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畜牧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及空间分异 被引量:46
1
作者 姚成胜 钱双双 +1 位作者 毛跃华 李政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19,共10页
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贡献部门。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法全面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畜牧业碳排放,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将畜牧业碳排放分解为畜牧业生... 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贡献部门。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法全面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畜牧业碳排放,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将畜牧业碳排放分解为畜牧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单位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收益、城镇化和总人口增长5大因素,从时空2个层面揭示了畜牧业碳排放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4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由1.374×10~8 t增长到1.506×10~8 t,年均增速0.654%,其中畜禽胃肠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碳排放是其主要来源,两者占畜牧业碳排放总量比例达65.58%~73.23%。2)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层面看,畜牧业生产效率都是抑制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单位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效益则是导致中国畜牧业碳排量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对草原畜牧业区和农耕畜牧业区的畜牧业碳排放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而对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有限;总人口增长是促使畜牧业碳排放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人口大量流入的经济发达地区和计划生育政策宽松的广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更为明显。3)2000-2014年,城镇化是有效抑制畜牧业碳排放的第二大因素,而农业结构调整对畜牧业碳排放变化呈现由正向驱动转为负向驱动的变化特征,这一特征在中国畜牧业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控制 温室气体 粪便 畜牧业 驱动效应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 空间分异
下载PDF
上海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39
2
作者 朱聆 张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6,共7页
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LMDI)法对1995—2008年上海市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上海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67.6%.进一步分析显示,上海市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但由于传统的... 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LMDI)法对1995—2008年上海市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上海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67.6%.进一步分析显示,上海市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但由于传统的工业节能改造的潜力有限,近年来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速度逐渐放缓,其对碳强度减排的贡献趋于减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次要原因,贡献率分别为18.2%和14.2%.但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这2个因素有望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作出持久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
下载PDF
中国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与情景预测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利兵 张赟 《电力建设》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共9页
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总碳排放85%以上,研究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变化规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1995—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 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总碳排放85%以上,研究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变化规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1995—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能源价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规模这7个方面,模型给出了相关因素对一、二、三产业和居民部门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对于3个产业部门,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首要驱动力,而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强度下降、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呈现负效应,且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清洁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于居民部门,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部门碳排放增长的推动力,而能源价格呈现明显的负效应.其次,设计了3种情景,运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popu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STIRPAT)对2030年我国能源碳排放进行预测,在以实现碳达峰为目标的低碳情景中,我国能源碳排放有望于2025—2029年实现达峰,峰值水平为101亿~110亿t.最后,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议以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推进能源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 能源消费强度 可拓展的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 碳中和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被引量:33
4
作者 孙思奥 汤秋鸿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61-2273,共13页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亟需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以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二级流域为基本单元,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方法分析2003—2015年黄河流域用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流域用水时空变化的主...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亟需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以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二级流域为基本单元,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方法分析2003—2015年黄河流域用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流域用水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用水量占比全国用水量8.0%~9.3%,年用水总量呈现上升趋势,而人均用水量则呈下降趋势。(2)各二级流域用水量随时间变化的主导因素不一致,人口与人均GDP增长为用水量增加的主导因素,用水强度降低与产业结构升级能起到抑制用水量增长的作用。黄河二级流域人均用水量空间差异显著,用水强度对人均用水量空间差异的影响最显著,各因素对二级流域人均用水量空间差异的影响逐年减小。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 黄河流域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 用水量 社会经济要素
