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8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ymoma: 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被引量:40
1
作者 Frank C. Detterbeck Ahmad Zeesh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2186-2191,共6页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resentation, diagnosis, staging and treatment of thymoma. Data source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papers on thymoma published in English within the last 30 years. No formal systematic review was ...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resentation, diagnosis, staging and treatment of thymoma. Data source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papers on thymoma published in English within the last 30 years. No formal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ducted, but an effort was made to be comprehensive. Study selection Studies were selected if they contained data relevant to the topic addressed in the particular section. In particular, standards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ies Interest Group through a formal process of achieving worldwide consensus are featured. Because of the limited length of this article, we have frequently referenced recent reviews that contain a comprehensive amalgamation of literature rather than the actual source papers. Results Thymomas are rare malignant tumors. They account for about half (47%) of anterior mediastinal tumors. About one third of these are associated with myasthenia gravis.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intravenous contrast is the standard diagnostic modality. Thymomas appear as round or oval masses in early stages but irregular shapes with calcifications occurring in later stages. They can invade surrounding structures including mediastinal fat, pleura, major blood vessels and nerves.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ore needle biopsy or open biopsy is used to obtain tissue diagnosis. Masaoka-Koga classification is currently used to stage thymomas. All thymomas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resection due to their malignant potential. A complete resection is a major prognostic factor and every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achieve this even if this means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a major thoracic structure. Median sternotomy is the standard approach for thymoma resection. A number of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are used in selective centers. While stage I and II tumors undergo primary surgery,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appears to increase the chances of complete resection for stage III and IVa tumors. Postoperative radiation could be considered for patients with residual disease. Excellent 5 and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YMOMA myasthenia gravis mediastinum Masaoka-Koga classification
原文传递
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彩英 刘明 +2 位作者 彰俊杰 李如迅 许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1期1125-1127,共3页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方法  93例CT资料完整经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 ,统计CT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以 3mm、5mm、10mm、15mm短径为标准 ,纵隔淋巴结转移PPV分别为 2 9.8% ...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方法  93例CT资料完整经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 ,统计CT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以 3mm、5mm、10mm、15mm短径为标准 ,纵隔淋巴结转移PPV分别为 2 9.8% ,44 .4% ,62 .5 % ,75 %。以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 5mm为标准 ,CT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82 .3 5 % ,85 .5 % ,84.9%。对右上气管旁沟组、主动脉窗组PPV >5 0 %。结论 CT扫描有利于发现纵隔异常肿大的淋巴结 ,对单个淋巴结短径大于 5mm、或一区域多个小结节均应作为临床治疗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段食管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诊断标准 食管肿瘤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下载PDF
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被引量:36
3
作者 刘明 李彩英 +1 位作者 周道安 彰俊杰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4,共2页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92例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肿大的CT资料 ,对发生于每个区的淋巴结肿大的病例数进行统计。结果  7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在食管癌根治术后 1年内 ;右上气管...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92例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肿大的CT资料 ,对发生于每个区的淋巴结肿大的病例数进行统计。结果  7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在食管癌根治术后 1年内 ;右上气管旁淋巴结转移 46例 ,隆突下淋巴结转移 31例 ,左下及右下气管旁淋巴结转移 2 7例。结论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建议做常规CT扫描 ,而右上气管旁 (2R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淋巴结转移 纵隔转移 手术后
