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B1~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燕 王銮虹 +1 位作者 朱安娜 黄萍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98-602,共5页
目的:探索FIGO分期ⅠB1~ⅡB期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在各个解剖分区的分布特点及不同类型淋巴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FIGOⅠB1~ⅡB期宫颈癌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各分区的分布频度及与各... 目的:探索FIGO分期ⅠB1~ⅡB期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在各个解剖分区的分布特点及不同类型淋巴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FIGOⅠB1~ⅡB期宫颈癌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各分区的分布频度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淋巴结转移部位、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总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6.9%(89/331),转移淋巴结242枚,67.8%(164/242)分布于宫旁/闭孔区。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相关(r为0.242和0.403,P均=0.000)。331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5-yOS)为87.0%,低位转移组5-yOS(76.1%)略优于高位转移组(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单个淋巴结转移组5-yOS(80.4%)略优于多个淋巴结转移组(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为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P值分别为0.007、0.000、0.001)。结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有关;宫旁/闭孔区淋巴结最易受累;淋巴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因素;高位、多个淋巴结转移是否是预后的不利因素,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盆腔 空间分布 髂总 腹股沟深淋巴结
下载PDF
双源CT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应伟荣 陈松宽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27期104-108,共5页
目的 分析双源CT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35例淋巴瘤患者和33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集双能量CT图像,进行处理后得到两组患者动静脉期的碘图、能量... 目的 分析双源CT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35例淋巴瘤患者和33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集双能量CT图像,进行处理后得到两组患者动静脉期的碘图、能量衰减曲线等,测量两组淋巴结在碘图的碘浓度、碘覆盖值、病变同层大血管碘浓度等,测量两组患者平扫、混合及单能谱图像上病变淋巴结的CT结果。分析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淋巴瘤组患者CTP、CTAE、CTVECT值水平均显著高于转移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瘤组碘分布图相关能量参数CTA、CTV、ICAP、ICVP、NICVP显著高于转移瘤,NICAP显著低于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单能量keV下淋巴瘤和转移瘤淋巴结CT值比较,淋巴瘤CT值显著高于转移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结不同单能量keV下病变淋巴结CT值变化趋势不同。结论 双源CT扫描与普通扫描不同,能够提供淋巴结形态学变化以及功能代谢状态,为淋巴瘤及淋巴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双能量扫描 淋巴瘤 淋巴转移瘤 碘分布图
下载PDF
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形态学观察及其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赵英玲 刘慧冬 +3 位作者 李玉兰 何婷婷 刘岩 赵玲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6-438,共3页
目的:观察人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探讨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方法:将临床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按癌组织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取材,采用LYVE-1免疫组化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法,对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和癌组织进行了形... 目的:观察人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探讨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方法:将临床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按癌组织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取材,采用LYVE-1免疫组化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法,对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和癌组织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癌细胞已突破基底膜并向间质浸润。宫颈正常区粘膜层缺少淋巴管,癌周组织有较多的淋巴管,并可见淋巴管扩张,管壁模糊破损。统计癌周边区微淋巴管的面密度(0.25±0.06)、数密度(7.97±1.88)的结果表明均高于正常区(0.13±0.04)和(3.50±0.52()P<0.01)。结论: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变,为癌细胞进入淋巴管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管 形态 分布
下载PDF
喉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莹 刘跃光 +2 位作者 李文媛 冯克俭 李明秋 《解剖学研究》 CAS 2007年第5期364-366,373,共4页
目的观察喉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喉癌淋巴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5′-Nase-ALP)、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喉癌组织中心区未见淋巴管,癌周边区和正... 目的观察喉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喉癌淋巴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5′-Nase-ALP)、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喉癌组织中心区未见淋巴管,癌周边区和正常区组织内存在毛细淋巴管,与正常区比较,周边区组织内淋巴管数量增多,管腔扩大,形态不规则。淋巴管内皮细胞连接开放增多,并可见部分内皮细胞破裂溶解,管壁不完整,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变性,细胞器发生明显改变。正常区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喉癌淋巴管的分布及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喉肿瘤细胞经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因而为进一步探讨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以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淋巴管 微细分布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乳糜微粒流对黄芩苷纳米乳动物体内组织分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仇静文 郑转弟 +1 位作者 钟华 吴鸿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86-91,共6页
