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3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腰椎骨折脱位伤椎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30
1
作者 李晶 吕国华 +6 位作者 王冰 卢畅 康意军 马泽民 邓幼文 陈飞 刘伟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胸腰椎脊柱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收治18例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 ̄58岁,平均38岁,均合并截瘫。受伤节段为...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胸腰椎脊柱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收治18例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 ̄58岁,平均38岁,均合并截瘫。受伤节段为T11 ̄L3。侧位X线片示骨折椎体楔形变,其中6例椎体后缘高度有丢失。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程度为1/4 ̄3/4,上位椎体向前脱位25% ̄100%,2例合并侧方脱位。均于伤后10d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植入复位固定融合术。8例采用目前国内通用的在骨折椎体相邻上下椎体植入四枚椎弓根螺钉的复位固定技术,10例采用在骨折椎和相邻上下椎植入六枚椎弓根螺钉的复位固定技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个月。8例采用二椎体四枚椎弓根螺钉植入者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无改变5例,部分改善3例;骨折椎上位相邻椎脱位部分纠正6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1例出现撑开过度,1例术后3个月出现螺钉松动拔出,1例术后6个月出现断棒。10例三椎体六枚椎弓根螺钉植入者术后骨折椎体复位达80% ̄100%,骨折椎上位相邻椎脱位均完全复位。术后近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三椎体六枚椎弓根螺钉植入复位固定治疗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脊柱骨折脱位在操作技术上是可行的,对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脱位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脱位 椎弓根螺钉植入 脊柱骨折脱位 复位固定技术 椎间盘破裂 后路手术治疗 韧带断裂 椎体高度 2004年 2001年 椎体楔形变 固定融合术 严重并发症 X线片示 椎体后缘 后路减压 病例随访 螺钉松动 椎体复位 术后近期
原文传递
颈椎间盘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的解剖学观察及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中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18
2
作者 顾韬 王新伟 +1 位作者 袁文 张颖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切取8只兔子颈椎间盘及颈椎后纵韧带,用冰冻切片-乙醛酸(SPG)法对其交感神经纤维进行特异性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辅以图像分析软件(Image...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切取8只兔子颈椎间盘及颈椎后纵韧带,用冰冻切片-乙醛酸(SPG)法对其交感神经纤维进行特异性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辅以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5.0)观察其分布特点。结果颈椎间盘外环有少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颈椎后纵韧带椎间盘区有大量密集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它们互相交叉成网状或排列成丛状,且有着复杂的三维空间联系。分布于后纵韧带浅层的交感神经较深层密集(P<0.05)。结论分布于颈椎间盘外环及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纤维是感受颈椎间盘紊乱、病变刺激的生理基础,可能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 纵韧带 交感神经系统 颈痛
下载PDF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尸体颈椎的生物力学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伟 任龙喜 +2 位作者 张彤童 韩正锋 王渊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297-301,共5页
目的观察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4具,按照完整标本(A组)→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手术(B组)→切除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手术(C组)的顺序处理与测量标本。生物力学实验项... 目的观察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4具,按照完整标本(A组)→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手术(B组)→切除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手术(C组)的顺序处理与测量标本。生物力学实验项目包括三点折弯实验、轴向拉伸实验和前方加压实验。分析比较3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三点折弯实验,在变直时加载力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拉伸实验,在10 N拉力时C组位移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变直时加载力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线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方加压实验,在前方加压10 N时C组位移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目两两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抗导致颈椎变直和前屈的应力方面,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的单开门标本明显优于破坏了其完整性的传统单开门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纵韧带 椎板切除术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的再手术治疗 被引量:7
