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其转归 被引量:80
1
作者 吴丽梅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4期605-607,703,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 目的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患者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出现下肢DVT 21例(35.0%)。其中9例(15.0%)为术前血栓,12例(20.0%)为术后血栓。86.7%的DVT发生于骨折侧。转子间骨折发生术后DVT的风险是股骨颈骨折的5.977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是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77,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DVT发生率高于健侧;转子间骨折为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前即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因此入院后应尽早行CDF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热敏灸疗法预防瘫痪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宋剑英 陈俊 史晓丽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第12期1252-1255,共4页
目的探究热敏灸疗法预防瘫痪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试验方法,将148例满足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对照组给予间歇性充气泵压迫疗法,治疗组给予热敏灸联合间歇... 目的探究热敏灸疗法预防瘫痪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试验方法,将148例满足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对照组给予间歇性充气泵压迫疗法,治疗组给予热敏灸联合间歇性充气泵压迫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后静脉血流峰值速度、内踝上缘周径、下肢皮肤颜色、小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静脉血流峰值速度为(144.25±6.67)mm/s,高于对照组的(134.37±7.12)mm/s(P<0.001),内踝上缘周径(26.60±1.55)cm、小腿疼痛VAS评分(2.85±1.0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8.04±1.95)cm、(3.83±1.51)分,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下肢皮肤颜色的改变少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缓解下肢肿胀,减轻局部疼痛,减少肢体皮肤颜色改变,为临床预防瘫痪患者并发DVT的形成提出合理的、中医特色鲜明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灸 瘫痪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