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8月-2014年7月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分成3组,每组20例。A组为常规通气组:潮气量8 m L/kg,PEEP 0 cm H2O(1 cm H2O=0.098 k Pa);B组:...目的研究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8月-2014年7月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分成3组,每组20例。A组为常规通气组:潮气量8 m L/kg,PEEP 0 cm H2O(1 cm H2O=0.098 k Pa);B组:潮气量6 m L/kg,PEEP 5 cm H2O;C组:潮气量6 m L/kg,PEEP 8 cm H2O。观察各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机械通气15 min(T1)、麻醉诱导后60 min(T2)、气管拔管后15 min(T3)的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动脉血气、气道平均压。结果 3组术中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稳定;更改呼吸模式后,B组、C组中心静脉压升高显著,气道平均压升高,肺顺应性增大,动脉血气氧分压增加(P<0.05)。结论小潮气量联合5 cm H2O、8 cm H2O PEEP肺保护通气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心输出量影响小,可以安全用于临床。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单肺小潮气量通气时的不同PEEP值在肺叶切除术患者应用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60例肺叶切除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按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PEEP=0)、B组(PEEP=5 cm H2O)和C组(PEEP=10 cm H2O),单肺通气时的潮气量均...目的探讨单肺小潮气量通气时的不同PEEP值在肺叶切除术患者应用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60例肺叶切除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按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PEEP=0)、B组(PEEP=5 cm H2O)和C组(PEEP=10 cm H2O),单肺通气时的潮气量均为5 mL/kg。观察记录双肺通气后15 min(T1)和单肺通气后15、30、45、60 min(T2~T5)5个时间点的动态肺顺应性、氧合指数(PaO2/FiO2)、术后第3天的胸部X线阳性率和肺感染评分(mCPIS)的分数。结果C组T2~T5的动态顺应性均高于A组,C组T3~T5的动态顺应性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3~T5的PaO2/FiO2比A组和B组升高(P<0.05)。C组术后第3天的胸部X线阳性率和肺感染评分(mCPIS)的分数比A组和B组降低(P<0.05或P<0.01)。结论单肺小潮气量通气PEEP=10 cm H2O时,可明显改善单肺通气期间的肺动态顺应性,提高氧合指数,利于术中麻醉管理与患者早日康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对小儿重症肺炎血气学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小儿重症肺炎患儿76例,根据潮气量的不同分为小潮气量组42例和常规潮气量组34例,潮气量分别为6~...目的探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对小儿重症肺炎血气学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小儿重症肺炎患儿76例,根据潮气量的不同分为小潮气量组42例和常规潮气量组34例,潮气量分别为6~8 m L/kg和10~12 m L/kg。检测上机前和上机6 h、12 h、24 h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_2)、pH值、氧合指数(P/F)均有升高,小潮气量组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下降,但小潮气量组较为显著,两组PaCO_2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潮气量组平均通气时间为(5.31±2.52)d,常规潮气量组平均通气时间为(7.14±1.90)d,小潮气量组通气时间低于常规潮气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潮气量组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常规潮气量组死亡4例,同样死于呼吸衰竭,两组死亡率比较(2.63%vs 1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可显著提高小儿重症肺炎患儿PaO_2、pH值、P/F,降低PaCO_2,缩短上机时间,减少肺损伤。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用于具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高危因素患者机械通气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入住本院将重症医学科和传染科监护室的200例急性呼吸衰竭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单随机化法...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用于具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高危因素患者机械通气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入住本院将重症医学科和传染科监护室的200例急性呼吸衰竭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单随机化法按进行机械通气先后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给予小潮气量6~8 mL /kg ,呼吸末正压5~8 mm H2 O ,对照组气管插管后给予潮气量10~12 mL /kg 、根据病情呼吸末正压0~5 mm H2 O 。比较通气后患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呼吸力学指标、炎症指标、机械通气指标、住院时间、ARDS 发生率、28 d 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患者 PaO2和PaO2/FiO2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P <0.05)。