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低密度培养的克隆能力分析
1
作者 曲淼 武晓莉 柴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4年第2期82-84,99,共4页
目的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和正常真皮成纤维细胞(NFs)间克隆形成能力的差异,探讨瘢痕疙瘩中病理性干细胞是否存在,及其对瘢痕疙瘩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酶消化法获得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的原代细胞,以4 000个/皿的密度接种... 目的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和正常真皮成纤维细胞(NFs)间克隆形成能力的差异,探讨瘢痕疙瘩中病理性干细胞是否存在,及其对瘢痕疙瘩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酶消化法获得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的原代细胞,以4 000个/皿的密度接种,进行低密度培养,2周后观察细胞克隆的形成及形态变化。结果低密度培养条件下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都可形成克隆,但KFs可形成明显的克隆集落,NFs形成的克隆不明显且松散。KFs克隆形成率高于NFs,为(0.80±0.21)%,而NFs为(0.18±0.06)%,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密度培养条件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可能与瘢痕疙瘩组织中存在病理性瘢痕疙瘩干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低密度培养 克隆形成率 瘢痕疙瘩干细胞
下载PDF
不同筛选方法分离兔耳软骨干/祖细胞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杨峥 何乐人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应用3种不同方法分离兔耳软骨来源干/祖细胞(CSPCs),对比3种方法的可靠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4个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取耳软骨,酶消化法得到软骨细胞,简单随机分为以下... 目的应用3种不同方法分离兔耳软骨来源干/祖细胞(CSPCs),对比3种方法的可靠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4个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取耳软骨,酶消化法得到软骨细胞,简单随机分为以下4组,纤维连接蛋白黏附+低密度筛选法(FN+LD组),单纯纤连蛋白黏附法(FN组),低密度筛选法(LD组),未经筛选的软骨细胞(CC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CD90的表达,比较细胞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差异。两样本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3种筛选方法获得的CSPCs均高表达CD44和CD90;FN+LD组与FN组CD44表达率均高于LD组[(98.13±0.25)%比(95.40±0.43)%,t=3.521,P<0.01;(97.77±1.33)%比(95.40±0.43)%,t=4.148,P<0.05];FN+LD组CD90表达高于LD组[(95.47±0.66)%比(92.07±1.20)%,t=9.08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CC组比较,FN+LD、FN、LD组克隆形成率升高[(15.80±2.68)%比(4.80±0.75)%,t=8.751,P<0.01;(20.80±1.64)%比(4.80±0.75)%,t=19.400,P<0.01;(8.40±2.61)%比(4.80±0.75)%,t=2.939,P<0.05];FN+LD组克隆形成率高于LD组[(15.80±2.68)%比(8.40±2.61)%,t=4.422,P<0.01],低于FN组[(15.80±2.68)%比(20.80±1.64)%,t=3.55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骨与成脂能力FN+LD、FN、LD组均显著高于CC组(66.84±1.72比59.42±2.20,t=5.939,P<0.01;69.46±1.95比59.42±2.20,t=7.630,P<0.01;63.34±1.44比59.42±2.20,t=3.330,P<0.01与26.34±0.57比13.40±0.84,t=26.080,P<0.01;26.41±1.12比13.40±0.84,t=20.820,P<0.01;26.58±0.76比13.40±0.84,t=26.08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N+LD组成骨能力高于LD组(66.84±1.72比63.34±1.44,t=3.493,P<0.01),低于FN组(66.84±1.72比69.46±1.95,t=2.2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成脂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34±0.57比26.41±1.12比26.58±0.76,F=0.107,P>0.05)。结论纤维连接蛋白黏附+低密度筛选法、单纯纤连蛋白黏附法和低密度筛选法均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干细胞 差异黏附 低密度筛选 自我更新 多向分化
原文传递
低密度和条件培养对红豆杉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长河 刘幸福 +2 位作者 余龙江 胡道伟 梅兴国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22-227,共6页
红豆杉种胚来源的细胞 ,在改良 B5液体培养基中继代培养的临界接种密度为鲜重 40g/L .低密度培养下 ,1 0~ 1 6d的条件培养液 ( CM)与新鲜培养液按 57∶ 43的比例混合时 ,能显著缩短细胞生长的延迟期 ,提高生长率 .1 0 0 L生物反应器中 ... 红豆杉种胚来源的细胞 ,在改良 B5液体培养基中继代培养的临界接种密度为鲜重 40g/L .低密度培养下 ,1 0~ 1 6d的条件培养液 ( CM)与新鲜培养液按 57∶ 43的比例混合时 ,能显著缩短细胞生长的延迟期 ,提高生长率 .1 0 0 L生物反应器中 ,按 45.5%体积分数添加条件培养液 ,在鲜重 2 7g/L低接种密度下培养 5周 ,生物量增长 9倍 ,达干重 1 4.3g/L.对内源植物激素、精胺、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的比较分析表明 ,吲哚乙酸和精胺在低密度培养下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条件培养液 .两者协同作用 ,使细胞生物量增长率较常规接种密度时提高约 2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杉 低密度培养 条件培养 吲哚乙酸 精胺
下载PDF
