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59
1
作者 高波 马玉贞 +1 位作者 陶明信 马根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45-349,共5页
对煤岩的生储气能力、煤储层渗透率、煤层气保存条件等影响煤层气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煤岩组分和煤变质程度是影响煤层生储气能力的主控因素。煤层的储气能力与温度、压力、灰分及水分含量等亦有关。煤层的渗透率取决于煤层... 对煤岩的生储气能力、煤储层渗透率、煤层气保存条件等影响煤层气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煤岩组分和煤变质程度是影响煤层生储气能力的主控因素。煤层的储气能力与温度、压力、灰分及水分含量等亦有关。煤层的渗透率取决于煤层本身的裂隙系统 ,而裂隙的发育程度又与煤变质程度及构造活动的强弱相关。煤层气的保存则取决于顶底板的封盖能力、构造活动、水动力环境等条件。煤层气成藏条件是煤层气基础地质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应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富集 煤岩 储气能力 渗透率 保存条件 温度 压力 灰分 水分 裂隙 构造活动 封盖能力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渐新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分析 被引量:45
2
作者 李文浩 张枝焕 +4 位作者 李友川 傅宁 黄俨然 黎琼 张慧敏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0-708,共9页
琼东南盆地新生界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即始新统湖相油源岩、渐新统气源岩及中新统海相气源岩。勘探研究表明,迄今为止在琼东南盆地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渐新统烃源岩。渐新统煤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都达到了好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 琼东南盆地新生界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即始新统湖相油源岩、渐新统气源岩及中新统海相气源岩。勘探研究表明,迄今为止在琼东南盆地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渐新统烃源岩。渐新统煤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都达到了好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准,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泥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崖城组和陵水组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主要为镜质组,富氢组分腐泥组和壳质组含量较低,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以生气为主。崖城组煤系烃源岩正构烷烃以高碳数分布为主,Pr/Ph值较高,伽马蜡烷指数低,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氧化环境;崖城组泥岩以氧化环境为特征,藿烷系列化合物中检测到高含量的奥利烷,表明高等植物生源输入明显,煤抽提物中规则甾烷C27、C28、C29呈反"L"型分布,主要以高等植物的陆源输入为主,崖城组和陵水组泥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V"型分布,表明生源除了高等植物,藻类也有一定的贡献,部分陵水组烃源岩样品藻类输入明显增多,生烃条件更加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潜力 显微组分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特征 琼东南盆地
原文传递
特高煤级煤平衡水条件下的吸附实验 被引量:30
3
作者 傅雪海 秦勇 +2 位作者 李贵中 徐磊 胡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77-180,共4页
鉴于国内外对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大于4.0%的特高煤级煤的吸附特性研究的空白,作者系统地采集了12个Ro(max)>4.0%的煤样进行了平衡水条件下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特高煤级煤样的朗格缪尔常数与Ro(max)、显微煤岩组分、比孔... 鉴于国内外对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大于4.0%的特高煤级煤的吸附特性研究的空白,作者系统地采集了12个Ro(max)>4.0%的煤样进行了平衡水条件下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特高煤级煤样的朗格缪尔常数与Ro(max)、显微煤岩组分、比孔容和比表面积的关系,发现了煤的朗格缪尔体积随煤级变化的拐点是在Ro(max)为4.5%左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文中探讨了煤的吸附特征及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煤级煤 平衡水条件 吸附实验 显微组分 等温吸附 镜质 两淮煤田 沁水煤田
下载PDF
中国南方早古生代页岩有机质的扫描电镜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张慧 焦淑静 +2 位作者 庞起发 李宁 林伯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5-680,共6页
