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冯丽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矩心深度,计算了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门源MS6.9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7.8 km,震源矩心深度为4 km,地震序列的优势初始破裂深度主要介于7—8 km之间,而MS≥3.4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为3—7 km;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震后24个小时内的地震序列长度约为25 km,与地表破裂带的长度大体一致,整体地震序列长度约为30 km,其中1月8日MS6.9主震和MS5.1余震位于余震区西段,1月12日MS5.2余震位于余震区东段。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90°、倾角81°、滑动角16°,节面Ⅱ为走向197°、倾角74°、滑动角171°,根据余震展布的总体趋势估计断层面走向为290°,表明此次地震为近乎直立断层面上的一次左旋走滑型事件;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这些地震主要为走滑型地震,P轴走向从余震区西段到东段之间大体呈现NE向到EW向的变化。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638,而在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522,表明这两个节面均非构造应力场的最大释放节面,这与2016年门源MS6.4地震逆冲型震源机制为构造应力场的最优释放节面有着明显差异。结合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余震展布,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冷龙岭断裂西段,其地震断层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根据重定位结果、震级-破裂关系以及剪应力结果,本文认为门源地区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且应力未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滑动特性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深部构造背景浅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琼 肖卓 +2 位作者 武粤 李抒予 高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境内的托莱山—冷龙岭断裂附近发生了门源MS6.9地震。结合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等资料探讨了门源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门源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地壳结构变化的密切关联。结果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地壳厚... 2022年1月8日青海境内的托莱山—冷龙岭断裂附近发生了门源MS6.9地震。结合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等资料探讨了门源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门源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地壳结构变化的密切关联。结果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地壳厚度和vP/vS值都出现快速空间变化的区域;大约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震源位于P波速度从浅到深由高速变低速的垂向过渡区,同时也是S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布呈现明显横向变化的过渡区域,震源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冷龙岭断裂两侧相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变化比较明显。1月12日的MS5.2余震震中紧邻2016年MS6.4地震震中,揭示出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及其余震活动导致了冷龙岭断裂比较充分的破裂,两次门源地震主震之间及邻区短时间内难以积累更大能量,因而短时间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持续向北扩展所导致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是该地区强震频发的主要构造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震源深度 速度结构 泊松比 地壳厚度 各向异性
下载PDF
The forecasting efficiency under different selected regions by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 and seismic potential estimation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Zone
3
作者 Weixi Tian Yongxian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4年第4期368-382,共15页
In 2022,four earthquakes with M_(S)≥6.0 including the Menyuan M_(S)6.9 and Luding M_(S)6.8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Zone(NSSZ),which demonstrated high and strong seismicity.Pattern Informatics(... In 2022,four earthquakes with M_(S)≥6.0 including the Menyuan M_(S)6.9 and Luding M_(S)6.8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Zone(NSSZ),which demonstrated high and strong seismicity.Pattern Informatics(PI)method,as an effective long and medium term earthquake forecasting method,has been applied to the strong earthquake forecasting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results have shown the positive performance.The earthquake catalog with magnitude above M_(S)3.0 since 1970 provided by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wa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method was applied to test the forecasting efficiency of the PI method in each selected region related to the North-South Seismic Zone systematically.Based on this,we selected the area with the best ROC testing result and analyz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PI hotspot map reflecting the small seismic activity pattern prior to the Menyuan M_(S)6.9 and Luding M_(S)6.8 earthquakes.A“forward”forecast for the area was carried out to assess seismic risk.The study shows the following.1)PI forecasting has higher forecasting efficiency in the selected study region where the difference of seismicity in any place of the region is smaller.2)In areas with smaller differences of seismicity,the activity pattern of small earthquakes prior to the Menyuan M_(S)6.9 and Luding M_(S)6.8 earthquakes can b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PI hotspot map.3)The hotspot evolution in and around the southern Tazang fault in the study area is similar to that prior to the strong earthquakes,which suggests the possible seismic hazard in the future.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some ideas to the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in other regions with high seismicity,such as Japan,Californi,Turkey,and Indone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ding M_(S)6.8 and Menyuan M_(S)6.9 earthquake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 North-South Seismic Zone earthquake forecasting seismic activity pattern.
