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ge-stage, two-sex life tables of 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uillett) (Diptera: Tephritidae)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 of applying female age-specific life tables to insect populations 被引量:34
1
作者 Yu-Bing Huang Hsin Chi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63-273,共11页
Age-stage, two-sex life tables of the melon fly, 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uil- let-t) (Diptera: Tephritidae), reared on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 sponge gourd (Luffa cylindrica Roem) and a carrot medium... Age-stage, two-sex life tables of the melon fly, 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uil- let-t) (Diptera: Tephritidae), reared on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 sponge gourd (Luffa cylindrica Roem) and a carrot medium (mashed Daucus carota L. mixed with sucrose and yeast hydrolysate) were construct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at 25 4- loc, 65% 4- 0.5% relative humidity, and a photoperiod 12 : 12h (L : D). The intrinsic rates of increase of B. cucurbitae were 0.144 6, 0.141 2 and 0.068 8 days on cucumber, sponge gourd, and carrot medium,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net reproduction rate was 172 offspring per fly reared on sponge gourd. The mean generation times ofB. cucurbitae ranged from 34 days reared on cucumber to 56 days reared on carrot medium. The life history raw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the traditional female age-specific life table and compared to results obtained using the age-stage, two-sex life table. When the age-specific female life table is applied to an age-stage-structured two-sex population, survival and fecundity curves will be improperly manipulated due to an inability to include variation in preadult development time. We discusse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t reproductive rate and the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to clarify possible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rocera cucurbitae Cucumis sativus Daucus carota life table luffa cylindrica
原文传递
侵染丝瓜的黄瓜花叶病毒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雪平 徐志新 +1 位作者 徐静 李德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74-79,共6页
1993年6月从温州市郊区丝瓜病株上获得一病毒分离物L-93,人工摩擦接种5科22种植物,L-93能侵染5科18种植物。L-93在多种葫芦科植物上具有很强的侵染力。提纯病毒粒体为球形,直径约28nm。在琼脂双扩散试验... 1993年6月从温州市郊区丝瓜病株上获得一病毒分离物L-93,人工摩擦接种5科22种植物,L-93能侵染5科18种植物。L-93在多种葫芦科植物上具有很强的侵染力。提纯病毒粒体为球形,直径约28nm。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L-93与CMV抗血清具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其衣壳蛋白亚基分子质量为29000u,分析植物组织中dsRNA,发现有4条dsRNA条带,长度分别为含3.3,3.0,2.2和0.9×103b。根据以上结果,L-93被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种子传毒试验表明,CMV不能通过丝瓜种子传毒。在交互保护试验中,弱毒株系CMVPl对L-93侵染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保护率达89%,保护接种植株中,L-93浓度明显低于未保护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黄瓜花叶病毒 鉴定 交互保护
下载PDF
丝瓜瓤固定无花果曲霉吸附活性艳蓝KN-R的脱色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董新姣 徐文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207,共6页
利用植物载体丝瓜瓤对无花果曲霉(Aspergillusficuum)进行固定,并对活性艳蓝KNR进行脱色研究.探讨了固定化菌体的菌龄、pH、温度、菌量对染料脱色的影响.比较了固定化菌体与菌丝球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效果,研究了该固定化菌体的重复利... 利用植物载体丝瓜瓤对无花果曲霉(Aspergillusficuum)进行固定,并对活性艳蓝KNR进行脱色研究.探讨了固定化菌体的菌龄、pH、温度、菌量对染料脱色的影响.比较了固定化菌体与菌丝球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效果,研究了该固定化菌体的重复利用和动力学实验,并进行了实际废水的脱色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脱色条件为菌龄3d,温度33℃,pH为6.0,菌量对染料脱色的影响依次为2%>1%>0.5%;固定化菌体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效果优于菌丝球,且它对实际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均达80%以上;丝瓜瓤固定无花果曲霉对不同初始浓度(25~186mg·L-1)活性艳蓝KNR的脱色过程遵循二级动力学方程;经6次重复利用后的该固定化菌体,其脱色率仍达80.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瓤 固定化 无花果曲霉 活性艳蓝KN-R 脱色
