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ammalian fossil from the Dingqing Formation in the Lunpola Basin,northern Tibet,and its relevance to age and paleo-altimetry 被引量:37
1
作者 DENG Tao WANG ShiQi +3 位作者 XIE GuangPu LI Qiang HOU SuKuan SUN BoY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2期261-269,共9页
The distal extremity of a rhinocerotid humeru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Dingqing Formation at the Lunbori locality in Baingoin County,northern Tibet,is the first mammalian fossil found in Cenozoic deposits of the Lu... The distal extremity of a rhinocerotid humeru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Dingqing Formation at the Lunbori locality in Baingoin County,northern Tibet,is the first mammalian fossil found in Cenozoic deposits of the Lunpola Basin.The medial condyle of the distal trochlea of the humerus specimen from Lunbori gradually contracts from medially to laterally.The margin of the medial surface of the medial condyle is not prominent,the well-developed medial epicondyle strongly extends posteriorly,and is divided from the articular facet of the medial condyle by a groove;all of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for the Rhinocerotidae.The medial condyle is wide at the bottom and narrow at the top.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fossa is relatively shallow,and 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tubercle is very weak.The medial part of the upper margin of the medial condyle smoothly connects to the bony surface above,but there is no clear boundary between them.All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identical with those of Plesiaceratherium.These comparisons imply that the Lunbori specimen is closest to 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 in the Shanwang Fauna from Linqu,Shandong Province,in size and morphology.Thus,its age is suggested to be the late Early Miocene(Shanwangian Age),about 18-16 Ma.Discovery of the rhinocerotid fossil suggests th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Dingqing Formation deposited in the Neogene.While adjusting to paleo-temperatures of the Early Miocene,a paleo-ecosystem reconstruction indicates that the paleo-elevation was close to 3000 m in the Lunpola Basin during this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伦坡拉盆地 西藏北部 年龄 晚中新世 晚第三纪 生态重建 新生代
原文传递
西藏伦坡拉盆地沉积特征分析及油气地质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杜佰伟 谭富文 陈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6-54,共9页
本文通过对伦坡拉盆地的沉积演化和沉积体系特征的分析,对盆地内的生油岩、储集岩和盖层的空间展布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并对其空间展布进行生储盖组合研究、圈闭的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在盆地生储盖组合较好,具有油气开发的潜力,但是... 本文通过对伦坡拉盆地的沉积演化和沉积体系特征的分析,对盆地内的生油岩、储集岩和盖层的空间展布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并对其空间展布进行生储盖组合研究、圈闭的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在盆地生储盖组合较好,具有油气开发的潜力,但是盆地目前的构造圈闭现状制约着油气地质的进展,可以在落实新的构造圈闭的同时,寻求非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沉积 油气 西藏
下载PDF
伦坡拉第三纪陆相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雷清亮 付孝悦 卢亚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8-173,共6页
