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机器人对中老年脑卒中下肢功能康复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贝宁 贝筝 +1 位作者 陈怡 李乐雯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1246-1248,共3页
目的探索Lokomat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给临床康复治疗积累数据。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海南省老年病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中老年首发脑卒中并出现一侧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80例,完全随机区组... 目的探索Lokomat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给临床康复治疗积累数据。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海南省老年病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中老年首发脑卒中并出现一侧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80例,完全随机区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康复训练。研究组增加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照组增加康复治疗师徒手辅助步行能力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FAC、BBS、MBI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FAC、BBS、MBI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首发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结合康复机器人进行下肢功能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komat机器人 中老年 脑卒中 下肢功能 康复
原文传递
运动想象联合康复机器人在不完全性SCI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王辉 马奔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8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医院收治的58例不完全性SCI患者为研究对象,据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医院收治的58例不完全性SCI患者为研究对象,据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给予运动想象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比较治疗前、治疗4w后和治疗8w后两组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 w和8 w后,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Berg平衡量表(BBS)脊髓损伤步行指数II(WISCI II)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8 w后均高于治疗4 w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不完全性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lokomat机器人 运动想象 步行功能
下载PDF
Lokomat机器人步态康复训练对半月板损伤患者下肢功能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郭洋 李岩 李旗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1期12-14,18,共4页
1目的探讨Lokomat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对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2方法将90例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应用Lokomat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治疗,C组常... 1目的探讨Lokomat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对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2方法将90例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应用Lokomat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治疗,C组常规康复治疗配合Lokomat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3组均治疗2个月。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对患者膝关节能量、支撑力矩、摆动力矩进行测定比较。3结果 3组康复治疗1个月后膝关节能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7,P=0.015;T=-2.975,P=0.008;T=-5.203,P=0.000),且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治疗后2个月,C组优于B组、A组(T=-5.392,P=0.000;T=-3.663,P=0.002)。C组与A组比较治疗1、2个月后膝关节支撑力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优于A组(T=-2.147,P=0.046;T=-2.913,P=0.009)。三组治疗1、2个月后膝关节摆动力矩,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20,P=0.000;T=-2.153,P=0.045;T=-23.518,P=0.000;T=-5.630,P=0.000;T=-12.006,P=0.000;T=-3.693,P=0.002),且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4结论 Lokomat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可以增大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下肢运动过程中膝关节能量及膝关节支撑力矩、摆动力矩,提高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损伤 步态康复训练 lokomat机器人
下载PDF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安子薇 李建民 +4 位作者 吴庆文 陈长香 王莉 崔颖 刘广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01-2003,2004,共4页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为1.7%,患病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近〔1〕。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异常〔2〕。目前治疗PD的方法有:药物...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为1.7%,患病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近〔1〕。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异常〔2〕。目前治疗PD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细胞移植及康复治疗。现将近几年对PD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PD的病理生理PD发病机制中主要因素有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PD) lokomat机器人步态训练
下载PDF
Lokomat机器人康复训练对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洋 李岩 李旗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6期478-480,484,共4页
1目的探讨Lokomat机器人康复训练对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2方法将32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与康复组(15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未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康复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Lokomat机器... 1目的探讨Lokomat机器人康复训练对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2方法将32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与康复组(15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未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康复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Lokomat机器人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患者髋、膝关节的能量及支撑力矩、摆动力矩进行测定比较。3结果治疗前两组髋、膝关节的能量及支撑力矩、摆动力矩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8周后,康复组髋、膝关节的能量、支撑力矩、摆动力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4结论 Lokomat机器人康复训练方法可以增加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下肢运动过程中髋、膝关节的能量及支撑、摆动力矩,提高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komat机器人康复训练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下肢功能
下载PDF
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菲 许静 +2 位作者 郭翠英 杨少东 贺建强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第2期326-330,共5页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组采用...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组采用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分别于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下肢Fugl-Meyer评分法(FM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组内比较,2组治疗后各期BBS、FMA、MBI评分及FAC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4周,治疗组FMA、MBI评分及FAC较对照组升高(P<0.05),BB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治疗组BBS、FMA、MBI评分及FAC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较长期治疗可进一步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lokomat下肢机器人 脑梗死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Lokomat机器人训练时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提升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宇德 陈中华 +3 位作者 李锡民 梁振宇 梁镇宏 李东梅 《中国康复》 2023年第12期707-710,共4页
目的:研究Lokomat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长对不同步行功能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改变的效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为0、1级的患者纳入... 目的:研究Lokomat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长对不同步行功能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改变的效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为0、1级的患者纳入低水平步行功能组,FAC评价为2、3级的患者纳入高水平步行功能组,每组60例。每组再按照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分为20min组、30min组和40min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BBS、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低水平步行功能组中,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为20min的患者FMA、BBS、FAC评分提高较训练30min和40min的患者更明显,而高水平步行功能组训练时长为40min的患者FMA、BBS、FAC结果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Lokomat机器人不同步行训练时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有所影响。当患者步行功能水平较低时,步行时长20min便可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而对于步行功能水平较高的患者,步行时长为40min时康复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lokomat下肢机器人 步行时长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头针联合疗法对脑梗死偏瘫病人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郭翠英 许静 +1 位作者 李清 韦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8期1520-1523,共4页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偏瘫病人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B组采用Lokomat下...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偏瘫病人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B组采用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C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3组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量表,同时测定患侧下肢股直肌(RF)、半腱肌(MS)、胫前肌(TA)、腓肠肌(GM)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FMA评分、FAC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与B组、C组同期比较,A组治疗4周、8周及12周FMA评分、FAC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3组患侧RF、MB、TA、GM的RMS均较治疗前升高,且A组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偏瘫病人下肢步行能力,联合疗法较单一机器人康复训练方法和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头针 lokomat下肢机器人 下肢功能障碍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用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宏林 于小明 +3 位作者 孟宪伟 周欢霞 蒋黎明 徐海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1期83-83,86,共2页
目的探究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用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接收的脑卒中患者12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实验组采用Lokomat康复训练... 目的探究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用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接收的脑卒中患者12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实验组采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干预,对比2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患者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患者的步长、步频、步速参数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采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使患者病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 脑卒中患者 下肢运动功能 恢复 效果
下载PDF
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珂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17期107-107,共1页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又给予了Lokomat下肢康复治疗。结果治疗10周后,实验组FMA运动功能评分、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评分、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高...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又给予了Lokomat下肢康复治疗。结果治疗10周后,实验组FMA运动功能评分、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评分、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性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肉能力和步行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偏瘫 康复训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