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 被引量:56
1
作者 李文东 李晓强 +2 位作者 钱爱民 桑宏飞 孟庆友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90-1193,共4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导致的血液异常凝结,从而导致血管腔阻塞、静脉回流受阻,临床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如果大块血栓脱落出现症状性肺动脉栓塞时,可表现为胸...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导致的血液异常凝结,从而导致血管腔阻塞、静脉回流受阻,临床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如果大块血栓脱落出现症状性肺动脉栓塞时,可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及晕厥。DVT多继发于手术、外伤、肿瘤或妊娠等,以左侧最为多见,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TS),主要表现为下肢长期肿胀、静脉曲张、足靴区色素沉着及溃疡形成,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栓塞症 血栓后综合征 导管溶栓
原文传递
太极拳和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和表面肌电的效果 被引量:53
2
作者 杨慧馨 刘晓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探讨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105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气功组和太极组,各35例。三组均行常规康复,太极组行改良的24式太极拳,气功组行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干预前... 目的探讨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105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气功组和太极组,各35例。三组均行常规康复,太极组行改良的24式太极拳,气功组行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干预前,干预4周末和8周末,采用Fuge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记录患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iEMG),以及踝跖屈和背屈时协同收缩率(CR)。结果对照组21例、气功组23例、太极组28例完成研究。干预8周末,太极组FMA-LE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踝背屈时,太极组和气功组胫骨前肌i EMG高于对照组(P <0.05);太极组胫骨前肌CR低于对照组和气功组(P <0.05)。结论太极拳和气功锻炼可增强主动肌肌力,太极拳锻炼更有助于患者偏瘫下肢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太极拳 八段锦 下肢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45
3
作者 张勃 丁玎 吕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9-1112,共4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共6周...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y-Meyer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部分、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本体感觉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 下肢 运动功能 平衡
下载PDF
下肢严重创伤复合组织缺损的急诊修复与重建的经验总结 被引量:43
4
作者 周祥吉 范启申 +5 位作者 王成琪 张成进 周建国 张树明 田青业 王剑利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0-261,共2页
目的 探讨严重下肢创伤后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的有效方法。 方法 将下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或合并骨、肌腱、血管缺损 ,足部缺血或无血的损伤称为“严重创伤”。根据不同组织缺损或损伤情况 ,设计 5种方法进行修复与重... 目的 探讨严重下肢创伤后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的有效方法。 方法 将下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或合并骨、肌腱、血管缺损 ,足部缺血或无血的损伤称为“严重创伤”。根据不同组织缺损或损伤情况 ,设计 5种方法进行修复与重建 16 4例。结果 随访 5~ 10年 ,无 1例截肢 ,其优良率为 96 .3%。结论  5种修复方法基本能满足严重创伤后各种损伤组织的修复与重建 ,能保存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创伤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复合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37
5
作者 陈瑞全 吴建贤 +2 位作者 朱宗俊 肖洪波 何云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62-765,共4页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40例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悬吊运动疗法结...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40例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WS)、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BBS评分、10MWS、FMA-L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t>2.249,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954,P<0.01)。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平衡 悬吊运动疗法 夹脊穴 针刺 运动 下肢
下载PDF
运动预见性护理对宫颈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易晓青 许宏亮 朱烨静 《护士进修杂志》 2019年第6期485-487,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预见性护理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8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214例宫颈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则分为对照组104例和观察组11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运动预见性护理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8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214例宫颈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则分为对照组104例和观察组11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运动预见性护理。所有入选者均于手术后第1天和护理干预后15 d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比较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手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浆FIB和D-dime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15 d后,两组患者血浆FIB和D-dimer水平均有所升高,但是观察组升高更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5.45%),对照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1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15 d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预见性护理可降低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预见性护理 宫颈癌 下肢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的分型和处理对策 被引量:28
7
作者 杨润功 张伟佳 +1 位作者 郑晓勇 侯树勋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73-76,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的功能挽救方案。方法2000年12月~2005年6月,对68例因交通伤所致的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患者,在彻底清创基础上,进行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然后采用四种处理方法进行创面皮肤覆盖:⑴皮肤原位缝合;⑵急诊植... 目的探讨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的功能挽救方案。方法2000年12月~2005年6月,对68例因交通伤所致的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患者,在彻底清创基础上,进行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然后采用四种处理方法进行创面皮肤覆盖:⑴皮肤原位缝合;⑵急诊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⑶延迟一期修复,即急诊清创后观察3~7天,再进行第二次清创,采用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⑷晚期处理,对因一期处理不当致皮肤坏死或形成皮下囊肿病例采用再次返削植皮。结果所有肢体均成活。本组病例随访6个月~5年,皮肤创面均完全覆盖。优:肢体外形好,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在正常范围,足部血运及感觉正常,38例;良:肢体外观正常,膝、踝关节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足部血运及感觉正常,23例;差:肢体变细,膝、踝关节活动范围有不同程度受限,足部血运及感觉正常,7例;优良率89.7%。结论准确判断脱套伤所累及组织的伤情,安排周密的术前计划,树立全程康复观念以及合理选用创面修复方法,是确保脱套伤肢体功能获得最大程度恢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皮肤撕脱伤 交通事故 皮瓣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在下肢复杂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法云 陈来 应有荣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2期113-114,共2页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下肢骨折 外固定架
