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1型多功能屏蔽暂堵剂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郭才轩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3-25,共3页
探讨了PB-1型多功能屏蔽暂堵剂的防漏堵漏及保护油气层的作用机理,并对其影响钻井液性能的程度进行了室内试验。在新疆塔里木和柴窝铺、西藏伦坡拉、吉林松南等油气勘探开发区的现场应用表明,该暂堵剂防漏、堵漏、保护油气层效果... 探讨了PB-1型多功能屏蔽暂堵剂的防漏堵漏及保护油气层的作用机理,并对其影响钻井液性能的程度进行了室内试验。在新疆塔里木和柴窝铺、西藏伦坡拉、吉林松南等油气勘探开发区的现场应用表明,该暂堵剂防漏、堵漏、保护油气层效果显著,防漏成功率达100%,堵漏成功率达90%,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蔽暂堵剂 油层损害 预防 试验 PB-1型
下载PD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Eocene Niubao Formation in the Lunpola Basin, Tibet, China: Insights from Basin Modeling and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被引量:4
2
作者 Yiming Liu Jiaren Ye +2 位作者 Qiang Cao Baolin Yang Zhongrong Li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95-206,共12页
The Eocene Niubao Formation is the primary research target of oil exploration in the Lunpola Basin.Crude oil was extracted from Well Z1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sin in 1993.In this study,an integrated evaluatio... The Eocene Niubao Formation is the primary research target of oil exploration in the Lunpola Basin.Crude oil was extracted from Well Z1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sin in 1993.In this study,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the source rock geothermal,and maturity histories and the fluid inclusion and fluid potential distributions was performed to aid in predicting area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Due to the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the kerogen types,maturity,and oil-sources correlate with the geochemical data.The middle submember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Niubao Formation(E2n^2-2)is the most favorable source rock based on the amount of oil produced from the E2n^2-3and E2n^3-1reservoirs.One-and twodimensional basin modeling,using BasinMod software,shows that the E2n^2-2source rock started to generate hydrocarbon at 35-30 Ma,reached a maturity of Ro=0.7%at 25-20 Ma,and at present,it has reached the peak oil generation stage with a thermal maturity of Ro=0.8%to less than Ro=1.0%.By using fluid inclusion petrography,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and microthermometry,two major periods of oil charging have been revealed at 26.1-17.5 and 32.4-24.6 Ma.The oil accumulation modeling results,conducted by using the Trinity software,show a good fit of the oil shows in the wells and predict that the structural highs and lithologic transitions within the Jiangriaco and Paco sags are potential oil tra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ubao Formation lunpola Basin source rocks basin modeling fluid inclusions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etroleum geology
原文传递
应用盆地模拟技术评价西藏伦坡拉盆地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3
3
作者 汪锐 伍新和 +2 位作者 夏响华 李英烈 曹洁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84-95,共12页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唯一取得工业油流的含油气盆地,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油质偏稠,导致油气勘探进展缓慢。为了明确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有效指导下一步勘探方向,文章结合新钻探及地震资料,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开展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研究,...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唯一取得工业油流的含油气盆地,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油质偏稠,导致油气勘探进展缓慢。为了明确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有效指导下一步勘探方向,文章结合新钻探及地震资料,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开展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研究,计算了盆地古近系生烃量和资源量。