下载PDF
丝瓜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海生 张前荣 +5 位作者 刘建汀 陈敏氡 王彬 薛珠政 李大忠 温庆放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118-1127,共10页
对丝瓜(Luffa cylindrica)开展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58 073条unigene(序列总长约52 087 451 bp),共检测到8 693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位点,平均分布距离为5.99 Kb;其中,SSR位点中主导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的45.89%;... 对丝瓜(Luffa cylindrica)开展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58 073条unigene(序列总长约52 087 451 bp),共检测到8 693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位点,平均分布距离为5.99 Kb;其中,SSR位点中主导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的45.89%;其次,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占38.89%。二核苷酸重复基序中以AG/CT为主,三核苷酸重复基序以AAG/CTT为主。通过Primer 3.0设计得到7 563对SSR引物,随机选择30对SSR引物,对32种不同来源的丝瓜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其中,22对(占73.33%)引物表现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利用UPGMA作图,将32份供试材料分为普通丝瓜和有棱丝瓜2类,这2类丝瓜可以进一步分别被分为2个亚群,丝瓜类群的划分与有无棱沟密切相关,与形状、颜色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对丝瓜转录组分析可获得较高频率的SSR位点且类型丰富,为丝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标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简单重复序列 转录组 多态性
原文传递
20个丝瓜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朝文 朱海生 +6 位作者 凌永胜 郑雅超 方桂花 李扬 王智卿 林金秀 郑凯玲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8,共8页
【目的】观察丝瓜品种间花粉粒形态特征,研究其品种间的差异性及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丝瓜品种的分类鉴定提供孢粉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20个丝瓜栽培品种的花粉进行观察,对所考察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 【目的】观察丝瓜品种间花粉粒形态特征,研究其品种间的差异性及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丝瓜品种的分类鉴定提供孢粉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20个丝瓜栽培品种的花粉进行观察,对所考察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参试品种的花粉粒形态相似,均为长球形,赤道面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3条萌发沟,裂至接近两极,未相接,均属于N3P4C5型花粉;品种间的花粉极轴长107.03~112.74μm、赤道轴长57.17~61.04μm、花粉大小6164.15~6814.02μm^(2)、花粉外壁均为网状纹饰,网孔密度为0.129~0.220 n·μm^(-2),均存在显著差异;经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花粉分类的主要性状指标有极轴长、赤道长、花粉大小、花粉形状和外壁纹饰;对考察的8个花粉性状的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23的水平上,将20个品种聚类为三大类群。【结论】花粉粒极轴长、赤道轴长、形状、大小和网孔密度等性状差异可用作丝瓜品种间亲缘关系及分类鉴定的孢粉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花粉形态 电镜扫描 分类系统
下载PDF
丝瓜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酶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康娟 庄尹宏 +3 位作者 林碧英 温庆放 温文旭 朱海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4-858,共5页
应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丝瓜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酶学特性的影响因素,为丝瓜酶促褐变的研究提供基础。以普通丝瓜果肉为材料,PPO以邻苯二酚为底物,POD以愈创木酚为底物,研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及测量波长、底物的浓度、PPO提取... 应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丝瓜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酶学特性的影响因素,为丝瓜酶促褐变的研究提供基础。以普通丝瓜果肉为材料,PPO以邻苯二酚为底物,POD以愈创木酚为底物,研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及测量波长、底物的浓度、PPO提取酶液添加量对丝瓜PPO、POD活性的影响。丝瓜褐变相关酶提取和测定方法的优化:(1)PPO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08nm、反应温度是35℃、pH为6.0、酶液用量0.15mL,最适底物为邻苯二酚,底物浓度为0.056mol·L^(-1);(2)POD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10nm,反应温度为40℃,最佳pH为5.5,酶液用量0.1mL,底物是愈创木酚,浓度为0.067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酶促褐变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酶学特性
下载PDF
丝瓜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潘永勤 李菁 +1 位作者 朱伟杰 贺惠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86-2089,共4页
