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Heavy Sea Fog Event over the Yellow Sea in March 2005: Analysi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被引量:73
1
作者 高山红 林行 +1 位作者 沈飙 傅刚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5-81,共17页
In this paper, a heavy sea fog episode that occurred over the Yellow Sea on 9 March 2005 is investigated. The sea fog patch, with a spatial scale of several hundred kilometers at its mature stage, reduced visibility a... In this paper, a heavy sea fog episode that occurred over the Yellow Sea on 9 March 2005 is investigated. The sea fog patch, with a spatial scale of several hundred kilometers at its mature stage, reduced visibility along the Shandong Peninsula coast to 100 m or much less at some sites. Satellite images, surface observations and soundings at islands and coasts, and analyses from the Japan Meteorology Agency (JMA) axe use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is event.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is sea fog can be categorized as advection cooling fog. The main features of this sea fog including fog area and its movement axe reasonably reproduced by the Fifth-gener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Mesoscale Model (MM5). Mode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is event can be outlined as: (1) southerly warm/moist advection of low-level air resulted in a strong sea-surface-based inversion with a thickness of about 600 m; (2) when the inversion moved from the warmer East Sea to the colder Yellow Sea, a thermal internal boundary layer (TIBL) gradually formed at the base of the inversion while the sea fog grew in response to cooling and moistening by turbulence mixing; (3) the sea fog developed as the TIBL moved northward and (4) strong northerly cold and dry wind destroyed the TIBL and dissipated the sea fog. The principal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xe that sea fog forms in response to relatively persistent southerly waxm/moist wind and a cold sea surface, and that turbulence mixing by wind shear is the primary mechanism for the cooling and moistening the marine layer.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indicates that deterministic numerical modeling offer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sea fog over the Yellow Sea but it may be more efficient to consider ensemble numerical modeling because of the extreme sensitivity to model inp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fog Yellow Sea numerical modeling mm5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水平输送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71
2
作者 王艳 柴发合 +1 位作者 刘厚凤 王永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9,共8页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群环境污染规律.利用区域中尺度大气数值预报模式MM5模拟2004年1,4,7和10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象场.结果表明:冬季,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地面及500 m高度层主要为西北风控制,输送气流主要来自西部内陆地...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群环境污染规律.利用区域中尺度大气数值预报模式MM5模拟2004年1,4,7和10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象场.结果表明:冬季,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地面及500 m高度层主要为西北风控制,输送气流主要来自西部内陆地区;春季,盛行东南风和偏东风,存在明显的东南向西北方向的输送气流;夏季,则以偏南输送气流为主,杭州湾地区海面向内陆方向以及太湖湖面风速较大,输送扩散能力较强;秋季则转为东北风,近地面杭州湾以北盛行北风,以南主要受海面东北风的影响.结合HYSPLIT-4三维轨迹模式计算分析该地区典型污染过程时污染物的输送气流轨迹,证实了污染过程伴随500 m高度处东北主频气流的"外源"输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 HYSPLIT-4模式 污染物输送 后向轨迹