结果表明伦坡拉盆地古近系生烃量为49.80×10~8 t,资源量为1.507×10~8 t。其中以蒋日阿错为最大生烃中心,生烃量20.93×10~8 t,资源量1.05×10~8 t,江加错和爬错北部为次重要生烃中心,生烃量分别为8.83×10~8 t和14.76×10~8 t,资源量分别为0.41×10~8 t及0.71×10~8 t。从模拟结果可知,蒋日阿错洼陷、江加错洼陷资源丰度相对较高,为油气资源富集有利区,爬错洼陷由于烃源和圈闭条件较差,目前仅发现罗玛迪库构造圈闭,资源丰度较低。应用盆地模拟明确了伦坡拉盆地油气资源构成和油气资源分布有利区带,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 资源潜力 古近系 牛堡组 丁青湖组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页岩油资源潜力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珊 刘博 +1 位作者 刘旭锋 刘治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9-846,共8页
本文在西藏伦坡拉盆地蒋日阿错凹陷西北部古近系牛堡组和丁青湖组实测剖面的基础上,通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及生标化合物等进行分析,认为牛堡组和丁青湖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碳含量TOC在0.91%~5.53%之... 本文在西藏伦坡拉盆地蒋日阿错凹陷西北部古近系牛堡组和丁青湖组实测剖面的基础上,通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及生标化合物等进行分析,认为牛堡组和丁青湖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碳含量TOC在0.91%~5.53%之间,氯仿沥青"A"在0.03%~0.63%之间,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Tmax平均值为428℃,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牛堡组是古近系最有利的烃源岩层段,与国内外典型页岩层各项指标对比,牛堡组具备页岩油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但成熟度略低,推断位于蒋日阿错凹陷沉积中心的牛堡组烃源岩厚度更大、成熟度更高,页岩油潜力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堡组 页岩油 伦坡拉 西藏
下载PDF
Bridging the knowledge gap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during 26–16 Ma 被引量:2
5
作者 Gan Xie Jin-Feng Li +7 位作者 Shi-Qi Wang Yi-Feng Yao Bin Sun David K.Ferguson Cheng-Sen Li Tao Deng Xiao-Dong Liu Yu-Fei Wang 《The Innovation》 2021年第2期23-28,共6页
The evolu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to the Early Miocene is poorly understood.Here,we first reconstruct the precipitation data of central Tibet during 26–16 million years ago(Ma),applying the c... The evolu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to the Early Miocene is poorly understood.Here,we first reconstruct the precipitation data of central Tibet during 26–16 million years ago(Ma),applying the coexistence approach to sedimentary pollen data,and detect an intensified Asian monsoon with1.35 Ma and0.33 Ma cycles.Paleoclimate modeling is used to show the importance of paleogeographic lo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leomonsoon.In addition,the results of spectral analysis suggest that the fluctuations in the Asian monsoon during 26–16 Ma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long-period cyclicities in obliquity(1.2 Ma).These findings provide climate data that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Asian monsoon evolution during the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and highlight the effects of paleogeographic patterns and long-period orbital forcings on the tectonic-scale evolu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lunpola Basin PRECIPITATION Asian monsoon Oligocene to Miocene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A mammalian fossil from the Dingqing Formation in the Lunpola Basin,northern Tibet,and its relevance to age and paleo-altimetry 被引量:37
6
作者 DENG Tao WANG ShiQi +3 位作者 XIE GuangPu LI Qiang HOU SuKuan SUN BoY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2期261-269,共9页
