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 被引量:89
1
作者 苏爱芳 吕晓娜 +3 位作者 崔丽曼 李周 席乐 栗晗 《暴雨灾害》 2021年第5期445-454,共10页
2021年7月18日08时—22日08时(北京时),受黄淮低涡外围东风急流影响,郑州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气,并造成严重山体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及人员伤亡。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和雷达拼图产品等基本观测数据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 2021年7月18日08时—22日08时(北京时),受黄淮低涡外围东风急流影响,郑州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气,并造成严重山体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及人员伤亡。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和雷达拼图产品等基本观测数据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天气表现出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强、累积降水量罕见等极端性特征。此次极端大暴雨的形成原因复杂,但就初步分析结果看,大气环流形势稳定、水汽和能量充足、地形作用明显以及对流系统不断向郑州地区积聚、合并及停滞是基本成因。本文旨在分析此次极端暴雨洪涝灾害性过程的基本观测现象,为深入开展此次严重致灾性罕见极端暴雨的机理及可预报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极端暴雨 低涡 抬升凝结高度 对流系统 观测分析
下载PDF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被引量:66
2
作者 陈翔翔 丁治英 +2 位作者 刘彩虹 常越 朱传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7-718,共12页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简称偏南风型)。切变线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以冷式切变为主,季风爆发后以暖式切变为主;低涡型在季风爆发前的发生次数远少于季风爆发后,在低涡中心的东北-东南方向最易产生暖区暴雨;偏南风型总体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为主,而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在季风爆发后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影响暖区暴雨的高空槽分析发现,高原槽对暖区暴雨影响明显,其次为南支槽。低涡型最易受高空槽影响。对各种类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发现,各类型暖区暴雨500 hPa高空槽的位置特点均不相同,暴雨辐合中心均在850hPa以下的低层,副高脊线距雨区约6~8纬距是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重要天气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华南暖区暴雨 统计分析 低涡 切变线 南海夏季风
下载PDF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 被引量:64
3
作者 何光碧 高文良 屠妮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9-555,共7页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逐日08:00和20:00 500 hPa高空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高原低涡切变线进行了普查分析,获得了对高原低涡切变线活动的一些新的认识。(1)在青藏高原上,切变线活动比低涡活动更活跃。(2)21世纪初的8...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逐日08:00和20:00 500 hPa高空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高原低涡切变线进行了普查分析,获得了对高原低涡切变线活动的一些新的认识。(1)在青藏高原上,切变线活动比低涡活动更活跃。(2)21世纪初的8年间,低涡、切变线出现个数最多的在6月,最少的在9月。2002年和2006年分别是高原低值系统相对活跃和相对不活跃的年份。2006年川渝持续的高温干旱可能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不活跃有关。(3)低涡、切变线生成的源地分析表明,高原低涡、切变线主要出现在海拔高度较高和地形坡度陡峭的地区,高原加热和陡峭地形的动力作用可能是低涡、切变线形成的原因之一。(4)高原低涡、切变线不易移出高原。低涡移出,主要是伴随低涡切变线过程东移。(5)低涡、切变线经常相伴或相继出现,对高原及高原以东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涡 切变线 观测事实分析
下载PDF
山东省春季大暴雨天气的形成机制个例分析 被引量:39
4
作者 杨晓霞 赵宇 高留喜 《气象科技》 2005年第1期45-49,67,共6页
应用T2 13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场和 6h预报场资料对山东省春季一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这次春季暴雨主要是受 85 0hPa低涡和地面气旋影响产生的 ,低涡中心和气旋中心北部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 ,产生暴... 应用T2 13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场和 6h预报场资料对山东省春季一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这次春季暴雨主要是受 85 0hPa低涡和地面气旋影响产生的 ,低涡中心和气旋中心北部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 ,产生暴雨。低空西南风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暴雨区低层有较大的正螺旋度和非地转 Q 矢量辐合 ,说明暴雨区有中尺度和大尺度上升运动相叠加。与夏季暴雨的不同在于副热带系统较弱而西风带系统起主导作用 ,暴雨前后冷暖空气活动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不稳定能量 辐合 个例分析 上升运动 低涡 气旋 春季 天气 热带