目的:分离提取丝瓜抗氧化活性成分,观察其抗氧化效应。方法:应用溶剂萃取法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分离提取丝瓜抗氧化活性物质,通过测定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筛选出丝瓜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结果:由溶剂萃取法获得丝瓜提取物Ⅱ、Ⅲ、Ⅳ... 目的:分离提取丝瓜抗氧化活性成分,观察其抗氧化效应。方法:应用溶剂萃取法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分离提取丝瓜抗氧化活性物质,通过测定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筛选出丝瓜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结果:由溶剂萃取法获得丝瓜提取物Ⅱ、Ⅲ、Ⅳ、Ⅴ,其中提取物Ⅲ抑制DPPH.和OH.自由基效果显著。提取物Ⅲ经柱层析进一步分离,得到A、B、C、D、E 5种组分,其中组分D、E抑制DPPH.和OH.自由基效果最显著,经鉴定提取物符合黄酮类物质特性。结论:丝瓜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且主要作用物质为黄酮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抗氧化 黄酮类 自由基
下载PDF
普通丝瓜PYL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果实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8
作者 王玉倩 彭丽娟 +3 位作者 刘建汀 温庆放 钟凤林 朱海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8-420,共13页
【目的】探究普通丝瓜PYL基因在A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以期为深入研究其基因功能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分子抗性育种以及提高普通丝瓜品质和产量提供新思路。【方法】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普通丝瓜PYL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染色体定位,以... 【目的】探究普通丝瓜PYL基因在A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以期为深入研究其基因功能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分子抗性育种以及提高普通丝瓜品质和产量提供新思路。【方法】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普通丝瓜PYL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染色体定位,以及基因结构、基因共线性、选择压力、进化亲缘关系和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并通过qRT-PCR验证在不同浓度ABA下基因特征表达。【结果】在普通丝瓜全基因组中鉴定到11个LcPYL基因,CDS长度576~966 bp,编码蛋白均具有典型PYR_PYL_RCAR_like结构;共线性分析发现7对片段复制基因对,普通丝瓜PYL基因启动子含多个与植物激素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其成员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普通丝瓜果实在不同浓度外源ABA处理下:2 mg/mL ABA处理LcPYLs表达无显著变化,4 mg/mL ABA处理LcPYL5、LcPYL7、LcPYL11显著上调表达,8 mg/mL ABA处理LcPYL1、LcPYL7开花当天显著表达。【结论】对普通丝瓜PYL家族成员进行了系统的鉴定与分析,明确其分子结构特征和表达模式,其中LcPYL1、LcPYL5、LcPYL7和LcPYL11可能是与内源ABA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丝瓜 PYL基因家族 果实发育 外源ABA处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丝瓜(Luffa cylindrica)EST-SSR分子标记的验证及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骆彩霞 罗剑宁 +3 位作者 赵钢军 何晓莉 周玲艳 吴海滨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6410-6417,共8页
丝瓜中的特异性分子标记较少,严重阻碍了丝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进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开发的8523对EST-SSR标记的基础上进一步挑选出406对,在有棱丝瓜自交系S304(Luffa acutangula(Linn.)Roxb.)、... 丝瓜中的特异性分子标记较少,严重阻碍了丝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进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开发的8523对EST-SSR标记的基础上进一步挑选出406对,在有棱丝瓜自交系S304(Luffa acutangula(Linn.)Roxb.)、普通丝瓜P93075(Luffa cylindrica(Linn.)Roem.)及二者杂交后代F1中进行了验证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406对EST-SSR标记中,352对在S304、P93075及二者杂交后代F1中有扩增产物,占合成标记的86.70%;其中297对标记具有多态性,占可扩增标记的84.38%;在297对具有多态性的标记中,除了二碱基重复序列中重复次数为9及三碱基重复序列中重复次数为7的标记外,标记的多态性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增强,且重复次数到一定值时标记的多态性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本研究发现的关于标记多态性与重复次数之间关系的规律将为EST-SSR标记的高效筛选提供参考价值;筛选并验证的标记丰富了丝瓜EST-SSR标记的数量,为下一步丝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luffa cylindrica) EST-SSR 分子标记 多态性
原文传递
普通丝瓜果皮颜色性状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树苹 谈杰 +2 位作者 陈霞 张洪源 张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5期58-63,共6页