EB病毒转化的人B淋巴母细胞低密度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忱 金伯泉 朱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5-108,共4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 EB 病毒转化为人 B 淋巴母细胞,其培养上清中含 IgM 和 IgG,部分为人抗 HFRS 病毒 IgM 和 IgG。采用含有高浓度白细胞介素6(IL-6)的人纤维母细胞系 CRL1506条件培养液(CM)及^(60)Co ...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 EB 病毒转化为人 B 淋巴母细胞,其培养上清中含 IgM 和 IgG,部分为人抗 HFRS 病毒 IgM 和 IgG。采用含有高浓度白细胞介素6(IL-6)的人纤维母细胞系 CRL1506条件培养液(CM)及^(60)Co 照射 CRL1506饲养细胞对低密度培养的人 B 淋巴母细胞生长、抗体分泌有明显促进作用,并获得单个 B 淋巴母细胞克隆化成功,克隆化后人 B 淋巴母细胞系仍持续分泌抗体。本研究对于克服人单克隆抗体技术中人 B 淋巴母细胞克隆化难、抗体产量低、难于获得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等困难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B淋巴母细胞 HFRS
下载PDF
NRAGE基因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分化的影响
5
作者 周笑天 王敏 +3 位作者 刘振洲 李卉 仇海文 刘梅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63,共8页
NRAGE基因作为MAGE家族的一员,在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NRAGE对神经元细胞分化的影响目前虽有两篇文献报道,但结论相反,且两篇文章均是以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PC12细胞为模型进行的实验.在本文中,... NRAGE基因作为MAGE家族的一员,在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NRAGE对神经元细胞分化的影响目前虽有两篇文献报道,但结论相反,且两篇文章均是以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PC12细胞为模型进行的实验.在本文中,我们分离了NRAGE基因敲除小鼠的海马,以新生大鼠神经胶质细胞为饲养层,通过原代培养得到了NRAGE完全敲除的神经元细胞,通过统计神经元细胞的轴突/胞体直径比例和树突数目,分析了NRAGE基因敲除对神经元细胞分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和敲除型神经元细胞的分化没有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提示NRAGE基因对小鼠神经元细胞分化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AGE 原代神经元细胞 分化 低密度培养
下载PDF
接种密度对大鼠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6
作者 林凌翰 赵亚超 +3 位作者 伍耀宏 张晓 王德利 阮狄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9-1014,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细胞接种密度传代培养大鼠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对NPMSCs的形态及表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取12周龄SD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体外消化获得原代细胞,待达到60%~70%融合... [目的]比较不同细胞接种密度传代培养大鼠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对NPMSCs的形态及表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取12周龄SD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体外消化获得原代细胞,待达到60%~70%融合时消化,并按接种密度分为三组,分别为低密度组(5个细胞/cm^2)、中密度组(100个细胞/cm^2)、正常密度组(10 000个细胞/cm^2)。培养至达到传代条件后,各组细胞均按10 000个细胞/cm^2在体外进行传代接种,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检测干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CD29、CD34、CD44、CD45、CD90)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细胞形态学方面,各接种密度组细胞均可呈旋涡状贴壁生长,但低密度组以集落样生长,细胞多呈长梭形,形态一致;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细胞中类圆形、多边形细胞增多,大量细胞出现形态不规则、细胞宽大扁平、折光性差。在细胞表面标志物方面,低密度组CD44、CD90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P<0.05),而CD29、CD34、CD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密度接种法可提高大鼠NPMSCs CD44及CD90的阳性率,纯化NP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间充质干细胞 低密度接种传代 免疫表型 大鼠
原文传递
分段养殖模式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俊伟 颉晓勇 +4 位作者 郭永坚 朱长波 常华 王豪杰 陈素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80,共7页
通过测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监测池塘水质变化,研究分段养殖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养殖实验在6口池塘内(0.267 hm^2/口)进行,首先在其中2口池塘内进行对虾的中间培育,养殖密度为300×104尾/hm^... 通过测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监测池塘水质变化,研究分段养殖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养殖实验在6口池塘内(0.267 hm^2/口)进行,首先在其中2口池塘内进行对虾的中间培育,养殖密度为300×104尾/hm^2。经过36 d和48 d的中间培育后,将对虾先后转移到其他4口池塘内,养殖密度为60×10~4尾/hm^2,分别记为T_1和T_2组。剩余的对虾继续养殖在中间培育池塘内,记为C组。结果显示,经过分段养殖的T_1和T_2组对虾,在分池养殖阶段7 d内,生长速度均明显增加,其特定生长率(SGR)分别达到9.36%/d和6.76%/d;养殖期间,T_1组具有最大的SGR(9.36%/d)和饲料投喂量,然而其饲料系数(FCR)(1.053)高于T_2组(0.822);经过分段养殖的对虾FCR均低于C组(1.082)。在分池养殖阶段的大部分时间,T_2组对虾的SGR高于T_1组;C组NH4+-N、NO_2--N和Chl-a浓度低于T_1组和T_2组,而颗粒物含量(T_PM)和总磷(T_P)高于T_1组和T_2组;T_2组Chl-a含量明显高于T_1组和C组。结果显示,经过48 d中间培育后,即对虾体重约为2 g时进行分池养殖仍可保证对虾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大的生长速度,对于饲料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分池养殖阶段具有较多的饲料投喂,经过36 d中间培育后的对虾具有最大产量。分池养殖池塘内饲料投喂少于全期养殖,有利于养殖系统的稳定,然而单位时间内投喂量增加则会影响水质。分段养殖模式在提高分池养殖阶段对虾的生长速度和保持水质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生长性能 分段养殖 中间培育阶段 分池养殖阶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