下载PDF
杭州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 被引量:70
3
作者 杨诗芳 郝世峰 +1 位作者 冯晓伟 胡波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4-500,545,共8页
利用杭州市近20年的1h雨量资料,分析了杭州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极值分布、年发生次数、月际分布、时段分布等气候特征。短时强降水雨量极值大多出现在台汛期间。杭州市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的多年平均值为9.6次。杭... 利用杭州市近20年的1h雨量资料,分析了杭州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极值分布、年发生次数、月际分布、时段分布等气候特征。短时强降水雨量极值大多出现在台汛期间。杭州市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的多年平均值为9.6次。杭州发生短时强降水的高峰期为7~8月。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在凌晨及午后两个时段。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有:梅雨锋、西风带低槽、热带气旋、副高边缘西风急流、局地强对流系统等。本研究通过MM5模式产品得到各大气对流参数场及单点探空曲线,为预报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个例分析发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各个大气对流参数场中心与短时强降水中心对应较好,杭州探空曲线反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但是预报仅停留在定性和人工分析阶段,做出客观定量预报,并确定短时强降水的落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短时强降水 特征分析 mm5 大气对流参数
下载PDF
区域高时空分辨率VOC天然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被引量:44
4
作者 胡泳涛 张远航 +1 位作者 谢绍东 曾立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6,共6页
将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应用于估算VOC天然源排放的研究 ,建立了高时空分辨率VOC天然源排放清单的估算方法 .根据方法需要 ,确定了我国部分树木排放异戊二烯和萜烯的标准排放因子 ,各植被类型排放各种VOC的标准排放因子 ,以及各植被类型季... 将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应用于估算VOC天然源排放的研究 ,建立了高时空分辨率VOC天然源排放清单的估算方法 .根据方法需要 ,确定了我国部分树木排放异戊二烯和萜烯的标准排放因子 ,各植被类型排放各种VOC的标准排放因子 ,以及各植被类型季节平均的叶生物量密度 .应用该方法估算了华南地区满足区域空气质量数值模拟要求的高时空分辨率VOC天然源排放清单 .结果表明 ,华南地区夏季典型日的VOC天然源排放总量约 1 .1 2× 1 0 4 t,VOC排放速率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 ,其中地理分布取决于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日变化规律则依赖于太阳辐射和温度的高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高时空分辨率 VOC 天然源排放清单 标准排放因子 mm5 植被 大气污染化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冰雹形成机理 被引量:46
5
作者 康凤琴 张强 +2 位作者 马胜萍 乔艳君 郭学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9-757,共9页
"穴道"理论认为,冰雹云中存在冰雹形成和增长的"穴道"。本文以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及毗邻地区常诱发冰雹灾害的东移短小切变线天气过程为研究背景,采用三维冰雹云分档模式,用MM5V3中尺度气象模式提供冰雹云模拟研究... "穴道"理论认为,冰雹云中存在冰雹形成和增长的"穴道"。本文以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及毗邻地区常诱发冰雹灾害的东移短小切变线天气过程为研究背景,采用三维冰雹云分档模式,用MM5V3中尺度气象模式提供冰雹云模拟研究所需的环境大气状况,模拟研究了各类冰雹形成和增长的过程。结果表明,温度、云中上升气流、水平风速零线和云中各类水成物、各类冰雹质粒的空间分布满足"穴道"理论描述的配置区域是冰雹颗粒含水量的大值范围。同时显示出了小冰粒子(D<1mm)、霰和雹胚(1mm<D<5mm)、小冰雹(5mm<D<10mm),在冰雹颗粒形成初期,在-30~-50℃高空存在另外一个大值区域,两个大值区域中间有明显的分割,表明了两个区域形成的微物理机制不同,证明了冰雹云中的"穴道"是冰雹形成和增长的有效区域,因此"穴道"区域也是人工防雹消雹的主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青藏高原 冰雹灾害 微物理 上升气流 形成 mm5 区域 东北 效区
下载PDF
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简介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金善 钟中 黄瑾 《海洋预报》 2005年第1期31-40,共10页