对普通丝瓜的果皮颜色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旨在为果皮颜色控制基因的挖掘及外观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绿果皮丝瓜材料YX014和白果皮高代自交系丝瓜材料LJ-01为亲本,配制成P1、P2、F1、F2、B1、B2等6个世代,通过目测的方法对6个世代单... 对普通丝瓜的果皮颜色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旨在为果皮颜色控制基因的挖掘及外观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绿果皮丝瓜材料YX014和白果皮高代自交系丝瓜材料LJ-01为亲本,配制成P1、P2、F1、F2、B1、B2等6个世代,通过目测的方法对6个世代单株的丝瓜果皮色性状观察和分级处理,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丝瓜果皮色性状进行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普通丝瓜果皮颜色的最佳遗传模型为B-1,即符合2对主基因控制并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B1、B2和F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96.4%、99.1%和99.4%。此外,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2.50和0.00,显性效应分别为0.50和0.48,说明第一对主基因在加性效应中占主导地位,且为负向效应,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近似相等。控制普通丝瓜果皮色的主效基因的遗传力较高,普通丝瓜果皮色遗传改良可以在早期分离世代时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丝瓜 果皮颜色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育种
下载PDF
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树苹 张敏 +4 位作者 谈杰 王春丽 陈霞 张洪源 谈太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9期50-56,共7页
果肉褐变是影响丝瓜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对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进行遗传分析,为丝瓜的品质改良奠定基础。以易褐变自交系‘YX014’和耐褐变自交系‘LJ-01’配制成6个世代(P_1、P_2、F_1、F_2、B_1、B_2)为试验材料,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 果肉褐变是影响丝瓜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对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进行遗传分析,为丝瓜的品质改良奠定基础。以易褐变自交系‘YX014’和耐褐变自交系‘LJ-01’配制成6个世代(P_1、P_2、F_1、F_2、B_1、B_2)为试验材料,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丝瓜果肉褐变特性进行遗传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的最佳遗传模型为E-_1模型,即由_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_1、B_2和F_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1.20%、72.08%和0.52%,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18.8%、27.92%和99.48%,表明丝瓜果肉褐变程度主要受2对主基因控制,以遗传效应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B_1、B_2世代主基因选择率高,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因此,在丝瓜褐变的群体改良中,可对低褐变单株进行定向选择或轮回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丝瓜 褐变 数量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丝瓜络炭磺酸催化合成环氧大豆油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建平 王淑怡 +2 位作者 吴丽丽 张俊俊 胡林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0-114,共5页
以丝瓜络为起始碳源,浓硫酸为磺酸化试剂,制备了丝瓜络基炭磺酸,以该炭磺酸为催化剂,以双氧水为氧源,甲酸为活性氧载体,采用无溶剂法就地合成了环氧大豆油。正交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双氧水用量为24 ml、甲酸用量为3.2 ml、催化剂用量为0.... 以丝瓜络为起始碳源,浓硫酸为磺酸化试剂,制备了丝瓜络基炭磺酸,以该炭磺酸为催化剂,以双氧水为氧源,甲酸为活性氧载体,采用无溶剂法就地合成了环氧大豆油。正交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双氧水用量为24 ml、甲酸用量为3.2 ml、催化剂用量为0.7 g、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3 h,所得产品环氧值>6.5%,产品色泽透明。与自制的稀土固体超强酸对比催化实验结果表明:丝瓜络炭磺酸催化剂更加高效、稳定,可以用来改进传统环氧大豆油的制备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大豆油 丝瓜络 炭磺酸
原文传递
丝瓜果实发育过程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敏氡 王彬 +3 位作者 朱海生 李永平 刘建汀 温庆放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806-1818,共13页
丝瓜果实发育过程伴随着明显的形态转变和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这些变化均影响着果实的采后寿命和品质。为阐明丝瓜果实发育过程中重要蛋白质的功能与调控作用,该研究以同位素标记相对定量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TRAQ-LC-MS/MS)技术测定... 丝瓜果实发育过程伴随着明显的形态转变和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这些变化均影响着果实的采后寿命和品质。为阐明丝瓜果实发育过程中重要蛋白质的功能与调控作用,该研究以同位素标记相对定量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TRAQ-LC-MS/MS)技术测定丝瓜果实发育过程三个时期(花后5天、花后15天、花后30天)蛋白的表达水平,鉴定差异蛋白,并对它们进行亚细胞定位、GO(gene onc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途径分析。共鉴定到差异蛋白709个,其中在丝瓜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共同存在的差异蛋白有229个,上调蛋白有118个,下调蛋白由111个。亚细胞定位显示,差异蛋白的亚细胞主要定位于叶绿体、细胞质和细胞核。GO分析发现,四吡咯结合、过氧化物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血红素结合和抗氧化活性是差异蛋白5种主要的分子功能,过氧化氢代谢过程、应激反应和防御反应是差异蛋白3种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代谢途径分析显示,丝瓜果实发育过程的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3个代谢途径,分别为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糖代谢和DNA复制途径,从中筛选出36个在丝瓜果实发育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目标差异蛋白。其中, PAL、C4H、4-CL、COMT和CAD可能是调控果实内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合成的5种关键蛋白。PAL、POD、PPO、CAT、APX 5种差异蛋白可能协同参与果实发育后期的酶促褐变。SS和α-AL可能在丝瓜果实蔗糖的累积和淀粉的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丝瓜的发育调控,进而指导丝瓜品种选育和生产栽培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果实发育 iTRAQ-LC-MS/MS 蛋白组学 蛋白功能
