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MRI常规成像、动态增强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评价 被引量:13
1
作者 胡慧娟 刘进康 +2 位作者 廖美炎 田志雄 张在鹏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4-647,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成像(MR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联合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恶性31个,良性16个。所有病灶均行常规MRI、DCE-MRI及DWI。以术后标本病理结果作为...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成像(MR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联合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恶性31个,良性16个。所有病灶均行常规MRI、DCE-MRI及DWI。以术后标本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4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疾病定性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MRI及DCE-MRI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74.2%、87.1%,特异性为50%、62.5%,准确率为70%、78.7%。ROC曲线分析确定ADC良恶性诊断阈值为1.20×10-3mm2/s,ADC值诊断及联合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3.55%、87.1%,特异性为75%、81.3%,准确性为87.23%、85.1%。结论:①常规MRI及DCE-MRI诊断良恶性病变特异性较低,结合DWI综合诊断能提高特异性。②DWI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高,可作为乳腺癌的筛查序列。恶性病变ADC值多≤1.20×10-3m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磁共振 动态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岳秀慧 孔维丹 +2 位作者 任继亮 袁瑛 陶晓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93-1397,共5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DCE-MRI)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上...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DCE-MRI)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的患者65例。术前患者均行3.0-T MRI扫描包括常规MRI、DWI(b值取0、1000 s/mm^2)和DCE-MRI检查,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DCE-MRI参数。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节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与恶性结节相比,良性甲状腺结节的ADC值较高、达峰时间较早(均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值和达峰时间是结节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ADC值和达峰时间的联合模型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为0.93,灵敏度为82.4%,特异度为100%。结论·ADC值和达峰时间是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重要参数,两者联合诊断或可辅助临床,为术前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李维 宋玉印 +2 位作者 徐秀月 范海滨 周旭洋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1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MRI多项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乳腺疾病患者行T1WI、抑脂T2WI、动态增强(D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使用后处理软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绘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上述方... 目的:探讨MRI多项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乳腺疾病患者行T1WI、抑脂T2WI、动态增强(D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使用后处理软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绘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上述方法对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结果:39例患者中,共43个病灶,恶性30例,良性13例。常规MR成像、动态增强成像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73.3%(22/30),86.7%(26/30),特异性为61.5%(8/13),69.2%(9/13),准确率为69.8%(30/43),81.4%(35/43)。ADC值诊断及联合诊断的敏感性为分别93.3%(28/30),83.3%(25/30),特异性为76.9%(10/13),84.6%(11/13),准确性为88.4%(38/43)83.7%(36/43)。结论:乳腺磁共振多项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并且为临床制定治疗、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磁共振 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DWI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罗旭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13期2096-2099,共4页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DWI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96例(共计109个病灶)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MRI动态增强成像、DWI检查,且经组织穿刺活检、手术病...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DWI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96例(共计109个病灶)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MRI动态增强成像、DWI检查,且经组织穿刺活检、手术病理确诊。比较乳腺良、恶性肿瘤强化均匀度、边界、形态等形态学特征,依据TIC曲线、ADC值并评估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DWI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结果,并以组织穿刺活检、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MRI动态增强成像、DWI单独及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结果乳腺恶性肿瘤的强化不均匀、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所占比例较乳腺良性肿瘤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DWI诊断乳腺恶性肿瘤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高于ADC值、TIC曲线单独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DWI在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mri动态增强成像 DWI 鉴别诊断良恶性
下载PDF
磁共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维 周旭洋 +2 位作者 张文武 李丰华 杨兴胜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18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乳腺疾病患者行T1WI、抑脂T2WI、动态增强、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上述方法对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结果 39例患者... 目的探讨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乳腺疾病患者行T1WI、抑脂T2WI、动态增强、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上述方法对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结果 39例患者中,共43个病灶,恶性30例,良性13例。ADC诊断阈值为1.22×l0-3 mm2/s,动态增强联合ADC值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乳腺磁共振多项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磁共振 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钼靶X线摄影联合DCE-MRI及DWI成像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6