本文介绍了中尺度非静力大气模式 MM5 的动力框架、模式物理过程计算和参数化方法以及模式系统流程。
关键词 中尺度非静力大气模式 mm5 动力框架 模式物理过程 参数化 模式系统流程
下载PDF
积云并合在强对流系统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5
7
作者 付丹红 郭学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5-644,共10页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模拟研究了积云并合过程在北京2001年8月23日一次产生强降水和冰雹对流天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积云并合在此次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形成中有非常重要作用。整个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单体并合、...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模拟研究了积云并合过程在北京2001年8月23日一次产生强降水和冰雹对流天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积云并合在此次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形成中有非常重要作用。整个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单体并合、积云团并合和强中心并合的多尺度并合过程。首先,相邻孤立对流单体之间通过在中层形成云桥并合成为积云团,接着相邻积云团之间也通过中层云桥并合形成具有多个强中心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最后,中尺度对流系统内强中心实现并合。而强中心并合过程伴随着强降水、大风等剧烈天气的产生。积云下沉气流对于积云并合有着重要作用,由强辐散出流形成的上升气流及与环境风相互作用有利于并合的形成和发展。并合过程导致云内上升-下沉气流增强,对流运动发展加强,有利于水汽转化,形成大量过冷云水和冰相粒子。大量冰晶和霰的形成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积云并合 强降水
下载PDF
北方两次不同类型降雪过程的微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孙晶 王鹏云 +1 位作者 李想 逯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44,共16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分别模拟了中国北方地区两次不同类型的降雪过程:2001年12月7—8日的北京小雪和1999年11月23—24日的辽宁雨转雪过程。文中还从微物理角度研究了这两次降雪过程,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降雪的水成物相态及其源汇项分布特点...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分别模拟了中国北方地区两次不同类型的降雪过程:2001年12月7—8日的北京小雪和1999年11月23—24日的辽宁雨转雪过程。文中还从微物理角度研究了这两次降雪过程,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降雪的水成物相态及其源汇项分布特点,并初步探讨云物理过程对降水热力、动力过程的反馈作用。重点分析了云物理变量的模拟结果,计算时采用输出水成物源、汇项小时累计量的方法,讨论了最大降水时段内各源、汇项的分布特征,并通过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水成物相变潜热作用和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对云的反馈影响。结果表明,云中水成物相态分布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北京小雪过程为气、固两相粒子作用,辽宁雨转雪过程为气、液、固三相粒子相互作用;在最大降水时段内,雪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水汽凝华增长和雪收集冰晶增长,过冷水对形成霰很关键,冰相粒子融化加强雨的形成;降雪过程对热力、动力过程具有一定的反馈影响,相变潜热对上升运动和降水有正反馈作用,降水粒子下落拖曳力对上升运动和降水有负反馈作用。辽宁降雪过程降水粒子丰富,云物理过程对降水热力动力过程的反馈作用比北京小雪要强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 中尺度数值模式 mm5 云微物理过程 源汇项.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机理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江晓燕 倪允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7-92,共16页
20 0 2年 6月 18~ 19日在湖北省发生的一次中尺度降水过程主要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造成的 ,且该中尺度对流云团在不断东移的过程中分裂成两个 β中尺度对流云团。文中使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 20 0 2年 6月 18~ 19日在湖北省发生的一次中尺度降水过程主要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造成的 ,且该中尺度对流云团在不断东移的过程中分裂成两个 β中尺度对流云团。文中使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研究它的发生发展机制。模式很好地模拟了造成该次强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整个发展过程 ,模拟的降水分布与实况比较接近。分析模拟结果发现 ,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不断东移的过程中 ,受高层的辐散性流场的抽吸作用和低层的对流不稳定而发展加强 ;受地形的作用而分裂成两个对流单体 ;最后由于中高层水汽凝结降落后造成的水汽不足 ,高层的辐散气流明显减弱变得无组织和下沉气流的影响对流系统开始衰亡。通过以上的分析给出了引起该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中尺度对流系统 暴雨过程 梅雨锋 数值研究 发展机理 中尺度对流云团 2002年6月 非静力模式 降水过程 数值模拟 发展机制 发展过程 模拟结果 降水分布 抽吸作用 水汽凝结 下沉气流 演变模型 湖北省 mm5 强暴雨 不稳定
