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M6.9 earthquake at Mainling,Tibet on Nov.18,2017 被引量:1
1
作者 XueMei Zhang GuangBao Du +3 位作者 Jie Liu ZhiGao Yang LiYe Zou XiYan W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2018年第1期84-85,共2页
At 06:34(CST)on Nov.18,2017,an M6.9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Mainling County,Nyingchi Region of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China.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at 95.02°E,29.75°N and the focal depth is about 10 km... At 06:34(CST)on Nov.18,2017,an M6.9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Mainling County,Nyingchi Region of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China.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at 95.02°E,29.75°N and the focal depth is about 10 km(Figure 1).The epicenter is about 100 km from the Mainling County.The average elevation within 5 km is about 3100 m.This earthquake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among members of government,research institutions,and public me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ling M6.9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AFTERSHOCK
下载PDF
A Broadband Pulsed External-Cavity Quantum Cascade Laser Operating near 6.9μm 被引量:2
2
作者 罗威 段传喜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5-57,共3页
We report an external cavity quantum cascade laser (EC-QCL) operating near 6.9μm using the Littman Metcalf configuration. The EC-QCL works in a pulsed mode and can be tuned continuously from 1340 to 1640cm^-1 by on... We report an external cavity quantum cascade laser (EC-QCL) operating near 6.9μm using the Littman Metcalf configuration. The EC-QCL works in a pulsed mode and can be tuned continuously from 1340 to 1640cm^-1 by only tilting the tuning mirror. The fine tuning ability of the EC-QCL is demonstrated by measuring 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water in the ambient air with a lock-in amplif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CL EC in A Broadband Pulsed External-Cavity Quantum Cascade Laser Operating near 6.9 of MODE
下载PDF
Timing and Spouting Height of Sand Boils Caused by Liquefaction during the 2010 Mw 6.9 Yushu Earthquake, Tibetan Plateau, China
3
作者 Bing Yan Aiming Lin 《Open Journal of Earthquake Research》 2015年第1期14-22,共9页
The 2010 Mw 6.9 Yushu earthquake produced a ~33-km-long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along the pre-existing active Yushu Fault on China’s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Sand boils occurred along the tension cracks of th... The 2010 Mw 6.9 Yushu earthquake produced a ~33-km-long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along the pre-existing active Yushu Fault on China’s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Sand boils occurred along the tension cracks of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and locally spouted up above the ground to coat the top of limestone blocks that had slid down from an adjacent ~300-m-high mountain slope.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rrival times of P- and S-waves at the sand-boil location and the seismic rupture velocity, we conclude that 1) the sand boils occurred at least 18.24 s after the main shock;2) it took at least 4.09 - 9.79 s after the formation of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to generate liquefaction at the sand-boil location;3) the spouting height of sand boils was at least 65 cm. Our findings help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iming of lique-faction and the spouting height of sand boils during a large-magnitude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EFACTION SAND Boil 2010 MW 6.9 YUSHU Earthquak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刘栋梁 李超 刘富财 吴琼 卢海建 焦利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性质,总长约27 km。