作者 吴佳玲 杨金钢 +2 位作者 莫小军 何次 顾明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5年第9期977-980,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在钼靶X线摄影、MRI动态增强(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影像表现,评价三者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乳腺癌病例,钼靶X线摄影采用常规方法摄片,MRI分别... 目的 探讨乳腺癌在钼靶X线摄影、MRI动态增强(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影像表现,评价三者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乳腺癌病例,钼靶X线摄影采用常规方法摄片,MRI分别采用自旋回波序列T1WI、短时反转恢复(STRI)脂肪抑制序列及DCE-MRI扫描,DWI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分析术前单一方法及三者联合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钼靶X线摄影诊断准确率为73.17%,DCE-MRI诊断准确率为87.80%,DWI诊断准确率为90.24%;钼靶X线联合DCE-MRI、DWI诊断准确率为95.12%,三者联合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单一钼靶X线或MRI检查(P〈0.05)。结论 钼靶X线摄影、DCE-MRI及DWI联合检查能有效地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钼靶 mri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及预测 被引量:15
7
作者 罗益贤 马捷 +3 位作者 刘永光 弋春燕 许梅 黄社磊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7期794-799,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评价和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并行术前NAC的患者资料。依据化疗前后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的疗效评价,将病人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和病理非完全缓解组...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评价和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并行术前NAC的患者资料。依据化疗前后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的疗效评价,将病人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和病理非完全缓解组。对比分析化疗前后两组动态增强MRI检查参数数值变化的差异,以病理反应性标准分组为金标准,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参数对NAC疗效的评价效能,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乳腺癌NAC疗效预测模型LogistP。结果:病理完全缓解组有16例患者,而病理非完全缓解组有29例患者。两组间肿瘤最大经线变化率、肿瘤体积变化率、早期强化程度变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最大线性斜率变化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经线变化率、肿瘤体积变化率、早期强化程度变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最大线性斜率变化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的变化的AUC分别为0.711、0.759、0.711、0.795、0.69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38/0.97、0.81/0.66、0.56/0.83、0.75/0.76、0.69/0.62,联合肿瘤体积变化率和最大线性斜率变化率的LogistP模型的AUC为0.793(95%CI0.644~0.942)。结论:早期动态增强MRI参数能用于评价和预测乳腺癌NAC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动态增强mri 疗效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对鼻咽癌组织内乏氧和血管生成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梁璟慧 李金高 《实用癌症杂志》 2010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①对14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行MR动态增强扫描,获取该区域动态增强曲线,然后在标记处行鼻咽镜活检,测定活检部位的... 目的探讨鼻咽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①对14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行MR动态增强扫描,获取该区域动态增强曲线,然后在标记处行鼻咽镜活检,测定活检部位的MVD和HIF-1α、VEGF表达水平;②观察动态增强曲线特征,测量并计算ROI的MRI动态增强参数。结果活检部位slope、MS、SImax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关系(γ分别为0.889、0.882、0.619,P<0.05),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关系(γ分别为0.870、0.825、0.665,P<0.05),与MVD也呈正相关关系(γ分别为0.627、0.755、0.693,P<0.05);T1 on set、TTP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关系(γ分别为-0.909,-0.829,P<0.05),与HIF-1α表达呈负相关关系(γ分别为-0.687,-0.690,P<0.05),与MVD也呈负相关关系(γ分别为-0.578,-0.852,P<0.05)。结论鼻咽癌活检部位的MRI动态增强参数与MVD、HIF-1α、VEGF表达有统计学相关性;MR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为检测鼻咽癌肿瘤组织内乏氧与血管生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动态增强磁共振技术(DCE-mri) 乏氧 血管生成
下载PDF
3.0T超导型MRI灌注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林焕杰 赵继泉 +2 位作者 朱新进 欧卫谦 杨侃荣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期178-183,共6页
目的探讨3.0 T超导型MRI灌注加权成像(P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术后经病理确诊为良恶性的乳腺早期病变女性患者61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0.12岁。所有患者均经3.0 T超导型MRI PWI常规T2... 目的探讨3.0 T超导型MRI灌注加权成像(P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术后经病理确诊为良恶性的乳腺早期病变女性患者61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0.12岁。所有患者均经3.0 T超导型MRI PWI常规T2加权成像(T2WI)和T1加权成像(T1WI)平扫后行三维(3D)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对比病变形态学变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分析PWI联合DCE对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病理结果为恶性病变27例,良性病变34例;DCE-MRI扫描结果为恶性病变患者20例,良性病变患者26例,病变检出率75.41%;PWI扫描结果为恶性病变患者21例,良性病变患者27例,病变检出率78.69%。乳腺早期良性病变形态以类圆形(76.5%)、边缘以光滑(70.6%)为主,乳腺早期恶性病变形态以分叶形(63.0%)、边缘以毛刺征(59.3%)为主;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DCE-MRI扫描形态学特征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3.557、37.459,P=0.000、0.000)。乳腺早期良性病变TIC形态以Ⅰ型(61.8%)为主,乳腺早期恶性病变TIC形态以Ⅲ型(77.8%)为主,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1.852,P=0.000);22例(81.5%)恶性病变患者ADC值≤1.195×10-3 mm2/s,28例(82.4%)良性病变患者ADC值>1.195×10-3 mm2/s,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6.148,P=0.000)。二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与DCE-MRI、PWI单一诊断更高(P<0.05)。结论 3.0 T超导型MRI PWI联合DCE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灌注加权成像(PWI) 动态增强扫描技术(DCE) 乳腺疾病 良恶性 早期病变