原文传递
宫腔镜子宫纵隔冷刀手术与电切术对子宫内膜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马宁 黄晓武 +2 位作者 周巧云 杨玲玲 夏恩兰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04-207,265,共5页
目的:观察子宫纵隔冷刀手术与电切手术术后宫腔创面的愈合过程,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宫腔镜中心就诊的不全子宫纵隔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宫腔镜下冷刀组(30例)和... 目的:观察子宫纵隔冷刀手术与电切手术术后宫腔创面的愈合过程,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宫腔镜中心就诊的不全子宫纵隔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宫腔镜下冷刀组(30例)和电切组(30例),记录一般资料及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分别于术后1和2个月行宫腔镜检查,观察和比较2组宫腔创面的子宫内膜上皮化过程、宫腔粘连、残隔等情况。结果:冷刀组的手术时间比电切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90±3.95)min vs.(23.13±5.15)min,P=0.00],冷刀组与电切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7±2.25)m L vs.(8.83±2.15)m L,P=0.77]。2组术中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均未发现残隔或宫腔粘连。术后1个月,冷刀组较电切组内膜上皮不满意者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7%(5/30)vs.93.33%(28/30),P=0.00];术后2个月2组宫腔创面内膜上皮化均良好,无不满意情况发生。2组均未发现宫腔粘连及残隔。结论:子宫纵隔切除术后1个月冷刀组子宫内膜上皮化过程更快,术后2个月2组创面全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纵隔 宫腔镜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子宫内膜
下载PDF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the past, present status and the future 被引量:26
5
作者 LUH Shi-ping LIU Hui-pi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 has developed very rapidly in these two decades, and has replaced conven-tional open thoracotomy as a standard procedure for some simple thoracic operations as well as an option ...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 has developed very rapidly in these two decades, and has replaced conven-tional open thoracotomy as a standard procedure for some simple thoracic operations as well as an option or a complementary procedure for some other more complex operations.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view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future perspec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 PNEUMOTHORAX EMPYEMA Lung cancer ESOPHAGUS mediastinum
下载PDF
纵隔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 被引量:26
6
作者 沈训泽 王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20-823,共4页
目的探讨纵隔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其中12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另外2例仅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结果14例支气管囊肿均为含液囊肿,其中3... 目的探讨纵隔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其中12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另外2例仅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结果14例支气管囊肿均为含液囊肿,其中3例CT值〈20 HU,7例CT值20-60 HU,4例CT值〉60 HU;囊肿位于前、后纵隔各4例,均在左侧;中纵隔6例,其中5例位于右侧;1例后纵隔囊肿恶变为腺癌。结论纵隔支气管囊肿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中纵隔支气管囊肿好发于右侧,而前、后纵隔支气管囊肿有左侧发病倾向,CT图像上类圆形无强化的均匀软组织密度或水样密度囊肿为其典型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纵隔囊肿 支气管 支气管源性囊肿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食管-纵隔瘘: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 被引量:24
7
作者 韩新巍 吴刚 +3 位作者 李永东 马南 王艳丽 高雪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 探索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 纵隔瘘的价值。方法 10例食管 纵隔瘘采用 5F直头侧孔导管经鼻腔经食管和瘘口置入纵隔脓腔 ,并利用食管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经引流管定时冲洗脓腔 ,复查脓腔造影 ,及时调... 目的 探索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 纵隔瘘的价值。方法 10例食管 纵隔瘘采用 5F直头侧孔导管经鼻腔经食管和瘘口置入纵隔脓腔 ,并利用食管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经引流管定时冲洗脓腔 ,复查脓腔造影 ,及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和拔出引流管。结果 进食顺利 ,引流 10~ 2 5d引流管完全拔出 ,脓腔消失。结论 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 纵隔瘘 ,可有效治疗纵隔脓肿 ,操作技术简单、费用低、创伤小 ,患者易于接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纵隔瘘 覆膜内支架 置入治疗 引流管 经食管 侧孔导管 封堵瘘口 纵隔脓肿 有效治疗 操作技术 脓腔 经鼻腔 拔出
下载PDF
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在胸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8