破裂带呈NWW—SEE走向,可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南支沿托莱山断裂东端分布,与北支间隔3 km呈左阶雁行排列。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破裂带分为三段:西段、中段和东段,与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较为吻合。西段为破裂带的南支,呈N93°E走向,长约4.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85 cm;中段为北支破裂带西侧部分,主要呈N102°E走向,长约7.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7 m;东段为北支破裂带东侧部分,走向呈N110~120°E走向,长约1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0 m。门源地震震级与地表破裂带分布规模和变形强度的对比,表明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可能远小于10 km深。这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海原断裂带呈挤压弯曲部分的冷龙岭断裂,具有花状构造特征。由于本次地震余震向SE方向扩展,表明具有应力向东迁移趋势,因此,冷龙岭断裂东侧处在海原断裂带上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2022年门源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的金强河、毛毛山和老虎山断裂未来强震危险性升高,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海原断裂带 冷龙岭断裂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冯丽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矩心深度,计算了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门源MS6.9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7.8 km,震源矩心深度为4 km,地震序列的优势初始破裂深度主要介于7—8 km之间,而MS≥3.4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为3—7 km;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震后24个小时内的地震序列长度约为25 km,与地表破裂带的长度大体一致,整体地震序列长度约为30 km,其中1月8日MS6.9主震和MS5.1余震位于余震区西段,1月12日MS5.2余震位于余震区东段。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90°、倾角81°、滑动角16°,节面Ⅱ为走向197°、倾角74°、滑动角171°,根据余震展布的总体趋势估计断层面走向为290°,表明此次地震为近乎直立断层面上的一次左旋走滑型事件;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这些地震主要为走滑型地震,P轴走向从余震区西段到东段之间大体呈现NE向到EW向的变化。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638,而在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522,表明这两个节面均非构造应力场的最大释放节面,这与2016年门源MS6.4地震逆冲型震源机制为构造应力场的最优释放节面有着明显差异。结合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余震展布,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冷龙岭断裂西段,其地震断层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根据重定位结果、震级-破裂关系以及剪应力结果,本文认为门源地区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且应力未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滑动特性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 6.9地震地表破裂考察的初步结果及对冷龙岭断裂活动行为和区域强震危险性的启示 被引量:29
6
作者 韩帅 吴中海 +1 位作者 高扬 卢海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 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断块内部,仪器震中位于海原活动断裂系西段的冷龙岭断裂带上,是该断裂系自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后再次发生M>6.5的强震。考察结果的初步总结表明,此次门源地震产生...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 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断块内部,仪器震中位于海原活动断裂系西段的冷龙岭断裂带上,是该断裂系自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后再次发生M>6.5的强震。考察结果的初步总结表明,此次门源地震产生了呈左阶斜列分布、总长度近23 km的南北两条破裂,在两者之间存在长约3.2 km、宽近2 km的地表破裂空区。南支破裂(F_(1))出现在托来山断裂的东段,走向91°,长约2.4 km,以兼具向南逆冲的左旋走滑变形为主,最大走滑位移近0.4 m。北支主破裂(F_(2))出现在冷龙岭断裂的西段,总长度近20 km,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呈整体微凸向北东的弧形展布,包含了走向分别为102°、109°和118°的西、中、东三段,最大走滑位移出现在中段,为3.0±0.2 m。此外,在北支主破裂中—东段的北侧新发现一条累计长度约7.6 km、以右旋正断为主的北支次级破裂(F_(3)),累计最大走滑量约0.8 m,最大正断位移约1.5 m。综合分析认为,整个同震破裂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具有双侧破裂特点,宏观震中位于北支主破裂的中段,其地表走滑位移很大可能与震源破裂深度浅有关,其中的右旋正断次级破裂可能是南侧主动盘向东运移过程中拖曳北侧块体发生差异运动所引起的特殊变形现象。印度与欧亚板块近南北向强烈碰撞挤压导致南祁连断块沿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向东挤出,从而引发该断裂系中的托来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同时发生破裂,成为导致此次强震的主要动力机制。