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被引量:586
1
作者 张旗 王焰 +4 位作者 钱青 杨进辉 王元龙 赵太平 郭光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6-244,共9页
埃达克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火成岩 ,以亏损 HREE和无负铕异常为特征 ,表明其形成深度很大 ,源区有石榴石残留。中国东部燕山期有许多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其形成环境却与消减作用无关。因此 ,本文将埃达克岩分为 O型... 埃达克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火成岩 ,以亏损 HREE和无负铕异常为特征 ,表明其形成深度很大 ,源区有石榴石残留。中国东部燕山期有许多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其形成环境却与消减作用无关。因此 ,本文将埃达克岩分为 O型和 C型两类 :O型埃达克岩富 Na,其成因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有关 ;C型埃达克岩富 K (大部分仍然是钠质的 ,少数为钾质的 ) ,可能是玄武岩浆底侵到加厚的陆壳 (>5 0 km )底部导致的下地壳麻粒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C型埃达克岩对解释中国东部燕山期许多地质现象是有启发的。由于 C型埃达克岩保存了下地壳的许多印记 ,因此 ,还可以利用 C型埃达克岩来反演下地壳的组成 ,探讨与下地壳及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燕山期 埃达克岩 下地壳 构造意义 成矿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酸性火成岩
下载PDF
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24
2
作者 张旗 王焰 +1 位作者 刘伟 王元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31-435,共5页
讨论了中国东部C型埃达克岩与环太平洋典型埃达克岩的异同点及其不同的产出背景,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具埃达克岩特征的中酸性火成岩是陆内岩浆作用的产物,推测是来自岩石圈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的具克拉通性质的陆壳(>50km)底... 讨论了中国东部C型埃达克岩与环太平洋典型埃达克岩的异同点及其不同的产出背景,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具埃达克岩特征的中酸性火成岩是陆内岩浆作用的产物,推测是来自岩石圈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的具克拉通性质的陆壳(>50km)底部导致古老的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论述了埃达克岩,尤其是C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指出埃达克岩的发现开创了岛弧岩浆成因的新系列,是岩石学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突破,开拓了花岗岩研究的新思路。探讨了埃达克岩可能的形成构造背景,指出利用埃达克岩可以追踪地质历史上的地壳增厚及其相关事件,反演下地壳组成。讨论了埃达克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地球化学 下地壳 部分熔融 地球动力学 岩浆作用 中生代
下载PDF
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6
3
作者 高山 金振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共9页
拆沉作用导致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下沉,相应软流圈上涌至壳—幔边界,使下地壳、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三者发生物质交换,引起岩浆作用、山脉隆升、伸展、垮塌,形成坳陷盆地,并最终使大陆地壳向长英质方向演化,产生与其它行星不同的、... 拆沉作用导致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下沉,相应软流圈上涌至壳—幔边界,使下地壳、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三者发生物质交换,引起岩浆作用、山脉隆升、伸展、垮塌,形成坳陷盆地,并最终使大陆地壳向长英质方向演化,产生与其它行星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中性安山质或英云闪长质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沉作用 构造演化 地壳 地幔 动力学
下载PDF
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中的下地壳过程:岩浆底侵、置换与拆沉作用 被引量:122
4
作者 翟明国 樊祺诚 +1 位作者 张宏福 隋建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09-1526,共18页
