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色·戒》:设谜与解谜——从张爱玲小说《色·戒》到李安电影《色·戒》 被引量:2
1
作者 谢晓践 李平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64-67,共4页
《色.戒》是张爱玲晚年最精彩的创作小说,耗时整整25年,其间,经过数次修改。但小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而李安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却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小说设下了太多的谜团,是张爱玲从女性视角的曲折演绎,而电... 《色.戒》是张爱玲晚年最精彩的创作小说,耗时整整25年,其间,经过数次修改。但小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而李安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却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小说设下了太多的谜团,是张爱玲从女性视角的曲折演绎,而电影是李安从男性视角对小说的再次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小说 电影 女性视角 男性视角
下载PDF
女性的宿命与虐恋的选择——论张爱玲小说《色·戒》的主题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曦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6-59,共4页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一位对女性心理有着深刻洞察的作家,她在小说《色·戒》中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也体现了她的独到眼光,但也引起了研究者对《色·戒》主题的诸多理解。论文从虐恋的角度,分析《色·戒》的主题是...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一位对女性心理有着深刻洞察的作家,她在小说《色·戒》中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也体现了她的独到眼光,但也引起了研究者对《色·戒》主题的诸多理解。论文从虐恋的角度,分析《色·戒》的主题是女性因"爱"而受"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虐恋 《色·戒》
下载PDF
《色·戒》叙事中的隐性进程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春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3-17,共5页
张爱玲的叙事进程值得研究。《色·戒》显性进程围绕暗杀、被暗杀、死亡等情节展开,而造成王佳芝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则成为一种隐性进程。在情节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贯穿文本的另一种叙事动力,即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为主导的隐性叙... 张爱玲的叙事进程值得研究。《色·戒》显性进程围绕暗杀、被暗杀、死亡等情节展开,而造成王佳芝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则成为一种隐性进程。在情节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贯穿文本的另一种叙事动力,即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为主导的隐性叙事动力。这一明一暗的两种叙事运动并列前行,相互之间形成对照、对抗和互补的关系,从而产生强烈的叙事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色·戒》 隐性进程
下载PDF
革命和伦理双重压迫下的伥鬼——小说《色戒》再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莲洁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6-59,共4页
通过对小说《色戒》的解读指出,在战争和社会转型时期人性被扭曲。女性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人格,她们的躯体往往被异化为革命工具。反过来,用躯体进行革命的女性又往往遭到革命同志的鄙视和唾弃,革命和伦理因此构成了对女性的双重... 通过对小说《色戒》的解读指出,在战争和社会转型时期人性被扭曲。女性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人格,她们的躯体往往被异化为革命工具。反过来,用躯体进行革命的女性又往往遭到革命同志的鄙视和唾弃,革命和伦理因此构成了对女性的双重压迫。以易先生、邝裕民为代表的男性占有政治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双重优势,终于成了"虎"。而王佳芝承受了革命和伦理的双重压迫,她的心理和情感困惑不仅导致刺杀行动失败,也必然沦为"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人性 革命 伦理 伥鬼
下载PDF
论《色戒》与张爱玲晚年的隐痛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哈迎飞 叶文韵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7期86-91,共6页