下载PDF
颞骨肿瘤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肿瘤定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梅竹 刘松 +1 位作者 汤若薇 夏爽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4-610,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在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初诊且行颞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的颞骨肿瘤患者21例,均行手术及病...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在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初诊且行颞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的颞骨肿瘤患者21例,均行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颞骨恶性肿瘤13例,颞骨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8例。在3.0TMR动态增强扫描图手绘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各定量参数值: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和初始曲线下面积(initial Area under curve,iAUC)。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颞骨恶性肿瘤组和良性病变组间各定量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各定量参数值对颞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颞骨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组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别。所有的病变均有明显强化或不均匀明显强化。恶性组和良性的Ktrans值分别为0.382±0.153(min-1),0.228±0.096(min-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别(t=2.543, P=0.020);两组的Kep值分别为0.552±0.221(min-1),0.277±0.072(min-1),两组间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378, P=0.003)。两组间的Ve,iAUC无显著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 DCE-MRI在鉴别颞骨肿物良恶性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尤其是Ktrans和K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mri 颞骨肿瘤 恶性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MRI定量分析诊断宫颈癌宫旁浸润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俊巧 王佳 +3 位作者 刘焱 曲源 张建亮 李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定量分析诊断宫颈癌宫旁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宫旁浸润组31例与非宫旁浸润组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常规平扫及...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定量分析诊断宫颈癌宫旁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宫旁浸润组31例与非宫旁浸润组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常规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扫描,获得感兴趣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对比剂容积转换常量(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间隙容积分数(V_(e))值等多模态MRI定量参数。比较宫旁浸润组和非宫旁浸润组临床特征、ADC值和DCE-MRI定量参数;Pearson相关性分析宫颈癌宫旁浸润患者ADC值和K^(trans)、K_(ep)、V_(e)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值和K^(trans)、K_(ep)、V_(e)对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效能。结果宫旁浸润组与非宫旁浸润组肿瘤直径和病理分级的分布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旁浸润组K^(trans)、K_(ep)和V_(e)均明显高于非宫旁浸润组(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宫颈癌宫旁浸润患者ADC值与V_(e)值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ROC显示,K^(trans)、K_(ep)、V_(e)值诊断宫颈癌宫旁浸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6、0.821和0.864(P<0.05)。结论多模态MRI定量参数对宫颈癌宫旁浸润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为宫颈癌宫旁浸润的影像诊断提供量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mri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宫颈癌 宫旁浸润
下载PDF
MRI及DCE-MRI在卵巢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鲁龙龙 王栋 +1 位作者 连鹏 张晖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11期1821-1826,共6页
目的:探究MRI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DCE-MRI)在卵巢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81例,计为卵巢肿瘤组;另选取同时期肿瘤样病变... 目的:探究MRI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DCE-MRI)在卵巢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81例,计为卵巢肿瘤组;另选取同时期肿瘤样病变患者132作为对照,计为肿瘤样病变组(经手术病理验证)。收集两组患者的MRI、DCE-MRI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常规MRI检查显示,卵巢肿瘤组患者的病灶形状不规则、囊壁>3.0mm、实质成分>3.0mm、存在大量盆腔积液的几率大于肿瘤样病变组(P<0.05),病灶最大直径为12.30±3.68cm,大于肿瘤样病变组的9.00±1.01cm(P<0.05);DCE-MRI检查结果显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卵巢肿瘤组患者的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均大于肿瘤样病变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显示,MRI、DCE-MRI联合甄别卵巢肿瘤、肿瘤样病变的敏感度最高为93.83%(P<0.05),约登指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57、0.878,95%CI为0.827~0.919。结论:MRI及DCE-MRI对卵巢肿瘤、肿瘤样病变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两种联合鉴别价值最高;卵巢肿瘤患者病灶形状多为不规则,囊壁更厚、实质成分更多,直径更大,盆腔积液较多,同时患者DCE-MRI指标Ktrans、Kep、Ve更大,临床中可联合常规MRI和功能MRI对卵巢的良恶性进行甄别,可显著提高精确度,使患者尽早得到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肿瘤样病变 mri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DCE-MRI的影像组学在预测乳腺癌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世科 孙冬 +2 位作者 郭大静 刘佳 陈林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33-93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影像组学在预测乳腺癌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DCE-MRI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42例患者,采用手动...