下载PDF
基于MM5的沿海风资源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晓燕 余志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0-408,共9页
提出通过历史观测资料和中尺度大气模式相融合的方法为沿海区域风能资源的分析评估提供一定时空分辨率的风场数值分析产品。主要探讨了将海洋站逐时测风资料、卫星微波遥感散射计风场反演资料计人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的同化方法,并对广东... 提出通过历史观测资料和中尺度大气模式相融合的方法为沿海区域风能资源的分析评估提供一定时空分辨率的风场数值分析产品。主要探讨了将海洋站逐时测风资料、卫星微波遥感散射计风场反演资料计人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的同化方法,并对广东沿海区域天气个例进行了模拟试验,将不同模拟试验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时空分辨率较高的经过质量控制的观测资料的同化对风场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能资源 mm5 风场数值模拟 散射计 四维资料同化
下载PDF
白背飞虱重大迁入过程的大气动力背景 被引量:37
11
作者 包云轩 徐希燕 +3 位作者 王建强 王翠花 缪启龙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527-4535,共9页
为了揭示白背飞虱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为其灾变预警奠定气象学基础,根据2003年全国69个植保站提供的白背飞虱虫情资料,在ArcGIS9.0支持下对该年我国白背飞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由PCVSAT系统接... 为了揭示白背飞虱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为其灾变预警奠定气象学基础,根据2003年全国69个植保站提供的白背飞虱虫情资料,在ArcGIS9.0支持下对该年我国白背飞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由PCVSAT系统接收的气象数据对2个典型的白背飞虱南、北迁降落过程的大气背景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客观分析,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850hPa等压面上气压场的配置及其随时空的演变是控制和影响白背飞虱迁入的最重要的大气环流因素。(2)850hPa高度上的偏南气流有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北迁,925hPa等压面上的偏北气流有利于其南迁,这两个高度上风场的气旋式风向切变区有利于白背飞虱的起飞迁出,反气旋式切变区有利于其迁入降落。(3)降水对白背飞虱的降落有着十分重要的动力胁迫作用,但其在北迁降落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强于南迁。(4)垂直气流场中强下沉气流可迫使白背飞虱大量降落,表明气流胁迫是风载迁飞性害虫灾变性迁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大气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迁入 GIS mm5 大气动力背景
下载PDF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在海面风场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2
作者 凌铁军 张蕴斐 +3 位作者 杨学联 赵洪 李学坤 季晓阳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工作站上运行有限区域海面风场数值预报业务化系统的情况。该系统以MM5V3作为主要框架,选定了积云对流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准备了三种侧边界方案,以确保有限区域海面风场数值预报业务化的运行。半年多的准业务运行表明...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工作站上运行有限区域海面风场数值预报业务化系统的情况。该系统以MM5V3作为主要框架,选定了积云对流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准备了三种侧边界方案,以确保有限区域海面风场数值预报业务化的运行。半年多的准业务运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海面风场预报效果较好,除能直接给有关业务单位参考外,还提供给有关海洋数值预报模式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风场 mm5 业务化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 侧边界 参数化方案 积云 选定 使用 稳定
下载PDF
热带气旋碧丽斯(2000)发生的数值模拟:非对称流的发展及转换 被引量:33
13
作者 徐亚梅 伍荣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90,共12页
采用NCAR PSU研制的非静力双向嵌套的仔尺度模式MM5 ,模拟了热带气旋碧丽斯 (2 0 0 0 )从热带弱低压发展为热带风暴及台风的过程。分析表明非对称流在低层发展并通过涡动通量项向对称流转换 ,使得热带弱低压快速发展达到热带风暴强度。... 采用NCAR PSU研制的非静力双向嵌套的仔尺度模式MM5 ,模拟了热带气旋碧丽斯 (2 0 0 0 )从热带弱低压发展为热带风暴及台风的过程。分析表明非对称流在低层发展并通过涡动通量项向对称流转换 ,使得热带弱低压快速发展达到热带风暴强度。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涡动通量项不仅依赖于非对称流的强度 ,还取决于非对称流型。当非对称流场为气旋式流入或反气旋式流出时 ,非对称动量向对称动量转换 ,非对称流减弱 ,轴对称流加强 ;反之 ,当非对称流场为反气旋式流入或气旋式流出时 ,动量由对称流向非对称流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热带风暴 NCAR 非静力 mm5 台风 通量 非对称 反气旋 动量