伦坡拉盆地的地质背景较为独特而又复杂."豆夹形"的走滑盆地构型,断-坳转换过程中体现出的"迟到早退"双层地质结构,发育于盆地内部的变换构造以及后期冲断隆升、逆掩推覆的强烈变盆改造等,形成了两套盆地含油气系... 伦坡拉盆地的地质背景较为独特而又复杂."豆夹形"的走滑盆地构型,断-坳转换过程中体现出的"迟到早退"双层地质结构,发育于盆地内部的变换构造以及后期冲断隆升、逆掩推覆的强烈变盆改造等,形成了两套盆地含油气系统,3个成油单元,多种类型的成藏组合的油气地质特征.通过对以上成油气地质特征的分析认为:(1)上部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潜力比下部含油气系统要差;(2)生油凹陷主要分布在蒋日阿错次凹和爬错次凹的中南部与北部;(3)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和聚集区带位于盆地北部;(4)查清逆掩推覆体下伏的盆地原体和塘奴陇果变换带以及深部地层(牛堡组二段底部和牛堡组一段上部)的含油气性,是今后值得重视的3个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地质特征 陆相盆地 第三纪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地温场特征及烃源岩热演化史 被引量:27
4
作者 袁彩萍 徐思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6-160,共5页
西藏伦坡拉盆地是在燕山期基底上发育的拉张型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形成时间晚于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它在始新世未发生短暂抬升,渐新世求突告结束,之后长期抬升剥蚀,沉积时间短。伦坡拉盆地具有典型热盆的特点,受区域异常热流影... 西藏伦坡拉盆地是在燕山期基底上发育的拉张型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形成时间晚于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它在始新世未发生短暂抬升,渐新世求突告结束,之后长期抬升剥蚀,沉积时间短。伦坡拉盆地具有典型热盆的特点,受区域异常热流影响,地温梯度高于50℃/km;其地表温度随青藏高原隆升而大幅降低。独特的构造、沉积演化史及地温场特征,导致了盆内牛堡组二、三段烃源岩成熟快、门限浅,利于油气生成和排运。但盆地后期改造复杂,裂缝发育,勘探证实原生油气藏破坏明显,对保存大规模的油气储量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场 热演化 烃源岩 伦坡拉盆地 地史 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新生代伦坡拉盆地沉降史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马鹏飞 王立成 冉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90-1002,共13页
新生代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伦坡拉盆地及缝合带上其他陆相盆地的形成反映了班怒带缝合之后的再活化过程。盆地内部主要沉积了始新世-中新世牛堡组与丁青湖组两套地层,虽然后期的风... 新生代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伦坡拉盆地及缝合带上其他陆相盆地的形成反映了班怒带缝合之后的再活化过程。盆地内部主要沉积了始新世-中新世牛堡组与丁青湖组两套地层,虽然后期的风化剥蚀和地表第四纪覆盖对获取野外露头资料造成了一定影响,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钻井勘探为研究区域大地构造和沉积盆地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重建伦坡拉盆地的沉降史,本文对盆地中11条钻井剖面和1条实测剖面进行了回剥分析。沉降曲线显示盆地经历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沉降阶段和一个缓慢抬升阶段。初始的快速沉降开始于始新世,在区域伸展作用下上地壳破裂形成半地堑型盆地,并开始在滨浅湖环境中沉积牛堡组地层。这一过程中伴有左行走滑。渐新世早期,受构造活动之后热量传导的影响,前期快速沉降被缓慢热沉降取代,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迁移,并在半深湖-深湖环境下沉积丁青湖组地层。与此同时印度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挤压作用下热沉降逐渐减弱并提前结束。中新世波尔多阶基底开始构造抬升,盆地不断发生挤压变形,并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沉降史 演化分析 新生代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条件 被引量:21
6
作者 顾忆 邵志兵 +2 位作者 叶德燎 张小英 卢亚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0-345,335,共7页
伦坡拉盆地主要发育下第三系牛堡组烃源层系,主力烃源岩为牛二段及牛三下亚段,牛三上亚段也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烃源岩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主要发育于深- 半深湖相区,蒋日阿错凹陷烃源岩厚度最大。烃源岩具有机质丰度中等,母质类型... 伦坡拉盆地主要发育下第三系牛堡组烃源层系,主力烃源岩为牛二段及牛三下亚段,牛三上亚段也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烃源岩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主要发育于深- 半深湖相区,蒋日阿错凹陷烃源岩厚度最大。烃源岩具有机质丰度中等,母质类型优良,成熟度主体偏高的特点。自始新世末期以来,伦坡拉盆地长期具有成藏的油源条件,早期的源岩为牛二段,晚期则以牛三下亚段为主。总体上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烃源岩 生烃模拟 资源条件 油气成藏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克银 牟泽辉 +3 位作者 朱宏权 艾华国 冯方 罗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3-96,共4页
西藏伦坡拉盆地烃源岩经历了三期生油过程,发生了三期克注成藏作用。油气运移沿断层、不整合、孔隙或裂 隙连络体系进行,运移驱动力在牛堡组沉积期为异常高压,而丁青湖组沉积期则为静水压力。成藏动力学系统可分为下 部自源封闭、中... 西藏伦坡拉盆地烃源岩经历了三期生油过程,发生了三期克注成藏作用。油气运移沿断层、不整合、孔隙或裂 隙连络体系进行,运移驱动力在牛堡组沉积期为异常高压,而丁青湖组沉积期则为静水压力。成藏动力学系统可分为下 部自源封闭、中部它源一自源半封闭一封闭及顶部它源开放一半封闭三种类型。在帕格拉挠曲带、爬错凹陷南斜坡、蒋日阿 错南斜坡及罗玛迪库区带以寻找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油气藏为主;而在北部的红星梁-低鄂总、罗玛迪库以中部 它源-自源半封闭-封闭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油气藏为主,同时兼顾顶部它源开放-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油气藏勘 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藏 动力学系统 西藏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基于测井曲线频谱分析在伦坡拉盆地古近系米氏旋回层序及可容空间变化趋势中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尹青 伊海生 +2 位作者 夏国清 李宏伟 姚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88-1297,共10页