最近研究表明,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不仅是岩石圈地慢减薄,而且下地壳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置换。本文强调下地壳过程,如岩浆底侵、置换和拆沉作用是理解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火山岩及其捕虏体的信息似乎支持在华北东部... 最近研究表明,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不仅是岩石圈地慢减薄,而且下地壳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置换。本文强调下地壳过程,如岩浆底侵、置换和拆沉作用是理解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火山岩及其捕虏体的信息似乎支持在华北东部南、北缘存在局部造山带型的下地壳与岩石圈的拆沉作用。但是华北东部整体上的减薄机制难以用造山带的拆沉模式来解释。华北东部克拉通内部的火山岩中的下地壳捕虏体有两类,一类是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的底侵辉长岩和辉石岩以及榴辉岩相变质的石榴辉石岩,形成时代约在140~120Ma;另一类是经过了中生代变质叠加的前寒武纪麻粒岩。中生代华北东部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岩浆底侵作用,现今的下地壳很可能已大部分不是前寒武纪的下地壳,它们由中生代变质的辉长岩、镁铁质岩石以及经历了很强烈改造的前寒武纪下地壳麻粒岩组成。此外,在华北东部普遍存在着化学成分类似于“埃达克岩”的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岩石,它们的形成与岩浆底侵作用和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其熔融残留应是榴辉岩或石榴角闪岩。尽管如此,要通过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一个厚的密度很大的榴辉岩层,由它的重力不均衡来带动80~120公里厚的岩石圈地幔一起拆沉进入软流圈的机制很难发生在华北克拉通内部。岩浆底侵和置换作用是下地壳过程非常重要的形式,与岩石囤的减薄具有密切联系,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岩石圈减薄 华北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铅同位素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07
5
作者 李龙 郑永飞 周建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68,共8页
根据中国大陆中、新生代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数据库 ,沿用“铅构造模型”的基本思想并作部分改进 ,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壳铅同位素的动力学演化模型。与全球平均的铅同位素演化曲线相比 ,中国大陆地壳的原始物质相对较贫铀富钍 ,并且中国大... 根据中国大陆中、新生代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数据库 ,沿用“铅构造模型”的基本思想并作部分改进 ,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壳铅同位素的动力学演化模型。与全球平均的铅同位素演化曲线相比 ,中国大陆地壳的原始物质相对较贫铀富钍 ,并且中国大陆的上地壳和下地壳在演化过程中分异得更加彻底。将本模型应用于大别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数据 ,结果发现它们具有壳幔铅混合的特征 ,并且以上下地壳物质混合产生的类地幔铅为主 ,花岗岩源岩中含有较高的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动力学演化模型 中国大陆 上地壳 下地壳 地幔 花岗石
下载PDF
花岗岩源岩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四 被引量:111
6
作者 张旗 王焰 +2 位作者 潘国强 李承东 金惟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93-1204,共12页
花岗岩源岩是花岗岩研究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分类实际上反映的是花岗岩的源岩问题。花岗岩幔源、壳源和壳幔混合源的说法被证明是不合适的,花岗岩不可能是幔源的,花岗岩都是壳源的,既然没有了幔源,也就... 花岗岩源岩是花岗岩研究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分类实际上反映的是花岗岩的源岩问题。花岗岩幔源、壳源和壳幔混合源的说法被证明是不合适的,花岗岩不可能是幔源的,花岗岩都是壳源的,既然没有了幔源,也就无所谓壳幔混合源,因此,壳源本身也失去了意义。流行的花岗岩源岩组分混合计算的方法缺少理论依据,可变的因素太多,计算的结果可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作者指出,对花岗岩来说第1位重要的是源区特征,它决定了花岗岩的基本面貌;其次是部分熔融程度、压力、温度和挥发分加入的情况;岩浆混合的意义可能是第3位的;而结晶分离作用可能是没有地位的。文中按照 Nd-Sr 同位素比值将花岗岩大致分为3个源区:即 B、C 和 BC 源区。B 源主要由洋壳组成,C 源主要由陆壳组成,BC 源是二者的过渡。BC 源区的组成很复杂,可能包括由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中基性岩浆岩,也可能是基性岩混染了陆壳物质的产物。B 源与 BC 源可能与地幔亏损程度有关,B 源来自强烈亏损的地慢,一部分 BC 源可能源于大陆下的富集地幔。文中还概略地讨论了中国各地花岗岩复杂的源区情况,指出中国花岗岩具区域性分布的特点说明花岗岩主要受源岩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源岩 华北 华南 下地壳 分类
下载PDF
宁镇地区中生代安基山中酸性侵入岩的地球化学:亏损重稀土和钇的岩浆产生的限制 被引量:97
7
作者 许继峰 王强 +2 位作者 徐义刚 赵振华 熊小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76-584,共9页
江苏省宁镇地区的中生代安基山中酸性侵入岩以亏损重稀土和钇及富集锶为成分特征,它们与消减过程的板片熔融无关,也不是基性岩浆分离结晶和地壳物质混染的产物,很有可能是相对较厚的地壳下部的镁铁质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相比,与安基山... 江苏省宁镇地区的中生代安基山中酸性侵入岩以亏损重稀土和钇及富集锶为成分特征,它们与消减过程的板片熔融无关,也不是基性岩浆分离结晶和地壳物质混染的产物,很有可能是相对较厚的地壳下部的镁铁质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相比,与安基山岩体邻近的同时代的苏州-无锡地区的和江浙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不具有亏损重稀土和钇特征,它们可能是中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研究表明,中生代时宁镇地区可能存在一个相对较厚的地壳(>40km)。由于宁镇地区现在地壳的厚度仅30km左右,因此该地区中生代或之后可能经历了一个地壳的减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中酸性火成岩 下地壳 中生代 宁镇地区 亏损重稀土 侵入岩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底侵作用(underplating)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83