下载PDF
甘肃河东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7
5
作者 刘利民 德庆措姆 孟丽霞 《干旱气象》 2009年第3期271-275,293,共6页
2008年7月20~22日甘肃河东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高原低涡东移发展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低空急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 2008年7月20~22日甘肃河东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高原低涡东移发展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低空急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形势引起强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保证了降水云系的发展和维持;比湿和假相当位温分布对暴雨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低涡 低空急流 物理量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低涡暴雨过程地形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4
6
作者 何光碧 屠妮妮 +1 位作者 张利红 陈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46-1556,共11页
由于模式地形与实际地形存在不同程度偏差,而地形对降水有着重要作用,利用WRFV3.1模式,引入气象站海拔改变模式局地地形方法,针对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盆地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了地形对数值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中引入更... 由于模式地形与实际地形存在不同程度偏差,而地形对降水有着重要作用,利用WRFV3.1模式,引入气象站海拔改变模式局地地形方法,针对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盆地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了地形对数值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中引入更真实地形使得降水强度增大、强降水中心位置和发生时间有所改善,对流层中低层上升运动和气旋切变显著增加,低涡位置有所改善,由此带来更强的降水和落区改善;改变单点地形高度后,其上空气象要素较周边地区都有所变化,随着模式地形高度的改变其幅度不断增加,气象要素变化也更为显著;引入更真实地形使得降水中心增湿、增温和降低高度特征非常明显,气象要素的变化有利于地形改变后低值系统的加强和降水强度的增强。单点地形高度改变可引起初始时刻局地气象要素的微小偏差,但随着积分时间增长,偏差则进一步加大。在保证模式积分稳定的前提下,提出了通过一些关键点引入实际地形高度,从而改进模式的预报效果,特别是降水预报效果的一种地形处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低涡 强降水 数值试验 地形影响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与低涡群发性的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孙国武 陈葆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本文指出,夏半年青藏高原低涡具有群发性,即低涡集中在某些时段连续不断地发生,而在另一些时段又不发生的特征。高原低涡的群发时段与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位相转换和垂直结构以及高原大气高频扰动的强弱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高原大... 本文指出,夏半年青藏高原低涡具有群发性,即低涡集中在某些时段连续不断地发生,而在另一些时段又不发生的特征。高原低涡的群发时段与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位相转换和垂直结构以及高原大气高频扰动的强弱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高原大气扰动──高频部分与低频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涡群 大气 低频振荡
下载PDF
2016年7月9日新乡暖区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马月枝 张霞 胡燕平 《暴雨灾害》 2017年第6期557-565,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9日新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分布不均匀、致灾严重,属暖区极端强降水,500 h Pa低...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9日新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分布不均匀、致灾严重,属暖区极端强降水,500 h Pa低涡和700 h Pa切变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台风外围东南暖湿气流在太行山迎风坡(新乡西部)辐合抬升使特大暴雨区上空长时间维持深厚湿层,500 h Pa低涡南压所携带的弱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在新乡上空叠加进一步增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水汽和位势不稳定条件;200 h Pa显著分流区"抽吸作用"、太行山地形抬升和中低层低涡和切变线使新乡上空出现深厚垂直上升运动是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华北中南部大范围高湿环境、深厚暖云层和湿层以及异常偏低的自由对流高度和抬升凝结高度与中等偏强的对流有效位能,是导致新乡高降水效率的有利条件;新乡强降水中心由2个孤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合并造成,其系统内部若干低质心对流单体则由太行山东侧山前长时间维持的中尺度辐合系统产生;雷达反射率因子反映出低质心暖云降水回波特征,强回波列车效应明显,新乡特大暴雨由积云(对流)为主的积层混合降水回波长时间滞留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低涡 切变线 中尺度对流系统 列车效应 地形作用