南方早古生代页岩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首选层系,其有机质的研究极其必要和重要。通过制取页岩样品的自然断面(垂直层理的面和平行层理的面)和氩离子抛光面,在场发射扫描电镜下,对安徽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地早古生代(下寒武统、上奥... 南方早古生代页岩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首选层系,其有机质的研究极其必要和重要。通过制取页岩样品的自然断面(垂直层理的面和平行层理的面)和氩离子抛光面,在场发射扫描电镜下,对安徽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地早古生代(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有机质的显微组分、化学成分、赋存状态、孔隙类型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早古生代页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生烃能力强的沥青质体和菌藻体为主。沥青质体由几至几十纳米的球粒组成,无固定形态,赋存状态有条带状、填隙状、薄膜状。菌藻体具有明显的生物形貌特征,形状各种各样,大小为几十微米,赋存状态主要为碎屑状。在显微组分识别的基础上,将有机质孔隙的成因类型划分为生物孔、气孔、沥青球粒孔和铸模孔。其中气孔和沥青球粒孔均发育于沥青质体内部,孔径主要为纳米级,是有机质生烃演化的直接见证,其发育程度可作为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孔隙类型 扫描电镜 有机质 早古生代 页岩
下载PDF
煤体性质对煤吸附容量的控制作用探讨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丽萍 苏现波 曾荣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0-915,共6页
煤体性质是影响煤吸附容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中国华北和西北两个重要煤层气富集区煤的煤岩学、煤化学和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从煤级、显微组分、煤体变形三个方面对煤的吸附容量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 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水分平衡条件... 煤体性质是影响煤吸附容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中国华北和西北两个重要煤层气富集区煤的煤岩学、煤化学和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从煤级、显微组分、煤体变形三个方面对煤的吸附容量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 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水分平衡条件下煤的吸附容量与煤阶的关系为倒U字型,吸附容量随煤阶的变化为跃变式, 基本与四次煤化作用跃变阶段相对应,主要受控于煤化作用过程中煤的亲甲烷能力和孔隙度的变化;煤体中惰质组含量较高时,其对煤体的吸附容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主要与惰质组中丝质体的高吸附能力有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体表面物化发生的变化使构造煤吸附容量比同一矿区同一煤层原生结构煤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吸附容量 煤化作用跃变 显微组分 煤体变形
下载PDF
大港探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34
6
作者 廖前进 于学敏 +1 位作者 何咏梅 刘晓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50-253,共4页
大港探区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分布范围广、烃源岩发育和显微组分中富氢组分含量高。据计算,大港探区煤系地层二次成烃的天然气资源量为1994×10~8m^3;可见,煤成气勘探潜力大。介绍了大港探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分布、显微组分特征、... 大港探区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分布范围广、烃源岩发育和显微组分中富氢组分含量高。据计算,大港探区煤系地层二次成烃的天然气资源量为1994×10~8m^3;可见,煤成气勘探潜力大。介绍了大港探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分布、显微组分特征、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类型。认为:黄骅坳陷南区烃源岩保存最完整且具有持续深埋和二次成烃条件好等特点,该坳陷是寻找煤成气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探区 上古生界 烃源岩 资源潜力 煤系地层 显微组分 有机质丰度 煤成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 被引量:35
7
作者 孔庆芬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66,共4页
从有机岩石学角度出发,综合应用干酪根和全岩光片观察方法,在《透射光—荧光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及类型划分方法》部颁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富氢组分随热演化程度光性变化明显的特点,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优质烃源岩显微组分划分... 从有机岩石学角度出发,综合应用干酪根和全岩光片观察方法,在《透射光—荧光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及类型划分方法》部颁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富氢组分随热演化程度光性变化明显的特点,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优质烃源岩显微组分划分为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4种类型,其中,腐泥组作为最主要的组分表明湖生藻类是其主导生源类型。另外,烃源岩中腐泥型微粒状镜质体的普遍存在,一方面证实了当时沉积水体为还原环境,微生物降解强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优质烃源岩已进入大量生烃期,为本区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优质烃源岩 显微组分 微粒体
