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影像组学方法术前预测结直肠癌淋巴血管侵犯 被引量:31
1
作者 梁翠珊 黄燕琪 +3 位作者 何兰 黄晓媚 程梓轩 刘再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1-196,201,共7页
目的淋巴血管侵犯(LVI)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治疗前评价淋巴血管状态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拟基于影像组学方法术前预测结直肠癌LVI。资料与方法从回顾性收集的结直肠癌术前CT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评估影... 目的淋巴血管侵犯(LVI)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治疗前评价淋巴血管状态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拟基于影像组学方法术前预测结直肠癌LVI。资料与方法从回顾性收集的结直肠癌术前CT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评估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效能,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内部验证。联合具有独立预测效能的临床因素与影像组学标签,建立联合预测因子,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由5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成的影像组学标签与LVI状态有关(P<0.0001)。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显示了较好的辨别能力[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19,95%CI 0.715~0.723]及分类能力(敏感度为0.726,特异度为0.628),内部验证(C-index为0.720)。包含影像组学标签及癌胚抗原的联合预测因子进一步提高了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能力(C-index为0.751,敏感度为0.788,特异度为0.667)。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可于术前个体化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LVI状态。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后的联合预测因子进一步提高了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 血管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预测 影像组学
下载PDF
高危胸腺瘤与胸腺癌的CT征象鉴别 被引量:11
2
作者 廖俊杰 李胜开 +1 位作者 蓝博文 代海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CT对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的CT表现,对其CT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37例中,高危胸腺瘤45例,胸腺癌92例。胸腺癌出现肿瘤... 目的探讨CT对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的CT表现,对其CT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37例中,高危胸腺瘤45例,胸腺癌92例。胸腺癌出现肿瘤形态不规则,不均匀强化、坏死或囊变、纵隔侵犯、血管侵犯、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和胸外器官转移的比例均高于高危胸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胸腺癌和高危胸腺瘤在肿瘤大小、部位、钙化、强化程度、胸膜转移、肺转移和胸腔积液等征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和心包积液是鉴别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的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该Logistic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 0.826~0.975)。结论CT对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具有重要的鉴别价值。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和心包积液是诊断胸腺癌的重要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胸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淋巴结 肿瘤侵润 血管 心包积液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酶组织化学法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赵玲辉 王云祥 +3 位作者 王全新 李玉兰 徐玉东 海力斯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7-100,T017,共5页
本文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Pase)双重染色法观察了家兔、豚鼠和大鼠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在光镜下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显示5′-Nase反应强阳性,而毛细血管和血管则显示AlPase反应强阳性。表明3种动物的胃壁各层内... 本文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Pase)双重染色法观察了家兔、豚鼠和大鼠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在光镜下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显示5′-Nase反应强阳性,而毛细血管和血管则显示AlPase反应强阳性。表明3种动物的胃壁各层内均有毛细淋巴管分布,而淋巴管只存在于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粘膜层的毛细淋巴管主要分布在固有膜的深层,有时见于粘膜肌内,但在上皮层及上皮层下均未发现毛细淋巴管。粘膜下层中的毛细淋巴管较多位于靠近粘膜层一侧,而淋巴管则多靠近肌层一侧。在肌层内,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不仅存在于不同走行的3层肌间,而且存在于每层内的肌纤维束之间。在浆膜层有较大的淋巴管。本研究同时做了光镜半薄切片和电镜观察,证实了上述的淋巴管分布。3种动物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未见到种属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核苷酸酶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经淋巴管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欧阳飞 张彤 徐薇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3期38-42,共5页
颈部淋巴结转移在甲状腺癌患者中非常常见,其决定肿瘤的分期和手术策略。因此,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术前准确识别至关重要。常规超声因其诊断性能不高导致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经静脉超声造影检查可提供淋巴结的血流灌注信息,为判断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在甲状腺癌患者中非常常见,其决定肿瘤的分期和手术策略。因此,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术前准确识别至关重要。常规超声因其诊断性能不高导致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经静脉超声造影检查可提供淋巴结的血流灌注信息,为判断淋巴结转移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但对于淋巴结中具有相同血供模式的转移灶鉴别存在困难。经淋巴管超声造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超声显像技术,模拟正常淋巴液回流途径进行造影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和组织分辨率,可清晰显示造影剂在淋巴管和淋巴结内的分布情况,为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成功定位与定性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逐步应用于临床。经淋巴管超声造影可以在术前准确定位和识别颈部转移淋巴结,有助于防止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保护局部淋巴系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中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淋巴结 淋巴管 超声造影