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影像组学在预测乳腺癌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DCE-MRI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42例患者,采用手动分割法在DCE-MRI强化最明显的图像上逐层勾画病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最小绝对收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最优影像特征,根据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情况将所有病例分为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构建基于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K近邻(K nearest neighbor,K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分类器,并用5折交叉验证法对预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最终选出4个最优特征值,包括1个形状特征和3个小波特征,其中Original_Shape_Maximum 2D Diameter Row、Wavelet-LLH_GLCM_Idn和Wavelet-HHH_GLCM_Correlation三个特征值与ER和PR的表达情况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基于RF的分类器预测乳腺癌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的性能最佳,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38、0.900、0.853和0.876。结论:基于DCE-MRI的影像组学在预测乳腺癌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基于RF的分类器的预测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动态增强mri 乳腺癌 分子分型
下载PDF
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雪琴 付丽媛 +4 位作者 聂玫 钟群 肖慧 许尚文 陈自谦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9年第4期1728-1735,共8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及磁共振波谱(MRS)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患有乳腺疾病的患者135... 目的探讨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及磁共振波谱(MRS)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患有乳腺疾病的患者135例(共135个病灶),均经手术切除或穿刺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进行DWI、MRS及DCE-MRI,基于磁共振图像对所有数据进行测量及后处理.DCE-MRI通过分析乳腺病变的形态学表现(边缘、形状、强化方式)和TIC曲线综合判定良恶性.通过计算乳腺良恶性病变MRS的Ⅰ(Cho)/Ⅰ(Water)值及ADC值,利用SPSS软件勾画出其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从而得到临界值,并计算出曲线下面积(AUC).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其中良性病变43例,恶性病变92例,计算DCE-MRI、MRS、DWI这三种技术单独诊断,两两结合及三者联合诊断乳腺疾病的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准确性、AUC,敏感性及特异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35例,经病理证实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分别为43例,92例病灶大小在1.0~11.9 cm之间,DWI结果显示良性组的ADC值范围为(1.140±0.280)×10^3mm^2/s,恶性组的ADC值范围为(0.785±0.173)×10^-3 mm^2/s,恶性组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所获得的最优阈值为1.079×10^-3mm^2/s,灵敏度较高,为97.8%.特异度较低,为69.8%,诊断的准确性为88.9%,AUC为0.850.DCE-MRI诊断恶性95例,良性40例,灵敏度为95.7%,特异度为83.7%,诊断的准确性为91.9%,AUC为0.897.MRS半定量分析中良性组Ⅰ(Cho)/Ⅰ(Water)比值范围为0~62.9(中位数为2.68),恶性组Ⅰ(Cho)/Ⅰ(Water)比值范围为0~382.45(中位数为10.565).恶性组的Ⅰ(Cho)/Ⅰ(Water)值高于良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所获得的最优阈值为5.99,诊断的灵敏度为68.5%,特异度为65.1%,准确性为67.4%,AUC为0.7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良恶性肿瘤 mri 多模态 诊断效能
下载PDF
DCE-MRI技术及ADC值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静 马光辉 +2 位作者 孟凯龙 王勇刚 刘彭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1132-1134,共3页
目的:探讨DCE-MRI技术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LE)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在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并完成病理组织学诊断乳腺NMLE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多模态3.0T MRI检查,比较良恶性病变MR... 目的:探讨DCE-MRI技术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LE)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在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并完成病理组织学诊断乳腺NMLE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多模态3.0T MRI检查,比较良恶性病变MRI分布类型、强化特点、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及ADC值,描绘ROC曲线评价ADC值鉴别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病变组节段型和集丛样强化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两组TIC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ADC值≤1.3×10^(-3)mm^(2)/s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恶性病变ADC值显著小于良性病变组(P<0.05);描绘ROC曲线后分析,ADC值用于乳腺NMLE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AUC=0.73,最佳cut-off值为1.3×10^(-3)mm^(2)/s,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33%和79.60%。结论:DCE-MRI技术及ADC值可有效提高乳腺NMLE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E-mri 表观扩散系数 乳腺 非肿块样强化病变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周围血管管径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丁宁 陆淑娟 +1 位作者 梁振 梁旭东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周围血管管径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乳腺疾病患者72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28例和良性组4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CE-MRI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达峰时间、强化...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周围血管管径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乳腺疾病患者72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28例和良性组4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CE-MRI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达峰时间、强化峰值、早期强化率、早期强化比值、病灶周围血管数目及病灶血管管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早期强化率、早期强化比值、病灶血管管径、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血管管径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恶性组患者的强化峰值、早期强化率、早期强化比值、病灶周围血管数目及病灶血管管径均大于良性组,但达峰时间低于良性组(P<0.05)。早期强化率、早期强化比值、病灶周围血管管径、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周围血管管径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0.855、0.905、0.971。结论与其他单独指标比较,早期强化比值联合病灶周围血管管径鉴别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动态增强mri 早期强化比值 病灶周围血管管径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的MRI评估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芷君 宁刚 +1 位作者 李学胜 白万晶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3期257-265,共9页
