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对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4
1
作者 陈心想 何绪生 +2 位作者 耿增超 张雯 高海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534-6542,共9页
以小麦和糜子为供试作物,利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生物炭与矿质肥配施对两种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及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生物炭当季用量设5个水平:B0(0 t/hm2)、B5(5 t/hm2)、B10(10 t/hm2)、B15(15 t/hm2)和B20(20 t/hm2),氮... 以小麦和糜子为供试作物,利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生物炭与矿质肥配施对两种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及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生物炭当季用量设5个水平:B0(0 t/hm2)、B5(5 t/hm2)、B10(10 t/hm2)、B15(15 t/hm2)和B20(20 t/hm2),氮磷钾肥均作基肥施用。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新积土糜子季土壤pH值,其他处理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显著增加新积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幅为1.5%—58.2%;显著增加两种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1.1%—272.2%;2)两种土壤的矿质态氮含量、新积土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氮磷钾增幅分别为6.0%—112.8%、3.8%—38.5%和6.1%—47.2%;3)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塿土上作物氮吸收量,而作物磷、钾吸收量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生物炭对小麦和糜子的增产效应尚不稳定,在试验最高用量时甚至产生轻微抑制作用。总之,施用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但生物炭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与土壤、作物类型及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塿土 新积土 土壤化学性质 小麦 糜子 产量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后塿土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116
2
作者 陈心想 耿增超 +1 位作者 王森 赵宏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1-758,共8页
以小麦-玉米轮作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施用不同量生物炭对塿土土壤生物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生物炭用量设5个水平:B0(0 t·hm-2)、B20(20 t·hm-2)、B40(40 t·hm-2)、B60(60 t·hm-2)和B80(80 t·hm-2),氮磷钾肥... 以小麦-玉米轮作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施用不同量生物炭对塿土土壤生物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生物炭用量设5个水平:B0(0 t·hm-2)、B20(20 t·hm-2)、B40(40 t·hm-2)、B60(60 t·hm-2)和B80(80 t·hm-2),氮磷钾肥均作基肥施用。结果表明: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玉米收获后碱性磷酸酶活性,但对蔗糖酶和小麦季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且显著提高土壤酶指数;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用量为80 t·hm-2时效果最显著,但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显著增加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增幅随其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动态变化显示,越冬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低,但微生物量碳在拔节期出现高峰,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在返青期出现高峰,与作物生育旺盛时期一致;显著减少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碳氮比的季节波动。施用生物炭可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土壤酶指数为土壤酶活性的综合表征,可全面反映土壤酶活性对生物炭的响应特征,能够作为一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塿土 酶活性 微生物量碳氮 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考虑密度与干湿循环影响的黄土土水特征曲线 被引量:84
3
作者 赵天宇 王锦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45-2453,共9页
采用Ku-pF非饱和导水仪和压力膜仪实测不同干密度和不同干湿循环状态下重塑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给出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的进气值与残余含水率等特征值,同时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测黄土试样的微结构特征,统计黄土孔隙结构的变化情况,从宏观... 采用Ku-pF非饱和导水仪和压力膜仪实测不同干密度和不同干湿循环状态下重塑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给出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的进气值与残余含水率等特征值,同时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测黄土试样的微结构特征,统计黄土孔隙结构的变化情况,从宏观和微观2方面分析干密度和干湿循环作用对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并利用已有模型对实测曲线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干密度对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有显著影响;干密度大的土样具有较低的初始饱和含水率、较高的进气值和良好的持水性能,土水曲线形态平缓,土体进气值的对数随干密度增大呈线性增长规律;干湿循环作用促使土中胶结物被溶蚀,孔隙贯通或扩张,大孔隙增多,土体的持水性能降低;Van Genuchten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和预测非饱和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土水特征曲线 干密度 干湿循环
下载PDF