下载PDF
躯干部浅淋巴管的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邵旭建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2-75,共4页
作者选用50具新生儿尸体,采用普蓝氯仿溶液进行皮内间接注射。观察了人体躯干部的胸、腹、背及腰区浅淋巴管的配布情况及淋巴流向。
关键词 淋巴管 躯干
下载PDF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TP表达和淋巴管计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江生 杨竹林 彭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2269-2271,2276,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病变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TP)表达水平和微淋巴管计数,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45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小叶增生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TP和淋巴管染色方法均为SP免疫组化法。结果乳腺癌... 目的研究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病变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TP)表达水平和微淋巴管计数,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45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小叶增生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TP和淋巴管染色方法均为SP免疫组化法。结果乳腺癌组织中TP表达阳性率和D2-40标记淋巴管计数明显高于乳腺小叶增生(P<0.05或P<0.01);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学分级Ⅰ级和无淋巴结转移病例TP表达阳性率及淋巴管计数均明显低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Ⅱ级或Ⅲ级及淋巴结转移病例(P<0.05或P<0.01);TP阳性表达乳腺癌淋巴管计数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结论TP和淋巴管计数均为反映乳腺癌进展、生物学行为、转移状态及预后的重要标记物,乳腺癌组织中分泌的TP可能促进淋巴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乳腺肿瘤 胸苷磷酸化酶 D2—40 淋巴管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癌组织内淋巴管形态学及其与癌转移的关系
7
作者 李志伟 梁志鹏 +2 位作者 高焱明 廖新波 张卓军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08-909,共2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及其与癌转移的关系。方法研究32例人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在胃癌组织内以条索状毛细淋巴管为多,而在癌旁组织内则以开放的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为主;图像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及其与癌转移的关系。方法研究32例人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在胃癌组织内以条索状毛细淋巴管为多,而在癌旁组织内则以开放的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为主;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转移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腔面积、周径和管径有显著差异(P<0.05);未转移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淋巴管毛细淋巴管腔面积、周径和管径也有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癌旁组织内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最大腔面积、周径和管径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旁组织间质水肿导致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扩张,有助于癌细胞的转移,癌细胞转移是通过浸润癌周围成熟的毛细淋巴管转移到淋巴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病理学 淋巴管 肿瘤转移
下载PDF
肺器官内淋巴管的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吕来清 于庆涛 +3 位作者 李梦英 田国忠 张建国 王庆林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14-15,共2页
本实验采用墨汁硝酸银水溶液局部动脉灌注方法,对20例胎儿肺器官内淋巴管的分布进行观察,所见结果表明:肺内的淋巴管分为浅深两组,浅组分布于肺表面的脏层胸膜下,深组分布于肺实质内的大血管和支气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内,在肺泡表面及呼吸... 本实验采用墨汁硝酸银水溶液局部动脉灌注方法,对20例胎儿肺器官内淋巴管的分布进行观察,所见结果表明:肺内的淋巴管分为浅深两组,浅组分布于肺表面的脏层胸膜下,深组分布于肺实质内的大血管和支气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内,在肺泡表面及呼吸支气管周围无淋巴管或毛细淋巴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胎儿
下载PDF
大肠癌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阎晓初 牟江红 柳凤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55-2258,共4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抗淋巴管特异抗体podop la-n 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分析。结果大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抗淋巴管特异抗体podop la-n 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分析。结果大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癌组织总平均MLD值与正常大肠MLD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边缘MLD均值较正常大肠组织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而肿瘤中心区MLD均值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1),肿瘤浅表区MLD均值与正常组织差异不显著(P>0.05)。伴淋巴管受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组大肠癌,其边缘区MLD较无淋巴管受累、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组均显著增高(P<0.01)。大肠癌边缘区高MLD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MLD组(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大肠癌边缘区MLD测定对判断其转移可能具有意义,且大肠癌周MLD检测对大肠癌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淋巴管 转移 预后
