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污染程度评价标准的分析 被引量:185
1
作者 蔡立哲 马丽 +2 位作者 高阳 郑天凌 林鹏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41-646,共6页
Shannon 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在国内外普遍被用来描述生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也常用来监测淡水、海水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认为是个较好的评价污染程度的工具 .根据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连续 6年在深圳湾福田潮间带泥滩... Shannon 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在国内外普遍被用来描述生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也常用来监测淡水、海水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认为是个较好的评价污染程度的工具 .根据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连续 6年在深圳湾福田潮间带泥滩获得的底栖动物数据 ,分析了不同对数底H′值的空间分布以及H′值时间变动与种数变动的关系 ,比较了不同参数计算的H′值以及其它指数值的评价效果 ,比较了不同断面实际计算H′值与平均H′值的差异 .结果表明 ,以密度计算的H′值比以生物量计算的H′值更能反映污染状况 ;Shannon 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 (H′)比Margalef、Simpson和Pielou指数更能反映污染状况 ;Shannon 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能反映季节变化 ,但敏感度不够 .根据深圳湾福田潮间带泥滩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时空分布结合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有机质等参数的分析 ,建议将多样性指数污染评价范围分为 5级 ,即无底栖动物为严重污染 ;H′值小于 1,重度污染 ;H′值在 1~ 2之间 ,中度污染 ;H′值在 2~ 3之间 ,轻度污染 ;H′值大于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底栖动物 多样性指数 污染程度 评价标准 生物群落 生物量 海洋污染
下载PDF
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监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研究 被引量:68
2
作者 田胜艳 于子山 +3 位作者 刘晓收 张志南 林岿璇 刘廷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96,共5页
2002年3月、6月、8月、12月份对胶州湾内4个测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根据调查资料,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法分析了4个调查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状况,结果表明湾北部软底区的B2站在调查期间表现出群落受到中... 2002年3月、6月、8月、12月份对胶州湾内4个测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根据调查资料,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法分析了4个调查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状况,结果表明湾北部软底区的B2站在调查期间表现出群落受到中等程度干扰和趋向于受到干扰的状况,但是同1995年的研究结果相比,污染状况已经大有好转;大沽河口的D站未表现出受干扰状态;养殖活动扰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但是影响不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污染 扰动
下载PDF
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 (一)生物量 被引量:42
3
作者 张志南 图立红 于子山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1期37-45,共9页
1985年5-6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7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首航定量调查。调查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5.28g/m^2,平均密度为557inds/m^2。棘皮动物占总生物量的47.2%,软体动物占34.2%,多毛类和甲壳类分别占7.5%和6.2%。莱州湾的生... 1985年5-6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7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首航定量调查。调查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5.28g/m^2,平均密度为557inds/m^2。棘皮动物占总生物量的47.2%,软体动物占34.2%,多毛类和甲壳类分别占7.5%和6.2%。莱州湾的生物量为调查海域平均生物量的3.5倍。河口输入的营养盐在与高密度低营养盐海水混合过程中,逐渐下沉在莱州湾北部,这是控制该海域高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生物量 密度 黄河口
下载PDF
西门岛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42
4
作者 高爱根 陈全震 +2 位作者 曾江宁 廖一波 杨俊毅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40,共8页
浙南乐清湾西门岛红树林区是中国红树林的最北分布地,为研究该区红树林与底栖动物的生态关系,于2004年5月和8月对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现场采样,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2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甲壳类11种、多毛类5种、其它类6种。平均... 浙南乐清湾西门岛红树林区是中国红树林的最北分布地,为研究该区红树林与底栖动物的生态关系,于2004年5月和8月对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现场采样,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2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甲壳类11种、多毛类5种、其它类6种。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74.26g/m2和340个/m2,软体动物和其它类动物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和39%,它们的栖息密度分别占动物总栖息密度的66%和30%。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特征种为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在中潮区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高达84.33g/m2和304个/m2。该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种类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负相关、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正相关,红树林主分布区(中潮区)底内群落结构较低潮区简单、生物量高、物种多样性低,而无红树林的低潮区则与之相反,生物量低、种间分布均匀、多样性高。多样性指数低潮区(2.44)>中潮区(1.21)>高潮区(1.0);均匀度指数为0.30~0.73,中潮区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西门岛
下载PDF