下载PDF
Real-time prediction of earthquake potential damage:A case study for the January 8,2022 M_(S) 6.9 Menyuan earthquake in Qinghai,China
4
作者 Jindong Song Jingbao Zhu +2 位作者 Yongxiang Wei Shuilong Li Shanyou Li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3年第1期52-60,共9页
It is critical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ite has potential damage in real-time after an earthquake occurs,which is a challenge in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Here,we propose a real-time Earthquake Potential Damage pre... It is critical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ite has potential damage in real-time after an earthquake occurs,which is a challenge in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Here,we propose a real-time Earthquake Potential Damage predictor(EPDor)based on predicting peak ground velocities(PGVs)of sites.The EPDor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1)predicting the magnitude of an earthquake and PGVs of triggered stations based on the machine learning prediction models;(2)predicting the PGVs at distant site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3)generating the PGV map through predicting the PGV of each grid point based on an interpolation process of weighted average based on the predicted values in(1)and(2).We apply the EPDor to the 2022 M_(S) 6.9 Menyuan earthquake in Qinghai Province,China to predict its potential damage.Within the initial few seconds after the first station is triggered,the EPDor can determine directly whether there is potential damage for some sites to a certain degree.Hence,we infer that the EPDor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future earthquakes.Meanwhile,it also has potential in Chines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Potential damage Machine learning 2022 M_(S)6.9 Menyuan earthquake Magnitude estimation On-site peak ground velocity prediction
下载PDF
Propagation of crust deformation anomalies related to the Menyuan M_(S) 6.9 earthquake
5
作者 Anfu Niu Chong Yue +3 位作者 Zhengyi Yuan Jing Zhao Wei Yan Yuan Li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3年第4期43-48,共6页
Decoding the variation laws of the deformation field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n essential issue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 Decoding the variation laws of the deformation field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n essential issue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anomalies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before and after the Menyuan M_(S)6.9 earthquake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Fisher statistical test method.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nomalies, we found that: 1) The deformation anomali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arginal front area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here short-term deformation anomalies are prone to occur due to a high gradient of gravity;2) The deformation anomalies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re characterized by spatial propagation, and the migration rate is about 2.4 km/d. The propagation pattern is counterclockwise, consistent with the migration direction of M_(S)≥ 6.0 earthquakes;3) The time and location of the Menyuan earthquake are related to the group migration of earthquakes with M_(S)≥ 6.0. Finally,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ravity field vari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rust stress wave, the law of deformation anomaly distribution was discussed. We suggest that both the deformation propagation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he earthquake migration are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caused by subsurface mass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Menyuan M_(S)6.9 earthquake Deformation propagation Earthquake migration Gravity field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前青海地区地下流体群体异常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磊 高小其 +3 位作者 苏维刚 赵玉红 李霞 冯丽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5-249,共5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位置(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此次地震造成地表破裂长约22 km,地震震中位于门源县皇城蒙古族乡附近,距门源县城54 km,西宁、...