下载PDF
2010年7—8月东北地区强降雨过程分析和预报技术探讨 被引量:26
9
作者 孙军 代刊 樊利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85-794,共10页
2010年7月19日至8月底,我国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和辽宁省先后共出现10次强降雨过程,造成严重洪涝灾害,降雨具有过程频繁、降水量大、落区重复的特点。利用地面、高空、卫星、雷达等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区域站资料及T639、NCEPFNL业务全球分... 2010年7月19日至8月底,我国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和辽宁省先后共出现10次强降雨过程,造成严重洪涝灾害,降雨具有过程频繁、降水量大、落区重复的特点。利用地面、高空、卫星、雷达等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区域站资料及T639、NCEPFNL业务全球分析资料针对上述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稳定而异常的环流形势导致了较强偏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吉林中东部和辽宁中东部交汇,形成持续不断的降雨过程。造成强降雨的主要高空系统有低涡(切变)北上类和冷涡(低槽)东移类,两类的环流形势特点、水汽来源、冷空气作用不尽相同。两类系统的个例分析表明,降雨云团反复生成并经过同一地区是造成较大累积降雨量的主要原因。两个个例的对流云团生成机制不同,7月20日过程对流云团发生于沿低空急流带上超地转偏差风辐合区、高空冷锋前部的上升运动区和位势不稳定区,7月27日夜间过程的上升运动主要是近地层锋面抬升即冷暖空气辐合的结果;生成后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可用Corfidi向量法判断。上述分析结果对东北暴雨预报具有参考价值,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我国其他各地的暴雨分析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低涡 冷涡 偏差风 高空冷锋 Corfidi向量法
下载PDF
贵州南部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杨利群 杨静 +1 位作者 廖移山 彭芳 《暴雨灾害》 2010年第3期208-215,267,共9页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和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西高东低、东北低涡稳定维持的有利环流形势下,700 hPa巴塘低涡东移是造成...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和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西高东低、东北低涡稳定维持的有利环流形势下,700 hPa巴塘低涡东移是造成贵州西南部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巴塘低涡和低空西南急流在贵州东南部维持对贵州西南部暴雨起重要作用,同时不稳定能量在贵州南部积聚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相对于后一过程,前一过程在贵州水汽辐合区更大,其大雨量级以上降水范围更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生成发展是两次局地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可能触发原因,暴雨中心位于辐合线南侧暖区中;前一过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且位置偏西(西脊点到达110°E),南支槽东移有利于引导700 hPa低涡移动,弱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形成能量锋锋生,引起低涡强烈发展、涡旋环流增强,而后一过程副高偏弱且位置偏南、偏东,500 hPa上无高原槽影响,以及地面贵州南部为低压控制且无冷空气影响,是前一过程比后一过程降水强度更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低涡 能量锋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哈密地区7·17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荣梅 道然 屠月青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0年第1期36-40,共5页
对2007年7月16—19日哈密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表明:这次暴雨是伊朗副高北伸,里咸海长脊,与乌拉尔山高压脊反气旋型接通,推动中亚低涡东移进入新疆,在哈密滞留造成的。深厚的低值系统从低层到中层都表现为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产生提... 对2007年7月16—19日哈密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表明:这次暴雨是伊朗副高北伸,里咸海长脊,与乌拉尔山高压脊反气旋型接通,推动中亚低涡东移进入新疆,在哈密滞留造成的。深厚的低值系统从低层到中层都表现为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产生提供很强的动力条件,有利于暴雨所需不稳定能量的储存,低层风场辐合及中高层强西南气流不断将水汽输送至暴雨区,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冷暖、干湿空气的水平、垂直交换等在暴雨中激发大量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加强了对流,这都是暴雨产生的直接有利条件,欧洲数值预报产品、T213物理量场和FY-2红外云图进行暴雨天气预报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流形势 低涡 物理量
下载PDF