4
作者 周华 孙宇 +4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周非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后路手术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颈脊髓病需再次手术的患者资料,通过总结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的再次手术治疗策略及其疗效,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术后进展的再次外科治疗提供一定的... 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后路手术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颈脊髓病需再次手术的患者资料,通过总结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的再次手术治疗策略及其疗效,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术后进展的再次外科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在2006年5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中,选取既往因后纵韧带骨化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次手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及手术入路,采用前方入路减压者12例,采用后方入路扩大减压者5例。采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功能。将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症状持续时间,脊髓高信号,是否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因素与术前JOA评分及术后JOA改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ANOVA方差分析;手术前、后的JOA改善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随访时间60-348个月,平均137.5个月。手术均顺利完成,首次手术和再次后路手术各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再次手术时,前路手术有2例、后路有1例发生硬膜撕裂致脑脊液漏,无感染发生。不同临床因素与术前JOA评分及JOA改善率无显著相关性。首次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患者的JOA评分从术前9.4±4.1升高到12.8±2.8,有显著改善(P〈0.01),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颈脊髓病后又出现下降,再次手术后较术前神经功能显著改善(P〈0.05)。再次手术的远期改善率较第一次术后的首次改善率和再次手术后6个月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的改变制定的再次手术减压策略,能显著改善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的脊髓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 异位性 纵韧带 再手术 颈椎 椎管成形术
下载PDF
颈后纵韧带交感神经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于春晓 沈若武 +1 位作者 王守彪 夏玉军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39-140,143,共3页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在人颈后纵韧带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新鲜胎儿尸体6具,分别从C2/3、C4/5、C6/7三点取后纵韧带,每点先取一张切片进行氯化金染色确定神经的存在,再采用乙醛酸法对冷冻切片交感神经进行特异性染色。借助Simple PCI...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在人颈后纵韧带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新鲜胎儿尸体6具,分别从C2/3、C4/5、C6/7三点取后纵韧带,每点先取一张切片进行氯化金染色确定神经的存在,再采用乙醛酸法对冷冻切片交感神经进行特异性染色。借助Simple PCI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胎儿颈后纵韧带上有大量交感神经分布,或纵形排列或交织成网。交感神经分布密度为C2/3>C4/5>C6/7(F=6.13,P<0.05)。结论分布于颈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受颈椎节段不稳或骨质增生激惹,可能在颈椎病颈性眩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韧带 交感神经纤维 节后 眩晕
下载PDF
颈椎间盘突出类型的术中显微镜下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立钧 谭军 +4 位作者 钱列 杨明杰 周炜 曾诚 贾连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44-748,共5页
目的报告并探讨颈椎椎间盘内容物突破纤维环、后纵韧带甚至硬膜囊的特征。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实施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72例,共378个椎间隙。观察项目包括:纤维环、后纵韧带以及硬膜囊的完... 目的报告并探讨颈椎椎间盘内容物突破纤维环、后纵韧带甚至硬膜囊的特征。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实施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72例,共378个椎间隙。观察项目包括:纤维环、后纵韧带以及硬膜囊的完整性,后纵韧带前方和后方的突出物。结果MRI术前判断:纤维环完整者81个椎间隙,纤维环破裂后纵韧带完整者123个椎间隙,后纵韧带破裂者70个椎间隙,髓核后纵韧带后方游离者48个椎间隙,髓核突入硬膜囊2个椎间隙以及椎间盘形态正常54个椎间隙。手术发现纤维环破裂及后纵韧带后方游离髓核组织的椎间隙数量明显高于MRI的提示:纤维环完整者38个椎间隙,纤维环破裂后纵韧带完整者163个椎间隙,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疝62个椎间隙,后纵韧带后方游离髓核63个椎间隙,硬膜囊下疝2个椎间隙以及椎间盘形态正常者50个椎间隙。结论术前MRI基本能够准确判断髓核突出的位置、方向、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术中发现大量纤维环全层破裂、后纵韧带破裂以及“较完整”后纵韧带的背侧游离髓核组织的病例,术前MRI无法进行正确判断,说明MRI对于判断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的完整性有一定局限性;术中有必要切开后纵韧带进行探查。以上解剖认识以及病理分型,有助于实施前路手术的彻底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移位 纵韧带
原文传递