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位置(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此次地震造成地表破裂长约22 km,地震震中位于门源县皇城蒙古族乡附近,距门源县城54 km,西宁、兰州等地有明显震感。研究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柴达木-祁连地块、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交会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地下流体 异常特征 群体异常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后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果 孙浩越 +3 位作者 吕丽星 冉洪流 周庆 周介元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8-315,共8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S6.9地震,该地震造成冷龙岭断裂西端错断了兰新铁路大梁隧道,导致铁路长期停运,经济损失巨大。制定隧道修复方案时,需对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进行评估。结合近年来冷龙岭断裂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采...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S6.9地震,该地震造成冷龙岭断裂西端错断了兰新铁路大梁隧道,导致铁路长期停运,经济损失巨大。制定隧道修复方案时,需对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进行评估。结合近年来冷龙岭断裂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采用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方法评估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考虑不确定因素影响,同时采用3名研究者提供的震级与最大位错量经验关系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不同经验关系式会对评估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根据确定性方法得到的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为2.32~4.36 m,均值为3.57 m。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结果随着超越概率的降低而增大,50年超越概率2%、100年超越概率2%和100年超越概率1%的结果均值分别为1.82 m、3.17 m、4.61 m。相较于确定性方法,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可提供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位错参数,以供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采用。此外,对于地震活动性强的断裂,可采用低超越概率下的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结果,该结果可能会大于确定性方法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冷龙岭断裂 水平位错 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刘栋梁 李超 刘富财 吴琼 卢海建 焦利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性质,总长约27 km。破裂带呈NWW—SEE走向,可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南支沿托莱山断裂东端分布,与北支间隔3 km呈左阶雁行排列。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破裂带分为三段:西段、中段和东段,与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较为吻合。西段为破裂带的南支,呈N93°E走向,长约4.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85 cm;中段为北支破裂带西侧部分,主要呈N102°E走向,长约7.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7 m;东段为北支破裂带东侧部分,走向呈N110~120°E走向,长约1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0 m。门源地震震级与地表破裂带分布规模和变形强度的对比,表明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可能远小于10 km深。这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海原断裂带呈挤压弯曲部分的冷龙岭断裂,具有花状构造特征。由于本次地震余震向SE方向扩展,表明具有应力向东迁移趋势,因此,冷龙岭断裂东侧处在海原断裂带上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2022年门源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的金强河、毛毛山和老虎山断裂未来强震危险性升高,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海原断裂带 冷龙岭断裂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 6.9地震地表破裂考察的初步结果及对冷龙岭断裂活动行为和区域强震危险性的启示 被引量:29
9
作者 韩帅 吴中海 +1 位作者 高扬 卢海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 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断块内部,仪器震中位于海原活动断裂系西段的冷龙岭断裂带上,是该断裂系自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后再次发生M>6.5的强震。考察结果的初步总结表明,此次门源地震产生...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 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断块内部,仪器震中位于海原活动断裂系西段的冷龙岭断裂带上,是该断裂系自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后再次发生M>6.5的强震。考察结果的初步总结表明,此次门源地震产生了呈左阶斜列分布、总长度近23 km的南北两条破裂,在两者之间存在长约3.2 km、宽近2 km的地表破裂空区。南支破裂(F_(1))出现在托来山断裂的东段,走向91°,长约2.4 km,以兼具向南逆冲的左旋走滑变形为主,最大走滑位移近0.4 m。北支主破裂(F_(2))出现在冷龙岭断裂的西段,总长度近20 km,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呈整体微凸向北东的弧形展布,包含了走向分别为102°、109°和118°的西、中、东三段,最大走滑位移出现在中段,为3.0±0.2 m。此外,在北支主破裂中—东段的北侧新发现一条累计长度约7.6 km、以右旋正断为主的北支次级破裂(F_(3)),累计最大走滑量约0.8 m,最大正断位移约1.5 m。综合分析认为,整个同震破裂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具有双侧破裂特点,宏观震中位于北支主破裂的中段,其地表走滑位移很大可能与震源破裂深度浅有关,其中的右旋正断次级破裂可能是南侧主动盘向东运移过程中拖曳北侧块体发生差异运动所引起的特殊变形现象。印度与欧亚板块近南北向强烈碰撞挤压导致南祁连断块沿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向东挤出,从而引发该断裂系中的托来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同时发生破裂,成为导致此次强震的主要动力机制。