原文传递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韩颖 倪树茜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3-60,共8页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本文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相结合,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新...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本文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相结合,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新模型,将其用于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寻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规律,旨在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提供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影响因素分解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
下载PDF
1992-2008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变化效应 被引量:27
6
作者 李长嘉 潘成忠 +1 位作者 雷宏军 田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9-575,共7页
工业废水排放使我国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剖析工业废水排放变化驱动机制,应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其分解为规模、结构和技术3种效应.结果表明:1992-2008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整体上呈先降后升的二次抛物线趋势.其中,1992-2002年... 工业废水排放使我国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剖析工业废水排放变化驱动机制,应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其分解为规模、结构和技术3种效应.结果表明:1992-2008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整体上呈先降后升的二次抛物线趋势.其中,1992-2002年工业废水减排498 583×104t,由工业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生的贡献值分别为1 829 988×104、206 807×104和-2 535 378×104t;2002-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增加了333 826×104t,相应地,3种效应的贡献值分别为1 470 045×104、-66 094×104、-1 070 126×104t.规模效应是造成工业废水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工业废水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结构效应多表现为绝对值较小的负值,表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倾向于减小污染但贡献不大.规模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食品、烟草及饮料制造业,为减少这些部门的废水排放,可通过政策减缓经济规模的扩张趋势;结构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电气、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可通过鼓励重组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达到减排工业废水的目标;技术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为实现工业废水减排,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水 因素分解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 行业
下载PDF
基于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的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解 被引量:26
7
作者 周志刚 郑明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的大小,分析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的机理,该文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建立了粮食产量无残差因素分解模型,将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分解为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变化的贡献。基于1996-2012... 为了明确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的大小,分析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的机理,该文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建立了粮食产量无残差因素分解模型,将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分解为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变化的贡献。基于1996-2012年数据,对该期间影响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播面单产和复种指数的变化表现为增长效应,种植结构和耕地面积的变化表现为减量效应,其中播面单产变化促进粮食产量增长8 592.25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01.03%;复种指数变化促进粮食产量增长6 926.97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为率81.45%;种植结构变化导致粮食产量减少3 909.11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5.97%;耕地面积变化导致粮食产量减少3 105.61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6.52%。各影响因子的作用具有阶段性,1996-2003年种植结构效应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较大;2004-2007年,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的贡献相互交替,2004年播面单产的贡献最大,2005年、2007年复种指数的贡献最大,2006年则是种植结构的贡献最大;2008年开始播面单产效应起着主导作用。该研究可为政府有关部门粮食生产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作物 农业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 产量 影响因素 分解 无残差
下载PDF
我国区域能源现状及中长期发展战略重点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高丹 孔庚 +2 位作者 麻林巍 严晓辉 张衡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4,共8页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差异显著,因地制宜推进区域能源革命是破解我国能源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京津冀、长江三角洲(长三角)、珠江三角洲(珠三角)、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能源富集地区、西南地区七大区域,从能...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差异显著,因地制宜推进区域能源革命是破解我国能源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京津冀、长江三角洲(长三角)、珠江三角洲(珠三角)、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能源富集地区、西南地区七大区域,从能源生产、消费、流向等方面分析了各区域的能源发展现状,梳理了各区域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和能耗增长驱动力情况,研判了各区域面向2035年的中长期能源转型发展趋势及战略重点。研究表明,各区域能源革命的战略布局重点分别是:京津冀地区为推进能源与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为集成优化区域联动的能源系统,珠三角地区为构建清洁能源产储运基地,老工业基地为以能源高值化、多元化推进经济转型,中部地区为打造综合能源枢纽,能源富集区为建成绿色可持续的能源安全保障基地,西南地区为清洁能源消纳。为统筹各区域能源发展,本文从因地制宜、精准推进能源革命,以区域能源革命推动区域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抓手,实现区域能源协作与合作共赢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能源发展 能源强度 能源转型 lmdi
下载PDF