螯合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对Cu、Pb污染塿土的淋洗修复 被引量:68
4
作者 刘霞 王建涛 +2 位作者 张萌 王力 杨亚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90-1597,共8页
螯合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螯合、增溶等特征而被广泛用于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的修复,为探明其对石灰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选用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柠檬酸(CIT)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二鼠李糖脂(RL2)作... 螯合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螯合、增溶等特征而被广泛用于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的修复,为探明其对石灰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选用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柠檬酸(CIT)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二鼠李糖脂(RL2)作为淋洗剂,采用批实验和柱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淋洗剂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与螯合剂复合对塿土中Cu、Pb的淋洗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淋洗剂对塿土中Cu、Pb的淋洗百分率大小表现为EDTA>CIT>RL2,在淋洗剂浓度为0.02mol.L-1时,3种淋洗剂淋洗Cu的百分率分别为62.74%(EDTA)、52.28%(CIT)和15.35%(RL2),淋洗Pb的百分率分别为96.10%(EDTA)、23.08%(CIT)和14.42%(RL2).当RL2浓度在100 CMC时,其对EDTA、CIT淋洗Cu具有协同增溶作用;而当RL2浓度在200 CMC时,对EDTA和CIT淋洗Cu表现为拮抗作用.RL2与EDTA复合对Pb的淋洗影响类似于对Cu的影响;而RL2的存在抑制了CIT对Pb的淋洗作用.EDTA、CIT能有效去除污染塿土中交换态、吸附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的Cu、Pb;RL2可以去除塿土中交换态、吸附态结合的Cu、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剂 鼠李糖脂 塿土 淋洗
原文传递
不同施肥条件下黄土麦地杂草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60
5
作者 古巧珍 杨学云 +2 位作者 孙本华 张树兰 同延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8-1042,共5页
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研究了黄土区9种不同施肥处理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小麦田间杂草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田间杂草组成有一定差异,试验区共有杂草16种,隶属10科16属,约占陕西省麦田杂草种数的34%.随着土壤养分状... 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研究了黄土区9种不同施肥处理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小麦田间杂草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田间杂草组成有一定差异,试验区共有杂草16种,隶属10科16属,约占陕西省麦田杂草种数的34%.随着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杂草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少,氮磷钾及其与有机物料配合施用处理(NPK、SNPK、M1NPK、M2NPK)的杂草种群为3~5个,对照及氮、氮磷、氮钾处理(CK、N、NP、NK)杂草种群为6~8个;不同施肥处理杂草相对丰度为0~7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1.08,Shannon均匀度指数为0.05~0.26,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26~1.26.不平衡施肥处理的3个多样性指数都高于平衡施肥处理,且大部分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麦地杂草 生物多样性 黄土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娄土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43
6
作者 古巧珍 杨学云 +4 位作者 孙本华 马路军 同延安 赵秉强 张夫道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21-125,共5页
通过12a长期定位施肥研究了土娄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施磷肥可以增加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施钾肥对土壤全钾的影响不大但可以增加土壤速效钾... 通过12a长期定位施肥研究了土娄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施磷肥可以增加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施钾肥对土壤全钾的影响不大但可以增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料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培肥地力。2)土娄土对玉米的供肥能力高于小麦,长期不施氮肥或磷肥,使土娄土生产力随种植年限的延续而下降,玉米下降的幅度分别为66.9%、45.1%,小麦下降的幅度分别为77.5%、75.8%。3)氮肥与磷肥配施或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土娄土土地的生产力贡献率维持在93.5%~96.7%的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塿土 土壤养分 土地生产力
下载PDF
黄土的大孔隙特征和大孔隙流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建丰 林性粹 王文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8-171,共4页
介绍了大孔隙流的概念和研究进展,对大孔隙的类型和在水文学上的分类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孔隙在土壤水分运动中的作用以及理论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黄土的大孔隙发育特征和类型。论述了黄土区大孔隙流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 黄土 大孔隙 发育特征 类型 大孔隙流 水文学 土壤水分运动
下载PDF
旱地土娄土长期定位施肥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古巧珍 杨学云 +1 位作者 孙本华 马路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52,共5页
