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与小波变换的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去噪方法
被引量:
8
1
作者
罗皓中
王绪本
+2 位作者
张伟
罗威
张刚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52-456,共5页
针对大地电磁信号具有非线性、非平稳和非最小相位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结合小波变换的联合信号去噪方式,将时间序列信号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利用连续均方误差准则确定原始信号能量转折点,进而再使用小波阈值去噪法对剩余...
针对大地电磁信号具有非线性、非平稳和非最小相位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结合小波变换的联合信号去噪方式,将时间序列信号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利用连续均方误差准则确定原始信号能量转折点,进而再使用小波阈值去噪法对剩余固有模态函数分量进行去噪,最后重构出消噪信号。通过对实测信号处理前后结果的对比,表明了本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信号时域去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经验模态分解
小波分析
时间域去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分布特征——基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被引量:
6
2
作者
韩江涛
康建强
+6 位作者
刘财
刘文玉
张雅晨
王天琪
郭振宇
袁天梦
刘立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8-1158,共11页
中亚造山带东段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多重作用,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地形地貌、岩石圈结构,同时也改造了软流圈分布,因此对软流圈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揭示复杂多重构造体系下软流圈...
中亚造山带东段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多重作用,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地形地貌、岩石圈结构,同时也改造了软流圈分布,因此对软流圈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揭示复杂多重构造体系下软流圈的分布特征,完成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约1800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并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中亚造山带东段岩石圈内部存在多处低阻异常,地表多对应第四纪火山群或古缝合带,表明这些低阻异常与软流圈上侵有关.软流圈呈现高导特征,南部略薄,电阻率值为10~30Ωm,北部厚度较大,电阻率值为10~0.1Ωm,这种电性结构特征体现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南北两侧厚度、部分熔融程度的不均一性.而已有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中亚造山带软流圈东西向则呈现东厚西薄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提出软流圈与岩石圈一样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厚度、部分熔融程度也会随之变化的动力学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主要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和太平洋构造体系三阶段的构造事件影响,因此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的南北向差异,推断为古亚洲洋闭合早于鄂霍茨克洋闭合的时限差异所致,东西向差异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流圈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中亚造山带东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张八岭隆起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3
作者
李涛
赵宝峰
+3 位作者
汪启年
周月
官大维
阮永刚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22-1430,共9页
研究区位于华北陆块近东西向构造与扬子陆块北东向构造的交接部位,对其深部的电性结构研究可以为两大陆块的拼接与构造演化提供证据.通过对一条从安徽凤阳到全椒一条130 km长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处理与二维反演,获得了100 km以...
研究区位于华北陆块近东西向构造与扬子陆块北东向构造的交接部位,对其深部的电性结构研究可以为两大陆块的拼接与构造演化提供证据.通过对一条从安徽凤阳到全椒一条130 km长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处理与二维反演,获得了100 km以浅的电阻率剖面模型.该电阻率剖面模型在纵向上可分为中上地壳高阻层、下地壳低阻层和上地幔高阻层,电性莫霍面深度30~35 km.合肥盆地之下存在巨厚的高阻体,或为南北向挤压应力下缩短的中上地壳的反映;扬子陆块上下地壳发生解耦,中上地壳产生紧闭褶皱、冲断,下地壳则为宽缓的塑性变形.张八岭隆起之下的下地壳受到华北陆块的阻挡,分别向上和向下塑性变形.向上的变形推挤张八岭的进一步隆起,向下则产生向上地幔的俯冲,造成壳幔物质交换.电性模型支持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的斜向汇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八岭隆起
郯庐断裂带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电性莫霍面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与小波变换的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去噪方法
被引量:
8
1
作者
罗皓中
王绪本
张伟
罗威
张刚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52-456,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扬子地台西缘深部地质结构与油气赋存背景研究"(408399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汶川大地震余震综合监测与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活动性分析"(4084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龙门山中段地壳与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40674035)
文摘
针对大地电磁信号具有非线性、非平稳和非最小相位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结合小波变换的联合信号去噪方式,将时间序列信号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利用连续均方误差准则确定原始信号能量转折点,进而再使用小波阈值去噪法对剩余固有模态函数分量进行去噪,最后重构出消噪信号。通过对实测信号处理前后结果的对比,表明了本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信号时域去噪。
关键词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经验模态分解
小波分析
时间域去噪
Keywords
long
-
period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EMD
wavelet
analysis
noise
suppression
in
time
domain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分布特征——基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被引量:
6
2
作者
韩江涛
康建强
刘财
刘文玉
张雅晨
王天琪
郭振宇
袁天梦
刘立家
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土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吉林大学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8-1158,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金项目(41430322
41504076)
+5 种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17YFC0601305)
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02)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207
DD20160125)
吉林大学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共同资助
文摘
中亚造山带东段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多重作用,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地形地貌、岩石圈结构,同时也改造了软流圈分布,因此对软流圈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揭示复杂多重构造体系下软流圈的分布特征,完成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约1800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并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中亚造山带东段岩石圈内部存在多处低阻异常,地表多对应第四纪火山群或古缝合带,表明这些低阻异常与软流圈上侵有关.软流圈呈现高导特征,南部略薄,电阻率值为10~30Ωm,北部厚度较大,电阻率值为10~0.1Ωm,这种电性结构特征体现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南北两侧厚度、部分熔融程度的不均一性.而已有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中亚造山带软流圈东西向则呈现东厚西薄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提出软流圈与岩石圈一样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厚度、部分熔融程度也会随之变化的动力学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主要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和太平洋构造体系三阶段的构造事件影响,因此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的南北向差异,推断为古亚洲洋闭合早于鄂霍茨克洋闭合的时限差异所致,东西向差异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
关键词
软流圈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中亚造山带东段
Keywords
Asthenosphere
long
-
period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Electrical
structure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631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张八岭隆起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3
作者
李涛
赵宝峰
汪启年
周月
官大维
阮永刚
机构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能源勘查中心)
出处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22-1430,共9页
基金
安徽省公益性地质项目(2016-g-4)资助。
文摘
研究区位于华北陆块近东西向构造与扬子陆块北东向构造的交接部位,对其深部的电性结构研究可以为两大陆块的拼接与构造演化提供证据.通过对一条从安徽凤阳到全椒一条130 km长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处理与二维反演,获得了100 km以浅的电阻率剖面模型.该电阻率剖面模型在纵向上可分为中上地壳高阻层、下地壳低阻层和上地幔高阻层,电性莫霍面深度30~35 km.合肥盆地之下存在巨厚的高阻体,或为南北向挤压应力下缩短的中上地壳的反映;扬子陆块上下地壳发生解耦,中上地壳产生紧闭褶皱、冲断,下地壳则为宽缓的塑性变形.张八岭隆起之下的下地壳受到华北陆块的阻挡,分别向上和向下塑性变形.向上的变形推挤张八岭的进一步隆起,向下则产生向上地幔的俯冲,造成壳幔物质交换.电性模型支持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的斜向汇聚模式.
关键词
张八岭隆起
郯庐断裂带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电性莫霍面
Keywords
Zhangbaling
uplift
Tanlu
Fault
zone
long period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Deep
electrical
structure
Electric
Moho
surface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P631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与小波变换的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去噪方法
罗皓中
王绪本
张伟
罗威
张刚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2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分布特征——基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韩江涛
康建强
刘财
刘文玉
张雅晨
王天琪
郭振宇
袁天梦
刘立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张八岭隆起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李涛
赵宝峰
汪启年
周月
官大维
阮永刚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