在此大陆动力学背景下,以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为主边界的祁连山断块及其周边的未来强震危险性需得到进一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冷龙岭断裂 同震地表破裂带 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统 祁连山断块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于田Mw6.9地震破裂过程初步反演:兼论震源机制对地震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勇 许力生 +1 位作者 陈运泰 汪荣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通过反演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W6.9地震的远震波形记录,比较和分析了各种断层面倾角的破裂过程模型,于震后2.2小时确定并发布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并讨论了震源机制不确定性对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根据所确定的破裂模型可知,2014... 通过反演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W6.9地震的远震波形记录,比较和分析了各种断层面倾角的破裂过程模型,于震后2.2小时确定并发布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并讨论了震源机制不确定性对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根据所确定的破裂模型可知,2014年于田MW6.9地震的滑动量分布比较集中,具有朝西南延伸的优势破裂方向的特征.这一特征与该地震的余震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形反演 破裂过程 2014年2月12日于田Mw6 9地震
下载PDF
中国玉树Mw6.9地震InSAR地表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沈强 乔学军 +3 位作者 王琪 张景发 谭凯 杨少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共5页
利用ALOS PALSAR和ENVISATASAR雷达遥感干涉像对,获取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w6.9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对形变结果的分析表明:至少有3次地表破裂;沿断层走向的形变分布范围远大于垂直断层分布范围,且对断层两侧的影响范围在10 km左右;... 利用ALOS PALSAR和ENVISATASAR雷达遥感干涉像对,获取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w6.9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对形变结果的分析表明:至少有3次地表破裂;沿断层走向的形变分布范围远大于垂直断层分布范围,且对断层两侧的影响范围在10 km左右;最大的视线向形变量达54 cm,最大水平位移达180 cm;形变分布特征与左旋走滑断层特征吻合。对比ALOS PALSAR和ENVISAT ASAR的形变测量结果,发现两种模式获取的结果非常一致。另外基于InSAR获取的宏观震中与野外考察结果也非常一致,表明InSAR是宏观震中快速定位的简单快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区 Mw6.9地震 INSAR 地表形变 断层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孕震环境和冷龙岭断裂分段延展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赵凌强 孙翔宇 +4 位作者 詹艳 杨海波 王庆良 郝明 刘雪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36-1546,共11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77°,东经101.26°)发生6.9级地震,发震断裂为祁连—西海原断裂冷龙岭段(以下简称冷龙岭断裂),这是冷龙岭断裂继2016年1月21日M_(S)6.4地震之后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中强地震.本...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77°,东经101.26°)发生6.9级地震,发震断裂为祁连—西海原断裂冷龙岭段(以下简称冷龙岭断裂),这是冷龙岭断裂继2016年1月21日M_(S)6.4地震之后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中强地震.本文在三条跨过冷龙岭断裂不同区段的大地电磁剖面数据三维反演出的电性结构约束下,解译出该断裂不同区段的深部延展特征,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动力学模式和孕震构造模型.冷龙岭断裂整体上表现为延伸至下地壳的大型高低阻电性边界带的特征,符合以往大地电磁探测结果约束的大型走滑断裂带的电性结构特点.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和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均发生在冷龙岭附近的高低阻体边界带并靠近高阻一侧.冷龙岭断裂西段构造较为复杂,主断裂为近直立的电性边界带,北侧的肃南—祁连断裂和民乐—大马营断裂是其伴生断裂并分担了逆冲分量,断裂中东段表现为单一向南倾向的电性边界带.冷龙岭断裂自西向东运动性质存在着以走滑为主向逆冲兼具走滑转变的趋势,这与2022年M_(S)6.9地震和2016年M_(S)6.4地震两次地震显示出不同发震机制相符合.结合研究区GPS和精密水准场资料分析,冷龙岭断裂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扩展应力转化为南东向迁移和逃逸的核心区域,这种应力方向转变导致冷龙岭断裂发生强烈左旋走滑作用是发生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动力学来源.随着青藏高原北东向推挤作用的持续进行以及冷龙岭断裂在南北两侧表现为重要物性差异带的特点,判断该断裂未来依旧是强震孕育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大地电磁三维反演 冷龙岭断裂 孕震模式 古浪推覆体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梁宽 何仲太 +2 位作者 姜文亮 李永生 刘泽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6-278,共23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体破裂区位置,并第一时间进入震中现场开展野外地表破裂调查工作,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精确分布位置、破裂长度、破裂特征、同震位错量等关键信息。根据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调查结果可知,此次门源M_(S)6.9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由位于NWW向冷龙岭断裂西段和近EW向托莱山断裂东端的2段破裂带组成,走向分别为291°和86.9°,延伸长度分别约为26km和3.5km。地表破裂主要是由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和震陷等多类型破裂呈雁列状组合而成,总体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局部兼有逆冲性质,最大同震左旋位错为2.77m。