2008年6月广西锋前暖区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赵金彪 罗建英 +1 位作者 高安宁 曾小团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50,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TBB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8-13日持续性暖区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在高层200hPa出现环流型调整、500hPa贝加尔湖至新疆地区为弱阻高形势和地面锋...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TBB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8-13日持续性暖区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在高层200hPa出现环流型调整、500hPa贝加尔湖至新疆地区为弱阻高形势和地面锋面低槽的环境下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有低层切变线和低涡;低空急流迅速建立、北抬,使低层风速辐合加强是产生锋前暖区暴雨的有利因素;广西的中尺度环境存在南北明显差异,可能是形成双雨带的主要原因;在切变线和低涡切变锋区上垂直运动结构有明显差异,低涡切变上低层辐合高层强辐散,上升运动更强烈;暴雨前相对湿度明显增大,湿层深厚,中高层相对湿度在降水减弱时率先出现下降趋势;水汽通量中心的出现与暴雨发生时段和暴雨落区较为对应;夏季风向北推进,华南地区发生经向风扰动,出现了季风涌,使南海的水汽和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华南地区,为这次持续性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 锋面低槽 低涡 暖区暴雨 季风涌
下载PDF
On the Key Dynamical Processes Supporting the 21.7 Zhengzhou Record-breaking Hourly Rainfall in China 被引量:17
13
作者 Peng WEI Xin XU +6 位作者 Ming XUE Chenyue ZHANG Yuan WANG Kun ZHAO Ang ZHOU Shushi ZHANG Kefeng ZH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37-349,共13页
An extremely heavy rainfall event occurred in Zhengzhou,China,on 20 July 2021 and produced an hourly rainfall rate of 201.9 mm,which broke the station record for China's Mainland.Based on radar observations and a ... An extremely heavy rainfall event occurred in Zhengzhou,China,on 20 July 2021 and produced an hourly rainfall rate of 201.9 mm,which broke the station record for China's Mainland.Based on radar observations and a convection-permitting simulation using the WRF-ARW model,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ultiscale processes,especially those at the mesoscale,that support the extreme observed hourly rainfall.Results show that the extreme rainfall occurred in an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of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with abundant warm moist air transported from the ocean by an abnormally northward-displace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Typhoon In-Fa(2021).However,rather than through back building and echo training of convective cells often found in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events,this extreme hourly rainfall event was caused by a single,quasi-stationary storm in Zhengzhou.Scale separa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extreme-rainproducing storm was support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dynamic lifting of low-level converging flows from the north,south,and east of the storm.The low-level northerly flow originated from a mesoscale barrier jet on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Taihang Mountain due to terrain blocking of large-scale easterly flows,which reached an overall balance with the southerly winds in association with a low-level meso-β-scale vortex located to the west of Zhengzhou.The large-scale easterly inflows that fed the deep convection via transport of thermodynamically unstable air into the storm prevented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weak,shallow cold pool.As a result,the convective storm was nearly stationary over Zhengzhou,resulting in record-breaking hourly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rainfall multiscale processes OROGRAPHY barrier jet low-level mesoscale vortex
下载PDF
甘肃东部一次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14
作者 冀兰芝 全志伟 +2 位作者 宋琳琳 孔祥伟 张静 《干旱气象》 2014年第5期845-850,共6页