通过12a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自然降水条件、冬小麦—大豆轮作(或休闲)种植制度下,0~400cm土娄土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积累的特点。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氮肥,氮的表观利用率特别低,仅0.51%,氮肥配施钾、磷肥,氮的表观利用率为25%~35%,... 通过12a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自然降水条件、冬小麦—大豆轮作(或休闲)种植制度下,0~400cm土娄土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积累的特点。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氮肥,氮的表观利用率特别低,仅0.51%,氮肥配施钾、磷肥,氮的表观利用率为25%~35%,氮磷钾平衡施肥及配施有机肥,氮的表观利用率达到50%;施N肥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硝态氮积累和淋移,旱地土娄土长期单施化学氮肥或氮钾、氮磷、氮磷钾肥使土壤NO-3-N大量积累和淋移;氮磷钾与有机肥的配合施用能有效地缓解土壤对硝态氮的积累,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塿土 长期定位施肥 土壤剖面 氮肥 硝态氮 分布 累积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含水量对黄土结构强度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伯平 王力 袁海智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54-60,共7页
分析了黄土强度的特点和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杨陵地区渭河北台原黄土为例,对影响黄土强度的主要因素,即黄土的结构强度和含水量对强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生成时代风成黄土的结构强度与含水量的关系,建立了黄土结构强度... 分析了黄土强度的特点和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杨陵地区渭河北台原黄土为例,对影响黄土强度的主要因素,即黄土的结构强度和含水量对强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生成时代风成黄土的结构强度与含水量的关系,建立了黄土结构强度随含水量变化的回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黄土结构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不同粒径黄绵土的溅蚀规律及表土结皮发育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程琴娟 蔡强国 胡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2-396,共5页
溅蚀是土壤侵蚀过程的开始,为侵蚀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对侵蚀过程的深入了解。本文选择了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黄绵土,通过对不同粒径的土样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土壤颗粒的溅蚀规律和表土结皮的形成过... 溅蚀是土壤侵蚀过程的开始,为侵蚀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对侵蚀过程的深入了解。本文选择了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黄绵土,通过对不同粒径的土样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土壤颗粒的溅蚀规律和表土结皮的形成过程,以及溅蚀率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土样的溅蚀量差异明显,粒径在0.15mm附近的土壤颗粒最易被溅蚀;在一定的降雨历时内不同粒径土样的表土结皮发育完善程度不同,据此可以很好地解释溅蚀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溅蚀 表土结皮 黄绵土 土壤粒径
下载PDF
间歇降雨和多场次降雨条件下黄土坡面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李毅 邵明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11-1516,共6页
基于可控的坡面间歇降雨和多场次降雨试验,对黄土坡面土壤水分入渗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歇降雨条件下,两次降雨期间的累积径流量均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呈近似线性增加,湿润锋也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两次降雨的间歇期,湿... 基于可控的坡面间歇降雨和多场次降雨试验,对黄土坡面土壤水分入渗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歇降雨条件下,两次降雨期间的累积径流量均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呈近似线性增加,湿润锋也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两次降雨的间歇期,湿润锋增加缓慢.入渗率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第2次降雨的入渗率随时间而减小的趋势更明显;15°坡面的累积入渗量比25°大,分别为178和88mm.多场次降雨条件下,各场次降雨的初始入渗率均较高,其中第1场降雨的土壤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在各时段均明显高于其他场次,后3场降雨的入渗率差异不大;降雨场次越多,湿润锋越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降雨 多场次降雨 入渗率 径流 黄土
下载PDF
论中国区域性土的分布和岩土性质的形成 被引量:20
12
作者 高国瑞 韩爱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1-515,共5页
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分布着各种具有地区特点的“区域性土”:北部的黄土、南部的红土、中部的老粘土以及东南近海的海洋软土(包括沿海的软土)。它们和一般粘性土的工程特性不同,故而人们有时称之为“特殊土”。笔者曾分别对它们的工程特性... 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分布着各种具有地区特点的“区域性土”:北部的黄土、南部的红土、中部的老粘土以及东南近海的海洋软土(包括沿海的软土)。它们和一般粘性土的工程特性不同,故而人们有时称之为“特殊土”。笔者曾分别对它们的工程特性和基本性质进行过研究。本文对这些“区域性土”的物理力学、物理化学和微观分析的测试成果作了系统归纳,并对这些“区域性土”的分布规律和工程特性的形成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区域性土”地理分布和独特的工程特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我国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地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土 黄土 膨胀土 红土 海洋软土
下载PDF
冬小麦–夏休闲体系作物产量和土壤磷形态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26
13
作者 金欣 姚珊 +3 位作者 Batbayar Javkhlan 贾丽洁 张树兰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60-1671,共12页
