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前突型便秘与腰骶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华娟 魏志军 廖颖婴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8期951-953,共3页
目的探讨直肠前突型便秘(RC)与腰骶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腰椎MRI检查的RC患者和同期50例行排粪造影检查的腰椎MRI检查显示腰骶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RC患者直肠前突程度与腰骶疾病患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50例RC... 目的探讨直肠前突型便秘(RC)与腰骶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腰椎MRI检查的RC患者和同期50例行排粪造影检查的腰椎MRI检查显示腰骶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RC患者直肠前突程度与腰骶疾病患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50例RC患者中,46例(92. 0%)合并有腰骶疾病;50例腰骶疾病患者中,9例(18. 00%)合并RC。Kendall相关分析显示,RC患者直肠前突程度与腰骶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 <0. 05),腰骶病变患者腰骶部病变程度与直肠前突程度亦呈正相关(P <0. 05)。结论 RC患者直肠前突程度与腰骶病变患者病变程度正相关,腰骶疾病可能是RC的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前突型便秘 腰骶疾病 相关性
下载PDF
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融合术后疗效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陆 尹宗生 +2 位作者 刘艺明 马力 郁贤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4-229,共6页
目的探索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腰骶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共85例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腰骶椎体间融合手术,随访(24.00±2.18)个月,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SVA(sagittal vert... 目的探索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腰骶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共85例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腰骶椎体间融合手术,随访(24.00±2.18)个月,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SVA(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50 mm分为平衡组,SVA>50 mm分为非平衡组,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脊柱骨盆相关参数,并进行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与SF-36(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在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统计学分析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其临床疗效。结果在术前分组中,非平衡组SVA术前术后比较明显改善(P<0.01),平衡组术前术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ODI、SF-36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分组中,两组之间ODI、SF-36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衡组优于非平衡组;两组之间△LL(lumbar lordosis,LL)与△HOD/n(height of disc,H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衡组HOD、LL增加明显。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50例,良22例,可7例,差6例,优良率84.7%(72/85)。结论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融合手术疗效满意,恢复椎间盘高度以增加LL从而改善矢状面平衡,能够提高患者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腰骶椎体间融合 多节段 脊柱骨盆参数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1
3
作者 宋西正 王文军 +5 位作者 薛静波 晏怡果 王麓山 王俊玲 王程 宋林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8-782,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6~59岁,平均45岁。病变累及L5/S1节段17例,L4/5与L5/S1双节段6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痛及单侧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均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50~160ml,平均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骶前血肿,予以伤KI局部换药、引流1周后血肿吸收。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6个月时椎体植骨融合率82.6%,4例患者术后骨融合时间延迟,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已获得坚强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19±1.04分、0.69±0.5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7±1.96分、0.87±0.49分,JOA评分分别为13.01±2.03分、26.62±25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椎间融合术 内窥镜 椎间盘摘除 腰骶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犬脊髓横断后选择性电刺激骶神经根对膀胱逼尿肌收缩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佐超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32-933,I0009,共3页
目的:探讨用阳极阻滞方法电刺激脊髓横断后狗骶神经根获得选择性膀胱逼尿肌收缩的可行性。方法:12只杂种犬于T9~10脊髓横断后,切开骶椎椎板,电刺激骶神经根,观察膀胱及尿道压力变化。结果:12只犬中11只产生了选择性膀胱逼尿肌收缩,膀... 目的:探讨用阳极阻滞方法电刺激脊髓横断后狗骶神经根获得选择性膀胱逼尿肌收缩的可行性。方法:12只杂种犬于T9~10脊髓横断后,切开骶椎椎板,电刺激骶神经根,观察膀胱及尿道压力变化。结果:12只犬中11只产生了选择性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内压升高,而尿道括约肌收缩被抑制。结论:阳极阻滞方法刺激骶神经为临床治疗脊髓横断后神经性膀胱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刺激 腰骶部 膀胱疾病
下载PDF
腰骶椎单向带刺轴向融合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特征
5
作者 易国良 宋西正 舒小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789-2793,共5页
背景:探寻一种微创操作、固定牢靠、具有良好抗旋转能力的新技术对于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观察腰骶椎单向带刺轴向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骶椎失稳的生物力学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 背景:探寻一种微创操作、固定牢靠、具有良好抗旋转能力的新技术对于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观察腰骶椎单向带刺轴向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骶椎失稳的生物力学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腰骶椎尸体标本,截取腰骶椎运动节段(L3-S5),分为以下5组:结构完整的正常组、双侧峡部裂组、双侧峡部裂+带刺轴向融合内固定组(A组)、双侧峡部裂+单纯中轴螺钉固定组(B组)、双侧峡部裂+单纯中轴螺钉固定+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C组)。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中L5/S1节段屈伸、侧弯、旋转的三维运动范围及轴向抗压能力。结果与结论:①在不同方向的运动下,A、B、C组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均优于正常组与双侧峡部裂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方向,A、B、C组3种内固定方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而在左右旋转方向上,A组旋转运动的三维运动范围显著小于B组,且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腰骶椎单向带刺轴向融合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抗旋转能力强,有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带刺 轴向融合 腰骶椎疾患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