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宏光 王艳萍 +1 位作者 王洪英 佐欣慧 《中国康复》 2018年第6期476-478,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结合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结合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结合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结合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20d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诊,SF-MPQ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结合组更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结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3个月后复发率比较结合组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对前斜角肌及周围相关肌进行针刺结合肌肉能量技术可以改善前斜角肌综合征引起的颈、肩、上肢的疼痛或麻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斜角肌综合征 针刺 肌肉能量技术 触发点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腓肠肌脉冲射频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叶乐 朱浩 +3 位作者 张金源 方洪伟 郑拥军 王祥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8-206,共9页
目的:目前临床仍旧缺乏针对顽固性跟痛症的治疗方案。我们研究在超声引导下腓肠肌脉冲射频治疗(UG-PRF)能否安全有效地缓解跟痛症。方法:这项研究比较UG-PRF组与假手术组治疗100例跟痛症病人。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足部健康状态问卷量表(FH... 目的:目前临床仍旧缺乏针对顽固性跟痛症的治疗方案。我们研究在超声引导下腓肠肌脉冲射频治疗(UG-PRF)能否安全有效地缓解跟痛症。方法:这项研究比较UG-PRF组与假手术组治疗100例跟痛症病人。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足部健康状态问卷量表(FHSQ-疼痛评分)和"第一步"疼痛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上测量(VAS-"第一步"疼痛)。次要评价指标包括:FHSQ-足部功能和足部健康评分,以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来进行评估。分别在治疗后的第3和6个月评估相关结果。结果:随访中,两组比较,UG-PRF组在3或6个月时,具有更高的FHSQ-疼痛评分[分别比假手术组增加了20.0(P<0.0001)和17.9(P=0.001)],且具有更低的VAS-"第一步"疼痛评分[分别为26.1(P<0.0001)和14.3(P=0.01)]。术后第3和第6个月时,UG-PRF组比假手术组,有更高的FHSQ足功能评分和足部健康评分(P<0.05)。且假手术组的SF-36得分为10.8(P=0.042)和10.4(P=0.044),均低于UG-PRF组。两组治疗期间均没有观察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腓肠肌脉冲射频治疗(UG-PRF)能够安全和有效的治疗跟痛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痛症 触发点 脉冲射频 超声引导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产后盆腔肌筋膜痛的盆底表面肌电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洁 吴晓丽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211-214,221,共5页
目的观察产后盆腔肌筋膜痛(MFPP)的发病情况,初步分析其盆底表面肌电分布特征及与分娩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产后42 d至产后3个月女性382例(其中阴道分娩226例,剖宫产156例),根据手检盆腔肌筋膜触发点(MTrPs)分为MFPP组与无MFPP组... 目的观察产后盆腔肌筋膜痛(MFPP)的发病情况,初步分析其盆底表面肌电分布特征及与分娩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产后42 d至产后3个月女性382例(其中阴道分娩226例,剖宫产156例),根据手检盆腔肌筋膜触发点(MTrPs)分为MFPP组与无MFPP组,采用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采集盆底表面肌电值,比较两组间的肌电分布特征,并分析MFPP与分娩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产后MFPP的总发病率为39.5%(151/382)。阴道分娩组中前后静息电位和I、II型肌肌电位均明显低于剖宫产组(P<0.05);MFPP组和无MFPP组中前后静息状态和不同收缩状态下的肌电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中MFP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χ~2=7.496,P<0.05,OR=1.429,95%CI=1.096~1.864),且阴道分娩组中多产者MFPP的发生率又明显高于初产者(χ~2=8.522,P<0.05,OR=1.428,95%CI=1.086~1.880)。结论阴道分娩对盆底肌肌电分布影响较剖宫产大,产后MFPP对盆底肌表面肌电的分布影响不大;阴道分娩及在阴道分娩中多次分娩可能是产后MFPP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盆腔肌筋膜痛 盆腔肌筋膜触发点 盆底表面肌电
原文传递
针刀干预激痛点联合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任树军 张明岳 +4 位作者 杨亚锋 徐培福 黄柄祥 李远峰 高曦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激痛点联合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取针刀干预激痛点联合颈舒颗粒治疗,对照组予以颈舒颗粒口服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个...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激痛点联合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取针刀干预激痛点联合颈舒颗粒治疗,对照组予以颈舒颗粒口服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个月以及随访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记录治疗前、治疗后以及随访3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和临床疗效。运用SPSS21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资料分析处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是91.43%和85.71%(P<0.05),并且治疗后、随访1个月以及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VAS、PSQI和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颈椎曲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干预激痛点联合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可以明显改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以及颈椎生理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急性期 针刀 激痛点 颈舒颗粒
下载PDF