下载PDF
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6
9
作者 周征兵 唐举玉 +7 位作者 吴攀峰 俞芳 潘丁 曾磊 肖勇兵 庞晓阳 卿黎明 刘睿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一期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5例。创面涉及小腿部17例、足踝部1... 目的探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一期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5例。创面涉及小腿部17例、足踝部12例、小腿及足踝部6例;缺损面积17.0 cm×12.0 cm^33.0 cm×18.0 cm。创面经彻底清创后,设计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供区创面一期直接闭合。19例合并有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则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创面采用VSD治疗5~7 d,伤情稳定后行皮瓣修复。皮瓣血液循环重建采用远端皮瓣的降支血管蒂串联于近端皮瓣的降支远端或降支的粗大分支血管。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缝接于创面周缘、创面内的感觉神经。术后随访皮瓣的颜色、质地、感觉、继发溃疡及患肢功能。结果本组34例组合皮瓣完全成活,1例小腿和足部损伤严重,术后皮瓣坏死,最后截肢。皮瓣供区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8个月,平均17.6个月,皮瓣的颜色、质地均正常,感觉恢复S3~S4级,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结论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组织缺损面积大,手术安全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一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下肢 修复 组合移植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志斌 冯尚武 +2 位作者 黄顺仪 吴奇勇 叶锦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两组均予运动疗法,治疗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两组均予运动疗法,治疗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FMA、BBS、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BI评分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运动疗法 脑卒中 偏瘫 下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髋受力下肢技术力量训练法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运动技术和关键专项力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洪涛 张增惠 刘明刚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4-216,共3页
运用髋受力下肢技术力量训练法对短跑运动员进行6个月的应用性研究,结果显示,髋受力下肢技术力量训练法能够以其独特的练习方式明显地促进短跑技术、短跑关键专项力量以及短跑运动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 髋受力 下肢 技术 力量 训练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关系探讨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杨韵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8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按其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及病变程度分为:单纯T2DM组(A组)、T2DM轻度下肢血管病变组(B组)、T2DM中度下肢血管病变组(C组)、...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8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按其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及病变程度分为:单纯T2DM组(A组)、T2DM轻度下肢血管病变组(B组)、T2DM中度下肢血管病变组(C组)、T2DM重度下肢血管病变组(D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vWF和MCP-1水平。结果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组(B、C、D组)血浆MCP-1、vWF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浆MCP-1、vWF水平明显升高,并随着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呈升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管 下肢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脊髓损伤后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13
作者 郭忆 李雪梅 张红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67-770,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同期35例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对照组)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肺栓塞组中,36例脊髓损伤患者,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同期35例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对照组)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肺栓塞组中,36例脊髓损伤患者,15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24例非脊髓损伤患者,9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脊髓损伤患者与非脊髓损伤患者相比,两组肺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5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肺栓塞组中,3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11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23例慢性肺栓塞患者,10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两者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栓塞组中,31例检出股静脉瓣反流和小腿肌肉间静脉扩张,检出率51.7%;对照组8例检出,检出率22.9%。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肺栓塞患者与非脊髓损伤肺栓塞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检出率无明显差别,但均明显高于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对肺栓塞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 脊髓损伤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陈春瑞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4期70-72,共3页
目的:调查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重型颅脑治疗的患者50例,根据其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25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25例,而后跟踪观察患者进行的... 目的:调查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重型颅脑治疗的患者50例,根据其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25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25例,而后跟踪观察患者进行的护理措施,并研究其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试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炎、静脉壁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卧床和静脉血栓史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中,临床预见性护理措施包括经常更换体位,定期下肢运动同时结合用药治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下肢 深静脉 血栓 预见性 护理
下载PDF
下肢优势侧评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英媛 王国栋 陆阿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3-88,共6页