The distal extremity of a rhinocerotid humeru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Dingqing Formation at the Lunbori locality in Baingoin County,northern Tibet,is the first mammalian fossil found in Cenozoic deposits of the Lu... The distal extremity of a rhinocerotid humeru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Dingqing Formation at the Lunbori locality in Baingoin County,northern Tibet,is the first mammalian fossil found in Cenozoic deposits of the Lunpola Basin.The medial condyle of the distal trochlea of the humerus specimen from Lunbori gradually contracts from medially to laterally.The margin of the medial surface of the medial condyle is not prominent,the well-developed medial epicondyle strongly extends posteriorly,and is divided from the articular facet of the medial condyle by a groove;all of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for the Rhinocerotidae.The medial condyle is wide at the bottom and narrow at the top.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fossa is relatively shallow,and 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tubercle is very weak.The medial part of the upper margin of the medial condyle smoothly connects to the bony surface above,but there is no clear boundary between them.All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identical with those of Plesiaceratherium.These comparisons imply that the Lunbori specimen is closest to 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 in the Shanwang Fauna from Linqu,Shandong Province,in size and morphology.Thus,its age is suggested to be the late Early Miocene(Shanwangian Age),about 18-16 Ma.Discovery of the rhinocerotid fossil suggests th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Dingqing Formation deposited in the Neogene.While adjusting to paleo-temperatures of the Early Miocene,a paleo-ecosystem reconstruction indicates that the paleo-elevation was close to 3000 m in the Lunpola Basin during this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伦坡拉盆地 西藏北部 年龄 晚中新世 晚第三纪 生态重建 新生代
原文传递
西藏伦坡拉盆地沉积特征分析及油气地质分析 被引量:36
7
作者 杜佰伟 谭富文 陈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6-54,共9页
本文通过对伦坡拉盆地的沉积演化和沉积体系特征的分析,对盆地内的生油岩、储集岩和盖层的空间展布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并对其空间展布进行生储盖组合研究、圈闭的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在盆地生储盖组合较好,具有油气开发的潜力,但是... 本文通过对伦坡拉盆地的沉积演化和沉积体系特征的分析,对盆地内的生油岩、储集岩和盖层的空间展布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并对其空间展布进行生储盖组合研究、圈闭的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在盆地生储盖组合较好,具有油气开发的潜力,但是盆地目前的构造圈闭现状制约着油气地质的进展,可以在落实新的构造圈闭的同时,寻求非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沉积 油气 西藏
下载PDF
伦坡拉第三纪陆相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雷清亮 付孝悦 卢亚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8-173,共6页
伦坡拉盆地的地质背景较为独特而又复杂."豆夹形"的走滑盆地构型,断-坳转换过程中体现出的"迟到早退"双层地质结构,发育于盆地内部的变换构造以及后期冲断隆升、逆掩推覆的强烈变盆改造等,形成了两套盆地含油气系... 伦坡拉盆地的地质背景较为独特而又复杂."豆夹形"的走滑盆地构型,断-坳转换过程中体现出的"迟到早退"双层地质结构,发育于盆地内部的变换构造以及后期冲断隆升、逆掩推覆的强烈变盆改造等,形成了两套盆地含油气系统,3个成油单元,多种类型的成藏组合的油气地质特征.通过对以上成油气地质特征的分析认为:(1)上部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潜力比下部含油气系统要差;(2)生油凹陷主要分布在蒋日阿错次凹和爬错次凹的中南部与北部;(3)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和聚集区带位于盆地北部;(4)查清逆掩推覆体下伏的盆地原体和塘奴陇果变换带以及深部地层(牛堡组二段底部和牛堡组一段上部)的含油气性,是今后值得重视的3个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地质特征 陆相盆地 第三纪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地温场特征及烃源岩热演化史 被引量:27
9
作者 袁彩萍 徐思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6-160,共5页
西藏伦坡拉盆地是在燕山期基底上发育的拉张型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形成时间晚于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它在始新世未发生短暂抬升,渐新世求突告结束,之后长期抬升剥蚀,沉积时间短。伦坡拉盆地具有典型热盆的特点,受区域异常热流影... 西藏伦坡拉盆地是在燕山期基底上发育的拉张型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形成时间晚于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它在始新世未发生短暂抬升,渐新世求突告结束,之后长期抬升剥蚀,沉积时间短。伦坡拉盆地具有典型热盆的特点,受区域异常热流影响,地温梯度高于50℃/km;其地表温度随青藏高原隆升而大幅降低。独特的构造、沉积演化史及地温场特征,导致了盆内牛堡组二、三段烃源岩成熟快、门限浅,利于油气生成和排运。但盆地后期改造复杂,裂缝发育,勘探证实原生油气藏破坏明显,对保存大规模的油气储量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场 热演化 烃源岩 伦坡拉盆地 地史 特征
下载PDF