我国典型城市化石能源消费CO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郑颖 逯非 +1 位作者 刘晶茹 王效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315-3327,共13页
城市是化石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主要区域。分析典型城市化石能源消费CO2排放特征,明确不同城市CO2排放动态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异,是开展城市减排行动的重要科学依据。采用IPCC推荐方法及中国的排放参数核算11个典型城市2006-2015年间化... 城市是化石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主要区域。分析典型城市化石能源消费CO2排放特征,明确不同城市CO2排放动态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异,是开展城市减排行动的重要科学依据。采用IPCC推荐方法及中国的排放参数核算11个典型城市2006-2015年间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根据各城市经济发展和CO2排放特征将之分为四类: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高碳排放城市(重庆、乌鲁木齐、唐山)、低排放低增长城市(哈尔滨、呼和浩特和大庆)和低排放高增长城市(贵阳、合肥),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即LMDI分解法)对比分析了四类城市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大部分城市CO2排放总量有所增加,仅北京和广州呈下降趋势,工业部门CO2排放在城市排放总量及其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四类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量表现出与排放总量相似的变化趋势;CO2排放强度整体上表现为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均值为0.88 t CO2/万元)<低排放低增长城市(均值为2.82 t CO2/万元)<低排放高增长城市(均值为3.05 t CO2/万元)<高碳排放城市(均值为6.62 t CO2/万元)。(2)在城市CO2排放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均是4类城市CO2排放增长的促进因素,但经济发展效应的累积贡献值大于人口规模效应;能源强度降低是4类城市CO2排放最主要的抑制因素,且经济高度发达和高碳排放城市的抑制作用强于其他两类城市;对第三产业GDP年平均增速高于第二产业的6个城市来说,产业结构是CO2排放的抑制因素;能源结构的变化仅对煤炭消费比重较低且降幅较大的北京和广州的CO2排放是抑制作用,累积贡献值分别为-21.73Mt和-0.03Mt,而对其他城市,特别是高碳排放城市的CO2排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CO2排放 化石能源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产业转移视角下京津冀石化产业碳排放因素分解与减排潜力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健 李海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4-332,共9页
石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其大量的碳排放却给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因此提倡石化产业低碳发展能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与环境绿色均衡发展.基于产业转移视角,分析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现状;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 石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其大量的碳排放却给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因此提倡石化产业低碳发展能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与环境绿色均衡发展.基于产业转移视角,分析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现状;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法分解并分析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在三地的作用效果,进而借助产业竞争力系数佐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在区域间的关联性;最后通过合理调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能源结构,将未调整和调整后的能源结构类型分别设置为基准情境和低碳情境,利用SPSS拟合最优曲线来预测2017—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减排潜力.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386.79×10^4t,碳排放强度由0.77 t/(10^4元)降至0.31 t/(10^4元).②2007—2016年,能源强度因素使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减少13663.77×10^4t,其贡献率高达148.38%;人均GDP因素促使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12327.10×10^4t,贡献率达110.69%.③对于石化产业竞争力系数,北京市由0.03降至-0.02,为三地石化产业转出地;河北省由-0.14增至0.16,为转入地.④在低碳情境下,2020年、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分别比基准情境减少502.84×10^4、528.95×10^4t,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0.19、0.17 t/(10^4元),均达到发展目标的要求.研究显示,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承受巨大减排压力,该区域可以通过调整石化产业能源结构来挖掘碳减排潜力,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结构 能源强度 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 产业竞争力模型 减排潜力
下载PDF
基于LMDI的我国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对我国1994-2007年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伟 朱启贵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6-34,93,共10页
深入分析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找出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措施,对实现全国节能减排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部门内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纳入分析框架,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我国1994-2007年间工业能源消耗... 深入分析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找出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措施,对实现全国节能减排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部门内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纳入分析框架,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我国1994-2007年间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能源消耗强度 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 产出结构
原文传递
中国流通业CO_2排放的因素分解和脱钩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贺爱忠 刘盼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3-960,共8页
参照IPCC清单中的方法估算了2000∽2012年中国流通业CO2排放量;运用LMDI方法分解分析了研究期间流通业CO2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DPSIR框架构建流通业脱钩努力指数模型测度了流通业CO2排放脱钩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流通业... 参照IPCC清单中的方法估算了2000∽2012年中国流通业CO2排放量;运用LMDI方法分解分析了研究期间流通业CO2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DPSIR框架构建流通业脱钩努力指数模型测度了流通业CO2排放脱钩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流通业CO2排放量增长明显,期间累计排放总量为692482.37万t;产业规模效应是CO2排放增量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CO2排放减量的主要因素,分别引起CO2排放量增加了67435.72万t和减少了12358.67万t,能源结构和排放因子效应对CO2排放影响有限,分别引起CO2排放量增加了519.89万t和减少了2590.94万t;流通业CO2排放脱钩状态呈"弱脱钩—未脱钩—弱脱钩—未脱钩"的变化特征,脱钩努力指数值呈""型变化趋势;目前能源强度是决定流通业CO2排放脱钩状态的关键因素,但随着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越来越小,未来更需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降低排放因子来实现流通业CO2排放脱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业 能源消费 CO2排放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 脱钩
