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贫山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以陇南山区为例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蓉 赵雪雁 兰海霞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89-1402,共14页
作为乡村振兴的难点和关键,明晰脱贫山区乡村振兴基础及影响因素,不仅可为新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为制定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论文基于乡村振兴基础内涵,构建了脱贫山区乡村振兴基础评价指... 作为乡村振兴的难点和关键,明晰脱贫山区乡村振兴基础及影响因素,不仅可为新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为制定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论文基于乡村振兴基础内涵,构建了脱贫山区乡村振兴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西秦岭腹地的陇南山区为案例区,评估其乡村振兴基础状况,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20年陇南山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整体不高,均值为0.299,且各维度振兴基础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生态宜居基础最好,生活富裕基础最差,同时不同地貌类型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差异较大;(2)乡村振兴基础水平在空间上呈“中低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乡村振兴基础中等水平区占比最高,为44.62%,大致呈“川”字型分布,高水平区仅占12.30%,主要在徽成盆地东部集聚,不同维度振兴基础水平空间分异明显;(3)海拔、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数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主导着陇南山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的空间分异,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解释力最高,且与其他因子交互后显著增强了对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的解释力;不同地貌类型区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基础 多维评估 脱贫山区 陇南山区
原文传递
山区农户的生计干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陇南山区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彦 赵雪雁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74-1891,共18页
生计干预作为中国后脱贫时代采取的系统性外部干预,不仅有助于实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还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其效率是检验干预措施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本文以地处西秦岭腹地的陇南山区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从投入产出... 生计干预作为中国后脱贫时代采取的系统性外部干预,不仅有助于实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还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其效率是检验干预措施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本文以地处西秦岭腹地的陇南山区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从投入产出维度出发构建山区农户的生计干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FA)评估其生计干预效率,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陇南山区农户生计干预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陇南山区农户生计干预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均值为0.1274,低生计干预效率的农户占57.87%,而高生计干预效率农户仅占8.39%;②不同类型农户生计干预效率存在明显的分化特征,后期脱贫、高山区以及特色务农主导型和务工主导型农户的生计干预效率较高;③内生动力、交通便利度和海拔对生计干预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产品销售的难易程度对生计干预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此外,内生动力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也对其原有单一因素对农户生计干预效率的影响产生作用。基于此,提出继续加大投资额度、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注重农村人才培养以及提高农户内生动能等建议以推动山区农户生计干预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干预 生计干预效率 随机前沿模型 山区农户 陇南山区
原文传递
陇南山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 被引量:20
3
作者 杨国靖 肖星 肖笃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3年第4期53-59,共7页
陇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同时又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区,正处在西安旅游区、成都旅游区和兰州旅游区的包围之中,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较佳,实施生态旅游开发将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游客生态环境意识意义重大。在对其旅游资源、... 陇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同时又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区,正处在西安旅游区、成都旅游区和兰州旅游区的包围之中,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较佳,实施生态旅游开发将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游客生态环境意识意义重大。在对其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客源市场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开发森林生态游、休闲度假游、避暑消夏游、三国怀古游、长征体验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设计出不同尺度、不同主题的若干旅游线路,并针对发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 开发策略
下载PDF
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气候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6
4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7期716-719,722,共5页
从陇南市1971—2010年低温冻害资料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一般春季低温冻害发生频率较秋季多,农业灾损严重。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低温冻害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 从陇南市1971—2010年低温冻害资料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一般春季低温冻害发生频率较秋季多,农业灾损严重。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低温冻害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及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低温冻害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的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武都及文县海拔1 800 m以上的高半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高,徽成盆地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的浅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低。低温冻害风险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和礼县西北部、武都西北部、文县西南和西北部高海拔区为低温冻害高风险区;康县、两当、成县、徽县以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区域为低温冻害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低温冻害 气候特征 风险区划
下载PDF
基于生计恢复力的脱贫干预效果评估及其影响因素——以陇南山区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赵雪雁 任娟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1-162,共12页
随着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中国已进入一个以次生贫困与相对贫困为主的新阶段。科学评估脱贫干预政策措施效果并揭示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为探索符合新时期农村贫困特征的减贫政策提供借鉴。文章以陇南山区为例,构建农户生计恢复力的评价指... 随着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中国已进入一个以次生贫困与相对贫困为主的新阶段。科学评估脱贫干预政策措施效果并揭示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为探索符合新时期农村贫困特征的减贫政策提供借鉴。文章以陇南山区为例,构建农户生计恢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脱贫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脱贫干预对陇南山区农户的生计恢复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脱贫农户的生计恢复力较对照组增加了4.27%。其中,不同地貌类型区农户的脱贫干预效果存在差异,川坝河谷区农户的脱贫干预效果高于高山区和半山区农户;早期脱贫农户的脱贫干预作用效果要优于近、中期脱贫户。(2)脱贫干预方式的多样化程度与干预效果呈正相关,但随着干预措施多样化程度的增加,其增长幅度有所减缓。(3)农户的市场关注度、未来生活期望、克服困难的信心、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扶贫政策了解程度以及政策干预多样化、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生态补偿扶贫强度均对脱贫干预效果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了优化脱贫干预措施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干预效果 生计恢复力 农户 倾向得分匹配法 产业扶贫 生态补偿 陇南山区