原文传递
丝瓜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龙 鲁灵恩 +1 位作者 蔡元聪 刘昌瑜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401-402,共2页
从丝瓜叶中分得化合物L-11和L-12,经光谱分析和薄层层析鉴定为人参皂甙Rg1(L-11),和人参皂甙Re(L-12)。
关键词 丝瓜叶 化学成分 人参皂甙 鉴定
下载PDF
肌动蛋白在丝瓜花粉管顶端生长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滕晓月 庄丽霞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7年第3期239-244,共6页
用非固定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作为肌动蛋白探针观察并证明了丝瓜未萌发的花粉粒和不同生长时期花粉管中肌动蛋白纤丝的分布及其形态变化。又用细胞松弛素B(CB)、氯两嗪(CPZ)及N-乙酰马来酰胺(NEM)证明了丝瓜花粉管伸长与肌动蛋白... 用非固定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作为肌动蛋白探针观察并证明了丝瓜未萌发的花粉粒和不同生长时期花粉管中肌动蛋白纤丝的分布及其形态变化。又用细胞松弛素B(CB)、氯两嗪(CPZ)及N-乙酰马来酰胺(NEM)证明了丝瓜花粉管伸长与肌动蛋白既有密切的关系,也受Ca2+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花粉管 顶端生长 肌动蛋白
下载PDF
丝瓜中一个新脑甙脂类化合物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乍浦 曾宪仪 熊淑玲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0-25,共6页
在继续研究鲜丝瓜果实成分时,又分离出3个化台物,其一(L-I)为一新脑甙脂,mp、140°~142℃,分子式:C_(39)H_(73)O_9N,它的结构经理化及光谱(IR、MS、HNMR、^(13)CNMR)数据确定为N-[D-2~1羟基十四烷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D-赤... 在继续研究鲜丝瓜果实成分时,又分离出3个化台物,其一(L-I)为一新脑甙脂,mp、140°~142℃,分子式:C_(39)H_(73)O_9N,它的结构经理化及光谱(IR、MS、HNMR、^(13)CNMR)数据确定为N-[D-2~1羟基十四烷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D-赤式-十九鞘氨-4(E),8(E)-二烯醇,命名为Lucyobroside。另2个化合物(L-Ⅱ与L-Ⅲ)为已知五环三萜皂甙,即3-O-[β-D-吡喃葡萄糖)-常春藤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甙(Lucyoside E);3-O-β-D-吡喃葡萄糖]-丝石竹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甙(Lucyoside F),此两皂甙均系首次从我国产丝瓜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脑甙脂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低温弱光下普通丝瓜的生理响应及转录组测序分析
17
作者 王炫榛 程玉琦 +6 位作者 陈敏氡 刘建汀 花秀凤 叶新如 李永平 温庆放 朱海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53-63,共11页
对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品种农福806的幼苗分别进行10℃和5℃低温弱光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其生理指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转录组测序等方法研究了普通丝瓜幼苗对低温弱光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对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品种农福806的幼苗分别进行10℃和5℃低温弱光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其生理指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转录组测序等方法研究了普通丝瓜幼苗对低温弱光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5℃弱光处理期间(0~24 h),普通丝瓜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总体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在10℃弱光处理期间(0~10 d),丝瓜幼苗的POD活性以及MDA、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他3个指标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丝瓜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与POD、S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ro含量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SOD活性与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对6个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5℃下提取出3个主成分,在10℃下提取出2个主成分。转录组测序获得了7.13亿条Clean data,在3个低温处理组丝瓜幼苗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基因共有4945个,下调基因共有5065个,涉及24种生物学过程,差异表达基因涉及代谢过程、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内吞作用和植物─病原互作。总之,低温弱光对普通丝瓜幼苗的光保护系统破坏性较大,光合效率降低会间接引起幼苗脱水萎蔫;SOD活性是丝瓜幼苗响应低温弱光胁迫的主要生理指标;差异表达基因涉及Ca^(2+)转运、海藻糖代谢等生物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丝瓜 低温 弱光 生理响应 光合特性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wave transmission and rapid coiling movement in tendril of luffa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文定 娄成后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5年第8期944-953,共10页