下载PDF
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解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莉 刘莹莹 +1 位作者 张亚慧 董素涵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10-422,共13页
为明确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2010—2020年河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量,分析其时空特征,并采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LMDI加法分解模型)分别对碳源/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 为明确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2010—2020年河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量,分析其时空特征,并采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LMDI加法分解模型)分别对碳源/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2010—2020年,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田间氮肥施用所造成的碳排放贡献率最大,达74.39%~76.35%.各地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增幅及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呈上升趋势,净增6.0×10^(7)t,增幅为22.93%.各地市碳吸收量及单位播种面积碳吸收强度均呈增长态势,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断增强,且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在碳源影响因素分解中,农业能源利用水平和农业低碳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规模的控制可有效减少碳排放;在碳汇影响因素分解中,碳汇系数、碳汇技术水平与碳吸收量呈正效应,且小麦碳汇能力最强.建议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和低碳技术水平、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循环农业模式等措施,实现农田生态系统降碳增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时空分布 lmdi模型 影响因素 农田生态系统 河南
原文传递
中国工业粉尘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睿劼 张智慧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4-248,共5页
粉尘排放是工业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为了研究工业粉尘排放的主要动力以及应对措施,文章对2001-2009年的中国工业粉尘排放进行了趋势分析及影响因素分解。首先利用2001-2009年中国工业的产值与环境排放数据,描述了工业粉尘排放的基本情况... 粉尘排放是工业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为了研究工业粉尘排放的主要动力以及应对措施,文章对2001-2009年的中国工业粉尘排放进行了趋势分析及影响因素分解。首先利用2001-2009年中国工业的产值与环境排放数据,描述了工业粉尘排放的基本情况,再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将工业粉尘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治理效应四部分,并比较分析了各子效应的影响程度及发展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规模效应仍是工业粉尘排放的重要动力,而结构效应将会是未来粉尘减排的关键方向。文章在将工业划分为6个子行业之后,根据粉尘的产生与排放量,选择化工及金属行业作为重点工业子行业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指出目前该子行业粉尘减排的主要方向应为充分发挥治理效应的减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粉尘排放 影响因素 lmdi
下载PDF
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CO_2排放及其因素分解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凯 李娟 席建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6-582,共7页
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CO2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估算了1995-2010年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以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辨识与分解3个时段(1995-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 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CO2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估算了1995-2010年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以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辨识与分解3个时段(1995-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中影响中国服务业CO2排放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对CO2排放量的贡献值.结果表明:1995-2010年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累计排放总量为853 197.55×104t;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高碳化能源燃料,各年度油品和煤品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74%和5%~27%;LMDI分析结果显示,1995-2010年产业规模和人口效应引起CO2排放增加量分别为133 357.10×104和7 691.25×104t,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引起CO2排放减少量分别为59 034.50×104和23 898.60×104t.提出CO2减排对策:①以经济、政策和监管手段促进服务业节能减排;②依托科技创新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服务业CO2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能源消费 CO2排放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 中国
下载PDF
甘肃省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媛 徐坤 谢应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4,共6页
利用排放系数和对数平均D氏指数(LMDI)分解法对甘肃省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结合多种方法建立了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0年,碳排放量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增幅为55.14%,在各种能源中煤的碳... 利用排放系数和对数平均D氏指数(LMDI)分解法对甘肃省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结合多种方法建立了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0年,碳排放量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增幅为55.14%,在各种能源中煤的碳排放居于首位.就城乡结构而言,城镇的人均碳排放量高于农村,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其碳排放总量却高于城镇;(2)人均消费水平和能源消费强度分别对人均碳排放起到正向促进和负向抑制作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城镇人口比例的逐年上升以及城镇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和城镇消费在总消费比例的增加是根本原因;(3)以GM(1,1)预测模型和三次多项式模型为基础的组合预测模型,具有精度高、偏差小、预测结果较合理等优点,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对数平均D氏指数 组合预测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峰值预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涛 李晓阳 陈斌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6-406,共11页