《色戒》是研究张爱玲后期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文本,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动机及主题宗旨等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文章从隐痛书写的角度,对《色戒》的隐晦与隐痛进行深入分析,指出,《色戒》的隐晦与张爱玲后期的隐痛书... 《色戒》是研究张爱玲后期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文本,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动机及主题宗旨等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文章从隐痛书写的角度,对《色戒》的隐晦与隐痛进行深入分析,指出,《色戒》的隐晦与张爱玲后期的隐痛书写直接相关,李安的电影虽然让《色戒》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但也对文本造成了新的遮蔽。借助《小团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张爱玲晚年书写的精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色戒 隐痛书写
下载PDF
景观社会生态中的话语“突击”——电影《色·戒》症候论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彭松乔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9-84,共6页
电影《色.戒》构成了2007年华人文化圈独特的艺术症候,其中蕴涵着许多含混、悖逆、反常、疑难的内容。它是李安在全球化时代利用景观社会生态展开的一场话语"突击"。一方面,他用"显在的"身体政治话语、后冷战话语... 电影《色.戒》构成了2007年华人文化圈独特的艺术症候,其中蕴涵着许多含混、悖逆、反常、疑难的内容。它是李安在全球化时代利用景观社会生态展开的一场话语"突击"。一方面,他用"显在的"身体政治话语、后冷战话语、后殖民话语、欲望话语等表达了明晰的思想建构意向;另一方面,他又以"潜隐的"的"沉默"、"空白"与"沟壑"话语方式来规避和解构着某些不便言说的东西;其中彰显"人性"因素是他的话语"突击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景观社会生态 话语 症候
下载PDF
论《听听那冷雨》与《荷塘月色》的审美特质
7
作者 孙汝君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8-49,共2页
余光中与朱自清都是散文大家,但两个人的文化基因不同,因此《听听那冷雨》与《荷塘月色》呈现的审美特质迥然不同。由此,延伸出比较研究意义上的美学文风。
关键词 听与看 急与缓 冷与热 色与戒 审美特质
下载PDF
不一样的《色,戒》
8
作者 方明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60-63,79,共5页
《色,戒》是张爱玲人到中年的短篇杰作,既精简又精彩,引发的争议也最多。它是张爱玲的一次真实的袒露,包含了她对人性以及爱情本质的认知。有人说《色,戒》带有自传性质;有人说它的叙事特色和人物形象塑造接近电影,不过是张爱玲在艺术... 《色,戒》是张爱玲人到中年的短篇杰作,既精简又精彩,引发的争议也最多。它是张爱玲的一次真实的袒露,包含了她对人性以及爱情本质的认知。有人说《色,戒》带有自传性质;有人说它的叙事特色和人物形象塑造接近电影,不过是张爱玲在艺术上的一次新尝试。众说纷纭更增添了这部作品的神秘,是为不一样的《色,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隐喻与象征 纸上电影
下载PDF
欲望的美感与窘态——兼论先秦儒家思索与处理情欲问题的文化意义
9
作者 赵新 梁卫华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51-55,共5页
先秦儒家以"礼、色兼美"与"礼、色之争"的思想主题分别释读《周南.关雎》与《汉广》篇,证实了先秦儒家对情欲等问题极为关注并进行了独特的思考和处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欲望的美感与雅化、情欲的窒限与困... 先秦儒家以"礼、色兼美"与"礼、色之争"的思想主题分别释读《周南.关雎》与《汉广》篇,证实了先秦儒家对情欲等问题极为关注并进行了独特的思考和处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欲望的美感与雅化、情欲的窒限与困境等。这些思考也凸显了极为重要的文化意涵和现实意义。另外从"礼、色"关系的角度也可以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儒家诗学理论做多层面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礼、色兼美 礼、色之争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下载PDF
探析张爱玲小说中有意味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96-98,共3页
有意味的叙事时间设置一直是张爱玲小说叙事艺术的独特之处。这里从叙事学的角度,就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从时序、时距、频率三个方面对小说《色.戒》进行探讨,以求证叙事时间在叙事语篇中所产生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色·戒》 叙事时间 时序 时距 频率
下载PDF
《色·戒》小说和电影文本中女性意识的坚守与突*破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晶 石潇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75-78,共4页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李安 《色·戒》 文本 女性意识
下载PDF
电影《色戒》批判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建平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5-11,共7页
1.《色戒》究竟是一部什么影片?2.《色戒》究竟存在什么问题?3.《色戒》是否已经涉嫌违法?4.《色戒》公映有哪些负面影响?5.谁受益、谁受损、谁应承担责任、谁是始作俑者?6.《色戒》如果不禁,我们必须正视哪些问题?
