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症矢状位参数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贾俊峰 赵杰 +5 位作者 陈志明 金根洋 袁建东 马辉 连小峰 李忠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50-852,共3页
[目的]探讨L5峡部裂型滑脱症病人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5年12月资料完整的L5峡部裂型滑脱症76例,男32例,女44例;年龄12—68岁,排除其他腰椎节段病变及下肢畸形,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腰椎... [目的]探讨L5峡部裂型滑脱症病人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5年12月资料完整的L5峡部裂型滑脱症76例,男32例,女44例;年龄12—68岁,排除其他腰椎节段病变及下肢畸形,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腰椎站立位侧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人射角(PI)、骶骨水平角(SS)、腰骶角(LSA)及滑移度等参数,并与30例健康成人比较,用t检验比较滑脱病人与健康成人、轻度滑脱和重度滑脱病人各参数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P〈0.05)。[结果]根据Meyerdin只分类,轻度滑脱53例(Ⅰ、Ⅱ度),重度滑脱23例(Ⅲ、Ⅳ度)。腰椎滑脱患者的PI、LL、SS、LSA均较健康成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滑脱病人的PI、LL、LSA均较轻度滑脱的病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与滑移度、SS、LL及LSA有显著相关性,LSA与滑移度、SS与LL有显著相关性,但SS与滑移度无显著相关。[结论]骨盆的矢状位形态对滑脱的发展有直接影响,PI越大,发生滑脱的风险越大,PI、LSA越大,滑脱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滑脱 骨盆入射角 腰骶角 矢状位
下载PDF
腰骶角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毕金坤 黄卫民 +1 位作者 杨晓凯 刘帅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年第1期55-57,共3页
腰骶角是测量下腰椎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腰骶角的变化将直接导致腰椎的生理曲度和腰骶部的倾斜角度的改变,进而导致腰骶部生物力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腰椎不稳、腰椎退变及引起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目前已知的测量方法各有利弊,缺乏... 腰骶角是测量下腰椎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腰骶角的变化将直接导致腰椎的生理曲度和腰骶部的倾斜角度的改变,进而导致腰骶部生物力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腰椎不稳、腰椎退变及引起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目前已知的测量方法各有利弊,缺乏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在临床研究中,需针对不同患者人群、研究目的等灵活选用合适的测量方法进行临床研究,以对疾病筛选、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此外,目前关于不同民族间腰骶角的大小是否存在差异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角 下腰椎稳定性 腰椎 腰椎退变
下载PDF
腰脊柱结构与椎间盘突出症关系的X线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孙钢 董泳 孙国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167-168,178,共3页
目的:用x线平片探讨腰脊柱结构与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关系。材料和方法:用髂嵴连线,腰骶移行椎,腰骶角三个参数分析208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前X线平片。结果:深座骨盆L5的患者,L4-5椎间盘突出发病率高... 目的:用x线平片探讨腰脊柱结构与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关系。材料和方法:用髂嵴连线,腰骶移行椎,腰骶角三个参数分析208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前X线平片。结果:深座骨盆L5的患者,L4-5椎间盘突出发病率高,高骑骨盆L5的患者,L5-S1椎间盘突出发病率高;有腰骶移行椎变异者,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高于无变异者;腰骶角在椎间盘突出发病中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腰脊柱结构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部位有关,相当部分L5-S1椎间盘突出,行经皮椎间盘切除术中,不需髂骨翼钻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脊柱结构 椎间盘突出症 X线诊断
下载PDF
腰骶角和腰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永富 常晓涛 +3 位作者 武凯 徐燕笑 邓小敏 刘幸喆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6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腰骶角和腰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15例正常成人腰椎侧位X线片,腰椎曲度以腰椎前凸角表示,对腰椎前凸角和腰骶角进行测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腰骶角平均为(31.1±10.0)°,腰椎前凸角平均为(35.1... 目的探讨成人腰骶角和腰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15例正常成人腰椎侧位X线片,腰椎曲度以腰椎前凸角表示,对腰椎前凸角和腰骶角进行测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腰骶角平均为(31.1±10.0)°,腰椎前凸角平均为(35.1±13.7)°,二者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r=0.762,P<0.01);腰椎前凸角和腰骶角在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骶角大小与腰椎曲度呈高度正相关;性别并非影响腰椎曲度和腰骶角大小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角 腰椎曲度 腰椎前凸角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腰椎骶化者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汪翔 谢玮慧 +2 位作者 白萌 谭永明 何来昌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63-66,72,F0003,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Ⅱ、Ⅲ、Ⅳ型腰椎骶化者与无腰椎骶化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腰椎骶化患者216例及对照组(无腰椎骶化者)1412例。腰椎骶化患者根据Castellvi分型方法分为Ⅱ、Ⅲ... 目的比较分析Ⅱ、Ⅲ、Ⅳ型腰椎骶化者与无腰椎骶化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腰椎骶化患者216例及对照组(无腰椎骶化者)1412例。腰椎骶化患者根据Castellvi分型方法分为Ⅱ、Ⅲ及Ⅳ型。比较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间、男女间腰骶角(Ferguson法,F)、腰骶角(Wiltse法,LSA)、腰骶角(Grogkopff法,G)和腰椎前突指数的差异性。结果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骶化患者腰骶角(F)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和Ⅲ型间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和Ⅳ型间腰骶角(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骶化者腰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且男女之间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移行椎 腰骶角 腰椎前突指数 腰椎生理曲度