颈椎间盘与纵韧带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3
7
作者 叶添文 贾连顺 +3 位作者 陈雄生 袁文 周许辉 宋滇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19-821,共3页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和纵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至2005年63例颈椎间盘与纵韧带损伤患者的X线片和MRI表现,根据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及椎间不稳,早期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早期手术治疗54例,早期颈托和(或)石膏颈围...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和纵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至2005年63例颈椎间盘与纵韧带损伤患者的X线片和MRI表现,根据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及椎间不稳,早期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早期手术治疗54例,早期颈托和(或)石膏颈围保守治疗9例。结果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1个月,平均16个月。8例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术后2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39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术后31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4例保守治疗4~6周后存在颈椎不稳而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2例长期颈部疼痛,1例伤后3年出现脊髓压迫症而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结论MRI检查是颈椎间盘和纵韧带损伤的最佳诊断手段,早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与纵韧带损伤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纵韧带 颈椎 损伤 治疗
原文传递
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中期效果对比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帅 李成周 +1 位作者 郭洪敏 王亭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4期676-679,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93例,其中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7例(A组),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93例,其中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7例(A组),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前路椎管减压术的患者34例(B组),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32例(C组)。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术后1个月三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ROM)百分比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优4例(14.8%)、良7例(25.9%)、可12例(44.4%)、差4例(14.8%),B组患者优6例(17.6%)、良12例(35.2%)、可11例(32.4%)、差5例(14.7%),C组患者优7例(21.9%)、良10例(31.3%)、可11例(34.4oA)、差4例(12.5%),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相当,C组水平略高。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发现:B组与c组水平相当,A组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ROM百分比以及VAS评分比较发现,C组轴性症状发生率较低、ROM百分比较高、VA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OPLL患者宜采用颈后路手术,其中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能够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临床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 后纵韧带 骨化 异位性/外科学 颈椎/外科学 纵韧带
下载PDF
人颈椎后纵韧带交感神经节段分布性特点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茂华 王景东 +5 位作者 相宏飞 邱晨生 郭柱 张建华 陈伯华 吴晓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密度的规律,为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选取自2012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前路颈椎手术的颈椎病患者80例,收集术中切下的后纵韧带,将椎间隙区后纵韧...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密度的规律,为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选取自2012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前路颈椎手术的颈椎病患者80例,收集术中切下的后纵韧带,将椎间隙区后纵韧带设为A组,椎体区设为B组,经石蜡固定、切片、乙醛酸生物荧光染色后制成玻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统计所有标本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纤维分布的密度,对组内及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组间对比,同节段后纵韧带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密度椎间盘区大于椎体后缘区。不同节段的后纵韧带神经纤维密度为C3~4=C4~5>C5~6>C6~7[(84.06±2.70)%vs.(81.97±3.06)%vs.(76.88±3.02)%vs.(71.19±3.08)%],不同节段椎体后缘层面神经纤维密度C3>C4>C5>C6[(54.64±4.68)%vs.(49.98±3.20)%vs.(44.30±2.69)%vs.(39.08±1.37)%]。颈椎不同节段纤维密度总体趋势是由上到下逐渐递减(F=77.0,P<0.001)。结论人颈椎后纵韧带上存在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且分布密度呈区域性变化,由上到下呈总体递减的节段性分布,且椎间盘区>椎体后缘区,这与人椎旁神经节的解剖特点相符,推测这些交感神经纤维是由相应节段椎旁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是交感神经感受周围病理刺激引起颈性眩晕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纵韧带 肾上腺素能纤维 眩晕