子宫内膜癌(EC)是我国妇科常见的3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E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EC在发病早期是一种相对惰性和可治愈的疾病,而至疾病晚期或复发时,则侵袭性较高。对EC患者准确地进行术前评估,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MRI作... 子宫内膜癌(EC)是我国妇科常见的3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E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EC在发病早期是一种相对惰性和可治愈的疾病,而至疾病晚期或复发时,则侵袭性较高。对EC患者准确地进行术前评估,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MRI作为EC最准确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在术前确定该病患者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及进行预后评估。目前,除常规MRI检查外,MRI动态增强灌注成像(DCE-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等新技术,在EC患者的术前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本领域研究热点。笔者拟就EC患者的MRI表现与其FIGO临床分期的关系,EC患者诊治中的MRI新技术,以及MRI对于保留生育功能EC患者的预测价值的研究、应用现状等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肌层 动态增强mri 磁共振成像 弥散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肿瘤浸润 生育力 女(雌)性
原文传递
MRI动态增强成像及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磊 王立坤 +1 位作者 杨瑞敏 张斌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8期5-10,共6页
目的 比较MR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及超声(U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乳腺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行DCE-MRI及US检查。按照美国放射学会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进行分类,以术后病理... 目的 比较MR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及超声(U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乳腺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行DCE-MRI及US检查。按照美国放射学会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进行分类,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105例患者共检出125个病灶,病理诊断良性病变52例(41.6%),恶性病灶73例(58.4%)。以BI-RADS分级4类以上为检查阳性,4类以下为阴性,DCE-MRI对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高于US(94.4%vs76.7%,P=0.043);DCE-MRI对良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与U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7%vs88.5%,P=0.578);DCE-MRI、US及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849和0.938(P<0.001),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单项检查(97.3%vs90.4%vs76.7%和72.3%vs69.3%vs84.5%,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成像及超声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中准确率均较高,二者联合应用优于单一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成像mri 超声 ROC曲线 诊断价值65
下载PDF
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欧家旭 龙安军 林志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18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1月于医院诊治疑似前列腺癌(PC)的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DCE-MRI、DWI及两者联合在诊断PC患...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1月于医院诊治疑似前列腺癌(PC)的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DCE-MRI、DWI及两者联合在诊断PC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结果经病理检查,其中30例诊断为PC,45例诊断为前列腺增生;DCE-MRI阳性患者诊断正确例数26例;DWI阳性患者诊断正确例数25例;两者联合阳性患者诊断正确例数27例。DCE-MRI、DWI及两者联合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MRI平扫(P<0.05)。结论DCE-MRI联合DWI可以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同时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mri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诊断率
下载PDF
MRI-DWI与DCE-MRI对眼眶肿瘤的诊断价值对比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天齐 张月强 +2 位作者 朱敬伟 李健 刘丹 《西部医学》 2022年第8期1240-1243,共4页
目的对比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眼眶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聊城市眼科医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80例眼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良性组(n=23)和恶性组(n=57)。比较两组MRI-DWI参数、DCE-MRI... 目的对比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眼眶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聊城市眼科医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80例眼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良性组(n=23)和恶性组(n=57)。比较两组MRI-DWI参数、DCE-MRI参数。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DWI、DCE-MRI诊断眼眶肿瘤的效能。结果恶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低于对照组,恶性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百分比(V_(e))、速率常数(K_(ep))、容积转换常数(K^(trans))高于良性组(P<0.05);两组时间-信号曲线(TIC)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DWI、DCE-MRI诊断眼眶肿瘤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DWI、DCE-MRI均可有效诊断眼眶肿瘤,临床应综合评估量化指标及图像,以提高诊断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肿瘤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