目的:探索在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侧别差异。方法:采用26名健康男性作为受试者,每名受试者进行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评定,对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利用相关分析对所采集... 目的:探索在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侧别差异。方法:采用26名健康男性作为受试者,每名受试者进行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评定,对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利用相关分析对所采集的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种评定方法在进行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评定时均具有有效性,其中单腿前跳对称指数和单腿纵跳对称指数在评定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时呈显著性正相关,向心/向心180°/s时膝关节屈肌力量对称指数和伸肌力量对称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单腿纵跳对称指数和向心/向心180°/s时膝关节屈肌力量对称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其余两两指标之间均未表现出相关性。结论:在进行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划分时,使用不同的评定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划分结果,因此在进行下肢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对运动影响方面的研究时要合理的选择评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定方法 下肢 优势侧 力量评定 单腿前跳 10 m连跳
原文传递
超声血栓消融及小球囊介入方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及足坏疽 被引量:19
16
作者 吴石白 袁群 +6 位作者 史国珍 童奥 赵娜 肖黎 张妲 王良宸 唐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血栓消融术配合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配合内科综合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及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患者共60条肢体在内科综合治疗如抗感染、扩血管、改善循...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血栓消融术配合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配合内科综合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及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患者共60条肢体在内科综合治疗如抗感染、扩血管、改善循环、抗凝的前提下行超声血栓消融术与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结果:47例60条患肢术中下肢动脉通畅率达93.3%;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测定的下肢动脉MRI、超声、踝/肱指数(ABI)、下肢皮肤温度以及肢体凉、麻、痛、皮肤苍白或发绀的缺血状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足伤口愈合时间缩短。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合并足坏疽的患者,在传统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将先进的超声血栓消融技术与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的手段相结合,可以使闭塞的大血管再通,明显改善血供,为糖尿病足坏疽的治愈提供良好的血液循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血栓消融术 球囊血管成形术 下肢 动脉闭塞硬化症 糖尿病足
下载PDF
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孙志成 朱晓军 +2 位作者 管重远 郭远滢 叶菁菁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0-273,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MBI评分、MWS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FMA评分[(27.81±4.52)分]、BBS评分[(49.08±5.15)分]、MBI评分[(70.64±16.15)分]、MWS[(45.33±13.27)m/min]及FAC分级(评级达4—5级者共有25例,占83.3%)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游戏 下肢运动控制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普拉提运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及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梁丰 李厥宝 +4 位作者 霍文璟 王尊 程瑞动 张大威 叶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72-1076,共5页
目的探讨普拉提运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普拉提组(n=30),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普拉提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普拉提系列运动训练,... 目的探讨普拉提运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普拉提组(n=30),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普拉提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普拉提系列运动训练,共10周。训练前、训练5周和10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测试、3米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及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0周后,两组BBS评分、MWS、TUGT时间和FMA-LE评分均改善(t>2.122, P<0.05),普拉提组改善更多(t>2.264, P<0.05)。结论较长期普拉提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老年 普拉提 平衡 步行 下肢
下载PDF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曲斯伟 朱琳 +2 位作者 钱龙 杨晓龙 宋为群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机器人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进行4周的下肢康复机...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机器人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进行4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联合组在机器人组基础上增加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5 d)。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患者的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LE、BBS评分及FAC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FMA-LE、BBS评分及FAC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机器人组治疗后FMA-LE、BBS评分及FAC分级较对照组优异(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FMA-LE[(21.95±2.95)分]、BBS评分[(35.65±3.53)分]、FAC分级优于机器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联合镜像视觉反馈治疗的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 康复 镜像视觉反馈 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
原文传递
神经干刺激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三维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郑苏 彭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4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干刺激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康复中心2016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四组,每组各20例。A组给予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 目的探讨神经干刺激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康复中心2016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四组,每组各20例。A组给予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神经干刺激治疗,C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任务导向训练治疗,D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神经干刺激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治疗,每组各20例。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各组进行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三维步态评定。结果治疗前四组三维步态各参数、FMA、BBS、M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三维步态各参数、FMA、BBS、M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和D组三维步态参数、FMA、BBS、M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组、C组和D组三维步态各参数及FMA、BBS、MBI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D组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干刺激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下肢FMA、BBS、MBI评分,改善三维步态各参数,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协调能力和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康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刺疗法 任务导向训练 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三维步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