作者 赵辉 王俊 +7 位作者 李剑锋 李运 周足力 卜梁 隋锡朝 陈克终 李晓 温焕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介绍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aspiration,EBUS-TBNA)用于肺癌分期及胸部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探讨EBUS-TBNA在胸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5... 目的介绍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aspiration,EBUS-TBNA)用于肺癌分期及胸部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探讨EBUS-TBNA在胸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106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31例;平均年龄62.3岁。根据适应证的不同,将106例患者分为3种情况行EBUS-TBNA,以进一步明确诊断:(1)已明确诊断或怀疑肺癌(76例),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1.0 cm);(2)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及纵隔肿物(22例);(3)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8例)。结果 (1)已明确诊断或怀疑肺癌76例,经EBUS-TBNA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58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18例。EBUS-TBNA检查阴性者中16例接受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形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12例肺癌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2例肺癌纵隔淋巴结可见癌转移(EBUS-TBNA检查假阴性),其余2例为肺内良性病变;EBUS-TBNA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66%(58/60),100.00%(12/12)和97.22%(70/72)。(2)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及纵隔肿物22例,经EBUS-TBNA检查后明确恶性病变7例,良性病变13例;EBUS-TBNA在纵隔病变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敏感性为87.50%(7/8)。(3)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8例,经EBUS-TBNA检查后7例明确诊断,其中6例肺癌;EBUS-TBNA在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中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5.71%(6/7)和87.50%(7/8)。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技术,应成为胸部疾病诊断和分期的常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内超声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 肺癌 纵隔 分期 诊断
原文传递
艾滋病肺门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1
9
作者 赵大伟 袁春旺 +2 位作者 张立洁 靳二虎 马大庆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72-775,共4页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AIDS合并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胸部平片、CT和MR扫描)。全部病例均作了胸部平片、CT扫描,5例作了增强CT扫描,1例作了MR...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AIDS合并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胸部平片、CT和MR扫描)。全部病例均作了胸部平片、CT扫描,5例作了增强CT扫描,1例作了MR检查。结果AIDS合并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结核时,增大的淋巴结主要位于7区9/9例,4R区7/9例,2R区5/9例。结论AIDS合并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为多组淋巴结增大,可相互融合及出现淋巴结外侵犯表现,CT和MR扫描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结核 影像学表现 肺门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 AIDS 增强CT扫描 淋巴结外侵犯 胸部平片 MR扫描 回顾性分析 淋巴结增大 MR检查 重要意义
原文传递
腔镜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运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章德广 陈剑 +3 位作者 何高飞 高力 方亮 陈周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83-1588,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颈部腔镜辅助或经颈部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UMLND)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接受腔镜UMLND治疗的1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 目的:探讨经颈部腔镜辅助或经颈部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UMLND)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接受腔镜UMLND治疗的1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21~73岁,平均(45±18)岁。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央区清扫术及侧颈清扫术在直视或腔镜辅助下完成,UMLND在经颈部腔镜辅助或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下完成。结果:11例患者中10例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转移淋巴结粘连无名静脉在腔镜下无法安全分离而中转开胸手术。腔镜辅助UMLND平均手术时间为(58.7±12.1)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5±9.6)d。UMLND平均获取淋巴结数目为(8.4±3.3)枚,平均转移淋巴结数目为(3.5±2.6)枚。无UMLND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6±7)个月,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平均浓度(1.85±2.21)ng/mL,所有病例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经颈部腔镜辅助或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行UMLND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安全可靠,手术清扫彻底,微创美容效果明显,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淋巴结切除术 纵隔 内窥镜
原文传递
^(18)F-FDGPET/CT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剑杰 陈燕 李立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价值,为外科手术提供指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肺癌患者,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与同期胸部CT对比,分析18F-FDG 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价值,为外科手术提供指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肺癌患者,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与同期胸部CT对比,分析18F-FDG 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78例患者进行常规肿瘤切除及纵隔肺门淋巴结清扫,其中18例患者共清扫淋巴结231枚,发现转移淋巴结105枚(45.5%),其余60例患者清扫的淋巴结病理未见转移。依据病理结果,78例患者的淋巴结病理分期(p N)为:18例患者中,5例为p N1,11例为p N2,2例为p N3;其余60例患者分期为p N0。18F-FDG 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分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9%、94.7%、91.0%、85.0%、93.1%,同期胸部CT分别为61.1%、71.7%、69.2%、39.2%、86.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5,P<0.05)。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肺癌淋巴结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胸部常规CT扫描,可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 淋巴结 肿瘤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肿瘤分期