目的探究乳糜微粒流对黄芩苷纳米乳大鼠体内淋巴组织的分布,初步阐明黄芩苷纳米乳具有淋巴靶向性的机制。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黄芩苷浓度;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黄芩苷纳米乳和黄芩苷混悬液,剂量为144.0 mg/kg;建立大鼠乳... 目的探究乳糜微粒流对黄芩苷纳米乳大鼠体内淋巴组织的分布,初步阐明黄芩苷纳米乳具有淋巴靶向性的机制。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黄芩苷浓度;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黄芩苷纳米乳和黄芩苷混悬液,剂量为144.0 mg/kg;建立大鼠乳糜微粒流阻断模型,考察乳糜微粒介导的跨膜转运对黄芩苷纳米乳在淋巴组织器官分布的影响。结果与未阻断组相比,大鼠体内乳糜微粒流的阻断,可影响黄芩苷纳米乳组大鼠体内脾、胸腺和淋巴结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药峰浓度等参数,但未对黄芩苷混悬剂组大鼠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结论黄芩苷纳米乳刺激乳糜微粒的分泌,增加药物经淋巴途径的转运量,药物富集于淋巴器官,可能是黄芩苷纳米乳靶向淋巴器官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纳米乳 淋巴转运 体内分布 乳糜微粒流
下载PDF
家兔喉淋巴管的微细分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莹 冯克俭 +2 位作者 刘跃光 祖国美 王翠菊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家兔喉淋巴管的微细分布。方法:采用间接注射法,透明铺片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结果:喉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喉壁除韧带和软骨层外,其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可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各层检出率不同,其中肌层和外膜淋巴管... 目的:研究家兔喉淋巴管的微细分布。方法:采用间接注射法,透明铺片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结果:喉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喉壁除韧带和软骨层外,其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可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各层检出率不同,其中肌层和外膜淋巴管检出率较少。在声襞的复层鳞状上皮、任克氏间隙、声韧带与声肌之间、声肌中可见淋巴管,声韧带中没有淋巴管分布。喉各分区淋巴管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以会厌喉面分布密度最高,声襞淋巴管的分布密度最低。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的淋巴管在前联合和喉后壁相互吻合,除声襞两游离缘的淋巴管间无吻合外,喉各区淋巴管均可越过中线与对侧吻合。结论:喉壁除韧带和软骨层外,其余各层均存在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喉各分区淋巴管分布不同,但彼此间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微细分布
下载PDF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马传响 潘伟人 +1 位作者 刘志安 曾凡强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2年第1期42-44,共3页
人体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其被发现晚于动静脉系统。淋巴管最初是在哺乳动物的肠系膜中被观察到。之后,随着水银直接注射技术的引入,人体四肢的淋巴管得以发现。随着间接注射法的应用以及临床观察,丰富了淋巴系统在解剖学领域的... 人体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其被发现晚于动静脉系统。淋巴管最初是在哺乳动物的肠系膜中被观察到。之后,随着水银直接注射技术的引入,人体四肢的淋巴管得以发现。随着间接注射法的应用以及临床观察,丰富了淋巴系统在解剖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相关内容在此后的科研和临床中被大量引用。然而,目前的淋巴系统知识还无法解释一些意外的临床发现。虽然下肢浅表淋巴分布的知识在过去十年中有所更新,但足深淋巴管的分布直到最近才被确认。本文对足部淋巴管的解剖详情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分布 足部 解剖
下载PDF
直肠癌组织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与癌转移的关系
8
作者 金红永 刘岩 +3 位作者 李玉兰 吕岩红 杨慧科 赵英玲 《黑龙江医学》 2007年第2期86-87,共2页
目的观察直肠癌组织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管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法,观察了人直肠癌组织中淋巴管的形态学分布。结果半薄切片上见癌周边区有形状不规则的淋巴管,管腔扩张,管壁有缺损。... 目的观察直肠癌组织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管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法,观察了人直肠癌组织中淋巴管的形态学分布。结果半薄切片上见癌周边区有形状不规则的淋巴管,管腔扩张,管壁有缺损。癌周边区淋巴管数量增加,与正常区比较淋巴管的检出率经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癌周边区淋巴管的形态和数量变化,为癌细胞淋巴管转移提供了解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淋巴管 分布 转移
下载PDF
小鼠胃癌组织及淋巴管的光镜观察
9
作者 徐贞刚 李玉兰 +3 位作者 郑海洪 刘艳翠 杨慧科 刘岩 《解剖学研究》 CAS 2008年第5期372-374,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胃癌组织及淋巴管的形态特征,为探讨胃癌淋巴道转移的特点和机制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苯并荜灌胃构建小鼠胃癌模型,24周摘取肿瘤,HE染色和LYVE-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癌组织及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实验组24周时肿瘤发生... 目的观察小鼠胃癌组织及淋巴管的形态特征,为探讨胃癌淋巴道转移的特点和机制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苯并荜灌胃构建小鼠胃癌模型,24周摘取肿瘤,HE染色和LYVE-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癌组织及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实验组24周时肿瘤发生率较高,癌肿直径不等,表面凸凹不平、质硬,成浸润性生长。光镜下以鳞癌多见,其次腺癌,癌细胞由黏膜层浸润至粘膜下层或肌层,少数到浆膜层。在癌周边区可见染成棕黄色扩张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部分管壁被破坏,其内可见癌细胞和炎性细胞。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数量和管径均大于正常区。结论苯并荜灌胃诱发昆明小鼠胃癌为鳞癌或腺癌。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数量和管径均大于正常区,为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胃癌模型 淋巴管 形态分布 苯并荜