下载PDF
煤成烃的成因与评价 被引量:31
8
作者 刘德汉 傅家谟 +4 位作者 肖贤明 陈德玉 耿安松 孙永革 王云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7-141,共5页
据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对煤中壳质组、微壳质体的定量观测和煤与煤岩组分的13CNMR分析测定,以及煤岩显微组分的热演化生烃模拟实验结果,讨论了煤的富氢组分与煤的大分子结构中甲基、α亚甲基,次甲基含量对煤成液态烃和气态烃... 据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对煤中壳质组、微壳质体的定量观测和煤与煤岩组分的13CNMR分析测定,以及煤岩显微组分的热演化生烃模拟实验结果,讨论了煤的富氢组分与煤的大分子结构中甲基、α亚甲基,次甲基含量对煤成液态烃和气态烃的控制作用,并提出了针对低演化烟煤阶段煤成气与油的评价指标。由于我国多数含煤盆地是以富含镜质组和惰质组的腐殖煤为主,因此决定了含煤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主要是煤成天然气。只有少数含煤盆地的含煤岩系中,广泛存在壳质组和微壳质组含量较高的煤分层,才具有煤成油的实际勘探前景,如吐哈盆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显微组分 共聚焦激光扫描 13^C NMR 煤成烃
下载PDF
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分类及其岩石学特征——以酒西盆地为例 被引量:33
9
作者 涂建琪 陈建平 +3 位作者 张大江 程克明 陈建军 杨智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7-926,共10页
酒西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暗色半深湖相-深湖相的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是典型的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通过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二百多块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详细的有机岩石学研究,解剖了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中有机... 酒西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暗色半深湖相-深湖相的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是典型的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通过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二百多块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详细的有机岩石学研究,解剖了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形式,揭示了藻纹层为有机质纹层的主要发育形式,其与富泥晶白云石纹层和富粘土纹层构成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特有的"三元式纹层"沉积结构,系统总结了各显微组分的光性、成因、生烃性及分布规律,提出了以全岩和干酪根为基础的湖相碳酸盐岩有机显微组分分类方案,首次鉴定出对酒西盆地油气有贡献的主要生烃组分为腐泥无定形体、腐殖无定形体以及浮游藻类体、孢粉体、壳屑体五种有机显微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 藻纹层 有机显微组分 全岩 干酪根
下载PDF
神府煤显微组分表面性质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段旭琴 王祖讷 孙春宝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0-635,共6页
为了考察煤显微组分的可浮性,对神府煤镜质组和惰质组进行了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润湿热和表面电性测定.结果表明,镜质组和惰质组的表面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物理化学性质相近,不同显微组分表面同时存在亲水性基团... 为了考察煤显微组分的可浮性,对神府煤镜质组和惰质组进行了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润湿热和表面电性测定.结果表明,镜质组和惰质组的表面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物理化学性质相近,不同显微组分表面同时存在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含氧官能团对所研究显微组分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显著.镜质组表面极性含氧官能团中氧碳质量比为0.135,其中羟基中的为0.090;惰质组表面极性含氧基团中的为氧碳质量比0.112,羟基中的为0.061.与以往的报道不同,实验惰质组表面疏水性较好,二次去离子水中放热9.639 J/g;镜质组相对亲水,二次去离子水中放热21.306 J/g.在较广的pH值范围内,煤显微组分表面荷负电,惰质组和镜质组ξ-电位差别不大,零电点的pH值分别为2.80和3.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XPS 润湿性 表面电性
下载PDF
低变质烟煤有机显微煤岩组分的孔结构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段旭琴 曲剑午 王祖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4-228,共5页