在此大陆动力学背景下,以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为主边界的祁连山断块及其周边的未来强震危险性需得到进一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冷龙岭断裂 同震地表破裂带 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统 祁连山断块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孕震环境和冷龙岭断裂分段延展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凌强 孙翔宇 +4 位作者 詹艳 杨海波 王庆良 郝明 刘雪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36-1546,共11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77°,东经101.26°)发生6.9级地震,发震断裂为祁连—西海原断裂冷龙岭段(以下简称冷龙岭断裂),这是冷龙岭断裂继2016年1月21日M_(S)6.4地震之后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中强地震.本...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77°,东经101.26°)发生6.9级地震,发震断裂为祁连—西海原断裂冷龙岭段(以下简称冷龙岭断裂),这是冷龙岭断裂继2016年1月21日M_(S)6.4地震之后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中强地震.本文在三条跨过冷龙岭断裂不同区段的大地电磁剖面数据三维反演出的电性结构约束下,解译出该断裂不同区段的深部延展特征,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动力学模式和孕震构造模型.冷龙岭断裂整体上表现为延伸至下地壳的大型高低阻电性边界带的特征,符合以往大地电磁探测结果约束的大型走滑断裂带的电性结构特点.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和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均发生在冷龙岭附近的高低阻体边界带并靠近高阻一侧.冷龙岭断裂西段构造较为复杂,主断裂为近直立的电性边界带,北侧的肃南—祁连断裂和民乐—大马营断裂是其伴生断裂并分担了逆冲分量,断裂中东段表现为单一向南倾向的电性边界带.冷龙岭断裂自西向东运动性质存在着以走滑为主向逆冲兼具走滑转变的趋势,这与2022年M_(S)6.9地震和2016年M_(S)6.4地震两次地震显示出不同发震机制相符合.结合研究区GPS和精密水准场资料分析,冷龙岭断裂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扩展应力转化为南东向迁移和逃逸的核心区域,这种应力方向转变导致冷龙岭断裂发生强烈左旋走滑作用是发生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动力学来源.随着青藏高原北东向推挤作用的持续进行以及冷龙岭断裂在南北两侧表现为重要物性差异带的特点,判断该断裂未来依旧是强震孕育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大地电磁三维反演 冷龙岭断裂 孕震模式 古浪推覆体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梁宽 何仲太 +2 位作者 姜文亮 李永生 刘泽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6-278,共23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体破裂区位置,并第一时间进入震中现场开展野外地表破裂调查工作,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精确分布位置、破裂长度、破裂特征、同震位错量等关键信息。根据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调查结果可知,此次门源M_(S)6.9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由位于NWW向冷龙岭断裂西段和近EW向托莱山断裂东端的2段破裂带组成,走向分别为291°和86.9°,延伸长度分别约为26km和3.5km。地表破裂主要是由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和震陷等多类型破裂呈雁列状组合而成,总体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局部兼有逆冲性质,最大同震左旋位错为2.77m。综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InSAR反演的震源机制和断层破裂模型、余震精定位等结果,确定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在深部的交会位置,主要发震构造是冷龙岭断裂的西段(走向为112°,倾角为88°),其西侧的托莱山断裂东端同时发生破裂。1986年M_(S)6.4地震、2016年M_(S)6.4地震以及2022年M_(S)6.9地震皆发生于冷龙岭断裂的西段,短时间内发生的3次6级以上强震,说明该地区仍为应力和形变积累区域,仍具有发生特大地震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 地表破裂带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托莱山断裂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盖海龙 李智敏 +1 位作者 姚生海 李鑫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8-255,共18页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发生M_(S)6.9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柴达木次级地块的北部、托莱山断裂带和冷龙岭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此次地震是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震...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发生M_(S)6.9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柴达木次级地块的北部、托莱山断裂带和冷龙岭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此次地震是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青海省境内继2021年5月22日玛多M_(S)7.4地震后又一次6.0级以上地震,同时也是继1986年8月26日和2016年1月21日2次门源6.4级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高、地表破裂最长的地震事件。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初步调查表明,此次门源M_(S)6.9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22km,由北支主破裂和南支次级破裂组成。其中,北支主破裂带沿广义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长度>18km,主体呈295°走向,最大同震水平位错位于中部硫磺沟一带(37.799°N,101.2607°E),水平最大位错量约3.1m,向两端逐渐衰减;南支的次级破裂分布在广义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托莱山断裂东段局部段上,长约4km,呈275°走向,水平位错约1.0m,构成与主破裂带西段左阶斜列的次级分支破裂。南、北2支破裂段之间以拉张阶区斜列。整个地表破裂主要由线性剪裂隙、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挤压鼓包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同震地表破裂具有典型的左旋走滑运动性质,同时兼有逆冲分量,最大垂直位错为0.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冷龙岭断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发震机制 被引量:8
13
