ,乳液贮存稳定性降低 ,乳胶膜的交联密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交联乳液 贮存 稳定性 交联密度 耐水性 GAD 自交联乳胶涂料 合成 涂膜性能 GA maa DMAEMA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复合微粒的制备及消光特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成国祥 姚康德 +1 位作者 于凤昌 沈锋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9,共4页
采用无皂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具有微空腔形态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P(MMA-MAA)/PS]复合微粒并讨论了形态形成原理。测定了该复合微粒粉体的基本特性及作为颜料的消光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微粒... 采用无皂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具有微空腔形态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P(MMA-MAA)/PS]复合微粒并讨论了形态形成原理。测定了该复合微粒粉体的基本特性及作为颜料的消光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微粒具有良好的消光特性,其原因在于微粒内部具有适宜的折光指数梯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粒 MMA maa PS 颜料 消光特性
下载PDF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肺栓塞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左书耀 马超 +5 位作者 王叙馥 王国明 张勤 武凤玉 田志远 咸雨蔚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观察肺栓塞(PE)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抗凝和溶栓治疗的PE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给予^(99)Tc^m气体37~74 MBq和^(99)Tc^m-聚合白蛋白(MAA)148~185 MBq后行8个体位V/Q显像;并在治疗后不同... 目的探讨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观察肺栓塞(PE)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抗凝和溶栓治疗的PE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给予^(99)Tc^m气体37~74 MBq和^(99)Tc^m-聚合白蛋白(MAA)148~185 MBq后行8个体位V/Q显像;并在治疗后不同时间多次重复V/Q显像。结果44例PE患者296个受损肺段,单纯抗凝治疗1年半内,V/Q显像显示106个肺段恢复正常(35.8%),69个受损肺段改善(23.3%),121个肺段无改善(40.9%)。21例PE患者165个受损肺段,溶栓结合抗凝治疗后V/Q显像示有85个肺段恢复正常(51.5%),有29个肺段改善(17.6%),有51个肺段无改善(30.9%)。其中在PE发病7 d内治疗效果最佳,单纯抗凝治疗7 d与14 d疗效之间比较及溶栓结合抗凝治疗7 d与14 d疗效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79和56.31,P<0.05和<0.01)。结论V/Q显像能较好地评价PE抗凝和溶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治疗结果 放射性核素显像 maa
下载PDF
γ辐射法制备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及其絮凝性能 被引量:8
20
作者 蒋林斌 李容 +2 位作者 杨华 张淑琼 李天明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7-630,共4页
以壳聚糖(Cts)和甲基丙烯酸(MAA)为原料,应用γ射线辐射引发技术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壳聚糖与甲基丙烯酸的接枝共聚产物(Cts-g-MAA),采用搅拌实验和测浊度法研究接枝改性壳聚糖对铅锌选矿废水的絮凝效果,其中考察了废水pH值、Cts-g-... 以壳聚糖(Cts)和甲基丙烯酸(MAA)为原料,应用γ射线辐射引发技术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壳聚糖与甲基丙烯酸的接枝共聚产物(Cts-g-MAA),采用搅拌实验和测浊度法研究接枝改性壳聚糖对铅锌选矿废水的絮凝效果,其中考察了废水pH值、Cts-g-MAA的质量浓度、快速搅拌速度、慢速搅拌时间、静置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将其与壳聚糖的絮凝能力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废水的pH值、絮凝剂质量浓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和静置时间均对絮凝效果产生影响,其最佳絮凝条件为pH值8.5、Cts-g-MAA浓度1.2mg/L、搅拌强度300 r/min、慢速搅拌时间为10 min、静置时间为11 min,此条件下的浊度去除率达98.6%。接枝改性壳聚糖的絮凝效果好于壳聚糖,且絮凝时的用量明显低于壳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甲基丙烯酸 接枝共聚 矿废水 絮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