下载PDF
CT能谱成像在良恶性纵隔淋巴结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单正宏 任庆国 +3 位作者 李铭 王鸣鹏 殷士蒙 李克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82-585,共4页
目的分析良恶性淋巴结CT能谱成像参数的差异,探讨CT能谱成像在纵隔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随访和病理结果,筛选出73例进行纵隔淋巴结CT能谱成像患者。1名有10年以上CT工作经验的医师与手术和相关医师一起将手术... 目的分析良恶性淋巴结CT能谱成像参数的差异,探讨CT能谱成像在纵隔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随访和病理结果,筛选出73例进行纵隔淋巴结CT能谱成像患者。1名有10年以上CT工作经验的医师与手术和相关医师一起将手术病理淋巴结所示位置与CT图像中淋巴结位置进行认真配对,共纳入47枚恶性淋巴结(恶性组)和65枚良性淋巴结(良性组)。在纵隔窗上测量淋巴结的最长径及最短径,并获取淋巴结及正常周围肺组织和胸壁肌肉组织在40、70、140keV虚拟单能量图像的CT值以及CT变化值(vHU)、碘含量(Ic)、水含量(WC)及有效原子序数(Zeff)等能谱参数,采用独立样本组t检验对两组间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绘制能谱曲线图。结果恶性组淋巴结长径及短径分别为(28.8±10.5)、(20.3±9.1)cm,良性组对应长短径分别为(14.0±4.6)、(7.5±1.8)cm,恶性组明显大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4、7.13,P值均〈0.05)。两组正常肺组织、胸壁肌肉组织和淋巴结在40、70、140keV虚拟单能量的CT值和vHU、IC、WC、Z。。值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恶性及良性组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86、1.73,两者近似。结论单期增强cT能谱成像难以对纵隔淋巴结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爱萍 王德杭 俞同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7-401,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CT和MRI图像。18例行CT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其中5例加行MRI平扫,2例行PET-CT扫描。结果:24例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包括肺内型5例和纵... 目的:探讨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CT和MRI图像。18例行CT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其中5例加行MRI平扫,2例行PET-CT扫描。结果:24例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包括肺内型5例和纵隔型19例。病灶呈圆形、椭圆形、"D"字形或分叶形;11例病变位于典型部位,包括右侧气管7例和隆突下4例;13例病变位于不典型部位,包括前纵隔4例、食管旁2例、脊柱旁1例、心包旁1例和两下肺5例。以CT值20HU为囊、实性病变分界值,5例为囊性(CT值<20HU),19例为实性(CT值>20HU);边缘钙化3例;内部分层4例。病变T1WI呈低、等或高信号,T2WI均呈显著高信号,3例显示分层。24例中误诊10例,术前诊断符合率为58.3%。结论: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特征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囊肿 纵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超声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在肺癌及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4
作者 林聪明 李春 +5 位作者 张新 胡洁 叶茂松 徐晓波 杨达伟 洪群英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在肺癌及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2015年1至12月就诊病例,对经胸部CT或PET-C...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在肺癌及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2015年1至12月就诊病例,对经胸部CT或PET-CT检查显示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内气管、支气管旁肿块的368例患者行EBUS-TBNA检查,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368例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恶性肿瘤252例,其中经EBUS-TBNA穿刺活检确诊恶性肿瘤232例,368例患者经EBUS-TBNA共穿刺387组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旁肿块56例。EBUS-TBNA诊断肺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1%和100%。368例患者经穿刺病理或治疗随访考虑良性病变116例,其诊断符合率为92.9%。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肺门及纵隔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EBUS-TBNA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诊断方法,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为肺癌手术治疗的准确分期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检查 腔内超声检查 针吸活检 纵隔
下载PDF
不典型部位心包囊肿的影像学诊断与手术对照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孙红 蔡祖龙 +1 位作者 惠萍 王新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1期1705-1707,共3页
目的 描述不典型部位心包囊肿的影像学特点 ,提高对不典型部位心包囊肿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 5例不典型部位心包囊肿的CT(n =5 )和MRI(n =2 )及临床手术资料。结果  4例位于右侧气管旁区 ,1例位于升主动脉根部... 目的 描述不典型部位心包囊肿的影像学特点 ,提高对不典型部位心包囊肿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 5例不典型部位心包囊肿的CT(n =5 )和MRI(n =2 )及临床手术资料。结果  4例位于右侧气管旁区 ,1例位于升主动脉根部前方。 3例CT表现为水样密度 ,2例为软组织密度。MRIT2WI表现为近似于脑脊液的长T2信号 ,T1加权像上呈长T1和等T1信号各 1例。手术见病变通过蒂 (n =4)或直接与心包相连 (n =1) ,其中 2例与心包相通。结论 ①右侧气管旁区和升主动脉前方的囊肿的鉴别诊断应包括心包囊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肿 纵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超声引导穿刺组织学与细胞学检查在胸部病变的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严昆 陈敏华 +5 位作者 朱强 王彬 陈素珍 高玲玲 邢燕平 李吉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2期90-94,共5页
对92例胸部病变患者者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变来自胸膜8例、胸壁7例、纵隔7例、肺周边部59例及中心部8例。取材成功率达97%(89/92),其中≤3cm的病灶也达97%(28/29)。在穿刺过程中,手感和取材部位的确... 对92例胸部病变患者者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变来自胸膜8例、胸壁7例、纵隔7例、肺周边部59例及中心部8例。取材成功率达97%(89/92),其中≤3cm的病灶也达97%(28/29)。在穿刺过程中,手感和取材部位的确认是取材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比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前者成功率和诊断准确率分别达97%(86/89)和92%(82/89),后者为88%(78/89)和82%(73/89)。结合应用两种方法,将有利于提高准确率。本文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4%(5/92),3例咳嗽伴少量血痰,2例轻度气胸,均未治疗而自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穿刺 组织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胸部病变 肿瘤