伦坡拉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唯一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一个盆地,然而目前有关该盆地古近系主要沉积地层的地层格架划分尚较薄弱且鲜有探讨.选择伦坡拉盆地西伦2井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为研究对象,运用频谱分析、滤波分析以及Fischer图解等方法,建... 伦坡拉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唯一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一个盆地,然而目前有关该盆地古近系主要沉积地层的地层格架划分尚较薄弱且鲜有探讨.选择伦坡拉盆地西伦2井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为研究对象,运用频谱分析、滤波分析以及Fischer图解等方法,建立了井下牛堡组和丁青湖组天文年代标尺,进行了牛堡组和丁青湖组旋回地层层序划分,初步探讨了该盆地可容空间变化、旋回叠加模式以及层序成因机制.结果显示,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和牛堡组地层中主要地层旋回周期之比与米兰科维奇地球轨道周期参数之比一致,表明天文轨道周期旋回对伦坡拉盆地陆相地层的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影响.其中,丁青湖组对应于405ka周期保存了约37个长偏心率周期旋回,对应于124.5ka周期发育120个短偏心率旋回,旋回堆积平均速率约为4.75cm/ka,沉积时限约为14.985 Ma左右;牛堡组对应于405ka周期发育46个长偏心率旋回,对应于131.5ka周期发育142个短偏心率旋回,旋回堆积平均速率为7.71cm/ka,沉积时限约为18.63 Ma左右.丁青湖组与牛堡组均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长周期可容空间上升以及下降的过程,可容空间均呈快速上升→快速下降至缓慢上升→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丁青湖组可划分出2个二级旋回层序、6个三级旋回层序、37个四级旋回层序、120个五级旋回层序及270个六级旋回层序,牛堡组可划分出2个二级旋回层序、8个三级旋回层序、46个四级旋回层序、142个五级旋回层序和489个六级旋回层序,其中四级旋回层序的发育受长偏心率周期405ka控制,五级旋回层序主要受短偏心率周期控制,而六级高频旋回层序主要受天文轨道轴斜率周期控制.该研究成果为伦坡拉盆地今后油气勘探工作中的地层分析,建立区域内高频层序单元格架等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米氏旋回 频谱分析 Fischer图解 天文标尺 可容空间变化
原文传递
西藏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沉积体系域基本特征 被引量:19
9
作者 马立祥 张二华 +2 位作者 鞠俊成 雷清亮 邹家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4-178,共5页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高原唐古拉山南侧的一个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从第三纪牛堡组和丁青湖组的地层特征、古地貌演化、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类型的归属、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等几个方面描述了沉积体系域的基本特点.指出了伦坡拉盆地是一个残...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高原唐古拉山南侧的一个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从第三纪牛堡组和丁青湖组的地层特征、古地貌演化、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类型的归属、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等几个方面描述了沉积体系域的基本特点.指出了伦坡拉盆地是一个残留的变形盆地,其沉积古地貌特征与现今盆地构造格局明显不同,并控制了沉积相的类型及其展布.最后对有利油气聚集的相带和区块进行了预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沉积体系域 油气聚集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烃源岩成熟史 被引量:17
10
作者 潘磊 曹强 +3 位作者 刘一茗 李一腾 汪岩 李智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2-388,394,共8页
伦坡拉盆地自下而上发育始新统牛堡组牛二中亚段、牛二上亚段及牛三下亚段3套烃源岩。基于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及含烃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伦坡拉盆地热史及牛堡组3套烃源岩的成熟史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伦坡... 伦坡拉盆地自下而上发育始新统牛堡组牛二中亚段、牛二上亚段及牛三下亚段3套烃源岩。基于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及含烃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伦坡拉盆地热史及牛堡组3套烃源岩的成熟史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自始新统牛三段沉积以来直至渐新统丁青湖组三段沉积末期,古地温梯度总体表现为持续降低,变化介于6.67~4℃/hm,为典型热盆特征,古地温梯度升高与区域构造隆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牛二中及牛二上亚段的2套烃源岩成熟较早且热演化程度高,分别于中—晚始新世(距今约46.4~37.5 Ma)及早渐新世(距今约36.6~33.5 Ma)进入生油门限,现今主体皆位于成熟生油阶段(R_o=0.7%~1.3%),是该区主力烃源岩。西部蒋日阿错洼陷牛二中及牛二上亚段主力烃源岩现今热演化程度最高,生供烃条件较中—东部江加错、爬错洼陷更为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史 成熟史 烃源岩 牛堡组 始新统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油藏成藏机理及有利区带预测 被引量:17