应用NCEP1°×1°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RUC模式高分辨资料,对2013年2月17日甘肃河东暴雪天气从天气实况、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西北区域RUC模式输出的模拟结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 应用NCEP1°×1°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RUC模式高分辨资料,对2013年2月17日甘肃河东暴雪天气从天气实况、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西北区域RUC模式输出的模拟结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700 hPa低涡、地面冷锋是这次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降雪前期,低层正涡度增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暴雪发生的动力机制;降雪前期,由于低涡辐合作用,700 hPa高度以下,湿度猛增,为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降雪中心和政上空有θse密集强能量锋区;西北区域RUC模式模拟的24 h内降水量范围、落区、量级与实况一致,模拟的地面风速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低涡 水汽通量散度 涡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10年7月甘肃大暴雨及其低涡结构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新伟 段海霞 +1 位作者 杨晓军 宋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32-1041,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MM5V3,对2010年7月造成甘肃东部大暴雨过程的低涡系统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在低涡发生、发展阶段,假相当位温和比湿的垂直平流在视热源、视水汽汇中占绝对优势,说明垂直平流变化...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MM5V3,对2010年7月造成甘肃东部大暴雨过程的低涡系统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在低涡发生、发展阶段,假相当位温和比湿的垂直平流在视热源、视水汽汇中占绝对优势,说明垂直平流变化与低涡发生、发展及强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2)上升运动中心与视热源、视水汽汇大致中心相对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强的凝结潜热加热发生在中层,最强上升运动同样也出现在中层,说明降水过程中大气加热与大气上升运动密切相关,大气热源主要来自于水汽的凝结潜热;(3)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中低层有西南风急流、强正涡度中心、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结构、强上升运动及低层水汽通量辐合;(4)低涡区上空对流层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中层至中高层为条件对称不稳定层结,对流不稳定层结强度随时间变化不大,而条件对称不稳定层结强度随时间有明显加强,位势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共存使得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域的垂直上升运动得以产生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低涡 水汽收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陇东大暴雨的锋生过程及倾斜涡度发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伏村 许东蓓 +4 位作者 姚延锋 修韶宇 郭萍萍 阙龙凯 韩树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9-431,共13页
利用探空、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和ECMWF(ERA-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锋生及倾斜涡度发展等方面对2013年6月20日发生在甘肃陇东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 利用探空、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和ECMWF(ERA-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锋生及倾斜涡度发展等方面对2013年6月20日发生在甘肃陇东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东北侧低空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及冷空气相互作用下,干冷空气和暖湿空气在中低空交汇产生强锋生,使切变线上垂直涡度、辐合快速发展,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导致大暴雨发生。暴雨出现在TBB<-52℃的强对流云带中,雨强随着冷空气的向南侵入和渗透,由北向南在陇东地区逐步增强,进入四川后开始减弱。雷达强回波区高度<5 km,在0℃层以下具有低质心、暖云高效降水回波的特征。降水回波为南北带状,自南向北移动,不断影响同一地区,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锋生强度与切变线强度及暴雨强度的增强、维持和减弱变化基本一致。分析锋生函数表明,在暴雨增强阶段,散度项锋生和形变项锋生起主要作用,形变项锋生作用更显著,倾斜项锋生作用相对较小;在暴雨持续阶段,散度项锋生和形变项锋生作用旗鼓相当,倾斜项起锋消作用。通过全型垂直涡度方程建立垂直涡度变化与锋生的直接联系,从而诊断锋生对天气系统强度的作用。锋生使得湿等熵面倾斜,在锋区前侧产生显著的正垂直涡度变化,切变线得到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涡 切变线 垂直涡度 锋生 倾斜涡度发展
下载PDF
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南北雨带干冷空气侵入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苗春生 李婷 +2 位作者 王坚红 吴旻 刘维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4,共9页