对手选低变质烟煤镜质组和惰质组进行的压汞法和N2吸附法孔隙分析,表明有机煤岩显微组分的孔隙结构差异显著,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大于1μm孔及小于30 nm孔隙的孔容,孔径分布及孔隙形态不同.惰质组中存在完整连续的孔系统,孔径分布范... 对手选低变质烟煤镜质组和惰质组进行的压汞法和N2吸附法孔隙分析,表明有机煤岩显微组分的孔隙结构差异显著,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大于1μm孔及小于30 nm孔隙的孔容,孔径分布及孔隙形态不同.惰质组中存在完整连续的孔系统,孔径分布范围广,直径大于10μm的超大孔、10-1μm的大孔和1.0-0.1μm的中孔发达;在30-10 nm范围内,惰质组中存在更多小尺寸的孔隙;镜质组中10-2 nm微孔的孔容虽相对较少,但在其孔隙分布体系中的比例较大,平均孔径较小;镜质组的孔隙形态复杂,不同孔径范围内,分别存在不透气孔、透气孔、墨水瓶状孔;而从微孔到大孔,惰质组的孔隙形态均匀,以不透气孔和透气孔为主.煤岩组分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煤的结构和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孔隙结构
原文传递
微波辅助磨矿对煤岩组分解离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赵伟 周安宁 李远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0-144,共5页
在自制的微波搅拌球磨机中研究了微波与机械力联合作用对煤岩组分解离的影响,揭示了微波-机械力作用下丝炭和镜煤的破碎特征。通过浮选方法对煤岩组分解离效果进行了检验,探讨了球磨过程中微波辐射时间对煤岩组分浮选分离效果的影响。... 在自制的微波搅拌球磨机中研究了微波与机械力联合作用对煤岩组分解离的影响,揭示了微波-机械力作用下丝炭和镜煤的破碎特征。通过浮选方法对煤岩组分解离效果进行了检验,探讨了球磨过程中微波辐射时间对煤岩组分浮选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对丝炭的影响较镜煤显著,致使微波场中煤岩组分的破碎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微波辐射时间为2 min时,浮选分离后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富集率最高,分别由57.7%增至92.6%,37.6%增至5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煤岩组分 解离 浮选
下载PDF
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及成因——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27
13
作者 高凤琳 宋岩 +5 位作者 梁志凯 李卓 原园 张瀛涵 陈磊 郭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30-1044,共15页
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的非均质性强。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为例,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与偏光显微镜的定位观察,探讨了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的非均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控制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有4种:... 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的非均质性强。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为例,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与偏光显微镜的定位观察,探讨了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的非均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控制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有4种:原生有机质孔隙残余、生烃潜力差异、固体沥青反射率差异以及黏土矿物催化作用。结构镜质体、丝质体、半丝质体以及少量菌落体等具有高等植物纤维结构的组分,因细胞腔未被充填或受外力作用褶曲叠覆可残留孔隙。固体沥青中孔隙发育最好,其次为镜质体和惰质体;三者的碳元素重量百分比依次增大,表明这3种有机质中孔隙发育程度的差异本质上受生烃潜力差异控制。不是所有的固体沥青中都发育有机质孔隙。统计显示,多孔固体沥青的反射率多为1.60%~2.00%,处于石油裂解生气阶段,而无孔固体沥青的反射率多为1.20%~1.60%,处于干酪根裂解生烃阶段。黏土矿物的催化作用使得有机黏土复合体中几乎所有的固体沥青均发育丰富的蜂窝状孔隙,伊利石的存在可增加比催化活度,导致气态烃更易生成并产生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非均质性 有机质孔隙 显微组分 沙河子组页岩 松辽盆地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有机质组成与有机质孔形成演化 被引量:26
14
作者 冯子辉 霍秋立 +2 位作者 曾花森 王义章 贾艳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55,共16页