8
作者 金振民 高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共7页
上地幔物质加入大陆地壳底部过程(底侵作用),在大陆地壳生长、改造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大陆垂向增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底侵作用会引起大陆下地壳成分、波速结构、同位素组成和热结构的明显变化。
关键词 底侵作用 壳--幔边界 下地壳 大陆裂谷 波速结构 同位素组成热结构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下地壳物质与花岗岩成因探索 被引量:63
9
作者 徐夕生 周新民 +1 位作者 S.Y.O'Reilly 唐红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7-223,共7页
在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中陆续找到了来自下地壳的辉长岩质麻粒岩/辉长岩深源捕掳体。本文着重研究了沿海地区广东麒麟新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质麻粒岩捕掳体,并与内陆湖南道县早中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 在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中陆续找到了来自下地壳的辉长岩质麻粒岩/辉长岩深源捕掳体。本文着重研究了沿海地区广东麒麟新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质麻粒岩捕掳体,并与内陆湖南道县早中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花岗片麻岩捕掳体作了比较。研究表明,辉长岩质麻粒岩是底侵作用形成的基性岩浆底垫于下地壳,并经变质作用的产物。底侵作用是重要的壳-幔作用过程,也是中国东南大陆边缘陆壳演化的重要过程。Sm-Nd同位素定年显示,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底侵作用物质在地壳底部的结晶年龄约为112.3±17.8Ma,属晚中生代时期。此外,底侵作用在不同大地构造域的发育程度是不一致的,底侵作用发育强弱的标志是基性火山岩是否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捕掳体 同位素年龄 地壳物质 花岗岩
下载PDF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东段晚白垩世埃达克岩:新特提斯洋脊俯冲的产物? 被引量:69
10
作者 管琪 朱弟成 +5 位作者 赵志丹 张亮亮 刘敏 李小伟 于枫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65-2179,共15页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侵位于84~78Ma,以高Al2O3(15.69%~17.65%),低MgO(0.47%~1.24%),极低相容元素(Cr=1.34×10-6~3.27×10-6、Ni=0.69×10-6~3.32×10-6)含量和高Sr(542×10-6~774×10-6)以及高Sr/Y比值(48~397)为特征,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中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A/CNK=0.95~1.0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部分样品具显著的正铕异常(δEu=1.16~2.26)和中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0.2~+15.1)。这些晚白垩世埃达克岩可能是先期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在含水角闪岩相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通过与冈底斯带110Ma和50Ma左右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的对比,本文赞成洋脊俯冲模式是用来解释南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成因的一种最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埃达克岩 晚白垩世 新特提斯洋脊俯冲 南冈底斯 西藏
下载PDF
辽西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8
11
作者 李伍平 李献华 路凤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3-532,共10页
通过对辽西阜新地区中侏罗世蓝旗组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燕山地区存在着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这些高Sr低Y型火山岩为高铝高钠低镁(Al2O3>15%,Na2O≥3.37%,MgO≤1.33%,Mg#≤0.35)的安山岩-英安岩,高Sr(≥541μg/g)低Y、... 通过对辽西阜新地区中侏罗世蓝旗组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燕山地区存在着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这些高Sr低Y型火山岩为高铝高钠低镁(Al2O3>15%,Na2O≥3.37%,MgO≤1.33%,Mg#≤0.35)的安山岩-英安岩,高Sr(≥541μg/g)低Y、Yb(Y≤19μg/g,Yb≤1.35μg/g)含量及高Sr/Y(≥40)比值,强烈的稀土元素分馏((La/Yb)N>17,(No/Yb)N>1.2)),Eu异常不明显(0.82~0.96),高场强元素(如Nb、Ta)相对亏损。这些特征与太古代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套相似。我们认为这些火山岩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其形成可能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辽西中侏罗世蓝旗组高Sr低Y型火山岩对探讨燕山造山带岩浆起源及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Sr低Y型火山岩 下地壳 底侵作用 蓝旗组 中侏罗世 燕山造山带 辽宁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下地壳置换:非造山过程的壳幔交换 被引量:59