伦坡拉第三纪盆地的形成机理和石油地质特征 被引量:27
10
作者 艾华国 兰林英 +2 位作者 朱宏权 张克银 曾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1-27,共7页
位于班—怒大断裂中的赞—兹断层右行走滑拉分,是伦坡拉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表现为:①现今构造格局具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②牛堡组不仅厚度大,而且分布广,自下而上三段的粒度和颜色还具粗—细—粗和红... 位于班—怒大断裂中的赞—兹断层右行走滑拉分,是伦坡拉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表现为:①现今构造格局具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②牛堡组不仅厚度大,而且分布广,自下而上三段的粒度和颜色还具粗—细—粗和红—黑—红的特点,而丁青湖组不仅粒度细,而且颜色深,厚度小,分布局限;③源岩颜色深、粒度细、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中等、转化率高;④储集砂体厚度大、分布广,且孔、渗条件好;⑤油气显示类型多、分布广,原油密度较大,粘度较低,高蜡低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 形成机理 地质特征 石油 第三纪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新生代伦坡拉盆地沉降史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马鹏飞 王立成 冉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90-1002,共13页
新生代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伦坡拉盆地及缝合带上其他陆相盆地的形成反映了班怒带缝合之后的再活化过程。盆地内部主要沉积了始新世-中新世牛堡组与丁青湖组两套地层,虽然后期的风... 新生代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伦坡拉盆地及缝合带上其他陆相盆地的形成反映了班怒带缝合之后的再活化过程。盆地内部主要沉积了始新世-中新世牛堡组与丁青湖组两套地层,虽然后期的风化剥蚀和地表第四纪覆盖对获取野外露头资料造成了一定影响,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钻井勘探为研究区域大地构造和沉积盆地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重建伦坡拉盆地的沉降史,本文对盆地中11条钻井剖面和1条实测剖面进行了回剥分析。沉降曲线显示盆地经历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沉降阶段和一个缓慢抬升阶段。初始的快速沉降开始于始新世,在区域伸展作用下上地壳破裂形成半地堑型盆地,并开始在滨浅湖环境中沉积牛堡组地层。这一过程中伴有左行走滑。渐新世早期,受构造活动之后热量传导的影响,前期快速沉降被缓慢热沉降取代,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迁移,并在半深湖-深湖环境下沉积丁青湖组地层。与此同时印度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挤压作用下热沉降逐渐减弱并提前结束。中新世波尔多阶基底开始构造抬升,盆地不断发生挤压变形,并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沉降史 演化分析 新生代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条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顾忆 邵志兵 +2 位作者 叶德燎 张小英 卢亚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0-345,335,共7页
伦坡拉盆地主要发育下第三系牛堡组烃源层系,主力烃源岩为牛二段及牛三下亚段,牛三上亚段也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烃源岩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主要发育于深- 半深湖相区,蒋日阿错凹陷烃源岩厚度最大。烃源岩具有机质丰度中等,母质类型... 伦坡拉盆地主要发育下第三系牛堡组烃源层系,主力烃源岩为牛二段及牛三下亚段,牛三上亚段也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烃源岩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主要发育于深- 半深湖相区,蒋日阿错凹陷烃源岩厚度最大。烃源岩具有机质丰度中等,母质类型优良,成熟度主体偏高的特点。自始新世末期以来,伦坡拉盆地长期具有成藏的油源条件,早期的源岩为牛二段,晚期则以牛三下亚段为主。总体上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烃源岩 生烃模拟 资源条件 油气成藏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克银 牟泽辉 +3 位作者 朱宏权 艾华国 冯方 罗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3-96,共4页
西藏伦坡拉盆地烃源岩经历了三期生油过程,发生了三期克注成藏作用。油气运移沿断层、不整合、孔隙或裂 隙连络体系进行,运移驱动力在牛堡组沉积期为异常高压,而丁青湖组沉积期则为静水压力。成藏动力学系统可分为下 部自源封闭、中... 西藏伦坡拉盆地烃源岩经历了三期生油过程,发生了三期克注成藏作用。油气运移沿断层、不整合、孔隙或裂 隙连络体系进行,运移驱动力在牛堡组沉积期为异常高压,而丁青湖组沉积期则为静水压力。成藏动力学系统可分为下 部自源封闭、中部它源一自源半封闭一封闭及顶部它源开放一半封闭三种类型。在帕格拉挠曲带、爬错凹陷南斜坡、蒋日阿 错南斜坡及罗玛迪库区带以寻找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油气藏为主;而在北部的红星梁-低鄂总、罗玛迪库以中部 它源-自源半封闭-封闭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油气藏为主,同时兼顾顶部它源开放-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油气藏勘 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藏 动力学系统 西藏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基于测井曲线频谱分析在伦坡拉盆地古近系米氏旋回层序及可容空间变化趋势中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尹青 伊海生 +2 位作者 夏国清 李宏伟 姚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88-1297,共10页