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二)生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志南 图立红 于子山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2期45-52,共8页
1985年5—6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7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首航次定量调查。分别对18种环境因子和68个优势种和习见种所做的聚类分析显示了黄河口水下三角洲与邻近海域的某些差异,并联系沉积环境将所研究海域划分为四个区:黄河口... 1985年5—6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7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首航次定量调查。分别对18种环境因子和68个优势种和习见种所做的聚类分析显示了黄河口水下三角洲与邻近海域的某些差异,并联系沉积环境将所研究海域划分为四个区:黄河口水下三角洲、莱州湾、渤海中部和渤海湾东部。对大型底栖动物与沉积速率的关系也做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 动物 沉积环境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大型底栖动物对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31
6
作者 陈振楼 刘杰 +2 位作者 许世远 王东启 郑祥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50,共8页
基于实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潮滩无机氮长短期通量交换、循环规律及沉积物中无机氮的剖面特征在有/无底栖动物活动背景下的差异,探讨了双壳类底栖动物河蚬对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潮滩无机氮界面交... 基于实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潮滩无机氮长短期通量交换、循环规律及沉积物中无机氮的剖面特征在有/无底栖动物活动背景下的差异,探讨了双壳类底栖动物河蚬对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潮滩无机氮界面交换中,河蚬的钻穴活动能增加向上覆水方向氨氮和硝氮的通量值;河蚬长期栖息对界面的生物扰动和代谢物排放能促进氨氮向上覆水的释放并逐渐加强沉积物氧化层中的硝化活动;界面附近河蚬的扰动和喷灌活动改变了沉积物中无机氮的垂直剖面特征,加速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矿化分解和两相界面间氨氮的离子交换,促进沉积物氮库向滨岸水体的释放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潮滩 沉积物-水界面 无机氮 底栖动物 影响
下载PDF
不同生态恢复阶段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 被引量:29
7
作者 唐以杰 方展强 +5 位作者 钟燕婷 张再旺 陈康 安东 杨雄邦 廖宝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160-3169,共10页
对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恢复背景相同的6个月林龄、3a林龄、6a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和光滩湿地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处于不同生态恢复阶段的无瓣海桑人工林林地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Y>0.02)... 对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恢复背景相同的6个月林龄、3a林龄、6a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和光滩湿地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处于不同生态恢复阶段的无瓣海桑人工林林地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Y>0.02)存在差异;相似性分析检验(One-Way ANOSIM)表明4种生境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等级聚类和非参数多变量标序也显示4种生境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显示,各生境动物群落主要特征及群落间的差异主要是受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所决定。研究结果还表明:光滩、6个月林龄、3a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无瓣海桑种植的前3a,随着植被的迅速恢复,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增加明显。BIOENV分析结果表明:3a林龄之前的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植被特征的影响,快速恢复的植被提供了荫蔽,既减轻了高温和水分蒸发对大型底栖动物的胁迫,又给动物提供了一个躲藏和逃避敌害的场所。而相对于植被的快速恢复,无瓣海桑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要缓慢和滞后得多。但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6a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上述3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反而明显下降。这是由于6a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林地土壤已具有红树林酸性硫酸盐土的基本特征,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显著变化影响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还可能与无瓣海桑提供了和乡土红树植物不同营养水平(如C/N比)和单宁含量的"凋零物"食物源有关,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无瓣海桑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珠海
下载PDF
东、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林岿璇 张志南 王睿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1-245,共5页
对东、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进行了首次研究 ,得出 Sheldon粒径谱呈典型的双峰模式 ,两个峰形分别对应着大型底栖动物和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分布。小型底栖动物峰值出现在粒级 6~ 10 ,大型底栖动物峰值在 13~ 14。两峰值之间... 对东、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进行了首次研究 ,得出 Sheldon粒径谱呈典型的双峰模式 ,两个峰形分别对应着大型底栖动物和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分布。小型底栖动物峰值出现在粒级 6~ 10 ,大型底栖动物峰值在 13~ 14。两峰值之间的波谷位置在粒级 10~ 11,是大型、小型底栖动物的过渡带 ,生物量主要由大型动物的幼龄个体构成。E3站大型动物幼龄个体大量出现 ,使该站的过渡粒级上出现峰值 ,粒径谱呈单峰形。同时构建了正态化粒径谱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生态系统的比较进行了初步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径谱 大型底栖动物 小型底栖动物 生态系统 东、黄海
下载PDF
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产养殖的响应 被引量:28
9
作者 杨俊毅 高爱根 +1 位作者 宁修仁 张东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41,共8页