原文传递
陇南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肖志强 陈俊 +3 位作者 樊明 马敬霞 尹翔 魏邦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6931-16936,共6页
根据陇南山区1971~2009年气象资料和相应的小麦白粉病流行资料的对比分析,得出:陇南各地各时段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十分明显,与1971~2000年平均值比较,2001~2009年年平均气温上升0.6~0.9℃;其中,春季增温最为显著,为0.9~1.1℃,尤... 根据陇南山区1971~2009年气象资料和相应的小麦白粉病流行资料的对比分析,得出:陇南各地各时段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十分明显,与1971~2000年平均值比较,2001~2009年年平均气温上升0.6~0.9℃;其中,春季增温最为显著,为0.9~1.1℃,尤以2~3月增幅最大,月平均气温增幅为1.2~1.7℃,由于陇南春季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与上年9月~次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所以,近10年冬末春初显著增暖趋势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逐年加重趋势相一致,由于气候偏暖,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陇南山区冬小麦种植高度及白粉病越冬越夏高界明显提高了100~300m,致使小麦白粉病危害范围扩大,早春发病平均病田率上升10%~20%,发病高峰期由5月上旬提前到4月中、下旬。而陇南各地各时段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因此,与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后降水量的变化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影响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气候变化 小麦白粉病 流行特点
下载PDF
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与监测预警示范区构想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富赟 桑文翠 +2 位作者 黎志恒 孟兴民 谢正团 《甘肃地质》 2015年第1期70-76,共7页
甘肃陇南山区作为我国4大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区,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且损失巨大,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陇南山区地质灾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建设国家级监测预警和防治管理示范区提供了必要条件,但... 甘肃陇南山区作为我国4大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区,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且损失巨大,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陇南山区地质灾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建设国家级监测预警和防治管理示范区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其功能如何定位、示范领域如何实现、作用如何发挥是示范区建设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在研究国际、国内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进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陇南山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发育特征及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条件,提出了陇南山区国家级防治管理和监测预警示范区的建设思路、功能定位、建设内容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国家级预警示范区 思路 功能 建设内容
原文传递
陇南山区黄瑞香天然种群实生苗更新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闫芳 张春云 +6 位作者 王勤礼 王建东 王海平 徐涛 张春梅 陈叶 朱高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77-1285,共9页
本研究以陇南山区黄瑞香(Daphne giraldii)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半阳坡和半阴坡生境下黄瑞香天然种群种子幼苗转化率,实生苗年龄结构和数量,生长状况,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并对影响黄瑞香实生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生境因子进行了相... 本研究以陇南山区黄瑞香(Daphne giraldii)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半阳坡和半阴坡生境下黄瑞香天然种群种子幼苗转化率,实生苗年龄结构和数量,生长状况,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并对影响黄瑞香实生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生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半阳坡和半阴坡黄瑞香种子幼苗转化率均较低,且实生苗密度均随苗龄的增长而减小;黄瑞香实生苗各生长指标在后期生长中表现为半阳坡>半阴坡,叶面积和主根长则相反;两个生境黄瑞香实生苗干质量积累随苗龄增长而增加,且半阳坡>半阴坡;实生苗冠幅、高度和根茎干重与总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海拔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条件和总盖度是影响黄瑞香实生苗更新的主要因子,半阳坡生境更有利于黄瑞香实生苗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瑞香 实生苗更新 坡向 陇南山区
下载PDF
基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山区耕地安全格局变化驱动因素研究——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巧英 《矿山测量》 2018年第3期122-126,共5页
文中以陇南市武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数据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景观生态理论构建了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模型,估算2002、2006和2010年武都区36个乡镇耕地景观生态安全程度,探讨其变化规律,分析它的格局变化驱动机制。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生态安全 驱动机制 陇南山区
下载PDF
陇南山区近40年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农业灾害研究》 2013年第6期29-31,37,共4页
从陇南市1971—2010年雷暴资料入手,分析了陇南山区近40年雷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陇南市每年都有雷暴出现,平均每年176.5站日、每站每年约19.6日,雷暴一般出现在4—9月,其中,5—8月集中出现最多,占76%,造成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从... 从陇南市1971—2010年雷暴资料入手,分析了陇南山区近40年雷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陇南市每年都有雷暴出现,平均每年176.5站日、每站每年约19.6日,雷暴一般出现在4—9月,其中,5—8月集中出现最多,占76%,造成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从陇南市雷暴年际变化趋势分析,目前,雷暴日数正处于明显的下降时期。因此,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雷暴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雷暴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雷暴危险性等级宕昌、礼县和武都区白龙江流域最高,为雷暴高风险区,两当东南部、康县大部、武都东南部、文县南部最低,为雷暴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雷暴 分布特征 灾害风险区划
下载PDF
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泥石流防治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兵兵 彭启园 +1 位作者 侯云龙 万宝峰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19年第4期41-47,共7页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降雨集中,暴雨频发,地质条件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其中,泥石流灾害分布广,爆发频繁,危害严重。我国泥石流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区域的差异性、泥石流种类的多...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降雨集中,暴雨频发,地质条件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其中,泥石流灾害分布广,爆发频繁,危害严重。我国泥石流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区域的差异性、泥石流种类的多样性和泥石流形成、运动和堆积过程的复杂性,给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察、设计造成了诸多不便。本研究扼要总结我国60多年来的泥石流研究成果,为西北黄土高原区、陇南山地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陇南山地 泥石流 防治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