针刺激痛点联合电冲击波对肌筋膜激痛点MTrPs大鼠海马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兴瑜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576-580,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激痛点联合电冲击波对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大鼠海马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将其分为6组,每组10只,即空白组、模型组、针刺激痛点组、针刺非激痛点组、电冲击波组、针刺... 目的:探讨针刺激痛点联合电冲击波对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大鼠海马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将其分为6组,每组10只,即空白组、模型组、针刺激痛点组、针刺非激痛点组、电冲击波组、针刺痛点电冲击波结合组。建立慢性肌筋膜激痛点模型,对其进行治疗后,分析各组大鼠海马Smad4和TGF-β1蛋白表达。结果:针刺激痛点组、电冲击波组及刺痛点冲击波结合组的波频、波幅及波长均显著降低(P<0.01);且可显著下降股内侧肌和海马中Smad4和TGF-β1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采用针刺激痛点及联合电冲击波治疗的方式干预可降低海马Smad4和TGF-β1蛋白表达,分析其可能与针刺肌筋膜激痛点的镇痛机制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静态电冲击波 肌筋膜激痛点 SMAD4 TGF-Β1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激痛点联合药物治疗偏头痛病人疗效及血液ET、NO水平影响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苏昌钰 吴宗辉 +4 位作者 罗鑫 朱江 郑兵 刘杰 黄强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40-345,共6页
目的:探讨偏头痛病人在进行针刺肌筋膜触发(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s)联合药物治疗后疼痛的疗效和对血液活性物质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血清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西南大学医院2020年... 目的:探讨偏头痛病人在进行针刺肌筋膜触发(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s)联合药物治疗后疼痛的疗效和对血液活性物质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血清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西南大学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5名偏头痛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针刺组及联合组,每组15例。药物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30 mg,每日3次,连续服用2周;针刺组采用针刺头夹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中的MTr Ps,每周3次,共治疗2周;联合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30 mg,每日3次,并针刺病人头夹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中的MTr Ps,每周3次,共治疗2周。分别对三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疼痛和头痛影响评分、血液活性物质ET和NO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三组病人基线期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针刺组在干预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显著低于药物组且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三组病人在干预后的ET与NO数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联合组在干预后的ET与NO数值显著低于针刺组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MTr Ps联合药物能显著降低血液活性物质的水平,减轻偏头痛病人的疼痛程度且不良反应较少,较单一针刺或药物治疗更有效地减少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血液中血管活性物质ET、NO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激痛点 偏头痛 血浆内皮素 一氧化氮
下载PDF
精准针刺激痛点联合拉伸对大鼠前扣带皮层CREB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丽辉 黄强民 +3 位作者 刘琳 阮氏深 徐安乐 嵇丽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7-93,共7页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激痛点结合静态拉伸对大鼠前扣带回处CREB和p-CREB表达的变化。方法:将6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C)、模型组(M)、激痛点组(D)、非激痛点组(ND)、拉伸组(S)和针刺拉伸结合组(SD),每组各10只。采用腓肠...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激痛点结合静态拉伸对大鼠前扣带回处CREB和p-CREB表达的变化。方法:将6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C)、模型组(M)、激痛点组(D)、非激痛点组(ND)、拉伸组(S)和针刺拉伸结合组(SD),每组各10只。采用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建立慢性肌筋膜疼痛激痛点模型,之后分别进行激痛点处针刺、非激痛点处针刺、静态拉伸及针刺激痛点结合拉伸治疗,每周1次,共4周。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和PCR检测大鼠前扣带回处CREB和p-CREB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M组、S组和ND组的CREB和p-CRE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 <0.01)。与M组相比,D组(P <0.01)、S组(P <0.05)及SD组(P <0.01)的CREB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仅D组的m RNA表达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证实精准针刺激痛点联合或不联合拉伸均可抑制前扣带回CREB的蛋白和m RNA水平表达,提示二者水平可能与针刺肌筋膜激痛点的镇痛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激痛点(mtrps) 针刺 静态拉伸 CREB P-CREB
下载PDF
基于H反射通路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琳 刘庆广 +1 位作者 薄成志 黄强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18-823,共6页
目的:基于H反射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发病机制。方法: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对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进行连续8周造模。造模结束后两组均... 目的:基于H反射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发病机制。方法: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对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进行连续8周造模。造模结束后两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检测MTrPs造模成功指标(即紧张带、局部抽搐反应和自发肌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H反射的诱发实验,采集引发H波的阈值、Mmax、Hmax、M波和H波潜伏期、Hmax/Mmax等。结果:与非MTrPs相比,MTrPs处诱发的H反射Mmax(4.28±1.27 mV)较低,Hmax(1.01±0.34 mV)较高,H波潜伏期(4.60±0.89 ms)较短,Hmax/Mmax比值(0.21±0.19)较大(P<0.05)。结论:H反射与慢性MTrPs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MTrPs大鼠脊髓中枢可能存在高度致敏,Iα类传入神经兴奋性较高,肌梭敏感性可能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肉疼痛 H反射 病理生理 运动损伤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干针与体外冲击波治疗在老年足底筋膜炎中的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沈薇 谢南海 +1 位作者 丛鑫宇 郑拥军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1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干针与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对老年足底筋膜炎(PF)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8月—2020年2月,选取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58例老年PF患者,随机分为干针组(n=29)和ESWT组(n=29)。