The tendril of luffa (Luffa officinale),in response to various non-injurious and injuriousstimulations,will first give rise to electrochemical transmission including the action wave,variation wave,andwave complex.It i... The tendril of luffa (Luffa officinale),in response to various non-injurious and injuriousstimulations,will first give rise to electrochemical transmission including the action wave,variation wave,andwave complex.It is then followed by rapid coiling movement which appears within 25—30 s after stimulation.The coiling process continues for 10 min or more.When it is over,the tendril begins to uncoil itself.Tendrils pretreated with the narcotic drug,ethyl ether fail to response to stimulation entirely.Specific inhibitorsof microfilament,cytochalasins B and D,and of myosin,N-ethylmaleimide and iodoacetic acid,are both able toprevent the coiling of tendril,without any effect on the electrical wave transmission.Colchicine,known toinhibit microtubule action,is ineffective in preventing coiling.Acetylcholine is able to provoke the tendril coilingdirectly.The effects of drug pretreatments support the proposal that the electrochemical wave transmission elicitedby stimulation is the forerunner for arousing the rapid movement of the sensitive tendril that the actin and myosinare taking part in.Turgor changes in tendril cells are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the transmitted and the motoraction of the compact tissues lining along the more sensitive ventral side of the tendril.As the ventral cellsundergo the abrupt contraction and slightly shrink,the dorsal cells become expanded in coiling.Eventually,turgotresumes normal on both sides when uncoiling occ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DRIL COILING electrical wave transmission protoplasmic CONTRACTION luffa cylindrica
原文传递
Ca^(2+)促进丝瓜离体生根(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申爱英 苏智先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10-112,122,共4页
Ca2 + 信使系统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通路 ,它将许多细胞外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以影响许多蛋白激酶活性 ,从而引起植物生长发育的多种反应 .在正常Ca2 + 浓度下 ,仅激素处理不能生根的丝瓜外植体 ,处以不同Ca2 + 浓度处理时 ,随Ca2 +... Ca2 + 信使系统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通路 ,它将许多细胞外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以影响许多蛋白激酶活性 ,从而引起植物生长发育的多种反应 .在正常Ca2 + 浓度下 ,仅激素处理不能生根的丝瓜外植体 ,处以不同Ca2 + 浓度处理时 ,随Ca2 + 浓度升高 ,外植体生根数明显加快并增多 ,且有少量植株叶腋处异化生根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腋芽的发育方向 ,这说明Ca2 + 改变了卷须芽或花芽的发育方向 ,使其发育为根 .但Ca2 + 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影响外植体的正常营养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生根 CA^2+ 丝瓜 外植体 钙离子 腋芽 卷须芽 花芽 生长发育
下载PDF
铜胁迫对丝瓜幼苗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及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英 郭红伟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7期9-12,共4页
为探讨丝瓜幼苗对铜的耐受范围,以‘美秀’丝瓜品种为试材,借助营养液沙培的方式,研究不同浓度的铜胁迫(Cu2+0,5,15,30,50μmol·L^(-1))对丝瓜幼苗光合色素、光合参数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铜浓度的增加,丝瓜幼... 为探讨丝瓜幼苗对铜的耐受范围,以‘美秀’丝瓜品种为试材,借助营养液沙培的方式,研究不同浓度的铜胁迫(Cu2+0,5,15,30,50μmol·L^(-1))对丝瓜幼苗光合色素、光合参数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铜浓度的增加,丝瓜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于铜浓度5μmol·L^(-1)时达到最大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铜浓度5μmol·L^(-1)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蒸腾速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于铜浓度5μmol·L^(-1)达到最大值;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单峰变化规律,且在铜浓度5μmol·L^(-1)时值最大;游离脯氨酸含量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综上,铜浓度不高于5μmol·L^(-1)时,能提高丝瓜幼苗光合色素含量,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同时通过渗透调节物质的调节保护叶片细胞免受重金属铜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铜胁迫 光合色素 光合参数 渗透调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