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的四季采样研究,发现124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多毛类41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类22种、棘皮动物10种和其他类14种。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年均生物量41.95g·m-2,年均密度85个·m-2,生物量棘皮动物居首(约占60%)... 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的四季采样研究,发现124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多毛类41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类22种、棘皮动物10种和其他类14种。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年均生物量41.95g·m-2,年均密度85个·m-2,生物量棘皮动物居首(约占60%);密度软体动物最大(约占35%)。生物量和密度分布春季为最高。对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现状与以往资料及邻近海湾进行了比较,并将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对乐清湾牡蛎养殖和网箱养殖的响应做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生物 生态 水产养殖 乐清湾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被演替中大型土壤动物生物指示作用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新民 杨劼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4,共5页
利用指示值法确定监测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具有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文中研究了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被演替中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的指示值变化,由于研究区动物种类相对贫乏、在采样中的出现频度也较低,因而各动物类群的指示值均... 利用指示值法确定监测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具有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文中研究了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被演替中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的指示值变化,由于研究区动物种类相对贫乏、在采样中的出现频度也较低,因而各动物类群的指示值均相对较低,仅鳃金龟科幼虫为人工灌溉样区的特征性指示类群。对动物类群作合并计算,无灌溉样区特征性类群有8类。大部分动物类群指示值的变化随人工固沙植被演替时间的延长成正或负相关,有5类土壤动物达到显著性相关。在干旱地区应用指示值法应以合并动物类群计算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 土壤动物 动物类群 植被演替 沙坡头地区 灌溉 幼虫 生物指示 动物种类 指示生物
下载PDF
珠江、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和氮磷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刘玉 VERMAAT J E +1 位作者 RUYTER E D de KRUIJF H A M de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99,共5页
采用Anova、多重比较并t检验的方法来比较氮、磷因子和大型底栖动物在 3个河段 (流溪河、珠江西航道及前航道 )的显著性差异分布及它们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 ,主要污染物均为NH+4 -N ,均高出国家地表水水质V级标准。前航道NO-3 -N和NO-2... 采用Anova、多重比较并t检验的方法来比较氮、磷因子和大型底栖动物在 3个河段 (流溪河、珠江西航道及前航道 )的显著性差异分布及它们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 ,主要污染物均为NH+4 -N ,均高出国家地表水水质V级标准。前航道NO-3 -N和NO-2 -N含量最低 ,硝化作用和河流自净作用大大地降低。PO3-4 -P也是前航道、西航道的污染因子。NH+4 -N和PO3-4 -P不是生物分布的限制因子 ,底栖动物计数和河流底层的NO-3-N ,NO-2 -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必须进行氮和磷的污染控制及治理 ,才可能提高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流溪河 大型底栖动物 氮因子 磷因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刘晓收 范颖 +2 位作者 史书杰 华尔 张志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3-66,共14页
本文利用2008年8月在渤海23个站位采集的样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00种,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节肢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研究海域大型... 本文利用2008年8月在渤海23个站位采集的样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00种,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节肢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 094.7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78g/m2,其中丰度最高区位于辽东湾,最低区位于渤海湾;生物量最高区位于渤海中部,最低区出现在渤海海峡湾口处。依据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图分析,结果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6个站组,均与沉积物底质类型密切相关。所研究海域底质类型包括黏土质粉砂、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粉砂-黏土5种。通过BIOENV分析,发现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深、黏土粉砂含量、脱镁叶绿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等。与20世纪90年代历史数据的对比发现,本次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目明显减少,平均丰度也减少,特别是优势物种表现出了小型化趋势,传统的大型种类,如心形海胆、双壳类等,被小个体的多毛类和甲壳类所取代。本研究表明渤海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群落结构 渤海
下载PDF
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带 被引量:24
13
作者 唐以杰 余世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03-1714,共12页