作者 袁道阳 谢虹 +10 位作者 苏瑞欢 李智敏 文亚猛 司国军 薛善余 陈干 刘炳旭 梁淑敏 彭慧 段磊 魏拾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9-244,共16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勒山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上述断裂均为全新...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勒山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上述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地震形成了两条地表破裂带,总长度约31 km.其中,北侧主破裂带主要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东起硫磺沟脑,向西穿过道沟,至下大圈沟止,长度约22 km,野外测量并经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校核后,最大水平位错量约2.6±0.3 m,并向两端逐渐衰减,宏观震中位于硫磺沟大拐弯至道沟以东一带.南西侧的次级破裂带分布在托勒山断裂东段上,东自大圈窝,断续向西过羊肠子沟,至大西沟止,长度约9 km,最大水平位错量约1.0±0.1 m,二者之间呈左阶斜列,最小阶距约1.0 km.本次地震地表破裂习性以左旋走滑为主略具逆冲分量,各次级破裂呈左旋左阶拉张或左旋右阶挤压的雁列式组合,形成了典型的走滑断错地貌,如左旋断错纹沟、河床、牧区铁丝网围栏、道路路基、车辙、便道和动物脚印等,同时还形成了典型的挤压脊或鼓包、张性裂隙和断层陡坎等,其走滑破裂样式典型而丰富.综合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展布和余震活动所反映的深部构造特征表明,其发震构造应以冷龙岭断裂西段为主,托勒山断裂东段参与,在其构造转换部位形成不连续的Y字型分叉的地震地表破裂图像.这次地震是继1986年门源M_(S)6.4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沿冷龙岭北侧次级断裂活动之后,发生在冷龙岭主干活动断裂带上的一次强烈地震,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海原断裂带尤其是西段的大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冷龙岭断裂 托勒山断裂 地震地表破裂带 左旋走滑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2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震害特征调查 被引量:11
14
作者 薛善余 谢虹 +3 位作者 袁道阳 李智敏 苏瑞欢 文亚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8-467,共10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断裂和托勒山断裂构造转换区域(37.77°N,101.26°E)。震后野外现场考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断裂和托勒山断裂构造转换区域(37.77°N,101.26°E)。震后野外现场考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总长度约为26 km,整体走向NWW向,破裂性质以左旋走滑局部逆冲为主。断层错动造成的破坏形式以雁列式组合的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断层陡坎等为主。其中,道河至硫磺沟段地表破裂最为强烈,规模大且连续性好,造成的震害最为显著,地表破裂规模向东、西两端逐渐衰减。破裂带穿过区域内多条河流,造成显著的冰面破裂变形,并沿河岸形成一系列的边坡崩塌、滚石等地质灾害。综合破裂带及震害规模分析,宏观震中位于道河至硫磺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门源6.9级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地震地质灾害 冷龙岭断裂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震源区结构特征和b值意义初探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安辉 高原 +2 位作者 赵国峰 任超 梁姗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5-1183,共9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分辨率为0.3°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获取了震源周边区域的地壳浅部构造信息,包括波速、泊松比以及估计的裂隙密度和饱和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门源...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分辨率为0.3°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获取了震源周边区域的地壳浅部构造信息,包括波速、泊松比以及估计的裂隙密度和饱和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门源M_(S)6.9地震发生在P波和S波波速剧烈变化的区域,靠近高速体的边缘.泊松比和饱和率同样都显示,门源M_(S)6.9地震发生在高低值变化的过渡区.地震活动参数分析显示,震前冷龙岭断裂带的震源周边区域显示出了低b值、较低的a值和高a/b值的特征,与龙门山—岷山构造带强震之前的情况类似.裂隙密度在冷龙岭断裂两侧呈现出显著差异,北侧高于南侧,这可能是震后现场科考发现的断裂带地表破裂北侧高于南侧的构造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震层析成像 波速 泊松比 裂隙密度 饱和率 B值
下载PDF
InSAR数据约束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颜丙囤 季灵运 +3 位作者 蒋锋云 殷海涛 陈其峰 连凯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0-457,共8页
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道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青海门源2022年1月8日M_(S)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其震源参数,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道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青海门源2022年1月8日M_(S)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其震源参数,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沿NWW-SEE方向分布;断裂带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分别为61 cm和62 cm,断裂带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地表形变量分别为43 cm和56 cm。InSAR同震形变场断裂尺度模型断层长30 km,宽18 km,最大滑移量3.5 m;断层滑动分布模型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地震。结合冷龙岭断裂的运动特征和几何特征,初步确定此次M_(S)6.9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形变 Sentinel-1A INSAR 震源机制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发震构造及甘肃灾区震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栋 张成军 +1 位作者 严武建 康林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7,共8页
