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肌力训练装置在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怡 白姣姣 +2 位作者 臧娴 沈晔 王明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评价下肢肌力训练装置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对34例老年DPN患者采用自行制作的下肢肌力训练装置进行3个月下肢肌力训练。结果训练后患者30s连续坐椅试验次数明显增加,睁眼、... 目的评价下肢肌力训练装置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对34例老年DPN患者采用自行制作的下肢肌力训练装置进行3个月下肢肌力训练。结果训练后患者30s连续坐椅试验次数明显增加,睁眼、闭眼单足站立时间明显延长,起立-步行测试时间明显缩短(P<0.05,P<0.01)。结论应用下肢肌力训练装置进行下肢肌力训练,可以改善老年DPN患者下肢肌力、静态平衡功能和动态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肌力 下肢肌力训练 训练装置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儿童悬吊训练对运动障碍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7
2
作者 包伟丽 汤雯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年第10期2192-2196,共5页
目的: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与儿童悬吊联合使用对运动障碍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运用随机分组法将40例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对照组运用Bobath疗法、Rood技术、物理因子疗法,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 目的: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与儿童悬吊联合使用对运动障碍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运用随机分组法将40例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对照组运用Bobath疗法、Rood技术、物理因子疗法,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和儿童悬吊训练,每周治疗5 d,每天1次,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ment,GMFM)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一个疗程后,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在Bobath疗法、Rood技术、物理因子疗法等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和儿童悬吊训练,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障碍 儿童康复 下肢机器人 悬吊训练系统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康斌辉 廖源 +2 位作者 钟流 王磊 叶志方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140-144,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7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B组(悬吊运...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7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B组(悬吊运动训练)、C组(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每组30例。比较三组训练后下肢Fugl-Meyer评估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伯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y i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 min walk test,6MWT)及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训练前,三组下肢FMA、BBS、FAC评分、6MWT、M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组下肢FMA、BBS、FAC、MBI评分均明显更高于A组、B组,6MWT长于A组、B组,NIHSS评分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对患者采取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增强患者平衡与下肢运动功能,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悬吊运动训练 脑卒中
下载PDF
基于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美丽 徐华静 +2 位作者 温丽娜 王娇健 蒋松鹤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12-317,共6页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VR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运动训练,VR组在下肢运动训练时结合VR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0 min,每周5次,共3周。通过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值及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周后,两组患者FMA-LE、FAC、BBS及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VR组FMA-LE、FAC、BBS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 脑卒中 下肢运动训练 功能康复
下载PDF
胸部物理治疗联合下肢运动训练对AECOPD患者的疗效
5
作者 王哲伟 叶思思 +1 位作者 张中凯 林秀秀 《江苏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观察胸部物理治疗(CPT)联合下肢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 55例AECOPD患者分为两组,CPT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CPT,联合组(27例)在CPT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膈肌... 目的 观察胸部物理治疗(CPT)联合下肢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 55例AECOPD患者分为两组,CPT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CPT,联合组(27例)在CPT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氧合指数、PaCO_(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以及分泌物黏稠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氧合指数、PaCO_(2)、CAT评分、BI评分和分泌物黏稠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的膈肌移动度、氧合指数和PaCO_(2)优于CPT组(P<0.05)。结论 CPT联合下肢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AECOPD患者的膈肌功能、氧合指数和PaCO_(2),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分泌物黏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物理治疗 下肢运动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匹配式运动干预的应用
6
作者 牛娜娜 刘大方 +4 位作者 刘敏 李飞 徐璐 吴鹏 杜亚丽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0期3182-3185,3189,共5页
目的观察匹配式运动护理干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10月进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的11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随机对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 目的观察匹配式运动护理干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10月进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的11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随机对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试验组患者实施匹配式运动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后采用6分钟步行距离(6MWD)、无痛行走距离(PFWD)、简易体能测试(SPPB)、血管生活质量量表(Vascu QoL);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6MWD、PFWD、SPP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Vascu QoL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ESCA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增加实施匹配式运动护理干预,可增加步行距离,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存质量,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运动训练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下肢运动训练在COPD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谷静 朱黎明 +1 位作者 彭艳萍 张泓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198-1202,1211,共6页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下肢运动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湖南省人民医院2022年6月-2023年1月就诊的60例COPD稳定期患者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分别接受TEAS+下肢运...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下肢运动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湖南省人民医院2022年6月-2023年1月就诊的60例COPD稳定期患者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分别接受TEAS+下肢运动训练、单一下肢运动训练干预,均干预4周。