【目的】研究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变化,有助于选择和优化特定作物体系下不同肥料管理措施,提高磷资源效率。【方法】基于20年土冬小麦/夏休闲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利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并分析... 【目的】研究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变化,有助于选择和优化特定作物体系下不同肥料管理措施,提高磷资源效率。【方法】基于20年土冬小麦/夏休闲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利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并分析其与小麦磷吸收量、土壤磷表现平衡之间的关系。试验设7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氮钾化肥配施(NK)、磷钾化肥配施(PK)、氮磷化肥配施(NP)、氮磷钾化肥配施(NPK)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结果】旱作条件下,20年长期NP、NPK和MNPK处理较CK、N、NK、PK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年平均增产在205~265 kg/hm2之间,以MNPK增幅最高。NP、NPK和MNPK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和秸秆吸磷量。PK、NP、NPK、MNPK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树脂磷(Resin-P)、碳酸氢钠提取无机磷(NaHCO_3-Pi)、氢氧化钠提取无机磷(NaOH-Pi)、浓盐酸提取无机磷(C.HCl-Pi)和残余磷(Residual-P)含量,显著降低了碳酸氢钠提取有机磷(NaHCO3-Po)和氢氧化钠提取有机磷(NaOH-Po)含量。PK、NP、NPK与CK相比,对稀盐酸提取无机磷(D.HCl-Pi)、浓盐酸提取有机磷(C. HCl-Po)含量影响不大,而MNPK显著提高了D. HCl-Pi和C. HCl-Po含量。N、NK处理较CK显著增加了Residual-P和C. HCl-Po,显著降低了NaHCO3-Po和NaOH-Po,对Resin-P、NaHCO_3-Pi、NaOH-Pi、C.HCl-Pi和D.HCl-Pi含量没有影响。与试验初始时相比,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和有机肥主要增加了土壤中可利用态无机磷的比例,降低了残余态磷和有机磷的比例。土壤中Resin-P、NaHCO_3-Pi和C. HCl-Pi与小麦磷吸收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磷素盈余显著增加了D. HCl-Pi、Resin-P和NaHCO_3-Pi的含量。【结论】供试土壤条件下,NP、NPK和MNPK三种平衡施肥措施都不仅有利于作物增产,而且有利于保持高比例的土壤有效磷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蝼土 无机磷组分 有机磷组分 冬小麦-夏休闲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黄绵土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李爱宗 张仁陟 王晶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0-484,共5页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T),团聚体稳定率: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T),团聚体稳定率: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T)。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均与耕作方式有关。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有利于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分析结果同时说明,采用适当耕作方式的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黄绵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质
原文传递
抗疏力固化剂改性黄土工程性质及其改性机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彭宇 张虎元 +2 位作者 林澄斌 王学文 杨龙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2-772,共11页
将抗疏力固化剂运用到黄土加固中,并对比水泥、石灰改性黄土性质,探究抗疏力固化剂改性机制。通过强度试验、崩解试验、渗透试验探索改性土工程性质。通过开展水滴入渗、X衍射、电镜扫描、压汞等试验分别分析土样土颗粒表面能、矿物成... 将抗疏力固化剂运用到黄土加固中,并对比水泥、石灰改性黄土性质,探究抗疏力固化剂改性机制。通过强度试验、崩解试验、渗透试验探索改性土工程性质。通过开展水滴入渗、X衍射、电镜扫描、压汞等试验分别分析土样土颗粒表面能、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孔隙充填情况以探究改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抗疏力固化剂改性黄土强度、抗崩解性显著提高,渗透性略有降低。水滴入渗试验显示抗疏力改性黄土土颗粒表面自由能极大降低,斥水性明显优于水泥、石灰改性土;不同抗疏力固化剂添量土样X衍射图谱中物象群峰基本相同;SEM图像显示随抗疏力固化剂掺量提高,黄土中粉土颗排列方式基本不变,细小黏附物发生凝聚,附着物略有增多;压汞数据显示抗疏力改性黄土中大、中、小孔隙体积均略有减小,微孔隙明显增多。初步得出抗疏力改性黄土的机制在于:降低土颗粒表面能以提高阻水、抗水性;抗疏力物质包裹土颗粒及细小黏土颗粒发生凝聚来连结土颗粒,强化骨架颗粒连结强度;抗疏力材料膨胀挤密作用较弱,改性黄土通透性好。抗疏力固化剂在改善黄土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的基础上,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固化剂在提高阻水性的同时通透性降低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黄土 抗疏力固化剂 工程性质 改性机制
原文传递
表面活性剂对2,4-二氯苯酚在黄土中吸附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周文军 杨瑞强 +3 位作者 姜梅 展惠英 陈慧 刘国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研究了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单独改性和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共同改性的黄土对水中2,4-二氯苯酚的吸附行为以及环境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黄土对2,4-二氯苯酚的等温吸附曲线满足Freundlich方程;改性后的黄土对2,4-二氯苯... 研究了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单独改性和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共同改性的黄土对水中2,4-二氯苯酚的吸附行为以及环境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黄土对2,4-二氯苯酚的等温吸附曲线满足Freundlich方程;改性后的黄土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吸附率提高2~9倍,且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量的增多而增大,等温吸附曲线与天然黄土有所不同,并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会减小相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随着pH值的逐渐增大,2,4-二氯苯酚的离子形态逐渐增多不利于改性黄土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而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程度却随着pH值的逐渐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2 4-二氯苯酚 黄土 吸附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砂层在黄土中发生指流条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建丰 王文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2-86,共5页