12
作者 翟明国 樊祺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共8页
华北克拉通内部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和新生代火山岩的麻粒岩捕虏体的研究表明,前寒武纪下地壳与现今下地壳的组成是不同的。下地壳的主要置换发生在中生代。这表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的构造重大转折,不仅使得盆山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下地... 华北克拉通内部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和新生代火山岩的麻粒岩捕虏体的研究表明,前寒武纪下地壳与现今下地壳的组成是不同的。下地壳的主要置换发生在中生代。这表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的构造重大转折,不仅使得盆山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下地壳和上地幔的组成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已发表的关于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机理有拆沉作用、幔柱构造等模式,均与造山带的演化相联系。本文注意到,华北克拉通最下部地壳的部分或大部都已被中生代的下地壳置换,它们不仅发生在克拉通边部,而且发生在克拉通内部。因此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的地幔上涌造成前寒武纪的下地壳被中生代的下地壳取代的作用,可称为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换底作用。中生代时期的华北克拉通下可能存在有规模的地幔柱,强烈的壳幔交换是换底作用的主要方式,热侵蚀和化学侵蚀的细节还不清楚。但可以推测这与造山带的演化没有直接关系,和造山带岩石圈根部的拆沉作用及一般意义的底侵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中生代 下地壳 置换作用
下载PDF
燕山造山带中段中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及其意义 被引量:55
13
作者 李伍平 李献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01-510,共10页
燕山造山带中段(冀北下板城)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火山岩主要由粗安岩和粗面岩组成.火山岩具有高的SiO2(>55%)、Al2O3(15.70%~17.55%)、Na2O(3.79%~5.42%)、Na2O+K2O(5.99%~9.38%)、CaO(2.31%~6.48%)和低的MgO(≤4.01%,Mg#≤0.50),高... 燕山造山带中段(冀北下板城)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火山岩主要由粗安岩和粗面岩组成.火山岩具有高的SiO2(>55%)、Al2O3(15.70%~17.55%)、Na2O(3.79%~5.42%)、Na2O+K2O(5.99%~9.38%)、CaO(2.31%~6.48%)和低的MgO(≤4.01%,Mg#≤0.50),高Sr(428~816μg/g)及Na2O/K2O比值(一般1.11~1.88),轻稀土元素富集,Sr/Y和Rb/Sr比值低.其中,粗安岩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YbN<8.5,Y<19μg/g),Y/Yb(12.62~15.06)和(Ho/Yb)N(1.23~1.50)比值较高,Eu负异常不明显(Eu/Eu*=0.90~0.95),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认为髫髻山组粗安岩起源于大陆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粗面岩为粗安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粗安岩-粗面岩 下地壳 髫髻山组 冀北 燕山造山带
下载PDF
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SHRIMP定年:早二叠世华北克拉通底侵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60
14
作者 罗红玲 吴泰然 李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5-766,共12页
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属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克布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SiO_2= 57.66~66.94%(>56%),Al_2O_3=16.81~18.47%(>15%),MgO=1.33~3.28%(<3%);Y=7.25~13.46×10^(-6) (≤18×10^(-6))... 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属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克布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SiO_2= 57.66~66.94%(>56%),Al_2O_3=16.81~18.47%(>15%),MgO=1.33~3.28%(<3%);Y=7.25~13.46×10^(-6) (≤18×10^(-6)),Yb=0.72~1.42×10^(-6)(≤1.9×10^(-6)),Sr=540.4~655×10^(-6)(>400×10^(-6));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Ti、Zr)含量低,LRRE富集(La/Yb=12.11~28.56),Eu为弱负异常至正异常(δEu~*=0.95~1.09)。