下载PDF
SWAN模式对黄渤海海域浪高的模拟能力试验 被引量:33
14
作者 李燕 薄兆海 《海洋预报》 2005年第3期75-82,共8页
SWAN模式即第三代浅水波浪数值预报模式,不仅能仔细考虑能量平衡方程式中的各项源函数,而且对近海海域(浅水)以及复杂地形海域的浪高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本文在简述我们从青岛海洋大学“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引进的SWAN模式的... SWAN模式即第三代浅水波浪数值预报模式,不仅能仔细考虑能量平衡方程式中的各项源函数,而且对近海海域(浅水)以及复杂地形海域的浪高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本文在简述我们从青岛海洋大学“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引进的SWAN模式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T213和MM5两种风场资料在SWAN模式中的应用及对比验证。发现MM5海平面上空10m处风场资料优于T213的1000hPa风场资料,用在SWAN模式对黄渤海海域浪高模拟中预报结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N模式 风场资料 浅水波浪数值预报 mm5 浪高
下载PDF
西大西洋锋面气旋过程的数值模拟和等熵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崔晓鹏 吴国雄 高守亭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5-399,共15页
文中使用PSU/NCARMM 5非静力数值模式对 1992年 3月 13~ 15日发生在西大西洋上的一次海洋气旋爆发过程进行了 6 0h的模拟 ;基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从等熵面倾斜的角度研究了气旋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 ,利用高分辨率模拟结果对这次... 文中使用PSU/NCARMM 5非静力数值模式对 1992年 3月 13~ 15日发生在西大西洋上的一次海洋气旋爆发过程进行了 6 0h的模拟 ;基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从等熵面倾斜的角度研究了气旋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 ,利用高分辨率模拟结果对这次过程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很好地再现了气旋的发生、移动、加深、气旋的热力结构以及地面环流等特征。其中主要气旋M在6 0h的模拟中共降压 4 5hPa ;第 36~ 4 2时 (模式时间 ) 6h内降压达 12hPa。剖面图及等熵面图分析指出 ,气旋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与等熵面或等相当位温面的倾斜密切相关 ,气旋中心总是位于等熵面或等相当位温面近于垂直的对流中性地区 ,这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的阐述是一致的。气旋在弱静力稳定度的海洋表面启动发展之后 ,气旋与大尺度环境场相互作用 ,气旋得到迅速发展。“倾斜涡度发展理论”(以下简称SVD理论 )可以很好地解释此次海洋锋面气旋的发展与移动。气旋的发展和移动与等熵面的倾斜密切相关 ,发展期气旋前部及其移动路径前方自组织的斜升气流与倾斜的等熵面相配合 ,共同构成上滑“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的推广 ,以下简称USVD理论 )的必要因子 ,在一定的条件下 (C·D<0 ,CD 为SVD指数 ) ,使得气旋及其前方 ,尤其是移动路径前方出现USVD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锋面 上滑倾斜涡度发展 mm5 海洋气旋 数值模拟 等熵分析 移动路径
下载PDF
WRF和MM5模式对辽宁暴雨模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刘宁微 王奉安 《气象科技》 2006年第4期364-369,共6页
用近年开发的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和已被广泛应用的MM5模式分别模拟研究了2002年8月3~4日发生在辽宁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模拟结果显示WRF模式能够比较成功地反映出导致暴雨发生的高低空环流背景... 用近年开发的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和已被广泛应用的MM5模式分别模拟研究了2002年8月3~4日发生在辽宁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模拟结果显示WRF模式能够比较成功地反映出导致暴雨发生的高低空环流背景和暴雨的分布状况;WRF和MM5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由于WRF的动力框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使得模式结果得到改善,在前处理和所选物理过程相同的情况下,WRF模式对能够代表本次暴雨过程中中尺度天气系统的高度场、风场、散度场、水汽通量场以及垂直速度场等物理量的模拟效果要好于MM5。高空形势场的影响使WRF模拟的降水落区和强度更接近实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 mm5 暴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陆面水文过程与大气模式的耦合及其在黑河流域的应用 被引量:29
17
作者 高艳红 程国栋 +3 位作者 崔文瑞 CHEN Fei David Gochis YU Wei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83-1292,I0012,共11页