下载PDF
腰骶角与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屈国林 齐朝月 +5 位作者 曲宝田 张志虎 李长彬 朱岳龙 徐家兴 宋云龙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410-412,共3页
目的探讨X线诊断中腰椎峡部裂的腰骶角与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为45例L5双侧峡部裂并L5脊柱滑脱,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Ferguson’s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00例无滑脱的同龄青年人,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 目的探讨X线诊断中腰椎峡部裂的腰骶角与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为45例L5双侧峡部裂并L5脊柱滑脱,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Ferguson’s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00例无滑脱的同龄青年人,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骶角。比较两组腰骶角的差异及研究组腰骶角与L5滑脱的关系。结果研究组L5峡部裂并脊柱滑脱腰骶角平均为(43.42±6.76)°。对照组100例无滑脱腰骶角平均为(38.29±5.8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组L5滑脱与腰骶角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0.352,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研究组腰骶角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与L5脊柱滑脱有明确的相关性,与L5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是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促进)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员 飞行学员 腰椎峡部裂 脊柱滑脱 腰骶角 X线诊断
下载PDF
关中地区正常中老年人腰骶角的X线测量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强 陈文恒 郭团茂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正常中老年人腰骶角的大小。方法依照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5—72岁关中地区汉族健康中、老年人群500人,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用数码相机对X线片进行翻拍并将所摄影像数据输入电脑。测量软件选用“CAD2009中...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正常中老年人腰骶角的大小。方法依照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5—72岁关中地区汉族健康中、老年人群500人,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用数码相机对X线片进行翻拍并将所摄影像数据输入电脑。测量软件选用“CAD2009中望”医用软件系统进行标记、测绘,记录腰骶角值。结果女性腰骶角值为(37.29±7.36)°,男性为(43.39±8.60)°,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腰骶角男性较女性大,在诊断脊柱失稳时,男女应有不同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人 腰骶角 测量 关中地区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相关解剖学因素关系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洪波 赵鹤亮 +1 位作者 刘振翠 张厚宁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第7期118-121,共4页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ylisthesis,DLS)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笔者科室2010年4月~ 2013年12月共55例DLS患者(排除外伤、手术及移行椎等脊柱变异),...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ylisthesis,DLS)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笔者科室2010年4月~ 2013年12月共55例DLS患者(排除外伤、手术及移行椎等脊柱变异),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滑脱部位均为L4.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无腰椎滑脱、年龄构成相似的病例5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对两组病例关节突关节角度、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关节突关节与矢状面夹角、腰骶角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者t=-3.68,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后者t=0.7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椎间关节退变程度x2 =4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腰骶角无明显差异,而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椎间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后面两因素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可能是互为因果、协同促进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腰骶角 椎间关节 关节突关节面夹角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正骨手法治疗腰椎滑脱 被引量:5
9