比较2组干预前后呼吸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相关症状评分[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COPD自我评估测试(CAT)、主观体力感等级量表(Brog)、肺康复评定指数(BODE)]、运动耐力[通过6 min步行距离(6MWD)]、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干预前,2组FEV1、FVC、FEV1/FVC、MIP、MEP、mMRC、CAT、Brog、BODE、6MWD、IL-6、IL-8、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4周后,2组FEV1、FVC、FEV1/FVC、MIP、MEP、6MWD比干预前明显升高,mMRC、CAT、Brog、BODE评分以及IL-6、IL-8、hs-CRP水平比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实验组FEV1、FVC、FEV1/FVC、MIP、MEP、6MWD[(2.00±0.29)L、(2.75±0.38)L、(72.88±6.13)%、(8.50±0.99)Pa、(9.69±1.06)Pa、(482.52±29.98)m]高于对照组[(1.67±0.26)L、(2.37±0.39)L、(69.06±4.21)%、(7.44±0.60)Pa、(8.55±0.88)Pa、(416.14±26.15)m],mMRC、CAT、Brog、BODE评分以及IL-6、IL-8、hs-CRP水平[(1.27±0.52)分、(15.40±3.23)分、(2.10±0.76)分、(2.30±0.65)分、(2.04±0.48)μg/L、(3.03±0.55)μg/L、(2.70±0.53)mg/L]低于对照组[(1.70±0.47)分、(19.13±3.56)分、(2.67±0.71)分、(3.00±0.74)分、(2.46±0.43)μg/L、(3.89±0.83)μg/L、(3.68±0.1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56、3.885、2.810、5.042、4.544、9.139、-3.396、-4.252、-2.984、-3.881、-3.564、-4.685、-4.661,P均<0.05)。结论TEAS联合下肢运动训练用于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能明显减轻其临床症状及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经皮穴位电刺激 下肢运动训练 肺康复
原文传递
专业指导下运动训练及其改良在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婷 唐伟 郭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27-931,共5页
美国心脏协会(AHA)将专业指导下运动训练(SET)定义为外周动脉疾病(PAD)的一线治疗方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筛选出近10年39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SET疗... 美国心脏协会(AHA)将专业指导下运动训练(SET)定义为外周动脉疾病(PAD)的一线治疗方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筛选出近10年39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SET疗法在我国仍处于研究阶段。国外SET主流方式为跑步机训练或平板训练,近年来一些研究在运动训练方式、训练强度、训练场景和信息化方面进行不同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近10年SET治疗PAD患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专业指导下运动训练 间歇性跛行 糖尿病足
下载PDF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脊髓损伤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中的应用
9
作者 胡依依 乔琦琦 《医疗装备》 2023年第9期57-59,共3页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悬吊运动训练(SET)在脊髓损伤(SCI)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医院就诊的78例SCI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SET治疗,...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悬吊运动训练(SET)在脊髓损伤(SCI)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医院就诊的78例SCI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SET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下肢运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SS)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MAS及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及B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SET治疗SCI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不仅能减轻下肢肌肉痉挛程度,而且能改善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肢肌肉痉挛 生物反馈治疗仪 悬吊运动训练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下载PDF
术后下肢运动训练在肺癌病人肺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傅晓碟 张乐乐 张艺伟 《全科护理》 2023年第26期3652-3655,共4页
介绍下肢运动训练概念、机制、类型以及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及肺癌病人对肺康复的认识,为今后其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肺癌 下肢运动训练 肺康复 综述
下载PDF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下肢运动训练处方的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张净 贺正一 +2 位作者 刘颖 杨小丽 赵旭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2期105-110,共6页
目的观察下肢运动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及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同时对肺康复中运动训练的方式、强度、频度等的设定进行探索,为制定出适合中国COPD患者的肺康复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稳定期COP... 目的观察下肢运动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及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同时对肺康复中运动训练的方式、强度、频度等的设定进行探索,为制定出适合中国COPD患者的肺康复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2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训练组1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维持日常活动量;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外,还接受为期8周,每周2次,每次40min的下肢运动训练。训练方式采用下肢功率踏车训练,初始训练强度为70%最大运动负荷(WRmax),当患者能够连续2次完成预设的训练强度和时间时,以10%WRmax的梯度增加训练负荷作为下一个训练强度直至8周末。结果经过8周的下肢运动训练,训练组患者的运动耐力指标6min步行距离(6MWD)较训练前平均增加(45.3±27.3)m(P<0.05),WRmax增加(10.8±6.9)watt,峰值摄氧量(VO2Peak)增加(158.9±137.3)ml/min,VO2/kg增加(2.6±2.6)ml·min-1·kg-1,无氧阈(AT)增加(93.1±91.2)ml/min,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气指标二氧化碳生成量(VCO2)增加(102.6±177.9)ml/min(P<0.05),分钟通气量(VE)增加(5.3±4.9)L/min(P<0.01);心功能指标最大氧脉(O2pulse)和最大心率(HRmax)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静态肺功能指标于训练前后未见明显变化。同时,对照组上述各组指标在8周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下肢高强度运动训练可以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患者在运动中的通气功能和心功能,但是对静态肺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下肢功率踏车训练,为期8周,每周2次,每次40min,以70%WRmax作为起始训练强度,在能连续2次完成规定的训练强度和时间的前提下,以10%WRmax为梯度递增训练强度直至8周末,这一肺康复下肢运动训练处方对于中重度COPD患者来说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肺康复 下肢运动训练处方
原文传递
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躯干屈伸肌群肌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家健 夏鑫 +2 位作者 饶江 夏喜玲 苏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9期1677-1680,1613,共5页
目的:探讨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躯干屈伸肌群肌力的影响。方法:1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来源于我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4,常规... 目的:探讨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躯干屈伸肌群肌力的影响。方法:1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来源于我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4,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和研究组(n=74,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疗法)。两组均干预12周。对比两组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躯干屈伸肌群肌力变化。结果:两组干预12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2周后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2周后健侧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未见明显变化,且组间同时点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12周后患侧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可促进下肢功能改善,提高步行能力,同时还可改善患侧躯干屈伸肌群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运动想象疗法 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 躯干屈伸肌群肌力 步行能力 下肢功能