11
作者 范小军 潘磊 +3 位作者 李凤 李吉选 厚东琳 郝景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2-369,377,共9页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始新统牛堡组-渐新统丁青湖组的早期勘探发现了良好的油气,展示了较好的勘探潜力,但单井测试多为低产,分析认为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认识不够制约了早期勘探。为弄清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油藏成藏机理,明确有利区带,通过...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始新统牛堡组-渐新统丁青湖组的早期勘探发现了良好的油气,展示了较好的勘探潜力,但单井测试多为低产,分析认为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认识不够制约了早期勘探。为弄清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油藏成藏机理,明确有利区带,通过地质与物探联合分析,认为伦坡拉盆地具有多套扇三角洲前缘砂岩体目的层系、有利生储盖组合、继承性古隆起(古斜坡)、立体输导体系、构造与成藏匹配好等有利成藏条件。油藏具"近源聚集、多期成藏、中浅层晚期破坏、中深层原地富集"成藏富集规律,评价落实了6个有利勘探区带,采用有机碳法计算资源量达数亿吨,资源丰度较高,具有形成中型油田的资源潜力,其中长山岩性区带成藏条件优越,估算资源量上亿吨,同时该区正好是丁青湖组中下部油页岩发育区,采用体积丰度法计算出其资源量3倍于常规资源量。总体上长山岩性区带为常规与非常规有利油气勘探区的叠合部位,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成藏机理 有利区带 古近系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西藏中部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沉积有机质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孙涛 王成善 +1 位作者 李亚林 魏玉帅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30-537,共8页
西藏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发育一些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西藏海相沉积盆地相比,这些陆相沉积盆地沉积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及热演化程度中等,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伦坡拉盆地是其中的代表并且是目前西藏唯一的获得工业油... 西藏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发育一些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西藏海相沉积盆地相比,这些陆相沉积盆地沉积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及热演化程度中等,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伦坡拉盆地是其中的代表并且是目前西藏唯一的获得工业油流的盆地。本文对伦坡拉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与牛堡组实测剖面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丁青湖组页岩沉积于半深湖一深湖环境,有机碳含量在284%~692%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帜。)在0.46%~0.63%之间,牛堡组泥岩和页岩为滨浅湖相沉积,有机碳含量在0.25%~5.99%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极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镜质组反射率僻。)在0.49%~O66%之间,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布特征显示丁青湖和牛堡组沉积于分层的水体且底部水体盐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有机质 丁青湖组 牛堡组 生物标志化合物 伦坡拉盆地 西藏
下载PDF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含油前景 被引量:13
13
作者 罗本家 戴光亚 潘泽雄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是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长1700km,宽100km,分布有大小20几个第三纪陆相盆地.这些盆地的成盆机制可能与深大断裂上的断块掀斜运动有关.伦坡拉盆地和班戈错盆地是该区最具油气勘探远景的两个盆地,伦坡拉盆地成油...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是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长1700km,宽100km,分布有大小20几个第三纪陆相盆地.这些盆地的成盆机制可能与深大断裂上的断块掀斜运动有关.伦坡拉盆地和班戈错盆地是该区最具油气勘探远景的两个盆地,伦坡拉盆地成油气地质条件十分优越.目前已获得工业性油流的重大发现.班戈错盆地第三系厚达4000余米,后期构造改造相对较弱,保存较完整,将是另一个有可能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第三纪陆相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带 滑脱层 油气勘探 陆相盆地 含油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一茗 叶加仁 +2 位作者 曹强 刘中戎 杨宝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1-612,共12页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唯一获工业性油气流的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其勘探和研究程度均较低,对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的发育状况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选区.