作者 浦维卿 陈忆 陈晓磊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正骨手法对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滑脱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骨手法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相关...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正骨手法对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滑脱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骨手法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量表(JOA)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情况及疼痛情况,采用Ferguson法测量患者腰骶角大小,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IL-1α、TNF-α水平降低;JOA评分升高,VAS评分及腰骶角降低(P<0.05或P<0.01),且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09%,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3.02%(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正骨手法可抑制腰椎滑脱患者的炎性反应,促进临床症状好转,减轻疼痛,并通过减小患者腰骶角促使滑脱椎体复位,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正骨手法 补阳还五汤 腰骶角 白细胞介素1Α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孟繁星 彭嘉斌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7年间所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住院接受再手术67例的手术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两次手术平均间隔时间:女...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7年间所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住院接受再手术67例的手术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两次手术平均间隔时间:女性(3.8±1.6)年,男性(2.9±1.4)年,女性较男性间隔时间长(t=2.146,P【0.05)。(2)复发患者腰骶角大小:男性(35.2±4.7)°,女性(39.4±5.5)°,女性腰骶角大于男性(t=2.327,P【0.05)。(3)椎间隙高度:复发患者中ModicI型改变占30.9%,ModicⅡ型改变占7.1%。(4)改良priffmann分级:椎间盘退变1~5级中,ModicⅠ型10例,ModicⅡ型1例;6~8级中,ModicⅠ型2例,ModicⅡ型3例,ModicI型较ModicⅡ型患者手术节段退变程度轻(χ2=4.7515,P【0.05)。结论首次术前病变椎间盘上下椎体内Modic改变Ⅰ型、椎间隙高、椎间盘退变程度轻、腰骶角增大及椎间不稳定与术后复发率呈正相关。正确借助术前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评估患者病情、选取适当的治疗手段可有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MODIC改变 再手术 腰骶角
原文传递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敦贤 徐茂盛 +3 位作者 杨文德 陈惠枚 骆达林 陈文聪 《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5年第10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立位、过伸位的腰骶角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大于卧位。结论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腰椎动力位摄片更有利于脊柱滑脱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 腰骶角 脊椎滑脱 脊柱滑脱 相关性分析 退变性 腰椎稳定性 滑脱程度 X线摄片
下载PDF
腰骶角与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病年龄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伟强 艾元亮 +1 位作者 王涛 李帆冰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究腰骶角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云南省中医院骨科就诊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0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改良Ferguson测量法测量各患者的腰骶角;按照年龄将400例患者分为中... 目的探究腰骶角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云南省中医院骨科就诊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0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改良Ferguson测量法测量各患者的腰骶角;按照年龄将400例患者分为中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75)岁,测量各组患者最大腰骶角、最小腰骶角、平均腰骶角水平(x±s);观察腰骶角水平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中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40、<60岁)、老年组(≥60、≤75岁)3组,3组间腰骶角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骶角过大可能是诱发中青年患者(18~40岁)腰椎退行性疾病过早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中老年患者来说腰骶角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可能并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角 腰椎退行性疾病 年龄 腰椎失稳
下载PDF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相关影响因素对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洪波 赵鹤亮 +2 位作者 赵新斌 杨冬生 崔颖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3期1936-1938,共3页
目的探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共6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对照组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病例62例,两组病例发病部位均为L5。对两组病例椎弓峡部宽度... 目的探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共6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对照组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病例62例,两组病例发病部位均为L5。对两组病例椎弓峡部宽度、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对两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得出相应结论。结果应用t检验分别对峡部裂组与对照组下列均数进行比较:(1)椎弓峡部宽度:t=-6.553,P<0.001;(2)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t=2.381,P<0.01;(3)腰骶角:t=2.304,P<0.05;以上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椎间关节退变程度经χ2检验,χ2=16.160,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弓峡部发育不良或形态改变(纤细)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重要因素,而椎间关节夹角、退变程度以及腰骶角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形成中起到一定作用,或者为其继发改变,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椎弓峡部 腰骶角 椎间关节面夹角