通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发震构造、房屋和重大生命线工程震害、地震地表破裂带等震害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介绍了此次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地震烈度分布特点、房屋破坏特征及机理、生命线工程破坏特征... 通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发震构造、房屋和重大生命线工程震害、地震地表破裂带等震害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介绍了此次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地震烈度分布特点、房屋破坏特征及机理、生命线工程破坏特征及地表破裂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门源6.9级地震震中位置位于冷龙岭断裂带的西段,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其与震源机制解得到的结果相一致,均为走滑型破裂类型;地震最大烈度Ⅸ度,烈度Ⅵ度(含)以上面积约23417 km^(2),等震线长轴呈NWW走向,长轴200 km,短轴153 km;整体上房屋破坏较轻,甘肃境内主要属Ⅶ和Ⅵ度区影响范围,极少部分为Ⅷ度区影响范围;此次地震中滑坡灾害和生命线工程震害较少,主要在Ⅸ和Ⅷ度区造成部分路面裂缝,最为严重的则为兰新高铁浩门至军马场区间祁连山一号隧道群线路桥梁严重受损,隧道震害主要集中在断层影响范围内,其中隧道受破坏严重段约350m,占隧道全长的5.33%,受破坏较严重段分别位于严重段大里程侧402m和小里程侧646m范围内,占隧道全长的15.96%,其余段落震害总体轻微;地震造成地表破裂带约22 km,地震造成的地表与冰面张裂隙和挤压鼓包随处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房屋破坏 生命线工程破坏 地表破裂带
下载PDF
青海门源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和孕震环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左可桢 罗钧 +2 位作者 赵翠萍 陈继锋 尹欣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0-1480,共21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门源地区地震活动频繁,自1986年以来先后发生了三次6级以上的强震活动.研究门源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发震构造和孕震环境可以为地震发生机理的分析和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判定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门源地区地震活动频繁,自1986年以来先后发生了三次6级以上的强震活动.研究门源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发震构造和孕震环境可以为地震发生机理的分析和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判定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目录和震相数据,使用波速比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门源地区2009年以来的地震精定位结果和高分辨率的三维V_(P)、V_(S)和V_(P)/V_(S)模型.使用"剪切-黏贴"方法计算了门源M_(S)6.9地震和M_(S)4.5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该区域历史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013年门源M_(S)5.3地震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的余震序列沿着冷龙岭北侧断裂展布,2022年门源M_(S)6.9地震的余震序列沿着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展布,其展布方向与附近断裂的走向一致.1986年门源M_(S)6.4地震、2013年门源M_(S)5.3地震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均为逆冲型,而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及其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为主.结合地震定位结果,本次门源M_(S)6.9地震与之前的三次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不属于同一条断层.研究区内断裂分布、中强地震的震源位置与三维速度结构具有对应关系,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两侧的介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应力在刚性介质边缘累积,导致门源地区中强地震沿着异常体边缘的断裂频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震定位 速度结构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2年9月泸定M_(S)6.8地震与花莲M_(S)6.9地震震害对比分析
19
作者 彭丽娟 白伟利 +1 位作者 李文超 高龙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3期139-144,共6页
2022年9月,我国发生2次6级以上地震,分别为四川泸定M_(S)6.8地震和台湾花莲M_(S)6.9地震。对比分析2次地震震害情况,总结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及对建筑物、基础设施等的影响,剖析震害差异原因,并从中总结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的启示,... 2022年9月,我国发生2次6级以上地震,分别为四川泸定M_(S)6.8地震和台湾花莲M_(S)6.9地震。对比分析2次地震震害情况,总结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及对建筑物、基础设施等的影响,剖析震害差异原因,并从中总结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的启示,以期为未来地震灾害的快速判定、地震现场烈度评定及损失评估、应急响应决策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花莲M_(S)6.9地震 震害比较 减灾策略
下载PDF
基于重力数据的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及四川泸定M_(S)6.8地震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云峰 祝意青 +5 位作者 隗寿春 郑兵 刘芳 杨雄 毛经伦 孙和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116-2123,共8页
2022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接连发生多次6级强震.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和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左旋走滑型地震均造成了显著的财产损失,后者更造成了百余人伤亡.地震前,依据中国地震局在两震中周边地区观测的重力数据获得了区域重力变... 2022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接连发生多次6级强震.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和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左旋走滑型地震均造成了显著的财产损失,后者更造成了百余人伤亡.地震前,依据中国地震局在两震中周边地区观测的重力数据获得了区域重力变化.结合此前多个典型地震前重力变化,该变化可能表明2021、2022年在青海门源、四川泸定及其附近地区会发生强震.两次地震实际震中与不同年度预测的地震危险区中心距离均不超过55 km.这两次地震前地表重力正、负变化均围绕震中相间出现,重力变化总体呈现四象限分布特征,且震中破裂区处于重力无变化区域.两次地震前重力变化与震源机制对比表明:四象限重力变化分布的正变化区对应于震源机制显示的压缩区、重力负变化区对应于震源机制显示的膨胀区.该发现有助于地震前兆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 6.9地震 泸定M_(S) 6.8地震 走滑型地震 地震预测 重力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