综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InSAR反演的震源机制和断层破裂模型、余震精定位等结果,确定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在深部的交会位置,主要发震构造是冷龙岭断裂的西段(走向为112°,倾角为88°),其西侧的托莱山断裂东端同时发生破裂。1986年M_(S)6.4地震、2016年M_(S)6.4地震以及2022年M_(S)6.9地震皆发生于冷龙岭断裂的西段,短时间内发生的3次6级以上强震,说明该地区仍为应力和形变积累区域,仍具有发生特大地震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 地表破裂带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托莱山断裂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盖海龙 李智敏 +1 位作者 姚生海 李鑫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8-255,共18页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发生M_(S)6.9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柴达木次级地块的北部、托莱山断裂带和冷龙岭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此次地震是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震...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发生M_(S)6.9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柴达木次级地块的北部、托莱山断裂带和冷龙岭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此次地震是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青海省境内继2021年5月22日玛多M_(S)7.4地震后又一次6.0级以上地震,同时也是继1986年8月26日和2016年1月21日2次门源6.4级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高、地表破裂最长的地震事件。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初步调查表明,此次门源M_(S)6.9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22km,由北支主破裂和南支次级破裂组成。其中,北支主破裂带沿广义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长度>18km,主体呈295°走向,最大同震水平位错位于中部硫磺沟一带(37.799°N,101.2607°E),水平最大位错量约3.1m,向两端逐渐衰减;南支的次级破裂分布在广义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托莱山断裂东段局部段上,长约4km,呈275°走向,水平位错约1.0m,构成与主破裂带西段左阶斜列的次级分支破裂。南、北2支破裂段之间以拉张阶区斜列。整个地表破裂主要由线性剪裂隙、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挤压鼓包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同震地表破裂具有典型的左旋走滑运动性质,同时兼有逆冲分量,最大垂直位错为0.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冷龙岭断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发震机制 被引量:8
12
作者 袁道阳 谢虹 +10 位作者 苏瑞欢 李智敏 文亚猛 司国军 薛善余 陈干 刘炳旭 梁淑敏 彭慧 段磊 魏拾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9-244,共16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勒山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上述断裂均为全新...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勒山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上述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地震形成了两条地表破裂带,总长度约31 km.其中,北侧主破裂带主要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东起硫磺沟脑,向西穿过道沟,至下大圈沟止,长度约22 km,野外测量并经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校核后,最大水平位错量约2.6±0.3 m,并向两端逐渐衰减,宏观震中位于硫磺沟大拐弯至道沟以东一带.南西侧的次级破裂带分布在托勒山断裂东段上,东自大圈窝,断续向西过羊肠子沟,至大西沟止,长度约9 km,最大水平位错量约1.0±0.1 m,二者之间呈左阶斜列,最小阶距约1.0 km.本次地震地表破裂习性以左旋走滑为主略具逆冲分量,各次级破裂呈左旋左阶拉张或左旋右阶挤压的雁列式组合,形成了典型的走滑断错地貌,如左旋断错纹沟、河床、牧区铁丝网围栏、道路路基、车辙、便道和动物脚印等,同时还形成了典型的挤压脊或鼓包、张性裂隙和断层陡坎等,其走滑破裂样式典型而丰富.综合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展布和余震活动所反映的深部构造特征表明,其发震构造应以冷龙岭断裂西段为主,托勒山断裂东段参与,在其构造转换部位形成不连续的Y字型分叉的地震地表破裂图像.这次地震是继1986年门源M_(S)6.4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沿冷龙岭北侧次级断裂活动之后,发生在冷龙岭主干活动断裂带上的一次强烈地震,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海原断裂带尤其是西段的大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冷龙岭断裂 托勒山断裂 地震地表破裂带 左旋走滑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2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震害特征调查 被引量:11
13