下载PDF
腰椎旋转复位配合腰椎康复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传菊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15期166-170,共5页
目的:探索腰椎旋转复位配合腰椎康复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5月潜江市中心医院13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为试验对象,根据等距抽样法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分别选择仰卧位腰椎迁移治疗... 目的:探索腰椎旋转复位配合腰椎康复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5月潜江市中心医院13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为试验对象,根据等距抽样法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分别选择仰卧位腰椎迁移治疗、腰椎旋转复位配合腰椎康复操,均进行3周治疗后,比较临床症候积分、腰骶角度、腰椎功能Oswesty功能障碍(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周VAS评分(1.12±0.11)分,ODI评分(18.87±1.23)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第1、2、3周的腰骶角度分别是(45.74±1.40)°、(43.67±1.77)°、(41.77±1.56)°,均低于对照组的(46.95±1.57)°、(45.78±1.24)°、(43.56±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2、3周的临床症候积分分别是(7.74±1.33)、(4.77±1.26)、(2.41±0.3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8.42±1.95)、(6.83±1.14)、(4.78±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旋转复位配合腰椎康复操治疗,可促使腰椎功能恢复,缓解机体疼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旋转复位 腰椎康复操 退行性腰椎滑脱 腰骶角度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T_(2)WI矢状位-轴位MRI指标评估退变性腰椎不稳腰骶角、韧带厚度值及小关节积液宽度差异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雪鸿 刘思杰 +1 位作者 罗爱芳 林杨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6期60-63,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磁共振T_(2)加权相(T_(2)WI)矢状位-轴位MRI指标评估退变性腰椎不稳(DLI)腰骶角、韧带厚度值及小关节积液宽度差异。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98例DLI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同期选择医院查体中心的4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所... 目的:分析基于磁共振T_(2)加权相(T_(2)WI)矢状位-轴位MRI指标评估退变性腰椎不稳(DLI)腰骶角、韧带厚度值及小关节积液宽度差异。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98例DLI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同期选择医院查体中心的4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采用磁共振T_2WI矢状位-轴位MRI测量腰骶角、韧带厚度值及小关节积液宽度水平,分析磁共振T_(2)WI矢状位-轴位MRI指标与DLI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磁共振T_2WI矢状位-轴位MRI指标评估DLI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腰骶角、黄韧带厚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9,t=0.855;P<0.05);两组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小关节退变分级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49,x^(2)=33.622;P<0.05)。观察组患者DLI与腰骶角、小关节积液量宽度、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呈正相关,与小关节退变分级呈负相关(r=0.185,r=0.316,r=0.256,r=-0.617;P<0.05);腰骶角、小关节积液量宽度、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和小关节退变分级诊断DL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4、0.796、0.839和0.815。结论:DLI与腰骶角、小关节积液量宽度、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及小关节退变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其中腰骶角、小关节积液退变分级和腰椎间盘退变分级诊断DLI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T_(2)WI矢状位-轴位图像 退变性腰椎不稳(DLI) 腰骶角 韧带厚度值 小关节积液宽度
下载PDF
腰脊柱构型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志厚 吕金柱 刘晓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56-157,共2页
本文复习了205例已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术前x线表现,结果提示深座L5发生L4~5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增高,而高骑L5则与L5~S1椎间盘突出有关,腰骶移行椎的发生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而腰骶角的病理意义尚难确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脊柱构型 病理
下载PDF