原文传递
切除与漂浮后纵韧带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英民 朱志强 +1 位作者 奚修全 董继兵 《脊柱外科杂志》 2007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比较后纵韧带切除与漂浮在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中的疗效。方法对93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脊髓明显压迫41例(A组),伴有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突出压迫为主;... 目的比较后纵韧带切除与漂浮在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中的疗效。方法对93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脊髓明显压迫41例(A组),伴有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突出压迫为主;无椎体后缘骨赘形成52例(B组)。按照JOA评分分别比较后纵韧带切除与漂浮术后症状的改善率。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A组中行后纵韧带切除与漂浮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7%和67%,B组分别为75%和74%。结论对于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椎间盘脱出病例切除韧带术疗效优于漂浮术,对于椎间盘突出压迫为主而无椎体后缘骨赘形成者,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纵韧带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昕 黄凯 《脊柱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62-67,共6页
胸腰段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约60%脊柱骨折发生在胸腰段,其中爆裂性骨折占10%~20%,AO-B型骨折占20%[1-2]。在此类骨折中,由于受牵张暴力的作用,除前方椎体常见压缩、爆裂外,后方的韧带结构也受到牵拉损伤。Holdsworth[3]首次提出后... 胸腰段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约60%脊柱骨折发生在胸腰段,其中爆裂性骨折占10%~20%,AO-B型骨折占20%[1-2]。在此类骨折中,由于受牵张暴力的作用,除前方椎体常见压缩、爆裂外,后方的韧带结构也受到牵拉损伤。Holdsworth[3]首次提出后方韧带复合体(PLC)的概念,并指出创伤后脊柱的稳定性与PLC完整与否密切相关。PLC是指由棘上韧带(SSL)、棘间韧带(ISL)、黄韧带及小关节囊组成的韧带复合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纵韧带 脊柱骨折 诊断显像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椎间盘脱出伴后纵韧带破裂的磁共振表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国强 王永奇 +1 位作者 王爱杰 栾慧 《脊柱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研究后纵韧带破裂与椎间盘脱出的磁共振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椎间盘脱出并后纵韧带破裂的患者65例,与术前MRI结果做对比研究。结果 65例椎间盘脱出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后纵韧带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分析术前MRI,其... 目的研究后纵韧带破裂与椎间盘脱出的磁共振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椎间盘脱出并后纵韧带破裂的患者65例,与术前MRI结果做对比研究。结果 65例椎间盘脱出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后纵韧带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分析术前MRI,其中28例可直接显示后纵韧带低信号及其破损情况,37例间接判断后纵韧带损伤。后纵韧带断端连线为界,评估脱出椎间盘位于连线外的体积与脱出椎间盘总体积之比。结论 MRI可清楚地显示后纵韧带破损的直接或间接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纵韧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bFGF和TNF-α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修文 谯勇 吴东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颈椎后纵韧带中的表达水平及在骨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0例骨化颈椎后纵韧带标本进行bFGF和TNF-α检测,与40例正常颈椎后纵韧带标本进行对照...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颈椎后纵韧带中的表达水平及在骨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0例骨化颈椎后纵韧带标本进行bFGF和TNF-α检测,与40例正常颈椎后纵韧带标本进行对照,再利用SPSS10.0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对照组bFGF表达10例阳性,30例阴性,阳性率25%;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组bFGF表达24例阳性,6例阴性,阳性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TNF-α表达32例阳性,8例阴性,阳性率80%;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组TNF-α表达10例阳性,20例阴性,阳性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的异常高表达和TNF-α的低表达促进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生,这两种因子的异常表达在该病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韧带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颈椎前纵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14