通过研究钻井、测井及相关化验测试等资料,利用测井多参数...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唯一获工业性油气流的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其勘探和研究程度均较低,对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的发育状况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选区.通过研究钻井、测井及相关化验测试等资料,利用测井多参数回归和盆地数值模拟等方法技术,分析了牛堡组主要亚段有机质丰度、类型及其展布等特征,模拟重建了烃源岩的热成熟演化历史,实现了对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烃源岩的早期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发育,并以牛二段中亚段分布最广、厚度最大,在蒋日阿错凹陷最厚在400m以上,其中优质烃源岩(TOC>1.0%)最厚可达170m;牛堡组总体上属较好级别的烃源岩,其中牛二段上亚段较好-优质烃源岩所占比例最高,牛二段中亚段次之;牛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_1为主;有机质成熟度总体呈中西部高、东部低的趋势,牛二段中亚段烃源岩现今多处于中-晚期生油阶段,牛二段上亚段和牛三段下亚段烃源岩现今多处于早期生油阶段.牛二段中亚段烃源岩为伦坡拉盆地主力烃源岩,蒋日阿错凹陷为最重要的生烃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堡组 烃源岩评价 有机质丰度 盆地模拟 伦坡拉盆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储集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艾华国 兰林英 +3 位作者 朱宏权 曾涛 张克银 罗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2-15,共4页
藏北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始新统牛堡组二段至渐新统丁青湖一段,储集层所经历的成岩作用十分复杂,现象十分丰富。详尽描述了压实、4期溶蚀、3期胶结、交代、破裂等成岩作用的过程及特征,确认区内储集层所经历的主要... 藏北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始新统牛堡组二段至渐新统丁青湖一段,储集层所经历的成岩作用十分复杂,现象十分丰富。详尽描述了压实、4期溶蚀、3期胶结、交代、破裂等成岩作用的过程及特征,确认区内储集层所经历的主要成岩环境为:湖底/河流→大陆地表→埋藏→大陆地表。孔隙演化研究表明,区内储集层的原始孔隙度均较高,经过一系列成岩作用后,原生孔隙所剩无几;溶蚀作用特别是深埋溶蚀作用形成的各类溶孔,是进油期的主要孔隙,孔隙度一般为5%~15%,部分充填烃类。照片10图5参4(邹冬平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第三系 储集层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盆地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谢尚克 杜佰伟 +1 位作者 王剑 董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3-510,共8页
对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油页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油页岩SiO2含量整体较低,K2O/Na2O值较高,Al2O3+ Fe2O3为6.43% ~10.28%,Al2O3/(Na2O+ K2O)为1.7~4.91,含有一定的铁镁质组分和较多的稳定组分;化学蚀变... 对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油页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油页岩SiO2含量整体较低,K2O/Na2O值较高,Al2O3+ Fe2O3为6.43% ~10.28%,Al2O3/(Na2O+ K2O)为1.7~4.91,含有一定的铁镁质组分和较多的稳定组分;化学蚀变指数CIA为65~85,Th/U值多集中在0.97~3.38,表明油页岩源区经历了相对中等的风化作用,反映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Sr/Ba值为0.45 ~0.82,V/(V+ Ni)值为0.46~0.68,Th/U平均值为0.59,表明丁青湖组油页岩形成于淡水缺氧的湖泊之中.温暖湿润的气候、丰富的生物来源及淡水缺氧的沉积环境是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油页岩形成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丁青湖组 油页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西藏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牛堡组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模式 被引量:9
17
作者 魏巍 陆永潮 +3 位作者 刘中戎 潘磊 林卫兵 蹇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40,共9页
通过对伦坡拉盆地的地震、测井、岩心、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牛堡组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对应于牛一段、牛二段、牛三段地层),7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SQ1、SQ2、SQ3、SQ4、SQ5、... 通过对伦坡拉盆地的地震、测井、岩心、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牛堡组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对应于牛一段、牛二段、牛三段地层),7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SQ1、SQ2、SQ3、SQ4、SQ5、SQ6和SQ7);依据牛堡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归纳出弯折带型和断坡带型2种层序构成样式。弯折带型层序构成样式中,高位体系域在缓坡区发育的扇三角洲、低位体系域在坡折内发育的大型低位扇,以及断坡带型层序构成样式中,坡折内发育的高位辫状河三角洲与大型低位扇,为勘探储层的有利目标。通过对各层序的沉积体系时空展布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牛堡组沉积期的沉积模式,并认为该时期主要发育3大连片砂体,即北部、西南部和东部砂体,砂体的展布受坡折带控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充填模式 层序地层 牛堡组 古近系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北缘中深层古近系牛堡组油气成藏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玮 李智武 +2 位作者 肖秋苟 王兴建 王晨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9-426,共8页