作者 薛善余 谢虹 +3 位作者 袁道阳 李智敏 苏瑞欢 文亚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8-467,共10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断裂和托勒山断裂构造转换区域(37.77°N,101.26°E)。震后野外现场考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断裂和托勒山断裂构造转换区域(37.77°N,101.26°E)。震后野外现场考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总长度约为26 km,整体走向NWW向,破裂性质以左旋走滑局部逆冲为主。断层错动造成的破坏形式以雁列式组合的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断层陡坎等为主。其中,道河至硫磺沟段地表破裂最为强烈,规模大且连续性好,造成的震害最为显著,地表破裂规模向东、西两端逐渐衰减。破裂带穿过区域内多条河流,造成显著的冰面破裂变形,并沿河岸形成一系列的边坡崩塌、滚石等地质灾害。综合破裂带及震害规模分析,宏观震中位于道河至硫磺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门源6.9级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地震地质灾害 冷龙岭断裂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震源区结构特征和b值意义初探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孙安辉 高原 +2 位作者 赵国峰 任超 梁姗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5-1183,共9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分辨率为0.3°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获取了震源周边区域的地壳浅部构造信息,包括波速、泊松比以及估计的裂隙密度和饱和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门源...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分辨率为0.3°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获取了震源周边区域的地壳浅部构造信息,包括波速、泊松比以及估计的裂隙密度和饱和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门源M_(S)6.9地震发生在P波和S波波速剧烈变化的区域,靠近高速体的边缘.泊松比和饱和率同样都显示,门源M_(S)6.9地震发生在高低值变化的过渡区.地震活动参数分析显示,震前冷龙岭断裂带的震源周边区域显示出了低b值、较低的a值和高a/b值的特征,与龙门山—岷山构造带强震之前的情况类似.裂隙密度在冷龙岭断裂两侧呈现出显著差异,北侧高于南侧,这可能是震后现场科考发现的断裂带地表破裂北侧高于南侧的构造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震层析成像 波速 泊松比 裂隙密度 饱和率 B值
下载PDF
用近场强震动记录快速估计同震位移并反演震源滑动分布 被引量:13
15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07-1215,共9页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日本2008年岩手—宫城内陆Mw6.9地震震中周围密集强震动观测台网资料,快速解算出了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同震位移幅值、方向和总体分布特征较为接...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日本2008年岩手—宫城内陆Mw6.9地震震中周围密集强震动观测台网资料,快速解算出了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同震位移幅值、方向和总体分布特征较为接近.基于相同断层面参数反演的震源模型空间展布形态、主要滑动范围、平均和最大滑动量、滑动方向以及由模型计算的矩震级等均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讨论了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利用强震资料快速解算Mw6-7级及以上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并反演震源滑动分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 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08日本岩手—宫城Mw6 9内陆地震
下载PDF
BT18y钛合金等轴组织与全片层组织的室温拉伸塑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义 黄爱军 +1 位作者 徐峰 李阁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8-774,共7页
测试了两种温度固溶后锻态Ti6.9Al3.6Zr2.7Sn0.7Mo0.6Nb0.21Si(BT18y)钛合金棒的室温拉伸性能。利用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该合金的室温拉伸塑性与显微组织的关系。结果表明经920℃、2h空冷处理的材料为细晶等轴组织,变... 测试了两种温度固溶后锻态Ti6.9Al3.6Zr2.7Sn0.7Mo0.6Nb0.21Si(BT18y)钛合金棒的室温拉伸性能。利用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该合金的室温拉伸塑性与显微组织的关系。结果表明经920℃、2h空冷处理的材料为细晶等轴组织,变形时晶粒间的协调性好,具有优良的室温拉伸性能,塑性尤其突出;经1020℃、2h空冷处理的材料为具有晶界α相的粗晶片层组织,在拉伸变形时,同时要求相邻晶粒之间、晶粒内部的相邻α片束团之间相互协调,增加了塑性变形的阻力,但残余β相使得材料保持了一定的塑性。多个视角观察表明α片束团表现出了方向性,与拉伸轴夹角较小的片束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与拉伸轴夹角较大的片束内的β相中间层是拉伸时裂纹的优先形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9Al-3.6Zr-2.7Sn=0.7Mo-0.6Nb-0.21Si钛合金 热处理 显微组织 室温拉伸塑性
下载PDF
InSAR数据约束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颜丙囤 季灵运 +3 位作者 蒋锋云 殷海涛 陈其峰 连凯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0-457,共8页
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道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青海门源2022年1月8日M_(S)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其震源参数,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道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青海门源2022年1月8日M_(S)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其震源参数,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沿NWW-SEE方向分布;断裂带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分别为61 cm和62 cm,断裂带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地表形变量分别为43 cm和56 cm。InSAR同震形变场断裂尺度模型断层长30 km,宽18 km,最大滑移量3.5 m;断层滑动分布模型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地震。