对2007—2011年梅雨期江淮流域降水进行统计分析,确认此时段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空间分布在淮河与长江中下游,形成两个分离的多降雨区。长江与淮河两分离雨带在盛行中尺度系统、空间结构、梅雨锋位置、水汽输送通道、暴雨落区、干冷气团入... 对2007—2011年梅雨期江淮流域降水进行统计分析,确认此时段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空间分布在淮河与长江中下游,形成两个分离的多降雨区。长江与淮河两分离雨带在盛行中尺度系统、空间结构、梅雨锋位置、水汽输送通道、暴雨落区、干冷气团入侵以及干冷动量南移等方面,均有各自特征。在主导高空环流下,更多低涡暴雨(77%)位于长江流域,更多辐合线暴雨(86%)发生在淮河流域,这些盛行的浅薄降水系统,造成梅雨暴雨雨强大、风速小的特征。长江流域低涡环流引导水汽输送来自南海与东海两地,因而暴雨范围更大,雨带更宽,而淮河流域辐合线主要水汽来源仅为南海。假相当位温表现的梅雨锋作为干冷空气的前缘,在淮河流域因辐合线结构垂直剖面陡峭,在长江流域因低涡环流,形成干冷和暖湿气团的层次叠加混合。在梅雨锋北侧,干冷空气从对流层中高层向下侵入,在淮河流域位置较长江流域偏高且狭窄。湿位涡垂直分布显示,暴雨区与湿位涡斜压项大于0的正涡度发展区对应。干冷动量中心的下传与湿位涡斜压项小于0对应,下传时向南移,其前缘对暴雨雨带位置有指示性;其南下速度,因纬度与密度差异,在淮河流域移速小于长江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分离雨带 低涡 辐合线 干冷动量下传 纬度效应
下载PDF
一次低涡东移机制的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邬惠峰 高坤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6期707-711,719,共6页
对1999年6月25日到2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低涡活动进行中尺度四维同化模拟,分析发现低涡在形成后,前期高能舌未东伸,高空辐散中心与低涡中心重合或略偏后于低涡中心,低涡不东移.当高空急流中心东跃,高低空急流开始耦合时,低涡开始... 对1999年6月25日到2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低涡活动进行中尺度四维同化模拟,分析发现低涡在形成后,前期高能舌未东伸,高空辐散中心与低涡中心重合或略偏后于低涡中心,低涡不东移.当高空急流中心东跃,高低空急流开始耦合时,低涡开始东移,当低涡移到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区时,低涡东移并强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东移机制 中尺度四维同化模拟 低空急流 高空急流 暴雨过程分析 天气系统
下载PDF
低涡过程对流云和降水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条件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雷蕾 周毓荃 毕宝贵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8-406,515,共10页
利用遥感及加密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05年6月25~26日一次低涡过程对流云和降水的结构特征,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实况风场资料分析了其形成的有利条件。分析表明:此次低涡过程中出现的中尺度对流云团(MCC)经历了十几小时的发展... 利用遥感及加密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05年6月25~26日一次低涡过程对流云和降水的结构特征,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实况风场资料分析了其形成的有利条件。分析表明:此次低涡过程中出现的中尺度对流云团(MCC)经历了十几小时的发展演变,云顶亮温低达-90℃,导致了局地暴雨出现,对流云和降水的分布有很好的对应但同时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对流云内部高空存在冰晶的大值区,云水含量也比周围环境丰富,冰晶下落过程中通过碰粘其它冰晶、碰冻云水导致了云内的可降水增多,播撒-供应机制起主要作用。而对流降水的“双峰“廓线结构表明暖雨过程非常强。此次过程有形成强对流非常有利的环境:强西南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与高空偏西风急流的相互作用为对流云团和强降水的形成提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低层不稳定区域上强垂直上升运动则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动力条件;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形成是此次强对流产生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中尺度对流云团 暴雨 结构特征 环境条件
下载PDF
基于卫星观测的两例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黄楚惠 李国平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53-259,共7页
应用风云2C卫星云图和配有云顶亮温的MTSAT卫星红外云图,描述了两例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发展及消亡过程,云图清晰显示了高原低涡具有涡眼和暖心结构的特征,并利用水汽图分析揭示了缺乏水汽供应是导致这类低涡不能进一步发展并移出高原的... 应用风云2C卫星云图和配有云顶亮温的MTSAT卫星红外云图,描述了两例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发展及消亡过程,云图清晰显示了高原低涡具有涡眼和暖心结构的特征,并利用水汽图分析揭示了缺乏水汽供应是导致这类低涡不能进一步发展并移出高原的重要原因。最后用1°×1°NCEP分析资料对高原低涡形成眼结构时的基本物理场进行了诊断计算。结果表明:低涡整体为上升气流,而涡眼区在近地层为下沉气流,上层为相对涡区较弱的上升气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进而印证了动力学研究工作得出的高原低涡具有与热带气旋类低涡(TCLV,tropical cyclone-like vortices)类似的涡眼和暖心结构特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青藏高原 卫星云图 结构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