随着我国对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意愿的逐渐增强,首先,利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模型对我国2011—2019年人均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明确各影响因素的贡献量、贡献率,并得出2011—2019... 随着我国对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意愿的逐渐增强,首先,利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模型对我国2011—2019年人均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明确各影响因素的贡献量、贡献率,并得出2011—2019年我国人均碳排放累积增长约为1.09 t。其中,经济发展起主要促进作用,累积贡献值约为5.61 t;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强度降低起抑制作用,累积贡献值分别约为-0.66 t和-3.86 t。其次,依据相关政策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预定目标,设定3种模拟情景下的指标变动量,并预测2022—2030年的CO_(2)排放量。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CO_(2)排放量在2027年达到峰值,约为110.87亿t,人均CO_(2)排放量为7.69 t;低减排情景下CO_(2)排放量在2029年达到峰值,约为112.04亿t,人均CO_(2)排放量为7.75 t;高减排情景下CO_(2)排放量峰值出现在2023年,约为110.00亿t,人均CO_(2)排放量为7.7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 情景分析 碳排放预测 岭回归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典型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以江西省九江市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春英 檀斯园 +1 位作者 王骏博 刘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1-349,共9页
[目的]定量测算江西省九江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并估算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为九江市构建绿色低碳土地利用方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土地利用碳排放系数法测度2000—2020年九江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和时空变化规律,并从... [目的]定量测算江西省九江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并估算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为九江市构建绿色低碳土地利用方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土地利用碳排放系数法测度2000—2020年九江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和时空变化规律,并从网格化的视角,利用碳排放风险指数识别各县区碳排放风险,基于对数平均迪式指数(LMDI)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2000—2020年九江市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递增趋势,年均增幅为13.75%,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占碳排放量的90%以上,林地是主要碳汇。九江市净碳排放量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森林覆盖率好的武宁县、修水县一直处于碳汇功能,濂溪区、浔阳区、湖口县、瑞昌市的碳排放量占九江市净碳排放量的95%以上。九江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整体偏低,并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长江沿岸县区濂溪区、浔阳区和柴桑区处于高度碳排放风险区。经济发展水平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则是抑制碳排放的关键因素。[结论]2000—2020年九江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大幅增加,应控制新增碳源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积极探索低碳绿色能源利用体系,着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的“九江模式”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影响因素 lmdi模型 碳排放风险 江西省九江市
下载PDF
基于脱钩指数的工业园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四瑜 刘晶茹 孙光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412-6420,共9页
工业园区是工业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碳排放的重点区域.为深入探究工业园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情况及其驱动力,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开区)为例,运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法对园区能源消... 工业园区是工业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碳排放的重点区域.为深入探究工业园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情况及其驱动力,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开区)为例,运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法对园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特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和脱钩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碳排放特征看,郑州经开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以间接碳排放为主,碳排放总量呈现前期快速增长,中期增长减缓,后期负增长的趋势,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从脱钩情况看,2011~2016年郑州经开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指数为1.021,处于增长连结状态,2016~2020年脱钩指数下降至0.089,转变为弱脱钩状态;(3)从驱动因素分析,2011~2016年能源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4个因素对郑州经开区碳排放脱钩均有抑制作用,2016~2020年除经济规模外均转为促进作用.研究显示,郑州经开区碳排放脱钩因素中,经济规模起主要抑制作用,能源效率起主要促进作用.研究成果可为以郑州经开区为代表的产城融合型工业园区制定相应碳减排政策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碳排放 脱钩 Tapio模型 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 “双碳”目标
原文传递
基于三维水足迹模型的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甘容 李旖旎 +1 位作者 杨峰 翟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9,共10页
基于三维水足迹模型,以水生态赤字与盈余、水压力指数、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和水资源可持续指数4个指标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指标评价体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析河南省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并且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分析水... 基于三维水足迹模型,以水生态赤字与盈余、水压力指数、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和水资源可持续指数4个指标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指标评价体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析河南省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并且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分析水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水足迹由大到小为生产用水足迹、生活用水足迹和生态用水足迹,其中豫北和豫中各市的水足迹深度较大;河南省整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较差,其中豫北和豫中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最差;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对水足迹的变化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水足迹强度效率效应和水资源承载力效应具有负向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三维水足迹模型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 河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