而在 pH 值和 PaCO2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顺应性增强明显,气道峰压和平台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 IL‐6水平相比较于对照组显著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 TNF‐α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ARDS 发生率和28 d 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潮气量通气用于具有 ARDS 高危因素患者机械通气后,具有减少肺损伤,降低 ARDS 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8月-2014年7月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分成3组,每组20例。A组为常规通气组:潮气量8 m L/kg,PEEP 0 cm H2O(1 cm H2O=0.098 k Pa);B组:潮气量6 m L/kg,PEEP 5 cm H2O;C组:潮气量6 m L/kg,PEEP 8 cm H2O。观察各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机械通气15 min(T1)、麻醉诱导后60 min(T2)、气管拔管后15 min(T3)的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动脉血气、气道平均压。结果 3组术中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稳定;更改呼吸模式后,B组、C组中心静脉压升高显著,气道平均压升高,肺顺应性增大,动脉血气氧分压增加(P<0.05)。结论小潮气量联合5 cm H2O、8 cm H2O PEEP肺保护通气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心输出量影响小,可以安全用于临床。
文摘目的探讨单肺小潮气量通气时的不同PEEP值在肺叶切除术患者应用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60例肺叶切除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按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PEEP=0)、B组(PEEP=5 cm H2O)和C组(PEEP=10 cm H2O),单肺通气时的潮气量均为5 mL/kg。观察记录双肺通气后15 min(T1)和单肺通气后15、30、45、60 min(T2~T5)5个时间点的动态肺顺应性、氧合指数(PaO2/FiO2)、术后第3天的胸部X线阳性率和肺感染评分(mCPIS)的分数。结果C组T2~T5的动态顺应性均高于A组,C组T3~T5的动态顺应性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3~T5的PaO2/FiO2比A组和B组升高(P<0.05)。C组术后第3天的胸部X线阳性率和肺感染评分(mCPIS)的分数比A组和B组降低(P<0.05或P<0.01)。结论单肺小潮气量通气PEEP=10 cm H2O时,可明显改善单肺通气期间的肺动态顺应性,提高氧合指数,利于术中麻醉管理与患者早日康复。
文摘目的探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对小儿重症肺炎血气学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小儿重症肺炎患儿76例,根据潮气量的不同分为小潮气量组42例和常规潮气量组34例,潮气量分别为6~8 m L/kg和10~12 m L/kg。检测上机前和上机6 h、12 h、24 h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_2)、pH值、氧合指数(P/F)均有升高,小潮气量组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下降,但小潮气量组较为显著,两组PaCO_2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潮气量组平均通气时间为(5.31±2.52)d,常规潮气量组平均通气时间为(7.14±1.90)d,小潮气量组通气时间低于常规潮气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潮气量组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常规潮气量组死亡4例,同样死于呼吸衰竭,两组死亡率比较(2.63%vs 1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可显著提高小儿重症肺炎患儿PaO_2、pH值、P/F,降低PaCO_2,缩短上机时间,减少肺损伤。
文摘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用于具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高危因素患者机械通气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入住本院将重症医学科和传染科监护室的200例急性呼吸衰竭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单随机化法按进行机械通气先后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给予小潮气量6~8 mL /kg ,呼吸末正压5~8 mm H2 O ,对照组气管插管后给予潮气量10~12 mL /kg 、根据病情呼吸末正压0~5 mm H2 O 。比较通气后患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呼吸力学指标、炎症指标、机械通气指标、住院时间、ARDS 发生率、28 d 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患者 PaO2和PaO2/FiO2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P <0.05)。而在 pH 值和 PaCO2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顺应性增强明显,气道峰压和平台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 IL‐6水平相比较于对照组显著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 TNF‐α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ARDS 发生率和28 d 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潮气量通气用于具有 ARDS 高危因素患者机械通气后,具有减少肺损伤,降低 ARDS 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