用生态样带研究了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高桥镇核心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带。结果表明:德耀村红树剖面中出现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为琵琶拟沼螺、悦目大眼蟹、扁平拟闭口蟹、宽身闭口蟹、黑口滨螺、等齿角沙蚕、弧边招潮和中华伪露... 用生态样带研究了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高桥镇核心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带。结果表明:德耀村红树剖面中出现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为琵琶拟沼螺、悦目大眼蟹、扁平拟闭口蟹、宽身闭口蟹、黑口滨螺、等齿角沙蚕、弧边招潮和中华伪露齿螺。该剖面大型底栖动物从高潮位到低潮位可分为3个分布带:琵琶拟沼螺-弧边招潮-浓毛拟闭口蟹带;宽身闭口蟹-悦目大眼蟹-黑口滨螺带;扁平拟闭口蟹-珠带拟蟹手螺带。群落生物量的变化主要由软体动物所主导,栖息密度的变化主要由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所主导,多样性指数变化主要由软体动物所主导。红寨村红树剖面中出现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为琵琶拟沼螺、蝼姑虾、扁平拟闭口蟹、宽身闭口蟹、耳螺科的一种、黑口滨螺、中华伪露齿螺、哈氏仿对虾、弧边招潮和等齿角沙蚕。该剖面大型底栖动物也可分为4个分布带:黑口滨螺-中华伪露齿螺-等齿角沙蚕带;琵琶拟沼螺-宽身闭口蟹-耳螺科的一种带;蝼蛄虾-扁平拟闭口蟹带;沈氏长方蟹-珠带拟蟹守螺带。群落生物量的变化也主要由软体动物所主导,栖息密度的变化主要由甲壳动物所主导,多样性指数变化主要由软体动物所主导。底栖动物群落的等级聚类和非参数多变量标序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分带与红树植物群落类型相一致。大型底栖动物分带受红树植物群落类型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间的群落特征、沉积物性质和所处潮位线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大型底栖动物 空间分带
下载PDF
厦门凤林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被引量:21
14
作者 林秀春 蔡立哲 +3 位作者 马丽 高阳 杨丽 刘炜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8-135,共8页
为摸清厦门集美凤林红树林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现状,2002年1、4、7和10月在厦门集美凤林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4个季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2种。生物量优势种是软体动物门的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 为摸清厦门集美凤林红树林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现状,2002年1、4、7和10月在厦门集美凤林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4个季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2种。生物量优势种是软体动物门的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和节肢动物门的弧边招潮(Ucaarcuata)。密度优势种是软体动物门的短拟沼螺(Assimineabrevicula)和环节动物门的沼蚓(Limnodriloidessp.)。集美凤林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90ind./m2和139.0g/m2。密度的季节变化是:1月>4月>10月>7月,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是1月>10月>4月>7月。聚类分析和数量分布表明,优势种珠带拟蟹守螺、短拟沼螺、弧边招潮和沼蚓的季节变化各不相同。与2002年10月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0.56)比较,厦门凤林红树林区的平均值较高(2.66)。文中分析了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红树林 风林 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莱州湾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历史资料的比较 被引量:21
15
作者 刘晓收 赵瑞 +2 位作者 华尔 路璐 张志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3-292,共10页
2009年6月在莱州湾9个站位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的研究结果,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对比。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6种,总平均丰度为1 902.21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8.30 g/m2,其中软体动物占据绝对优势。基于丰度进行的CLUSTER聚类分析和... 2009年6月在莱州湾9个站位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的研究结果,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对比。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6种,总平均丰度为1 902.21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8.30 g/m2,其中软体动物占据绝对优势。基于丰度进行的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图将研究海域划分为3个组,与沉积物底质类型显著相关。研究海域底质类型包括粘土质粉砂、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4种。通过BIOENV分析,影响其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深、底温、沉积物偏态、中值粒径、有机质、叶绿素含量。多样性指数反映各站位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ABC曲线显示大部分站位群落结构受到中等程度扰动,只有2个站位显示未受扰动。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发现,平均丰度较1980年代和1990年代有所增加,但物种数目明显减少。以上结果表明莱州湾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莱州湾 渤海
下载PDF
南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邓可 张志南 +1 位作者 黄勇 于子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5-1010,共6页
建立了南黄海冷水团区域4个站位的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运用连续模型计算出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79g dwt.m-2.a-1,耗氧量为0.082 3mmol.m-2.h-1。结果表明,群落次级生产力和耗氧量之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都与正态化生物... 建立了南黄海冷水团区域4个站位的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运用连续模型计算出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79g dwt.m-2.a-1,耗氧量为0.082 3mmol.m-2.h-1。结果表明,群落次级生产力和耗氧量之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都与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截距呈正相关,而与斜率无明显关系。小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群落耗氧量与大型底栖动物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与固定P/B系数法计算的小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相比,利用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和连续模型计算的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更为可靠。利用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和连续模型可以得到可信的底栖群落耗氧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谱 次级生产力 耗氧量 大型底栖动物 小型底栖动物 南黄海
下载PDF
夏季漓江不同底质类型和沉水植物对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博 李卫明 +1 位作者 陈求稳 刘德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58-1765,共8页