原文传递
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联合阅读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步态功能、病耻感及幸福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宇静 胡敏敏 +1 位作者 李晗 罗婉丽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1年第6期1131-1134,共4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阅读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干预后其步行步态功能、幸福度及病耻感变化。方法将我院10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掷币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观察组55例在此基础...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阅读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干预后其步行步态功能、幸福度及病耻感变化。方法将我院10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掷币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观察组55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阅读疗法,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神经功能、步行步态功能、病耻感、幸福度改变。结果干预后,观察组MUNSH、Tinetti评分、步长、步行速度、步频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Link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阅读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能够显著消除脑卒中偏瘫患者疾病羞耻感,缓解患者心理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步行步态功能改善,提升患者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 阅读疗法 偏瘫 步行步态功能 病耻感 幸福度
原文传递
赋权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治疗患者早期康复活动的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慧敏 殷世武 +3 位作者 陈君 朱莹莹 张娜 范贝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4-559,共6页
目的探讨赋权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拟行导管溶栓治疗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5例。对照组常规实施康复活动,干预组用赋权指导早期康复活动。... 目的探讨赋权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拟行导管溶栓治疗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5例。对照组常规实施康复活动,干预组用赋权指导早期康复活动。统计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髌骨上/下缘腿围周径差、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出院准备度量表、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置管溶栓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出院时髌骨上/下缘腿围周径差显著小于对照组,康复锻炼依从性、自我效能、出院准备度及出院后3个月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赋权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患者早期康复活动,能提高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和疾病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肢肿胀,提高出院准备度和出院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赋权 早期活动 自我效能 出院准备度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下肢被动运动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娟 李沛 马喜云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被动运动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下肢被动运动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下肢被动运动训练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峰值摄氧量(Peak VO_(2))、Barthel指数及冠心病健康信念量表(CADHB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评分。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CADH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ADHB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LVEF、LVEDD、Peak V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LVEF、Peak VO2水平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LVEDD小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Barthel指数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CSMS中日常生活管理、情绪认知管理、疾病医学管理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CSMS中日常生活管理、情绪认知管理、疾病医学管理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被动运动训练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被动运动训练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康复护理
下载PDF
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联合运动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剑洁 曾燕华 陈晨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6期46-49,54,共5页
目的观察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联合运动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行ACL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训练)和研究组(对照组的... 目的观察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联合运动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行ACL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训练)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疼痛程度、下肢肌力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干预4周后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4周后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疼痛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4周后屈肌峰力矩(FPT)、伸肌峰力矩(EPT)以及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H/Q)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联合运动训练用于ACLR患者,可有效改善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疼痛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和下肢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 运动训练 前交叉韧带重建 术后康复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针灸联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洪 胡蓉 +1 位作者 吴友飞 杨谨竹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33-936,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黔西南州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20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黔西南州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20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观察组在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治疗4周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8.33%)(P<0.05)。治疗4周,2组下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下肢FMA评分和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2组情感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情感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且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 脑梗死 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