结合冷龙岭断裂的运动特征和几何特征,初步确定此次M_(S)6.9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形变 Sentinel-1A INSAR 震源机制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深部构造背景浅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琼 肖卓 +2 位作者 武粤 李抒予 高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境内的托莱山—冷龙岭断裂附近发生了门源MS6.9地震。结合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等资料探讨了门源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门源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地壳结构变化的密切关联。结果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地壳厚... 2022年1月8日青海境内的托莱山—冷龙岭断裂附近发生了门源MS6.9地震。结合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等资料探讨了门源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门源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地壳结构变化的密切关联。结果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地壳厚度和vP/vS值都出现快速空间变化的区域;大约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震源位于P波速度从浅到深由高速变低速的垂向过渡区,同时也是S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布呈现明显横向变化的过渡区域,震源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冷龙岭断裂两侧相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变化比较明显。1月12日的MS5.2余震震中紧邻2016年MS6.4地震震中,揭示出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及其余震活动导致了冷龙岭断裂比较充分的破裂,两次门源地震主震之间及邻区短时间内难以积累更大能量,因而短时间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持续向北扩展所导致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是该地区强震频发的主要构造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震源深度 速度结构 泊松比 地壳厚度 各向异性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发震构造及甘肃灾区震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栋 张成军 +1 位作者 严武建 康林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7,共8页
通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发震构造、房屋和重大生命线工程震害、地震地表破裂带等震害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介绍了此次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地震烈度分布特点、房屋破坏特征及机理、生命线工程破坏特征... 通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发震构造、房屋和重大生命线工程震害、地震地表破裂带等震害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介绍了此次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地震烈度分布特点、房屋破坏特征及机理、生命线工程破坏特征及地表破裂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门源6.9级地震震中位置位于冷龙岭断裂带的西段,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其与震源机制解得到的结果相一致,均为走滑型破裂类型;地震最大烈度Ⅸ度,烈度Ⅵ度(含)以上面积约23417 km^(2),等震线长轴呈NWW走向,长轴200 km,短轴153 km;整体上房屋破坏较轻,甘肃境内主要属Ⅶ和Ⅵ度区影响范围,极少部分为Ⅷ度区影响范围;此次地震中滑坡灾害和生命线工程震害较少,主要在Ⅸ和Ⅷ度区造成部分路面裂缝,最为严重的则为兰新高铁浩门至军马场区间祁连山一号隧道群线路桥梁严重受损,隧道震害主要集中在断层影响范围内,其中隧道受破坏严重段约350m,占隧道全长的5.33%,受破坏较严重段分别位于严重段大里程侧402m和小里程侧646m范围内,占隧道全长的15.96%,其余段落震害总体轻微;地震造成地表破裂带约22 km,地震造成的地表与冰面张裂隙和挤压鼓包随处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房屋破坏 生命线工程破坏 地表破裂带
下载PDF
门源MS6.9地震中大梁隧道地震动响应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妍 王谦 +1 位作者 钟秀梅 邓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5-1323,1332,共10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造成震中附近的兰新高铁大梁隧道受损,导致高铁长时停运。文章通过建立二维平面应变模型,加载双向门源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了大梁隧道的地震动响应结果,并对模型在震后的受力变形及震害特...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造成震中附近的兰新高铁大梁隧道受损,导致高铁长时停运。文章通过建立二维平面应变模型,加载双向门源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了大梁隧道的地震动响应结果,并对模型在震后的受力变形及震害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源波双向加载下,大梁隧道的地震动响应受水平地震荷载影响很大;沿着y轴正向,隧道的截面形状对纵向位移和加速度的地震动响应有加强作用;拱顶处地震动响应最大,其竖向及横向地震动响应加速度分别为5.206 4 m/s2、4.534 8 m/s2,竖向及横向位移分别为7.070 9 cm、0.641 5 cm;拱底处地震动响应最小,其竖向及横向地震动响应加速度分别为3.287 6 m/s2、4.511 2 m/s2,竖向及横向位移分别为4.851 6 cm、0.625 2 cm;拱肩、拱脚处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拱顶、拱底、拱肩及拱脚处内力的受力形式发生变化,但是衬砌应力和内力的极值均发生在拱腰及拱脚处,说明拱腰及拱脚处为震害严重区,震后修复时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大梁隧道 数值模拟 地震动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