根据层状结构土壤在积水入渗过程中存在发生指流的现象,该文针对黄土地区"垆盖砂"的土壤条件,在室内以西安黄土为主体,对6种不同粒径的砂质双层结构土壤进行积水入渗试验,以观测研究发生指流的现象、机理与条件。研究表明:决... 根据层状结构土壤在积水入渗过程中存在发生指流的现象,该文针对黄土地区"垆盖砂"的土壤条件,在室内以西安黄土为主体,对6种不同粒径的砂质双层结构土壤进行积水入渗试验,以观测研究发生指流的现象、机理与条件。研究表明:决定砂质双层结构能否发生指流现象的重要因素,一是入渗水流进入砂层后的稳渗率;二是表征砂层物理特性的饱和导水率;并以二者的比值做为判断发生指流现象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根据试验分析,可将该比值<0.02作为砂层发生指流现象的临界值。该指标也表明,当进入砂层的稳渗率小于砂层饱和导水率1/50时,即可发生明显的指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砂层 指流 稳渗率 饱和导水率
下载PDF
重金属Mn(Ⅱ)在黄土上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艳 唐晓武 +1 位作者 王恒宇 刘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76-380,共5页
锰是一种重金属痕量元素,人体摄入过量的锰会产生中毒效应。近来,控制环境中锰的排放量备受关注,成本低廉的黄土被用于研究对溶液中Mn(Ⅱ)离子的去除效应,研究了反应时间、Mn(Ⅱ)离子浓度、温度和络合剂氨基三乙酸(NTA)对Mn(Ⅱ)在黄土... 锰是一种重金属痕量元素,人体摄入过量的锰会产生中毒效应。近来,控制环境中锰的排放量备受关注,成本低廉的黄土被用于研究对溶液中Mn(Ⅱ)离子的去除效应,研究了反应时间、Mn(Ⅱ)离子浓度、温度和络合剂氨基三乙酸(NTA)对Mn(Ⅱ)在黄土上吸附的影响。黄土对Mn(Ⅱ)的吸附很迅速,在1 h内就达到平衡,吸附的动力学现象与伪二级动力学模型非常吻合,反应速率随Mn(Ⅱ)离子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黄土对Mn(Ⅱ)的吸附容量可达7.829 mg/g,升高温度有利于黄土对Mn(Ⅱ)的吸附。NTA有助于Mn(Ⅱ)从黄土上解吸下来,增加NTA的浓度,解吸效果会更好,当黄土中Mn(Ⅱ)负载量很小时,更容易被解吸掉。黄土中的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对重金属锰离子的吸附起了关键作用,离子交换作用是锰吸附的主要机理。试验结果为黄土用作防污屏障和用作吸附材料来降低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提供了依据,NTA的引入对污染土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吸附 NTA 解吸附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旱作塿土小麦产量、养分效率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杨旸 张树兰 +1 位作者 杨学云 孙本华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2-1168,共7页
本文以20年塿土冬小麦-夏休闲轮作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小麦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及养分平衡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试验包括7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氮磷钾(NPK)、有机肥与... 本文以20年塿土冬小麦-夏休闲轮作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小麦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及养分平衡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试验包括7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氮磷钾(NPK)、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MNPK)。结果表明,同时施入氮肥和磷肥处理的小麦产量上升趋势显著,年均增产幅度为219~265 kg hm-2。施氮肥处理土壤氮素盈余,施磷肥处理土壤磷素盈余。以N和NK氮素盈余最多,年均盈余分别为88 kg hm-2和66 kg hm-2,MNPK土壤磷素盈余达到107 kg hm-2。同时施入氮磷肥处理(NP、NPK)显著提高了氮(磷)肥的累积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MNPK仅显著提高了氮肥的累积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除了PK和MNPK外的其它处理,土壤钾素均呈亏缺状态,以NP亏缺最严重,达到103 kg hm-2a-1。施钾肥对钾肥累积表观利用率、钾肥农学效率以及钾肥偏生产力均没有明显影响。20年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以MNPK最高。旱作塿土合理的施肥措施为氮磷配合或有机肥配合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累积表观利用率 塿土 养分平衡
原文传递
聚丙烯酰胺(PAM)对黄土结皮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胡霞 蔡强国 +4 位作者 刘连友 李顺江 蔡崇法 张光远 朱远达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68,共4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溅蚀方法,通过采样制作土壤切片,研究聚丙烯酰胺(PAM)对黄土结皮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AM能改善土壤结构状况,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抑制土壤结皮形成;但是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逐渐被雨...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溅蚀方法,通过采样制作土壤切片,研究聚丙烯酰胺(PAM)对黄土结皮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AM能改善土壤结构状况,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抑制土壤结皮形成;但是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逐渐被雨滴破坏;试验筛选出PAM-1抑制土壤结皮形成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PAM 黄土结皮 形成原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