下载PDF
肾上腺器官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
10
作者 李玉兰 谢遵江 +2 位作者 海立斯 徐士杰 董运厚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2年第5期338-339,407,共3页
本文对10只家兔以光镜和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家兔的肾上腺器官内淋巴管的徽细分布。证明淋巴管仅存在于被膜、被膜下以及髓质的中央静脉及其大属支周围的结缔组织内,在皮质和髓质的实质内不存在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而仅有丰富的血管。
关键词 肾上腺 淋巴管 微细分布
下载PDF
cNO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清扫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亚辉 闫国林 +1 位作者 朱洪波 陈兆永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2期95-98,F0003,共5页
目的 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性清扫的意义及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2月在连云港市东方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的277例cN0期甲状腺微... 目的 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性清扫的意义及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2月在连云港市东方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的277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包膜浸润、单双侧肿瘤的关系。277例患者全部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送检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6.8%(102/277),在男性患者(P=0.023)、年龄〈45岁(P〈0.001)和肿瘤直径〉0.5 cm(P=0.019)中阳性率高;通过多变量分析可以表明男性患者(OR=2.63,P〈0.001)、年龄〈45岁(OR=2.25,P=0.016)、肿瘤直径〉0.5 cm(OR=2.13,P=0.009)均能独立作为CLN转移的危险因素。15例(5.4%)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43例(15.5%)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无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并发症患者。结论 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有助于准确进行肿瘤的分期分级以及危险度的评估,对患者术后治疗随访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对于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有包膜浸润的患者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淋巴转移 卡方分布 颈淋巴结清扫术
原文传递
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形态分布与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钢军 李玉兰 +3 位作者 吕岩红 徐贞刚 李晓冬 雷红韦 《黑龙江医学》 2007年第12期905-907,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胃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大鼠胃癌模型材料,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大鼠早期胃癌见到组织炎性渗出,淋巴细胞浸润和腺细胞异... 目的观察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胃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大鼠胃癌模型材料,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大鼠早期胃癌见到组织炎性渗出,淋巴细胞浸润和腺细胞异型性改变。除黏膜层外,在胃癌组织各层内均见到扩张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并见到部分闭合的淋巴管。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数量和管径均大于正常区。结论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与癌转移密切相关。淋巴管的增多为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胃癌 形态分布 大鼠
下载PDF
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及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国刚 吕岩红 +3 位作者 李玉兰 施一敏 赵玲辉 肖建兵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00-1002,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半薄、超薄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直肠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结果直肠壁内的毛细淋巴管见于黏膜固有层深部和肛梳...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半薄、超薄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直肠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结果直肠壁内的毛细淋巴管见于黏膜固有层深部和肛梳区真皮乳头层;在黏膜下层和肛梳区的网状层、皮下组织以及肌层和浆膜层内均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直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具有一般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特点,内皮细胞连接有重叠、嵌插和端端连接3种类型,处于开放状态约占21%;胞质内含有一般的细胞器,并含有大量的囊泡。结论齿状线以上直肠壁各层淋巴管的分布与其他部位消化管壁的相似;齿状线以下的淋巴管分布与皮肤的相似,提示在直肠内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主要通过内皮细胞的连接开放和囊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淋巴管 微细分布 超微结构 大鼠
下载PDF
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董国刚 李玉兰 +2 位作者 吕岩红 马晶 尚宏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1,F003,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用半薄、超薄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淋巴管的微细分布。结果 大鼠直肠壁的黏膜固有层深部可见毛细淋巴管,黏膜下层、... 目的 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用半薄、超薄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淋巴管的微细分布。结果 大鼠直肠壁的黏膜固有层深部可见毛细淋巴管,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均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结论 直肠壁各层内均有毛细淋巴管,除黏膜层外,还存有淋巴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淋巴管 微细分布和形态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