作者 叶添文 陈雄生 +4 位作者 贾连顺 周许辉 宋滇文 陈德玉 袁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643-646,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纵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2001年3月至2003年7月经影像学证实为前纵韧带损伤的患者46例。患者均在伤后3h~3d内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MRI检查。颈椎椎前阴影增宽35例,椎体不稳征象14例。颈椎MRI T1加权像表现为前... 目的探讨颈椎前纵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2001年3月至2003年7月经影像学证实为前纵韧带损伤的患者46例。患者均在伤后3h~3d内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MRI检查。颈椎椎前阴影增宽35例,椎体不稳征象14例。颈椎MRI T1加权像表现为前纵韧带呈灰色或灰白色信号,部分可见连续性中断、增厚;R加权像表现为椎体前缘增厚的片状纵行不均匀高信号,边界不清晰,部分可见高信号掀起、连续性中断。19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行早期手术治疗。27例单纯颈部疼痛患者中,早期前路手术治疗6例,颈围石膏固定5例,颈托固定16例。结果45例患者获6~41个月(平均16.7个月)随访。5例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术后有2例转为不完全性损伤,14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术后有10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好转。21例单纯颈部疼痛患者中,早期手术的6例无神经症状患者随访时未发生颈椎后凸畸形及颈部慢性疼痛症状;21例早期保守治疗的患者中,7例伤后4~6周因存在颈椎不稳征象而行颈椎前路手术,2例伤后2~3年因损伤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脊髓而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3例有慢性颈部疼痛不适,余8例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另1例失访。结论MRI检查是诊断颈椎前纵韧带损伤最有价值的方法。合并脊髓受压征象或椎间严重不稳的颈椎前纵韧带损伤,可早期行减压融合术;不伴脊髓损伤的颈椎前纵韧带合并椎间盘损伤,可考虑早期行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纵韧带 核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Steffee钢板加前路植骨治疗不同程度脊柱损伤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健 陈中伟 +1 位作者 陈统一 洪水棕 《临床骨科杂志》 1998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评价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器Stefee钢板治疗脊柱不同损伤程度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及前纵韧带在Stefee钢板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采用新鲜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计算平均顺应系数(fs)。结果Stefe... 目的评价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器Stefee钢板治疗脊柱不同损伤程度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及前纵韧带在Stefee钢板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采用新鲜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计算平均顺应系数(fs)。结果Stefee钢板能恢复各种损伤的轴压、旋转稳定性,提高前屈、侧弯稳定性,前纵韧带断裂降低前中柱损伤后伸、侧弯力学稳定性,三柱损伤后伸失稳。结论推荐Stefee钢板治疗前中柱损伤,前纵韧带对Stefee钢板有明显力学意义,结合外固定可治疗三柱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内固定 稳定性 STEFFEE钢板 骨移植
下载PDF
保留终板软骨下骨的颈椎后纵韧带悬吊切除技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雪原 王沛 +4 位作者 马信龙 李彤 赵宏 孙景城 郭世绂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98-1001,共4页
目的介绍既保留终板软骨下骨又可直接减压的后纵韧带悬吊切除技术。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前路椎间融合提供技术前提。方法91例(91椎间隙),男71例,女20例;年龄31-71岁,平均49.8岁;病程1d-25个月,平均10个月。破碎椎间盘35例... 目的介绍既保留终板软骨下骨又可直接减压的后纵韧带悬吊切除技术。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前路椎间融合提供技术前提。方法91例(91椎间隙),男71例,女20例;年龄31-71岁,平均49.8岁;病程1d-25个月,平均10个月。破碎椎间盘35例,椎间盘突出39例,后纵韧带不完全骨化17例。C2.3 1例,C3.4 19例,C4.5 33例,C5.6 34例,C6.7 4例。颈椎脊髓病57例,颈椎神经根病5例,退变合并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29例。术前JOA颈脊髓功能评分为(6.47±1.33)分。采用悬吊法切除后纵韧带操作分为五步,第一步切开椎间盘、第二步扩大椎间隙、第三步显露后纵韧带、第四步悬吊切断后纵韧带、第五步探查椎管。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7h,平均出血量33ml。平均随访16.5个月(8~22个月),术后JOA评分为(13.71±1.94)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2,P〈0.01),疗效优良率98.9%。除5例硬膜轻度撕裂外无与韧带切除相关的其他并发症。X线显示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3.5个月(2.5-5.5个月)。结论在保留终板软骨下骨的同时通过悬吊法切除后纵韧带是相对安全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纵韧带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勇 吴小涛 陈晓钢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探讨颈椎后纵韧带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脊髓型颈椎病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5例做实验组,同年龄段正常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0例做对照组,Weoss... 目的通过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探讨颈椎后纵韧带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脊髓型颈椎病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5例做实验组,同年龄段正常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0例做对照组,Weossner法测定2组总胶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比观察后纵韧带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胶原、Ⅰ型胶原含量低于对照组;实验组Ⅱ型胶原含量较对照组高;实验组Ⅰ型/Ⅱ型胶原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实验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肿胀,排列紊乱。结论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代谢发生紊乱,与颈椎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病 纵韧带 胶原
