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2012年发掘的披毛犀死亡年龄研究
1
作者
支媛
景明
+3 位作者
汪洪
王辉
陈国科
杜水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6-479,共14页
现代人在MIS 3成功扩散到全球各地,研究该阶段人类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生计行为有助于理解他们殖民成功的原因。目前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发现了一批出土化石的遗址,但其中大多数保存不佳,缺少科学发掘和绝对测年。甘肃环县楼房子遗...
现代人在MIS 3成功扩散到全球各地,研究该阶段人类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生计行为有助于理解他们殖民成功的原因。目前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发现了一批出土化石的遗址,但其中大多数保存不佳,缺少科学发掘和绝对测年。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在2012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遗存。对楼房子遗址2012年发掘获得的披毛犀牙齿进行研究,并结合其他地区已发表的关于古人类和犀牛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探讨晚更新世黄土高原地区狩猎采集人群的生计策略,结果表明,披毛犀是楼房子遗址先民的重要肉食来源,他们一直维持着稳定且合理的开发策略,重点关注成年个体,这种偏好披毛犀的传统一直延续到遗址被废弃。结合周边发现来看,在这一阶段,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古人类很可能对当地环境发展出了特殊的适应模式,披毛犀在他们的生计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房子遗址
披毛犀
死亡年龄模式
巨型动物
中国西北地区
黄土高原
动物考古学
原文传递
文化交流或适应趋同: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2011~2012年发掘的新材料
被引量:
6
2
作者
杜水生
杨宇霞
王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43-1456,共14页
楼房子遗址上文化层的时代为旧石器中期晚段,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MIS 3早期。2011~2012年,对楼房子遗址上文化层的发掘获得石制品1632件;类型包括石核102件、石片138件、断块758件、断片505件、各类工具87件以及未加工的石料42件。工具...
楼房子遗址上文化层的时代为旧石器中期晚段,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MIS 3早期。2011~2012年,对楼房子遗址上文化层的发掘获得石制品1632件;类型包括石核102件、石片138件、断块758件、断片505件、各类工具87件以及未加工的石料42件。工具类型包括锯齿刃器30件,占34.5%;刮削器29件,占33.3%;凹缺器16件,占18.4%;尖状器4件,占4.6%;齿状器2件,占2.3%;另外,还有6件石锤,占6.9%。石制品原料以附近柏林沟拣选的石英砂岩为主,硬锤直接打片,除了简单的单台面石核和双台面石核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多台面石核和盘状石核,未见勒瓦娄哇石核。石片以宽而薄的普通石片为主,未发现勒瓦娄哇石片和石叶制品。个别刮削器具有莫斯特修理风格。经过与中国北方小石器传统、大石器传统以及具有勒瓦娄哇技术传统的旧石器中期文化对比,齿状类工具在中国北方旧石器中期文化中普遍存在;这些遗址中既有比较进步的丁村人,也有具有尼安德特人特征的许家窑人和许昌人,还有代表尼安德特人文化的通天洞和金斯泰遗址,这说明齿状类工具可能并不存在与某种古人类之间一一对应关系,不宜作为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证据,它可能只是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普遍使用的工具类型;而楼房子遗址和西方旧石器中期文化在这一方面的相似性只能解释为适应趋同;个别刮削器具有莫斯特软锤工具的修理方式,则可能受到同一时期西北地区出现的莫斯特文化的影响,但由于数量很少,也许会有其他解释。总的来看,在旧石器中期晚段,莫斯特文化虽然扩散到中国西北地区,但对中国北方传统旧石器中期文化产生影响的范围、深度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房子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期
莫斯特文化
文化交流与适应趋同
原文传递
题名
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2012年发掘的披毛犀死亡年龄研究
1
作者
支媛
景明
汪洪
王辉
陈国科
杜水生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6-479,共14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批准号:193108)资助。
文摘
现代人在MIS 3成功扩散到全球各地,研究该阶段人类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生计行为有助于理解他们殖民成功的原因。目前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发现了一批出土化石的遗址,但其中大多数保存不佳,缺少科学发掘和绝对测年。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在2012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遗存。对楼房子遗址2012年发掘获得的披毛犀牙齿进行研究,并结合其他地区已发表的关于古人类和犀牛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探讨晚更新世黄土高原地区狩猎采集人群的生计策略,结果表明,披毛犀是楼房子遗址先民的重要肉食来源,他们一直维持着稳定且合理的开发策略,重点关注成年个体,这种偏好披毛犀的传统一直延续到遗址被废弃。结合周边发现来看,在这一阶段,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古人类很可能对当地环境发展出了特殊的适应模式,披毛犀在他们的生计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楼房子遗址
披毛犀
死亡年龄模式
巨型动物
中国西北地区
黄土高原
动物考古学
Keywords
loufangzi
site
woolly
rhinoceros
mortality
megafauna
NW
China
Chinese
Loess
Plateau
zooarchaeology
分类号
Q915.877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文化交流或适应趋同: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2011~2012年发掘的新材料
被引量:
6
2
作者
杜水生
杨宇霞
王辉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43-1456,共14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批准号:193108)资助。
文摘
楼房子遗址上文化层的时代为旧石器中期晚段,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MIS 3早期。2011~2012年,对楼房子遗址上文化层的发掘获得石制品1632件;类型包括石核102件、石片138件、断块758件、断片505件、各类工具87件以及未加工的石料42件。工具类型包括锯齿刃器30件,占34.5%;刮削器29件,占33.3%;凹缺器16件,占18.4%;尖状器4件,占4.6%;齿状器2件,占2.3%;另外,还有6件石锤,占6.9%。石制品原料以附近柏林沟拣选的石英砂岩为主,硬锤直接打片,除了简单的单台面石核和双台面石核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多台面石核和盘状石核,未见勒瓦娄哇石核。石片以宽而薄的普通石片为主,未发现勒瓦娄哇石片和石叶制品。个别刮削器具有莫斯特修理风格。经过与中国北方小石器传统、大石器传统以及具有勒瓦娄哇技术传统的旧石器中期文化对比,齿状类工具在中国北方旧石器中期文化中普遍存在;这些遗址中既有比较进步的丁村人,也有具有尼安德特人特征的许家窑人和许昌人,还有代表尼安德特人文化的通天洞和金斯泰遗址,这说明齿状类工具可能并不存在与某种古人类之间一一对应关系,不宜作为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证据,它可能只是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普遍使用的工具类型;而楼房子遗址和西方旧石器中期文化在这一方面的相似性只能解释为适应趋同;个别刮削器具有莫斯特软锤工具的修理方式,则可能受到同一时期西北地区出现的莫斯特文化的影响,但由于数量很少,也许会有其他解释。总的来看,在旧石器中期晚段,莫斯特文化虽然扩散到中国西北地区,但对中国北方传统旧石器中期文化产生影响的范围、深度十分有限。
关键词
楼房子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期
莫斯特文化
文化交流与适应趋同
Keywords
loufangzi
site
middle
Paleolithic
Mousterian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onvergent
adaptation
分类号
K871.1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76.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2012年发掘的披毛犀死亡年龄研究
支媛
景明
汪洪
王辉
陈国科
杜水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2
文化交流或适应趋同: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2011~2012年发掘的新材料
杜水生
杨宇霞
王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