分别于治疗前(T_(0))、1个疗程治...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干针与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对老年足底筋膜炎(PF)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8月—2020年2月,选取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58例老年PF患者,随机分为干针组(n=29)和ESWT组(n=29)。分别于治疗前(T_(0))、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4周(T_(1))、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2周(T_(2)),对患者的"第一步"-数字疼痛评分(NRS)和改良的Roles and Maudsley评分(RMS)进行比较。结果干针组和ESWT组T_(1)、T_(2)的NRS、RMS均低于同组T0(P<0.01),且各组内T1和T2的NRS、R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针组T,的NRS、RMS均低于ESWT组(P<0.05),干针组T2的RMS低于ESWT组(P<0.05),2组间T_(2)的N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干针和ESWT对于老年PF均有一定疗效,前者缓解疼痛起效更快,改善足踝功能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足底筋膜炎 肌筋膜触发点 干针 体外冲击波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技术在膝关节疼痛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唐玉萍 胡运翔 梁恩龙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5期158-162,共5页
膝关节疼痛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疼痛,恢复关节功能。随着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理论的提出及大量的临床应用,发现其在治疗疼痛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就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膝关节疼痛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 膝关节疼痛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疼痛,恢复关节功能。随着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理论的提出及大量的临床应用,发现其在治疗疼痛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就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膝关节疼痛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膝关节疼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膝关节疼痛 综述
下载PDF
刃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40例
11
作者 刘首芳 张艳茹 +2 位作者 邵晓翠 沈舒怡 黄强民 《河南中医》 2024年第3期422-426,共5页
目的:观察刃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 目的:观察刃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给予普瑞巴林胶囊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以下简称Mc-Gill)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Mc-Gill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NF-α、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筋膜触发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睡眠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肌筋膜触发点 刃针针刺
下载PDF
MTrPs针刺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盆底肌筋膜相关性慢性盆腔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盖惠芳 高华斌 +4 位作者 郑平平 李洁 毕红卫 付秀花 杨金芳 《现代妇产科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45-847,共3页
目的:探究肌筋膜触发点(MTrPs)灭活治疗女性盆底肌筋膜相关性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女性盆底肌筋膜相关性慢性盆腔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100... 目的:探究肌筋膜触发点(MTrPs)灭活治疗女性盆底肌筋膜相关性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女性盆底肌筋膜相关性慢性盆腔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MTrPs针刺联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基于Glazer评估的盆底表面肌电(sEMG)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显著高于对照组(78%)(P<0.05)。治疗后两组NRS评分、VAS评分、前后静息阶段肌电值基线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快速收缩阶段最大波幅、紧张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平均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TrPs针刺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盆底肌筋膜相关性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mtrps) 慢性盆腔痛 针刺 电刺激
下载PDF
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刺MTrPs疗法联合神经阻滞用于运动性疼痛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喜彬 《黑龙江医药》 CAS 2022年第6期1416-1418,共3页
目的:分析运动性疼痛患者应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疗法联合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开始时间至结束时间为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将该时间内在本院门诊治疗的62例运动性疼痛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运动性疼痛患者应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疗法联合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开始时间至结束时间为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将该时间内在本院门诊治疗的62例运动性疼痛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据随机表法分成每组31例患者的2组,其中开展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刺MTrPs疗法联合神经阻滞的患者为实验组,开展常规针刺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明显对比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三个月时实验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实验组的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7%(P<0.05)。结论:运动性疼痛患者应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刺MTrPs疗法联合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骨超声 针刺 mtrps疗法 神经阻滞 运动性疼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