高Sr/Y(48.66~74. 57)、La/Yb以及中等Mg~#(38.72~46.16)、K_2O(1.11~2.17)近似于壳源埃达克岩。克布岩体具有低ε_(Nd)(t)(=-15.1),高(^(87)Sr/^(86)Sr)_i(=0.7073),也表明了它们的源岩来自大陆下地壳,明显不同于板片熔融来源的埃达克岩同位素特征,而与中国东部的埃达克质岩近似。与华北克拉通晚侏罗世下地壳拆沉作用形成的埃达克岩相比,克布岩体具有低的过渡金属元素含量。克布岩体可能为玄武质液体底侵,导致变厚的下地壳基底部分熔融而形成。克布岩体中锆石的SHRIMP U-Pb锆石年龄为291±4Ma,表明早二叠世初期华北克拉通下的底侵作用已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埃达克岩 底侵作用 下地壳
下载PDF
中国大陆震源机制深度变化反映的地壳-地幔流变特征 被引量:48
15
作者 石耀霖 朱守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9-365,共7页
大陆岩石层流变性质是一个重要而又没有完善解决的问题 :既存在支持Moho面附近为强地幔 -流动弱地壳模式的实验和观测事实 ,也存在支持流动弱地幔 -强地壳模式的观测事实 .本文利用哈佛震源机制矩张量解及有关震源深度资料 ,对我国震源... 大陆岩石层流变性质是一个重要而又没有完善解决的问题 :既存在支持Moho面附近为强地幔 -流动弱地壳模式的实验和观测事实 ,也存在支持流动弱地幔 -强地壳模式的观测事实 .本文利用哈佛震源机制矩张量解及有关震源深度资料 ,对我国震源机制随深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发现虽然表浅地震震源机制主应力轴倾角接近水平或竖直 ,但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震源机制主应力轴倾角则多样化 .这与某些存在柔性下地壳软弱层地区具有孕震层下缘震源机制主应力轴也接近水平或竖直的特征明显不同 .它可能表明上述两种壳 -幔流变模式在我国均存在 ,对我国岩石层流变性质还需要分区进行更细致的多方面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岩石层 流变 下地壳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北秦岭灰池子花岗质复式岩体的源岩讨论——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47
16
作者 李伍平 王涛 王晓霞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9-278,共10页
灰池子复式岩体是北秦岭造山带核部规模最大的花岗岩体 ,它由 3个深成岩体组成 .花岗岩具有高SiO2 (6 6 .86 %~ 73 .48% ) ,Al2 O3(14.44 %~ 16 .32 % )和Na2 O (4 .17%~4.78% ) ,低TiO2 (<0 .74% ) ,MgO(<1.18% )和K2 O(<3... 灰池子复式岩体是北秦岭造山带核部规模最大的花岗岩体 ,它由 3个深成岩体组成 .花岗岩具有高SiO2 (6 6 .86 %~ 73 .48% ) ,Al2 O3(14.44 %~ 16 .32 % )和Na2 O (4 .17%~4.78% ) ,低TiO2 (<0 .74% ) ,MgO(<1.18% )和K2 O(<3.33 % )的特征 .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富集 (2 7.45 <w(La) N/w (Yb) N<72 .99) ,Eu为负—弱正异常 ,微量元素Y的质量分数为(3.70~ 9.77)× 10 -6,Yb为 (0 .30~ 1.14)× 10 -6,Sr为 (310~ 775 )× 10 -6,w (Sr) /w(Y)为47.87~ 114.36 ,大离子亲石元素 (Rb ,Ba ,Th ,Sr等 )相对富集 ,高场强元素 (Nb ,Ta ,Ti,Zr)相对亏损 .同位素组成比较均匀 ,0 .5 12 31<w(14 3Nd) /w(14 4Nd) <0 .5 12 38,0 .70 783<w(87Sr) /w(86Sr) <0 .70 880 ,0 .95Ga <tDM<1.0 9Ga ,- 0 .81<ε(Nd ,437Ma) <0 .93 ,且 18<ε(Sr,437Ma) <32 ,这些特征与Adakitic质岩相似 .笔者认为灰池子花岗岩是由深部下地壳新元古代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Adakitic质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kitic质岩 下地壳 花岗质复式岩体 晚加里东-早海西期 北秦岭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滇西北衙富碱斑岩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41
17
作者 徐受民 莫宣学 +3 位作者 曾普胜 张文洪 赵海滨 赵寒冬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7-535,共9页
提供了与滇西北衙大型金矿床密切相关的富碱斑岩的主量元素及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数据,对富碱斑岩的成因、起源条件和源区类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北衙地区的富碱斑岩具有较高的SiO2(w(SiO2)〉68%)和Al2O3(w(Al2O3)=13.45... 提供了与滇西北衙大型金矿床密切相关的富碱斑岩的主量元素及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数据,对富碱斑岩的成因、起源条件和源区类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北衙地区的富碱斑岩具有较高的SiO2(w(SiO2)〉68%)和Al2O3(w(Al2O3)=13.45%-15.22%),具有富集Sr(w(Sr)=365×10^-6-930×10^-6),亏损HREE(w(Yb)=0.64×10^-6-1.17×10^-6和Y(w(Y)=7.17×10^-6-12.25×10^-6),较高的w(Sr)/w(Y)、w(La)N/w(Yb)。