下载PDF
颈椎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
18
作者 吉立新 谢文贵 +2 位作者 高鹏飞 黄海 高迎吉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09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纵韧带和椎间盘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35例无颈椎脱位的颈椎椎间结构损伤患者,男30例,女5例;年龄25~73岁,平均46.6岁。其中颈椎过伸伤31例,屈曲伤4例;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颈脊髓损伤。其中部分行C... 目的探讨颈椎前纵韧带和椎间盘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35例无颈椎脱位的颈椎椎间结构损伤患者,男30例,女5例;年龄25~73岁,平均46.6岁。其中颈椎过伸伤31例,屈曲伤4例;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颈脊髓损伤。其中部分行CT检查,部分行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结果35例中31例过伸伤患者与另外4例屈曲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有各自的特点。结论损伤机制、损伤程度和影像学资料能够明确颈椎前纵韧带和椎间盘损伤的诊断,其中MR检查是最为重要的诊断依据,能够准确反映包括韧带和椎间盘的颈椎椎间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纵韧带 颈椎
下载PDF
颈椎病患者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的判断 被引量:1
19
作者 顾晓民 贾连顺 陈雄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回顾性评估经前路手术证实的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特点。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1月,治疗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55~72岁,平均65.4岁。术前行颈椎CT与MR检查,未发现有后纵韧带及硬脊膜骨化。... 目的回顾性评估经前路手术证实的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特点。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1月,治疗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55~72岁,平均65.4岁。术前行颈椎CT与MR检查,未发现有后纵韧带及硬脊膜骨化。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12例(66.7%),三节段颈椎间盘突出6例(33.3%)。二节段手术方法为单椎节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或髂骨)+颈前路钢板固定;三节段手术方法为单椎节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另一病变节段用颈椎cage植入融合。手术中证实存在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术中以“漂浮”方法处理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应用配对计数资料Kappa系数检验两种影像学提示存在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粘连的吻合度。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JOA评分法,术前平均9.6分,术后平均12.1分。4例术中损伤硬脊膜未直接修补,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适当加压处理,伤口均获得愈合。颈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的CT横断位扫描示椎间盘与硬脊膜接触不光滑,有毛刺现象;MRI示后纵韧带增厚,粘连处硬膜下间隙与邻近间隙不对称。统计分析结果Kappa系数=0.40,P〈0.05,表明CT与MRI显示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粘连情况时,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前MR检查能判断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其准确率优于CT扫描。手术中采用“漂浮”方法能有效处理粘连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韧带 颈椎 硬膜 粘连
原文传递
MRI对颈后纵韧带破裂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林松 陈睿 +3 位作者 吴强 苗吉显 滕军燕 孙永强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8年第10期814-816,共3页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87例颈椎手术患者的MRI影像资料,以椎体后缘后纵韧带线样低信号影连续性中断或显示不清或其在T2加权像上局部出现高亮信号诊断为后纵韧带破裂,并与术中探查结果比较,分析MRI对颈后...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87例颈椎手术患者的MRI影像资料,以椎体后缘后纵韧带线样低信号影连续性中断或显示不清或其在T2加权像上局部出现高亮信号诊断为后纵韧带破裂,并与术中探查结果比较,分析MRI对颈后纵韧带破裂诊断的准确性。87例中MRI诊断为破裂者31例,术中见破裂者38例(30例为MRI诊断,8例MRI未诊断),MRI与手术探查的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P=0.28)。MRI对后纵韧带破裂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0.90、0.79和0.98。提示MRI对颈后纵韧带破裂具有良好的诊断作用,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纵韧带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