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代史学书写中的民族认同——以吕思勉《中国通史》为例
1
作者 徐海波 《镇江高专学报》 2020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追溯中华民族的起源,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回顾民族融合,讴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赞扬民族危亡之际杰出历史人物的突出表现,展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国通史》是振奋民族自信,强化民族认同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吕思勉 《中国通史》
下载PDF
论吕思勉、杨宽师生古史研究的异同
2
作者 贾鹏涛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88-95,共8页
吕思勉、杨宽师生二人的古史研究有同有异。相同之处表现在:对古史辨派的古史造伪说持否定态度,肯定所谓伪书《山海经》《墨子》《尉缭子》《六韬》的史料价值。不同之处表现在:在研究方法上,吕思勉认为地下出土的实物未必有书籍可靠,... 吕思勉、杨宽师生二人的古史研究有同有异。相同之处表现在:对古史辨派的古史造伪说持否定态度,肯定所谓伪书《山海经》《墨子》《尉缭子》《六韬》的史料价值。不同之处表现在:在研究方法上,吕思勉认为地下出土的实物未必有书籍可靠,不注重使用地下考古资料;杨宽则认为应将纸上材料和考古材料结合起来。在古书的辨伪上,吕思勉认为《穆天子传》为伪书,杨宽则认为有史料价值;吕思勉认为《逸周书》是价值很高的史料,杨宽则认为是假托的故事。在古史研究目的上,吕思勉侧重于微观方面的考证,所得结论稳重平实;杨宽则侧重于宏观方面的贯通,在考证的基础上,尝试得出规律,所得结论较“粗”。而正是与吕思勉古史研究的不同,使得杨宽凭借一部《中国上古史导论》,在中国史学史上获得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杨宽 古史辨 二重证据法 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