伦坡拉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唯一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一个盆地,然而目前有关该盆地古近系主要沉积地层的地层格架划分尚较薄弱且鲜有探讨.选择伦坡拉盆地西伦2井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为研究对象,运用频谱分析、滤波分析以及Fischer图解等方法,建... 伦坡拉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唯一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一个盆地,然而目前有关该盆地古近系主要沉积地层的地层格架划分尚较薄弱且鲜有探讨.选择伦坡拉盆地西伦2井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为研究对象,运用频谱分析、滤波分析以及Fischer图解等方法,建立了井下牛堡组和丁青湖组天文年代标尺,进行了牛堡组和丁青湖组旋回地层层序划分,初步探讨了该盆地可容空间变化、旋回叠加模式以及层序成因机制.结果显示,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和牛堡组地层中主要地层旋回周期之比与米兰科维奇地球轨道周期参数之比一致,表明天文轨道周期旋回对伦坡拉盆地陆相地层的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影响.其中,丁青湖组对应于405ka周期保存了约37个长偏心率周期旋回,对应于124.5ka周期发育120个短偏心率旋回,旋回堆积平均速率约为4.75cm/ka,沉积时限约为14.985 Ma左右;牛堡组对应于405ka周期发育46个长偏心率旋回,对应于131.5ka周期发育142个短偏心率旋回,旋回堆积平均速率为7.71cm/ka,沉积时限约为18.63 Ma左右.丁青湖组与牛堡组均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长周期可容空间上升以及下降的过程,可容空间均呈快速上升→快速下降至缓慢上升→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丁青湖组可划分出2个二级旋回层序、6个三级旋回层序、37个四级旋回层序、120个五级旋回层序及270个六级旋回层序,牛堡组可划分出2个二级旋回层序、8个三级旋回层序、46个四级旋回层序、142个五级旋回层序和489个六级旋回层序,其中四级旋回层序的发育受长偏心率周期405ka控制,五级旋回层序主要受短偏心率周期控制,而六级高频旋回层序主要受天文轨道轴斜率周期控制.该研究成果为伦坡拉盆地今后油气勘探工作中的地层分析,建立区域内高频层序单元格架等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米氏旋回 频谱分析 Fischer图解 天文标尺 可容空间变化
原文传递
西藏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沉积体系域基本特征 被引量:19
15
作者 马立祥 张二华 +2 位作者 鞠俊成 雷清亮 邹家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4-178,共5页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高原唐古拉山南侧的一个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从第三纪牛堡组和丁青湖组的地层特征、古地貌演化、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类型的归属、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等几个方面描述了沉积体系域的基本特点.指出了伦坡拉盆地是一个残...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高原唐古拉山南侧的一个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从第三纪牛堡组和丁青湖组的地层特征、古地貌演化、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类型的归属、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等几个方面描述了沉积体系域的基本特点.指出了伦坡拉盆地是一个残留的变形盆地,其沉积古地貌特征与现今盆地构造格局明显不同,并控制了沉积相的类型及其展布.最后对有利油气聚集的相带和区块进行了预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沉积体系域 油气聚集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烃源岩成熟史 被引量:17
16
作者 潘磊 曹强 +3 位作者 刘一茗 李一腾 汪岩 李智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2-388,394,共8页
伦坡拉盆地自下而上发育始新统牛堡组牛二中亚段、牛二上亚段及牛三下亚段3套烃源岩。基于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及含烃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伦坡拉盆地热史及牛堡组3套烃源岩的成熟史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伦坡... 伦坡拉盆地自下而上发育始新统牛堡组牛二中亚段、牛二上亚段及牛三下亚段3套烃源岩。基于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及含烃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伦坡拉盆地热史及牛堡组3套烃源岩的成熟史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自始新统牛三段沉积以来直至渐新统丁青湖组三段沉积末期,古地温梯度总体表现为持续降低,变化介于6.67~4℃/hm,为典型热盆特征,古地温梯度升高与区域构造隆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牛二中及牛二上亚段的2套烃源岩成熟较早且热演化程度高,分别于中—晚始新世(距今约46.4~37.5 Ma)及早渐新世(距今约36.6~33.5 Ma)进入生油门限,现今主体皆位于成熟生油阶段(R_o=0.7%~1.3%),是该区主力烃源岩。西部蒋日阿错洼陷牛二中及牛二上亚段主力烃源岩现今热演化程度最高,生供烃条件较中—东部江加错、爬错洼陷更为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史 成熟史 烃源岩 牛堡组 始新统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油藏成藏机理及有利区带预测 被引量:17
17
作者 范小军 潘磊 +3 位作者 李凤 李吉选 厚东琳 郝景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2-369,377,共9页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始新统牛堡组-渐新统丁青湖组的早期勘探发现了良好的油气,展示了较好的勘探潜力,但单井测试多为低产,分析认为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认识不够制约了早期勘探。为弄清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油藏成藏机理,明确有利区带,通过...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始新统牛堡组-渐新统丁青湖组的早期勘探发现了良好的油气,展示了较好的勘探潜力,但单井测试多为低产,分析认为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认识不够制约了早期勘探。