CT多曲面重建在C臂引导经皮骶骨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飞虎 何仕诚 +4 位作者 王卫东 朱海东 方文 杜瑞杰 范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88-791,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行多排螺旋CT扫描及多曲面重建(MPR)技术建立模拟穿刺路径对C臂下行经皮骶椎成形术(PSP)术中实际入路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7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17例患者资料,17例患者术前均经过多排螺旋CT扫描并行MPR... 目的探讨术前行多排螺旋CT扫描及多曲面重建(MPR)技术建立模拟穿刺路径对C臂下行经皮骶椎成形术(PSP)术中实际入路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7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17例患者资料,17例患者术前均经过多排螺旋CT扫描并行MPR建立模拟穿刺入路,分别测量棘突旁开距离(AC)、椎弓根横向角(AOC)及腰骶角(AOB),并与术中实际测量值行配对t检验。所有病例均在C臂透视引导下经椎弓根入路进行操作,术后3 d内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及有无渗漏,术后7 d内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 17例20节次椎体成形均获成功,所有椎体术前均建立模拟穿刺路径,术前模拟AC、AOC分别为(4.3±0.4) cm、30.5°±1.9°,与术中实际测量值(4.5±0.5) cm、30.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腰骶角AOC为37.1°±4.1°,与术中实际测量值29.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T证实椎间盘渗漏2例,骶孔渗漏1例,无穿刺路径损伤或骨水泥渗漏引起的有临床症状的并发症。结论多曲面重建可模拟骶1椎体经椎弓根入路穿刺路径,与实际针道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可指导C臂透视下行骶骨成形术,提高实际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成形术 腰骶角 C臂 多曲面重建
下载PDF
经皮内镜治疗L_(5)S_(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同会 李涛 +5 位作者 席金涛 罗程 唐谨 李莹 刘鏐 吴从俊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治疗L_(5)S_(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操作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1年3月间收治的23例L_(5)S_(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局麻下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术式完成,年龄41~65岁,采用VAS...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治疗L_(5)S_(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操作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1年3月间收治的23例L_(5)S_(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局麻下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术式完成,年龄41~65岁,采用VAS评分、ODI评分及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手术平均时长为57min,平均出血量约为15mL;23例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为12.5个月,其中18例患者完整随访1年以上。对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1d与术前,术后3个月与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8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0%。结论:经皮内镜治疗L5S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靶向性强、损伤小、康复快等优势,但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椎间隙高度、腰骶角、横突、髂骨、椎间盘突出的位置,避免损伤出孔神经根及影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 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隙高度 腰骶角
原文传递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核患者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棚菲 张杰 +2 位作者 徐强 霍玉龙 张民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8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核患者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以单双号分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前后联合...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核患者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以单双号分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观察组的CRP水平、ES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恢复效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脊柱结核 腰骶角 椎间隙高度 炎性因子
下载PDF
腰骶角及症状体征综合评分对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古晓利 罗伟军 +2 位作者 赖云英 王学松 袁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11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腰骶角和症状体征综合评分对L5~S1椎间盘突出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经MRI证实的仅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110例(LDH组),以及100例MRI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受检者(正常组)的临床资料。以Grogkopff法测量两... 目的:探讨腰骶角和症状体征综合评分对L5~S1椎间盘突出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经MRI证实的仅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110例(LDH组),以及100例MRI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受检者(正常组)的临床资料。以Grogkopff法测量两组受检者X线平片的腰骶角,并查看相应受检者腰痛、腿痛、直腿抬高试验、直腿增强试验、下肢感觉、下肢肌力以及跟腱反射后进行制表得出综合评分,比较两组腰骶角大小及综合评分。结果:正常组平均腰骶角低于LDH组平均腰骶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DH组综合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测量腰骶角及症状体征综合评分对L5~S1椎间盘突出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角 腰椎间盘 症状体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