探讨西藏伦坡拉盆地北缘古近系牛堡组的油气成藏。通过分析伦坡拉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综合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研究成藏过程和机理。伦坡拉盆地北缘中深层牛堡组的主要烃源为牛二段,属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烃源岩在牛三段沉积末期即开始生... 探讨西藏伦坡拉盆地北缘古近系牛堡组的油气成藏。通过分析伦坡拉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综合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研究成藏过程和机理。伦坡拉盆地北缘中深层牛堡组的主要烃源为牛二段,属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烃源岩在牛三段沉积末期即开始生烃,大量生烃期为丁青湖组沉积期。伦坡拉盆地北缘的油气成藏过程可以归纳为3个阶段:1渐新世(34~23 Ma B.P.),古油藏的形成;2渐新世末-中晚中新世(23~13 Ma B.P.),古油藏的调整;3晚中新世(13 Ma B.P.)至今,古油藏的进一步调整和破坏。青藏高原其他古近纪形成的类似沉积充填盆地也具有相似的油藏形成与破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伦坡拉盆地 牛堡组 油气成藏
下载PDF
伦坡拉盆地渐新统丁青湖组油页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杜佰伟 谢尚克 +2 位作者 董宇 彭清华 郑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71-680,共10页
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油页岩呈北西—南东向断续分布,长约50 km,油页岩有18~22层,薄者0.10 m,厚者8.81 m,一般厚0.70~2.00 m。工业分析数据表明,油页岩属于高灰分、中低含油率、低发热量型。油页岩有机碳质量分数为2.40%~20.23%,平均值... 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油页岩呈北西—南东向断续分布,长约50 km,油页岩有18~22层,薄者0.10 m,厚者8.81 m,一般厚0.70~2.00 m。工业分析数据表明,油页岩属于高灰分、中低含油率、低发热量型。油页岩有机碳质量分数为2.40%~20.23%,平均值7.38%,丰度较高。干酪根镜检显示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Ⅰ型),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为0.43%~0.71%,平均值为0.52%,说明油页岩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油页岩样品检测出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烷化合物和甾烷化合物。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表明伦坡拉油页岩有机母质来源以水生浮游植物为主。通过生物标志物特征及野外地质观察,揭示了油页岩形成于一定盐度的缺氧还原半深湖—深湖环境。湖盆内各种水生浮游植物、藻类等为油页岩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有机母质来源,稳定的构造条件和缺氧的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地质意义 伦坡拉盆地 丁青湖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伦坡拉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珍汉 赵珍 +1 位作者 叶培盛 季长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1-448,共8页
通过野外地质观测结合地震反射剖面综合构造解释,在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伦坡拉古近纪沉积凹陷及邻区厘定3条较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由逆冲断层、逆冲岩席、飞来峰、构造窗及伴生褶皱组成。沿班公-怒江缝合带发育赛布错-扎加藏布逆冲... 通过野外地质观测结合地震反射剖面综合构造解释,在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伦坡拉古近纪沉积凹陷及邻区厘定3条较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由逆冲断层、逆冲岩席、飞来峰、构造窗及伴生褶皱组成。沿班公-怒江缝合带发育赛布错-扎加藏布逆冲推覆构造,伦坡拉盆地北部发育双重推覆构造,拉萨地块北缘发育色林错-吴如错逆冲推覆构造,估算推覆距离分别为38~50km。羌塘地块南缘自北向南逆冲推覆,拉萨地块北缘自南向北逆冲推覆,两者对冲导致色林错古近纪盆地及沉积地层发生比较强烈的褶皱变形,形成宽约20km大型向斜构造。色林错-伦坡拉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开始时间为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不同时期均发育逆冲断层,前锋逆冲断层和底部拆离滑脱构造主要形成时期为古近纪晚期-中新世早期。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对伦坡拉和色林错河湖相沉积盆地、烃源岩形成演化、油气成藏及保存条件具有显著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沉积凹陷 伦坡拉盆地 色林错盆地 逆冲推覆构造 青藏高原中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