有机质孔是页岩储层重要的孔隙类型,是页岩油气富集的关键要素,其形成演化与有机质组成及生烃演化密切相关。针对古龙页岩有机质孔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演化,开展地球化学分析、生排烃模拟实验、单一显微组分生烃模拟实验、微观孔隙分析等,... 有机质孔是页岩储层重要的孔隙类型,是页岩油气富集的关键要素,其形成演化与有机质组成及生烃演化密切相关。针对古龙页岩有机质孔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演化,开展地球化学分析、生排烃模拟实验、单一显微组分生烃模拟实验、微观孔隙分析等,研究古龙页岩与海相页岩有机质组成的差异,探讨古龙页岩有机质组成与有机质孔形成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古龙页岩有机质组成主要为层状藻类体,在不同沉积相带中比例大于50%,平均为58%,陆源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相对较少,在深湖相区的比例平均小于10%;层状藻类体生烃转化率高,完全生烃后面积收缩率超85%,形成沿层分布的纳米级、细长条形孔(缝),是高成熟度古龙页岩孔隙的重要来源,这种孔(缝)在产状上属于黏土层间或矿物晶间孔(缝),从成因上属于有机质孔;藻类体与黏土结合的部位在有机质生烃后往往形成网状孔,孔隙骨架为残余有机质与黏土复合体。研究成果为古龙页岩成烃、成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藻类体 有机质孔 热模拟实验 显微组分 古龙页岩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成烃模式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陈建平 黄第藩 +2 位作者 李晋超 秦勇 朱兴珊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7-339,共13页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主要的生烃显微组分是孢子体、角质体、藻类体、沥青质体、碎屑类脂体、基质镜质体等,而树脂体、木栓质体等早期低熟生油组分含量很低。从煤中分离出来的一些主要单显微组分的热解模拟显示它们成烃演化特征基...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主要的生烃显微组分是孢子体、角质体、藻类体、沥青质体、碎屑类脂体、基质镜质体等,而树脂体、木栓质体等早期低熟生油组分含量很低。从煤中分离出来的一些主要单显微组分的热解模拟显示它们成烃演化特征基本相似, 主要生油窗在模拟温度360 ~450 ℃, 生油高峰在390 ~420 ℃, 分别相应于 Ro 约0 .7 % ~1 .2 % 和0 .95 % ~1 .0% 左右。显微荧光分析表明,镜质组反射率Ro 在约0 .7 % 左右时,次生荧光大量出现,并随成熟度增加而逐渐增加,标志着大量生油的开始。煤中可溶有机质含量从泥炭阶段至烟煤阶段逐渐降低,并未显示转化率高峰,但烃类转化率高峰在Ro 0 .8 % ~1 .2 % 阶段。可溶有机质组分的变化也充分表明, 煤系有机质主要生排油时期是在Ro > 0 .7 % 时的成熟阶段。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含油气盆地中目前发现的油气一般分布于成熟烃源岩分布区及邻近地区。因此,侏罗纪煤系有机质成油模式是热降解成熟生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模式 煤系 有机质 侏罗纪 显微组分 油矿床
下载PDF
煤岩显微组分的性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国玲 秦志宏 倪中海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48-55,共8页
研究煤岩显微组分的性质有助于了解煤的起源和分子结构,对研究和预测煤的热加工反应性,实现煤的高效洁净和高附加值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煤的岩相显微组分性质的研究,着重介绍了显微组分的化学组成及分离分析技术,... 研究煤岩显微组分的性质有助于了解煤的起源和分子结构,对研究和预测煤的热加工反应性,实现煤的高效洁净和高附加值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煤的岩相显微组分性质的研究,着重介绍了显微组分的化学组成及分离分析技术,显微组分的热解、气化、燃烧和加氢液化特性及显微组分对煤溶剂萃取的影响,并指出了煤岩显微组分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热解 燃烧 气化 加氢液化 溶剂萃取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mac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nhua coal and efficient and directional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被引量:24
17
作者 Geping Shu Yuzhuo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2014年第1期46-55,共10页
In this research,molecular structure models were developed respectively for Shenhua coal vitrinite concentrates(SDV)and inertinite concentrates(SDI),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on constitutional unit of Shenhau coal a... In this research,molecular structure models were developed respectively for Shenhua coal vitrinite concentrates(SDV)and inertinite concentrates(SDI),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on constitutional unit of Shenhau coal and elemental analysis results obtained from^(13)C-NMR analysis characterization,FTIR analysis characterization,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XPS analysis characterization.It can be observed from characterization data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models that the structure of SDV and SDI is dominated by aromatic hydrocarbon,with