下载PDF
耳廓及颊部的浅淋巴管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旭建 毕旭顺 梁建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99-100,127-128,共2页
本文研究了30具新生儿尸体的耳廓及颊部的淋巴管。方法采用普蓝氯仿溶液进行皮内间接注射。观察了该区淋巴管的配布情况及淋巴的流向。
关键词 耳廓 颊部 淋巴管
下载PDF
膀胱的淋巴流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申立山 杨春林 +1 位作者 贺业春 海力斯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80-483,共4页
在65具童尸上,用30%普鲁士兰氯仿溶液进行器官内注射,观察了膀胱各区域的淋巴流向.来自膀胱前壁的淋巴管行向外上方,直接或经膀胱外侧淋巴结及膀胱前淋巴结后间接注入髂外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总淋巴结及闭孔淋巴结.来自膀胱后壁的淋... 在65具童尸上,用30%普鲁士兰氯仿溶液进行器官内注射,观察了膀胱各区域的淋巴流向.来自膀胱前壁的淋巴管行向外上方,直接或经膀胱外侧淋巴结及膀胱前淋巴结后间接注入髂外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总淋巴结及闭孔淋巴结.来自膀胱后壁的淋巴管行向后上方,直接或经膀胱外侧淋巴结后间接注入髂外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总淋巴结、骶淋巴结及主动脉下淋巴结.膀胱底及膀胱颈的淋巴管在输尿管末端周围行向外上方,注入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骶淋巴结和闭孔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淋巴管 淋巴结 淋巴流向
下载PDF
头皮的淋巴管 被引量:1
12
作者 邰旭建 曹献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2期80-84,124,共6页
本文研究了53侧新鲜尸体头皮的淋巴管。采用普蓝氯仿溶液在头皮正中线两侧2cm处设点注射,而后解剖观察。本文主要观察了头皮淋巴管及有关淋巴结的配布情况;探讨了头皮淋巴回流的完整路径;观察到额、枕部有集合淋巴管左右交通。
关键词 头皮 淋巴管
下载PDF
狗肾淋巴流向的解剖学观察
13
作者 杨书善 张红旗 +2 位作者 文小军 马会强 于连发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1期7-9,共3页
研究目的观察狗肾的淋巴流向。研究背景狗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但有关狗肾淋巴流向的资料甚为贫乏,且淋巴管和淋巴结的命名较为混乱,因此我们进行了本研究。处理方法 33只狗击头致死,用30%普鲁士兰氯仿溶液在肾被膜下和实质内进行... 研究目的观察狗肾的淋巴流向。研究背景狗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但有关狗肾淋巴流向的资料甚为贫乏,且淋巴管和淋巴结的命名较为混乱,因此我们进行了本研究。处理方法 33只狗击头致死,用30%普鲁士兰氯仿溶液在肾被膜下和实质内进行间接注射,显示淋巴管与淋巴结,10%福尔马林固定后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肾外淋巴管分三组;一、二组始于肾的头端和尾端,分别注入腹主动脉侧头淋巴结、后腔静脉背头淋巴结、腹主动脉侧尾淋巴结和后腔静脉腹结。起于肾门行于蒂内的为第三组,注入腹主动脉侧中淋巴结与后腔静脉背淋巴结。结论本研究阐明了狗肾的淋巴回流,为肾移植时淋巴回路的重建等实验研究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淋巴结 解剖学
下载PDF
卵巢器官内淋巴管的观察
14
作者 吕来清 于庆涛 +1 位作者 王伟宏 李梦英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3-4,共2页
本实验采用墨汁硝酸银水溶液局部动脉灌注方法,对40例卵巢(家兔20例,大白鼠,20例)器官内淋巴管的分布进行观察,所见结果表明:在皮质和髓质的结缔组织内存在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在皮质成熟卵泡膜外层及黄体内也存在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
关键词 淋巴管 卵巢 家兔
下载PDF
心器官内淋巴管的观察
15
作者 吕来清 田国忠 +4 位作者 张建国 王庆林 初国良 李梦英 于庆涛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5期8-9,共2页
本实验采用墨汁硝酸银水溶液局部动脉灌注方法,对20例(新生儿10例,胎儿10例)心器官内淋巴管的分布进行观察。所见结果表明:在心外膜下、肌层和心内膜下均存在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心外膜下的淋巴管较丰富,心肌层和心内膜下的淋巴管较少。
关键词 淋巴管 心脏 胎儿 新生儿
下载PDF
颈部浅淋巴管的观察
16
作者 邵旭建 曹献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4期211-213,247,共4页
本文应用35具新鲜尸体对颈部的浅淋巴系进行了有关研究。方法采用普蓝氯仿溶液进行皮内间接注射,而后解剖观察。本文探讨了颈部浅淋巴回流的路经,观察了颈部浅淋巴管及有关淋巴结的配布情况。
关键词 颈部 淋巴管
下载PDF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儿童川崎病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7
作者 何岚 刘芳 +3 位作者 黄国英 吴琳 储晨 陆颖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儿童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139例川崎病合并CAL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15例,女24例,年龄(48±42)月龄,经超声心动图检查...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儿童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139例川崎病合并CAL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15例,女24例,年龄(48±42)月龄,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为CAL临床严重程度分级Ⅲ级及以上,经家长签署同意书后在全身麻醉下进行CAG检查,分析CAG的安全性、图像获取的满意度及并发症、CAL的分布情况,根据CAG检查结果给予不同治疗及随访方案。结果共139例川崎病患儿行CAG,其中17例患儿行重复造影。共有309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平均每例患儿有2.22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CAG后139例患儿的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分别为:Ⅲ级33例,Ⅳ级56例,Ⅴa级33例,Ⅴb级17例。其中10例(7.2%)患儿仅做主动脉根部造影,其余129例(92.8%)患儿行选择性左右CAG。27例(19.4%)患儿冠状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23例(16.5%)患儿有冠状动脉狭窄;4例(2.9%)患儿右冠状动脉阻塞后再通。所有患儿均获得满意图像,无并发症发生。Ⅴb级患儿中8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例患儿由于严重心力衰竭手术中死亡,其余7例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8~108个月恢复良好。结论在川崎病CAL患儿中进行CAG安全,可获取满意图像;根据CAG进行CAL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并给予相应手术治疗方案,中长期随访可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血管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N端脑钠肽前体在早期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32
18