关键词 电影 《色戒》 评析
下载PDF
《色·戒》的12分钟与女性话语的缺失 被引量:1
13
作者 岑清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62-64,共3页
影片《色.戒》在影坛大获成功的同时,其在大陆被删节的12分钟色情和暴力镜头更引发了受众极大的关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娱乐版面出现了大量讨论12分钟的文本。就该现象,从"性的话语"和"性别认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影片《色.戒》在影坛大获成功的同时,其在大陆被删节的12分钟色情和暴力镜头更引发了受众极大的关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娱乐版面出现了大量讨论12分钟的文本。就该现象,从"性的话语"和"性别认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在影片商业效应和12分钟被删片段传播效应的背后,是女性话语的缺失,女性的身体和身份都只是男性意义网中的一个符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性的话语 性别认同 符号
下载PDF
消费文化·影像·女性身体——以电影《色·戒》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2,160,共6页
电影《色.戒》在编剧、表演和摄制等方面精密雅致,几近完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动情的故事纠葛在很大程度上遮饰并合理化了关于女性身体被神话化、被过度展示、被色情化聚焦和遭受暴虐等问题。消费时代关于女性身体的诸多流行观念造成... 电影《色.戒》在编剧、表演和摄制等方面精密雅致,几近完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动情的故事纠葛在很大程度上遮饰并合理化了关于女性身体被神话化、被过度展示、被色情化聚焦和遭受暴虐等问题。消费时代关于女性身体的诸多流行观念造成了女性的身体焦虑和审美误区。关于女性身体的诸多矛盾言说和现实状态,使女性主义文化批评陷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语境和困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身体 《色·戒》 困境
下载PDF
从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看电影《色·戒》中女性主义
15
作者 闫慧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2期116-117,共2页
影片《色·戒》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以时代洪流为背景和底色,以身体政治学为焦点,由性到情的生发,叙述了不可能环境中之可能的一场旷世奇恋。表现了复杂、模糊、幽深、微妙的人性人情。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 影片《色·戒》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以时代洪流为背景和底色,以身体政治学为焦点,由性到情的生发,叙述了不可能环境中之可能的一场旷世奇恋。表现了复杂、模糊、幽深、微妙的人性人情。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也包含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拟从分析王佳芝这个艺术形象入手来探讨革命中女性命运的另一面,并从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角度解读该电影中的女权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女性主义 身体政治
下载PDF
论电影《色·戒》中王佳芝的悲剧命运
16
作者 张劲松 《嘉应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71-75,共5页
本文以电影《色·戒》的艺术形象王佳芝为分析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其命运可以得知:正是爱与恨的双向缺失和灵与肉的双重煎熬共同导致了生与死的残酷置换。王佳芝飞蛾扑灯式的灵肉冒险正是她爱的需要所致,因此她的悲剧命运具有... 本文以电影《色·戒》的艺术形象王佳芝为分析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其命运可以得知:正是爱与恨的双向缺失和灵与肉的双重煎熬共同导致了生与死的残酷置换。王佳芝飞蛾扑灯式的灵肉冒险正是她爱的需要所致,因此她的悲剧命运具有必然性。爱天生就与侵略、死亡密切相关,王佳芝不幸用生命为此写下了一个悲伤的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王佳芝 缺失
下载PDF
《色·戒》的叙述话语转换——比较张爱玲与李安的阐释模式
17
作者 马静 陈国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53-57,共5页
《色·戒》的故事原型来自旧上海的郑苹如刺杀丁默邨案。这个故事经张爱玲之手和李安的再创造,加上了作者的意图,成了不同的政治和性别的隐喻。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在爱情和政治中都处于被启蒙的位置,而在李安的镜头下这种地位却... 《色·戒》的故事原型来自旧上海的郑苹如刺杀丁默邨案。这个故事经张爱玲之手和李安的再创造,加上了作者的意图,成了不同的政治和性别的隐喻。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在爱情和政治中都处于被启蒙的位置,而在李安的镜头下这种地位却被悄然置换成男女间平等的互相启蒙,从而实现了将大政治转变为性别政治、将宏观叙事转变为通往人物内心微观叙事的策略。通过对这两种阐释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政治和性别等话语权力相互转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张爱玲 李安 性别政治
下载PDF
《色·戒》:从小说到电影
18
作者 莫先武 具景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0-15,共6页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主题 情节 艺术技巧
下载PDF
旧上海租界道路上的日常生活营造与文学风景
19
作者 耿波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31,共8页
旧中国西方势力在上海租界的商品倾销需要文化诱导,随租界道路修筑而在租界空间中被营造、撒播的日常生活文化是其主要内容。面对租界日常生活文化,近代上海作家群体产生了三种不同应对方式:以晚清遗老与"五四"新文学传统激... 旧中国西方势力在上海租界的商品倾销需要文化诱导,随租界道路修筑而在租界空间中被营造、撒播的日常生活文化是其主要内容。面对租界日常生活文化,近代上海作家群体产生了三种不同应对方式:以晚清遗老与"五四"新文学传统激进派为代表的一类人,逡巡于租界之外,不能融入也无法远离;以"新感觉派"为代表的一类人则身心放纵、乐在其中;以张爱玲、沈从文为代表的一类人,则将租界日常生活视作人生平常现实,看似被动地顺应租界文化,其实是从自身真切日常生活体验出发,在恶劣的时代气候中构筑起了自己的人性小天地。在旧上海租界文学中,比之"新感觉派"等作家群体,张爱玲、沈从文等对于租界的文学书写尤其能凸显租界日常生活文化的复杂与辩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文化 租界道路 《色·戒》
原文传递
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从《色·戒》和《第四十一》谈起
20
作者 王荣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2-54,共3页
张爱玲的《色·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 张爱玲的《色·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则是爱情至上。两人相同境遇的不同展示,显示了作家对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女性 《色·戒》 《第四十一》 爱情 命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