aromaticity of SDI higher than that of SDV;SDV mainly consists of small molecule basic structure unit,while SDI is largely made from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unit.Based on bond-level parameters of the molecular model,the research found through the autoclave experiment that vitrinite liquefaction process goes under thermodynamics control and inertinite liquefaction process under dynamics control.The research developed an efficient directional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mac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nhua coal,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oil yield and lower gas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EFACTION maceral Molecular model Shenhua coal Directional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下载PDF
全岩显微组分定量统计及其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8
作者 熊波 李贤庆 +4 位作者 马安来 甘长凤 刘学彦 钟宁宁 王铁冠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20,共5页
对全岩显微组分统计方法与应用进行了讨论。认为全岩样品粉碎至 1 mm粒度 ,用环氧树脂粘结 ,制成粉砖光片 ,在反射白光结合反射荧光下进行显微组分定量统计 ,点距和行距采用 0 .5 mm,有效统计点数大于 1  0 0 0个 ,统计结果可比性好。... 对全岩显微组分统计方法与应用进行了讨论。认为全岩样品粉碎至 1 mm粒度 ,用环氧树脂粘结 ,制成粉砖光片 ,在反射白光结合反射荧光下进行显微组分定量统计 ,点距和行距采用 0 .5 mm,有效统计点数大于 1  0 0 0个 ,统计结果可比性好。提出的全岩有机质类型和丰度评价标准 ,经实例验证可靠 ,能有效地评价烃源岩的优劣 ,并首次定量划分出全岩有机质类型。与干酪根镜检分析方法相比 ,全岩显微组分定量统计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不仅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而且分析速度快、费用低、直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显微组分 定量统计 烃源岩 评价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类型
下载PDF
煤显微组分分子结构模型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孙庆雷 李文 +1 位作者 陈皓侃 李保庆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2-286,共5页
采用分子力学和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神木煤显微组分的分子结构模型,比较了镜质组和惰质组分子模型的能量构成、不同类型键的键长和键裂解能。研究结果表明,扭转能和范德华能是分子中的主要作用力,取代基对体系能量有明显影响,烷... 采用分子力学和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神木煤显微组分的分子结构模型,比较了镜质组和惰质组分子模型的能量构成、不同类型键的键长和键裂解能。研究结果表明,扭转能和范德华能是分子中的主要作用力,取代基对体系能量有明显影响,烷基取代基使体系能量增加,而苯基取代基使体系能量降低;脂肪C—C键长比芳香C—C键长长,说明脂肪C—C在受热过程中比芳香C—C更容易断裂分解。对各键裂解能的计算结果表明,Car—Cal键的裂解能高于Cal—Cal,Car—O醚键的裂解能高于Cal—O醚键。而惰质组结构模型中除C—O醚键外,各键的裂解能均高于镜质组,说明惰质组结构模型比镜质组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分子力学 半经验计算 量子化学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世谦 罗启后 伍大茂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3-70,共8页
采用反射光与透射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区145个烃源岩样品的213块原岩和干酪根光片的显微观察及测定,建立了煤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分类方案。根据凝胶化指数(GI)和组织保存指数(TPI),对上三叠统陆源有机质的原始形... 采用反射光与透射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区145个烃源岩样品的213块原岩和干酪根光片的显微观察及测定,建立了煤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分类方案。根据凝胶化指数(GI)和组织保存指数(TPI),对上三叠统陆源有机质的原始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上三叠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区域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上三叠统陆源有机质的凝胶化指数高,而组织保存指数低,主要沉积在湖沼型滞水泥炭沼泽和草沼-低位泥炭沼泽环境中,形成了较多的富氢有机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煤系 烃源岩 有机岩石学 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