作者 卢慧玲 刘亚萍 胡秀芬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CAL)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探讨血NT-proBNP早期预测CAL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 目的 观察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CAL)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探讨血NT-proBNP早期预测CAL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的急性期KD患儿106例为研究对象,男64例,女42例,年龄2个月~8岁4个月.其中典型川崎病(TKD)患儿48例,不典型川崎病(IKD)患儿58例.根据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瓣环比值分为KD-CAL组(33例)及KD-无CAL(nCAL)组(73例).选取同期住院的感染发热患儿4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7个月~7岁11个月.应用酶联荧光分析(ELFA)技术测定患儿入院当天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检测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蛋白及血钠水平.比较川崎病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并对NT-proBNP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获得预测CAL的最佳临界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NT-proBNP与其他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TKD组血浆NT-proBNP水平为(1 037&#177;271)ng/L,IKD组为(1 325&#177;264) ng/L,对照组为(125 &#177;22) ng/L,TKD及IKD组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0、3.590,P均<0.05).KD-CAL组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为(2 775&#177;842) ng/L,KD-nCAL组为(830&#177;145) ng/L.KD-nCAL组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0,P=0.007).KD-CAL组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KD-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0,P=0.005).KD-nCAL组患儿急性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CRP、ES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白蛋白及血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KD患儿血NT-proBNP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均成正相关(r=0.239,P=0.025;r=0.359,P=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血管 预测
原文传递
基于严重程度临床分级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和管理评价 被引量:28
19
作者 刘芳 赵璐 +4 位作者 吴琳 梁雪村 储晨 何岚 黄国英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90-695,共6页
目的 评估基于“严重程度临床分级”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方案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7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52例,男44例,女8例,患儿中位年龄41(26,83)个月.病... 目的 评估基于“严重程度临床分级”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方案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7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52例,男44例,女8例,患儿中位年龄41(26,83)个月.病程2个月以上,超声心动图初步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Ⅳ级及以上,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依据“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冠状动脉造影确定诊断为Ⅳ级以上患儿给予华法林及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Ⅴb级患儿详细评估后决定是否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并依据建议进行规范随访,分析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以及随访终期的结局.结果 (1)52例患儿均获得理想冠状动脉造影图像.45例(86%)为巨大冠状动脉瘤或多发性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内血栓发生率为22%(10/45).52例患儿共有138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以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为最多见,分别为47支(34%)和48支(35%).(2)52例患儿经冠状动脉造影后仍为Ⅳ级及以上49例,3例改为Ⅲ级.最终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为:Ⅲ级3例,Ⅳ级31例,Ⅴa级9例,Ⅴb级9例.(3)38例正规服用阿司匹林及华法林治疗患儿,2例INR严重升高出现膝关节和胃部出血,均治愈,INR为1.5 ~2.5的患儿未出现出血.(4) 52例患儿随访时间6个月~8年,1例患儿再次造影证实有血栓形成,但未引起狭窄;4例患儿由Ⅳ级恢复为Ⅲ级或Ⅱ级;其余均未显示新的血栓形成或狭窄.(5)9例Ⅴb级患儿中5例行CABG,年龄最小的22个月的患儿术中死亡.另4例术后恢复顺利,术后随访8~ 90个月,1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仅32.8%患儿,术后8个月LVEF为35% ~44%;余3例均正常.另4例Ⅴb级患儿2例因严重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活性丧失无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血管 疾病管理
原文传递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难点和技巧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勇 吴德庆 王俊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8期768-771,共4页
随着右半结肠癌发病率的升高,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虽然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同,但也部分增加了手术操作的难度。笔者通过本文分享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经验,包括如何正确进入Toldt间隙、回结肠血... 随着右半结肠癌发病率的升高,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虽然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同,但也部分增加了手术操作的难度。笔者通过本文分享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经验,包括如何正确进入Toldt间隙、回结肠血管和中结肠血管的处理以及 D3淋巴结清扫所遇到的问题,探讨手术中的几个难点及其处理技巧,望对初学者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切除术 腹腔镜 D3淋巴结清扫根治术 结肠血管 Toldt间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