陆面过程模式对陆面水文过程有比较详尽的描述,然而,目前的陆面水文过程只考虑了垂直方向的水分运移,比较适合平坦地区的模拟,而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山区只考虑垂直方向的水分移动是不够的,尤其是目前随着计算机条件提高,分辨率越来... 陆面过程模式对陆面水文过程有比较详尽的描述,然而,目前的陆面水文过程只考虑了垂直方向的水分运移,比较适合平坦地区的模拟,而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山区只考虑垂直方向的水分移动是不够的,尤其是目前随着计算机条件提高,分辨率越来越高,地表水以及土壤水的侧向流动成为山区水文过程必须考虑的部分。同时,目前的陆面过程模式中的径流量是作为诊断量处理,不参与运算。针对以上问题,对Noah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地表积水和积水蒸发、坡面汇流方案、次表面流方案,并且将Routing模块通过次网格过程与大气中尺度模式MM5耦合,发展了高分辨率大气-水文耦合模式。运用发展的高分辨率大气-水文耦合模式,对黑河流域中上游2003年6月23-25日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陆面水循环过程对大气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陆面水循环过程对近地层大气影响很大,首先影响了土壤的湿度与蒸发,进而对边界层稳定性,云结构、云水、雨水含量产生影响,对区域降水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水文过程 mm5 侧向流动 黑河流域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7
18
作者 田华 马建中 +1 位作者 李维亮 刘洪利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2-333,共12页
分析了MODIS卫星资料反演的2001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该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2001年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一带及两广等地区... 分析了MODIS卫星资料反演的2001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该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2001年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一带及两广等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各季光学厚度变化不同,全年以春季最大。地面温度响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季节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冬、春、秋季南方降温幅度明显,夏季北方降温幅度明显。就区域平均而言,2001年中东部地区晴空时气溶胶辐射强迫以春季最大,达-34.53W/m2;夏季次之,达-22.76W/m2;冬季再次,达-22.57W/m2;秋季最小,达-20W/m2。地面降温则以冬季最大,达-0.65℃;秋季次之,达-0.37℃;春季再次,达-0.34℃;夏季最小,达-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气溶胶 中东部地区 辐射强迫 气候效应 数值模拟 气溶胶光学厚度 2001年 中尺度数值模式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 时空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特征 降温幅度 MODIS 资料反演 四川盆地 厚度变化 温度响应 mm5 春季 秋季 夏季
下载PDF
飞机积冰业务预报技术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王洪芳 刘健文 +1 位作者 纪飞 董佩明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0-146,共7页
分析研究了飞机积冰的物理过程和影响因子 ,试验对比积冰算法。采用MM 5中尺度数值模式和预报产品 ,建立了飞机积冰预报模型 ,用历史飞机报告检验及业务运行验证 ,预报效果较好。
关键词 飞机积冰 数值模式 中尺度 业务预报
下载PDF
MM5与CFD软件相结合对复杂地形风资源模拟初探——以鄱阳湖地区为例 被引量:29
20
作者 何晓凤 周荣卫 朱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0-655,共6页
本文将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和以流体力学计算为核心的风资源评估软件WindSim相结合,对鄱阳湖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风能资源状况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评估,通过模拟结果与同时段铁塔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MM5的3km分辨率模拟可以较... 本文将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和以流体力学计算为核心的风资源评估软件WindSim相结合,对鄱阳湖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风能资源状况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评估,通过模拟结果与同时段铁塔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MM5的3km分辨率模拟可以较准确的得到湖区风速的量值,能大致模拟出湖区风速分布趋势以及年主导风向,但是对更精细的局地风况分布的模拟相对过粗,而"中尺度模式+流体力学软件"的方法可以较好的刻画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局地风况,使局地风速的模拟量值与观测结果更为接近,尤其对10m高度的风速模拟结果改善最明显,故认为该方法可作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风电场开发的前期风资源预评估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 WindSim 数值模拟 风能资源 复杂地形 鄱阳湖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