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Fe,Cr)_(7)C_(3)/MoC界面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
作者
高梦锞
魏世忠
+2 位作者
吴巧合
袁智康
熊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88,共6页
本工作采用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的方法,从原子尺度系统探讨了Mo元素对过共晶Fe-Cr-C合金的作用机理,丰富了合金元素对抗磨钢铁材料作用机理的理论数据库。通过构建(Fe,Cr)_(7)C_(3)和MoC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模型,计算了各晶体的体相特征,...
本工作采用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的方法,从原子尺度系统探讨了Mo元素对过共晶Fe-Cr-C合金的作用机理,丰富了合金元素对抗磨钢铁材料作用机理的理论数据库。通过构建(Fe,Cr)_(7)C_(3)和MoC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模型,计算了各晶体的体相特征,经表面能判定标准确定了各表面模型的原子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Fe,Cr)_(7)C_(3)(0001)/MoC(111)界面结构模型,并计算了该界面的稳定性以及电子结构特性等。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以Mo终止的五层MoC(111)表面模型和13层(Fe,Cr)_(7)C_(3)(0001)表面模型构建(Fe,Cr)_(7)C_(3)(0001)/MoC(111)界面模型,该界面模型的理想界面结合功为7.47 J/m^(2),说明该界面在理论上是稳定的,界面结合强度较好。此外,(Fe,Cr)_(7)C_(3)(0001)/MoC(111)界面是由极性共价、离子键和金属键连接,表明界面原子间结合强度较高,(Fe,Cr)_(7)C_(3)可以吸附在MoC上,同时MoC作为(Fe,Cr)_(7)C_(3)碳化物的异质形核核心可以细化过共晶Fe-Cr-C合金中的主要硬质相晶粒,从而提高过共晶Fe-Cr-C合金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c
r)
_
(
7
)
c
_
(
3
)/Mo
c
界面
过共晶Fe-
c
r-
c
合金
M
_
(
7
)
c
_
(
3
)
碳化物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Nb、V、Ti加入量对高铬铸铁组织及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6
2
作者
韩祥凤
王守忠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081-2084,共4页
为提高金属材料的耐磨性,以高铬铸铁为实验基材,采用多元合金化法制备了实验材料,并观察与测试了实验基材和合金元素Nb、V、Ti不同加入量时材料的铸态组织和冲击磨损率。结果表明:实验基材的铸态组织为粗长条状奥氏体+粗大的六角形M_7...
为提高金属材料的耐磨性,以高铬铸铁为实验基材,采用多元合金化法制备了实验材料,并观察与测试了实验基材和合金元素Nb、V、Ti不同加入量时材料的铸态组织和冲击磨损率。结果表明:实验基材的铸态组织为粗长条状奥氏体+粗大的六角形M_7C_3碳化物组成,其冲击磨损率最大,高达6.9 mg/min;随着合金元素的加入量分别在0.10%~0.70%之间逐步增加,实验材料的铸态组织主要由奥氏体+M_7C_3碳化物+Nb C、VC和Ti C碳化物组成。合金元素的加入量分别为≤0.20%时和≤0.70%时的铸态组织较为粗大,相应的冲击磨损率也较大,分别为5.4 mg/min和6.3 mg/min;当合金元素的加入量分别为0.40%时,奥氏体呈细短的条状,M_7C_3型碳化物呈圆钝短小的条或块状,Nb C、VC和Ti C碳化物呈微小的颗粒状均匀的分布在基体中,其冲击磨损率最小,仅为4.5 mg/min,冲击耐磨性相对于实验基材提高了1.5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V、Ti
高铬铸铁
M
_
7
c
_
3
型
碳化物
显微组织
冲击磨损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Fe,Cr)_(7)C_(3)/MoC界面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
作者
高梦锞
魏世忠
吴巧合
袁智康
熊美
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88,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02118)。
文摘
本工作采用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的方法,从原子尺度系统探讨了Mo元素对过共晶Fe-Cr-C合金的作用机理,丰富了合金元素对抗磨钢铁材料作用机理的理论数据库。通过构建(Fe,Cr)_(7)C_(3)和MoC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模型,计算了各晶体的体相特征,经表面能判定标准确定了各表面模型的原子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Fe,Cr)_(7)C_(3)(0001)/MoC(111)界面结构模型,并计算了该界面的稳定性以及电子结构特性等。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以Mo终止的五层MoC(111)表面模型和13层(Fe,Cr)_(7)C_(3)(0001)表面模型构建(Fe,Cr)_(7)C_(3)(0001)/MoC(111)界面模型,该界面模型的理想界面结合功为7.47 J/m^(2),说明该界面在理论上是稳定的,界面结合强度较好。此外,(Fe,Cr)_(7)C_(3)(0001)/MoC(111)界面是由极性共价、离子键和金属键连接,表明界面原子间结合强度较高,(Fe,Cr)_(7)C_(3)可以吸附在MoC上,同时MoC作为(Fe,Cr)_(7)C_(3)碳化物的异质形核核心可以细化过共晶Fe-Cr-C合金中的主要硬质相晶粒,从而提高过共晶Fe-Cr-C合金的耐磨性。
关键词
(Fe
c
r)
_
(
7
)
c
_
(
3
)/Mo
c
界面
过共晶Fe-
c
r-
c
合金
M
_
(
7
)
c
_
(
3
)
碳化物
第一性原理
Keywords
(Fe,
c
r)
_
(
7
)
c
_
(
3
)/Mo
c
interfa
c
e
hypereute
c
ti
c
Fe-
c
r-
c
alloy
M
_
(
7
)
c
_
(
3
)
c
arbide
first-prin
c
iples
分类号
TB331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Nb、V、Ti加入量对高铬铸铁组织及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6
2
作者
韩祥凤
王守忠
机构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出处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081-2084,共4页
文摘
为提高金属材料的耐磨性,以高铬铸铁为实验基材,采用多元合金化法制备了实验材料,并观察与测试了实验基材和合金元素Nb、V、Ti不同加入量时材料的铸态组织和冲击磨损率。结果表明:实验基材的铸态组织为粗长条状奥氏体+粗大的六角形M_7C_3碳化物组成,其冲击磨损率最大,高达6.9 mg/min;随着合金元素的加入量分别在0.10%~0.70%之间逐步增加,实验材料的铸态组织主要由奥氏体+M_7C_3碳化物+Nb C、VC和Ti C碳化物组成。合金元素的加入量分别为≤0.20%时和≤0.70%时的铸态组织较为粗大,相应的冲击磨损率也较大,分别为5.4 mg/min和6.3 mg/min;当合金元素的加入量分别为0.40%时,奥氏体呈细短的条状,M_7C_3型碳化物呈圆钝短小的条或块状,Nb C、VC和Ti C碳化物呈微小的颗粒状均匀的分布在基体中,其冲击磨损率最小,仅为4.5 mg/min,冲击耐磨性相对于实验基材提高了1.5倍以上。
关键词
Nb、V、Ti
高铬铸铁
M
_
7
c
_
3
型
碳化物
显微组织
冲击磨损率
Keywords
Nb
V
Ti
high
c
hromium
c
ast iron
M
_
7
c
_
3
type
c
arbide
mi
c
rostru
c
ture
impa
c
t wear rate
分类号
TG143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Fe,Cr)_(7)C_(3)/MoC界面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高梦锞
魏世忠
吴巧合
袁智康
熊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Nb、V、Ti加入量对高铬铸铁组织及磨损性能的影响
韩祥凤
王守忠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