下载PDF
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5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采丽 章如松 +5 位作者 时姗姗 吴楠 陆珍凤 石群立 饶秋 沈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s,PMGC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PMGCTs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分子改变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6例PMGCT...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s,PMGC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PMGCTs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分子改变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6例PMGCTs患者年龄9~48岁(平均29.1岁),以成熟性畸胎瘤最多见(76.8%,43/56)。青春期前患者3例,均为成熟性畸胎瘤。青春期后PMGCTs共53例,包括40例成熟性畸胎瘤、2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卵黄囊瘤、5例精原细胞瘤、4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3例恶性PMGCTs均为男性,27例女性患者均为良性畸胎瘤。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与性腺生殖细胞肿瘤一致。恶性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s,GCTs)各成分均存在等臂12p,而成熟畸胎瘤不发生等臂12p。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恶性GCTs术后辅助化疗。无论是青春期前还是青春期后的成熟性畸胎瘤切净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10年)。青春期后PMGCTs(非成熟性畸胎瘤)均恶性,含卵黄囊瘤或胚胎癌成分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PMGCTs罕见,多为成熟性畸胎瘤,恶性肿瘤好发于青春期后男性。FISH检测12p异常可以帮助诊断和指导治疗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细胞肿瘤 畸胎瘤 纵隔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等臂
下载PDF
艾滋病纵隔肺门淋巴结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烈光 刘晋新 +6 位作者 唐小平 江松峰 陈碧华 黄德扬 张志平 甘清鑫 梁艺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研究艾滋病(AIDS)机会性感染及相关肿瘤累及纵隔肺门淋巴结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68例AIDS累及纵隔肺门淋巴结患者中经病理、病原学证实的178例患者的胸部CT表现,其中49例行胸部增强扫描,119例行腹部扫描,对C... 目的研究艾滋病(AIDS)机会性感染及相关肿瘤累及纵隔肺门淋巴结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68例AIDS累及纵隔肺门淋巴结患者中经病理、病原学证实的178例患者的胸部CT表现,其中49例行胸部增强扫描,119例行腹部扫描,对CT征象行χ2检验。结果178例中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17例,结核42例,播散性隐球菌病10例,非结核分枝杆菌病5例,卡波西肉瘤3例,淋巴瘤1例。纵隔肺门淋巴结CT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140例,中央低密度或不均匀低密度29例,均匀极低密度9例;其中49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均匀强化28例,环状强化19例,无强化2例;伴发CT征象中肺弥漫粟粒结节45例,类原发综合征13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三明治征)31例,胸腔积液59例,心包积液2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与结核间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淋巴结CT征象是均匀软组织密度、中央低密度或不均匀低密度、均匀强化、环状强化(χ2值分别为32.62、43.82、12.13、15.72,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伴发CT征象是肺弥漫粟粒结节、类原发综合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三明治征)、胸腔积液(χ2值分别为11.76、11.06、5.44、4.07,P值均〈0.05)。结论AIDS纵隔肺门淋巴结病变可见于各种机会性感染及相关性肿瘤,CT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纵隔 淋巴结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腔镜辅助经颈-腹-纵隔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30例 被引量:13
19
作者 徐伟 尹哲 +1 位作者 蔡华荣 江跃全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经颈-腹-纵隔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对30例胸段食管癌行腔镜辅助经颈-腹-纵隔食管癌根治术。结果 30例肿瘤均完全切除,手术时间(170.8±45.3)min,出血量(115.6±31.2)ml,术后...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经颈-腹-纵隔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对30例胸段食管癌行腔镜辅助经颈-腹-纵隔食管癌根治术。结果 30例肿瘤均完全切除,手术时间(170.8±45.3)min,出血量(115.6±31.2)ml,术后住院时间7~13 d(中位时间8 d),无死亡,无严重肺部并发症,无喉返神经损伤,无吻合口漏。结论此术式切除效果确切,对心肺功能要求低,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食管拔脱术 纵隔
下载PDF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研究——Meta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晓翠 苗丽琼 +2 位作者 钱靖 吴云坤 杨青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0-546,共7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通过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1年已发表的有关P...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通过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1年已发表的有关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文献,按预设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使用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Q*指数.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7篇(3667例患者).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 (95% CI0.76~0.81)、0.87 (95% CI 0.85~0.88),AUC和Q*指数分别为0.8869、0.8175.以淋巴结为研究对象,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6(95%CI0.64~0.69)、0.94(95%CI 0.94~0.95),AUC和Q*指数分别为0.9197、0.8530.结论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度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灵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肿瘤转移 纵隔 淋巴结 肿瘤分期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