2012年8月对漓江流域的河床底质、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了8个区域,底质类型分为淤泥、卵石、砾石3种底质,植物类型分为无水草(No plant)、亚洲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 2012年8月对漓江流域的河床底质、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了8个区域,底质类型分为淤泥、卵石、砾石3种底质,植物类型分为无水草(No plant)、亚洲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亚洲苦草+轮叶黑藻(Vallisneria spiralis+Hydrilla verticillata)4种类型,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2种,隶属6纲34属,采用物种相似性、密度和生物量、功能摄食类型、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利用CLUSTER、NMDS和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方法,研究底栖动物在不同区域的差异.不同底质中的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功能摄食类型相对丰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都有明显差异,尤其是淤泥底质差异显著(p<0.05);在相同底质中,沉水植物的存在使底栖动物物种相似度、生物量、滤食者相对丰度有一定增加,总密度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在卵石底质中,轮叶黑藻中的底栖动物总生物量、功能摄食类型相对丰度和亚洲苦草中差异较大;在砾石底质中,亚洲苦草和亚洲苦草+轮叶黑藻中的底栖动物参数差异很小.通过冗余分析(RDA)能较好的解释差异的产生,底质类型对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比沉水植物类型大,而且两者有较强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 沉水植物 底栖动物 非度量多维度(NMDS) 冗余分析(RDA)
原文传递
大型土壤动物在沙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海燕 刘新民 +1 位作者 孙卫国 孙维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6-580,共5页
对腾格里沙漠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中化学元素含量特征与环境中元素含量关系比较和生物富集量在不同生境下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大型土壤动物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大小排序为Mg >K >Fe >Ca >Zn >Na >Mn >Cu。对Mg、K... 对腾格里沙漠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中化学元素含量特征与环境中元素含量关系比较和生物富集量在不同生境下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大型土壤动物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大小排序为Mg >K >Fe >Ca >Zn >Na >Mn >Cu。对Mg、K、Fe的富集程度较高 ,对Mn、Cu的富集程度较低。不同动物类群对K、Mg、Fe、Na等元素富集程度的差异要小于对Cu、Mn、Zn等元素富集程度的差异。各生物群对各种化学元素均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在研究的几种生境中 ,大型土壤动物对化学元素的富集基本不受它们相互间在管理方式上不同而导致的环境因素差异的影响。化学元素生物富集量的计算表明 ,大型土壤动物在沙漠生态系统物质的转化作用中是很重要的。随人工固沙植被演替时间的延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生态系统 大型土壤动物 物质循环 生物富集
下载PDF
胶州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袁伟 张志南 于子山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了揭示胶州湾最近几年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变化,作者于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在胶洲湾西部海域5个测站每2个月1次共进行了7个航次采样,以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为基础,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使用PRIMER软件计算得到以下变... 为了揭示胶州湾最近几年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变化,作者于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在胶洲湾西部海域5个测站每2个月1次共进行了7个航次采样,以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为基础,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使用PRIMER软件计算得到以下变量:群落的物种数(S)、丰富度(D)、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结果表明:位于大沽河口的D站和水道中央的S站的多样性最低;养殖区内外站位的多样性差异显著;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养殖区内的底栖动物群落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群落物种数(S)和丰富度(D)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和秋季较低,夏季和冬季较高。分析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增养殖区的站位(D)发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与次级生产力有着负相关的关系。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曲线的分析显示,该研究海域处于一个轻度人为扰动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指数 丰度/生物量曲线 胶州湾
下载PDF
ISO_BMWP底栖动物监测法在中国河流有机污染评价中的修正及应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玉 VERMAAT J E +1 位作者 RUYTER E D de KRUIJF H A M de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2-105,共4页
河流有机污染是我国目前特别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可以采用化学或生物监测的方法进行评价。首次采用大型底栖动物BMWP(BiologicalMonitoringWorkingParty)系统方法,对广州珠江前航道、西航道和流溪河下游段共3个河段进行有机污染生... 河流有机污染是我国目前特别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可以采用化学或生物监测的方法进行评价。首次采用大型底栖动物BMWP(BiologicalMonitoringWorkingParty)系统方法,对广州珠江前航道、西航道和流溪河下游段共3个河段进行有机污染生物监测评价。结果显示:底栖动物在3河段间分布确有显著性差异,根据修正的BMWP分数可以判断流溪河水质相对较好,水质级别相应于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Ⅴ级,西航道和前航道水质级别均为Ⅴ级。通过测试这一方法能成功地应用在珠江及流溪河,且修正后的ISO_BMWP法可以较好地匹配于我国地表水5级评价系统,因此,初步认为修正后的ISO_BMWP系统可以成为一个和化学监测互补的好方法,从而应用于中国河流的生物监测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ISO-BMwP系统 修正 有机污染 水质评价 河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