为弄清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油藏成藏机理,明确有利区带,通过地质与物探联合分析,认为伦坡拉盆地具有多套扇三角洲前缘砂岩体目的层系、有利生储盖组合、继承性古隆起(古斜坡)、立体输导体系、构造与成藏匹配好等有利成藏条件。油藏具"近源聚集、多期成藏、中浅层晚期破坏、中深层原地富集"成藏富集规律,评价落实了6个有利勘探区带,采用有机碳法计算资源量达数亿吨,资源丰度较高,具有形成中型油田的资源潜力,其中长山岩性区带成藏条件优越,估算资源量上亿吨,同时该区正好是丁青湖组中下部油页岩发育区,采用体积丰度法计算出其资源量3倍于常规资源量。总体上长山岩性区带为常规与非常规有利油气勘探区的叠合部位,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成藏机理 有利区带 古近系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西藏中部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沉积有机质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孙涛 王成善 +1 位作者 李亚林 魏玉帅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30-537,共8页
西藏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发育一些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西藏海相沉积盆地相比,这些陆相沉积盆地沉积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及热演化程度中等,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伦坡拉盆地是其中的代表并且是目前西藏唯一的获得工业油... 西藏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发育一些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西藏海相沉积盆地相比,这些陆相沉积盆地沉积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及热演化程度中等,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伦坡拉盆地是其中的代表并且是目前西藏唯一的获得工业油流的盆地。本文对伦坡拉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与牛堡组实测剖面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丁青湖组页岩沉积于半深湖一深湖环境,有机碳含量在284%~692%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帜。)在0.46%~0.63%之间,牛堡组泥岩和页岩为滨浅湖相沉积,有机碳含量在0.25%~5.99%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极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镜质组反射率僻。)在0.49%~O66%之间,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布特征显示丁青湖和牛堡组沉积于分层的水体且底部水体盐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有机质 丁青湖组 牛堡组 生物标志化合物 伦坡拉盆地 西藏
下载PDF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含油前景 被引量:13
19
作者 罗本家 戴光亚 潘泽雄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是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长1700km,宽100km,分布有大小20几个第三纪陆相盆地.这些盆地的成盆机制可能与深大断裂上的断块掀斜运动有关.伦坡拉盆地和班戈错盆地是该区最具油气勘探远景的两个盆地,伦坡拉盆地成油...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是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长1700km,宽100km,分布有大小20几个第三纪陆相盆地.这些盆地的成盆机制可能与深大断裂上的断块掀斜运动有关.伦坡拉盆地和班戈错盆地是该区最具油气勘探远景的两个盆地,伦坡拉盆地成油气地质条件十分优越.目前已获得工业性油流的重大发现.班戈错盆地第三系厚达4000余米,后期构造改造相对较弱,保存较完整,将是另一个有可能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第三纪陆相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带 滑脱层 油气勘探 陆相盆地 含油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一茗 叶加仁 +2 位作者 曹强 刘中戎 杨宝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1-612,共12页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唯一获工业性油气流的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其勘探和研究程度均较低,对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的发育状况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选区.通过研究钻井、测井及相关化验测试等资料,利用测井多参数...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唯一获工业性油气流的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其勘探和研究程度均较低,对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的发育状况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选区.通过研究钻井、测井及相关化验测试等资料,利用测井多参数回归和盆地数值模拟等方法技术,分析了牛堡组主要亚段有机质丰度、类型及其展布等特征,模拟重建了烃源岩的热成熟演化历史,实现了对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烃源岩的早期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发育,并以牛二段中亚段分布最广、厚度最大,在蒋日阿错凹陷最厚在400m以上,其中优质烃源岩(TOC>1.0%)最厚可达170m;牛堡组总体上属较好级别的烃源岩,其中牛二段上亚段较好-优质烃源岩所占比例最高,牛二段中亚段次之;牛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_1为主;有机质成熟度总体呈中西部高、东部低的趋势,牛二段中亚段烃源岩现今多处于中-晚期生油阶段,牛二段上亚段和牛三段下亚段烃源岩现今多处于早期生油阶段.牛二段中亚段烃源岩为伦坡拉盆地主力烃源岩,蒋日阿错凹陷为最重要的生烃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堡组 烃源岩评价 有机质丰度 盆地模拟 伦坡拉盆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