比值,无明显的负Eu异常等特征,显示了与埃达克岩的某些相似性。然而,富碱斑岩低的w(MgO)、w(Cr)和埘(Ni),又与典型的埃达克岩有所不同。富碱斑岩产出的地质背景及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富碱斑岩并非起源于俯冲的大洋板片,而是源于加厚地壳的底部,源区为榴辉岩相岩石。富碱斑岩显著富集Rb、Ba、Th、K,可能与俯冲大陆板片的脱水作用和流体的交代作用有关。产生富碱斑岩岩浆的动力学机制,与印度大陆板块和扬子大陆板块对“三江”的相向俯冲、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的走滑拉分及其诱发的软流圈上涌和流体交代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埃达克岩 下地壳 扬子大陆板块 北衙 滇西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山喷发带北段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0
18
作者 赵书跃 韩彦东 +3 位作者 朱春燕 郭奎城 王建民 刘宝山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276-287,共12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晚侏罗世吉祥峰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高Sr低Y型火山岩,即文献上所称的埃达克质岩,笔者认为中酸性火山岩的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浆,为玄武质岩浆底辟上侵引起地热梯度增加、下地壳中 基...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晚侏罗世吉祥峰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高Sr低Y型火山岩,即文献上所称的埃达克质岩,笔者认为中酸性火山岩的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浆,为玄武质岩浆底辟上侵引起地热梯度增加、下地壳中 基性变质火成岩石部分熔融的之混合岩浆,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斜向俯冲过程中,蒙古 鄂霍次克海槽封闭,陆壳碰撞使地壳加厚,形成兴蒙造山带时所引起的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应是在滨太平洋构造域背景下受古亚洲构造域的影响和限制,并非是滨太平洋构造活动带的单一活动所致。早白垩世上库力组酸性火山岩属陆壳重熔型(S型)火山岩,其形成可能与印度 澳大利亚板块朝北偏东方向推挤运移、中国东部岩石圈拉张引起的下地壳拆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发 火山岩 地球化学 大兴安岭
下载PDF
由包体推导的河北汉诺坝下地壳—上地幔地温线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19
作者 史兰斌 林传勇 +1 位作者 陈孝德 韩秀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46,共10页
通过对采自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的下地壳和上地幔包体的详细研究 ,建立了本区下地壳—上地幔地温线。该地温线高于大洋地温线和古老地盾地温线 ,接近克拉通边缘的地温线 ,符合该区的大地构造环境。由该地温线建立的下地壳—上地幔地质结... 通过对采自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的下地壳和上地幔包体的详细研究 ,建立了本区下地壳—上地幔地温线。该地温线高于大洋地温线和古老地盾地温线 ,接近克拉通边缘的地温线 ,符合该区的大地构造环境。由该地温线建立的下地壳—上地幔地质结构剖面表明 ,该区下地壳主要由不同类型的麻粒岩相岩石组成 ,其化学成分以镁铁质为主 ,深度范围为 2 5~ 4 2km。上地幔由超镁铁质的二辉橄榄岩组成 ,在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之间有一过渡层。由地温线确定的壳幔边界位于 4 2km附近 ,与地震资料确定的莫霍面一致 ,但在壳幔边界之上的下地壳底部有下地壳麻粒岩和超镁铁质岩的互层。这一现象可以解释在下地壳底部常见的层状反射层。该区岩石圈底界大约在 95km ,其下的软流层仍由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上地幔 幔源包体 麻粒岩包体 地温线
下载PDF
用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川滇下地壳流动对上地壳的拖曳作用 被引量:32
20
作者 朱守彪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2-239,共8页
利用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调查资料 ,运用伪三维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了中国川滇部分地区 (96°E~ 10 4°E ,2 2°N~ 30°N)受到的边界作用和该地区底部所受的剪切作用力 .对反演方法进行了讨论 ,获得了稳定的反演结果 .结... 利用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调查资料 ,运用伪三维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了中国川滇部分地区 (96°E~ 10 4°E ,2 2°N~ 30°N)受到的边界作用和该地区底部所受的剪切作用力 .对反演方法进行了讨论 ,获得了稳定的反演结果 .结果显示 ,该区川滇菱形块体上地壳底部受下地壳南南东向剪切力 ,与GPS反映的现今地块运动方向大体一致 ;而研究区域其他地区底部没有受到统一显著的剪切力作用 .结合该地区的研究资料 ,初步认为青藏高原物质受挤压向东和东南运动过程中 ,下地壳物质比上地壳更易于流动 ,从而对川滇菱形块体上地壳有拖曳作用 .从应力场反演的模型位移与GPS实测的现今位移资料也大体吻合 ,反映结果有合理的物理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有限单元法 反演 地壳 应力场 川滇菱形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