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晋西黄土区长期人工林恢复对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熊瑛楠 冯天骄 +1 位作者 王平 吴旭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8-237,246,共11页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工植被恢复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质量,明确长期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响应差异,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选取晋西黄土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地、人工...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工植被恢复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质量,明确长期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响应差异,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选取晋西黄土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地、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油松林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含量等土壤养分,对比分析长期不同人工林恢复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1)次生林地、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在0—20 cm浅层土壤的容重分别1.15,1.04,1.06 g/cm^(3),次生林地的容重最大,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次生林地在浅层的土壤水分状况优于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消耗期(生长季开始前)过渡到积累期(生长期开始)时,次生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更剧烈;(3)次生林地土壤碳储量较高,油松林地土壤氮、磷储量较高。3种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且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以水养条件为依据,建议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多以保育次生林为主来达到较好的水碳储量等生态效益,有利于优化晋西黄土区的林分管理,促进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植被恢复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晋西黄土地区小老树的防治与改造 被引量:10
2
作者 余新晓 陈丽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6年第1期81-86,共6页
通过对黄土地区广泛分布小老树的系统研究,分析了黄土地区小老树的特征,提出了晋西黄土区小老树的基本标准;分析了造成小老树土壤水分资源不足、土壤肥力不足、造林密度过大和种苗质量差等四方面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黄土地区小老树防... 通过对黄土地区广泛分布小老树的系统研究,分析了黄土地区小老树的特征,提出了晋西黄土区小老树的基本标准;分析了造成小老树土壤水分资源不足、土壤肥力不足、造林密度过大和种苗质量差等四方面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黄土地区小老树防治改造对策,即控制适宜的林分密度、采用适用的造林方式、加强地面覆盖和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实验表明在晋西黄土地区使用隔坡反坡梯田方式整地是防治和改造小老树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老树 标准 成因 防治 改造 晋西黄土地区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三种林地土壤养分随林分生长的变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董秀群 王百田 +1 位作者 武中鹏 王旭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9-76,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类型以及林龄对晋西黄土区土壤养分的改良效应,以期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丰富该区域的生态服务评估资料。[方法]采用林分调查、土壤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于2011年和2016年7—8月对3种不同林龄(山杨中龄林、油松...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类型以及林龄对晋西黄土区土壤养分的改良效应,以期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丰富该区域的生态服务评估资料。[方法]采用林分调查、土壤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于2011年和2016年7—8月对3种不同林龄(山杨中龄林、油松幼龄林、侧柏中龄林)林地内的不同土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进行分析,并研究林内各土层间的C、N、P化学计量关系。[结果]表明:各林地土壤养分都有极强的表聚性,0~30 cm土层内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占0~100 cm土层的70%以上;经过5年时间,山杨、油松和侧柏林地0~50 cm土层内平均全氮含量分别增长了9.4%、7.4%、7.5%,全磷含量分别增长了11.6%、12.2%、21.4%;0~100 cm土层内碳储量分别增加了21.17、23.74、2.21 t·hm-2。不同林地之间土壤C:N值随土层深度逐渐减小,而N:P、C:P值随土层变化并没有规律;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0~10 cm)的N:P和C:P值明显减小,而C:N值变化不明显。[结论]根据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试验林地内碳和氮含量较为丰富,而全磷平均含量为0.36~0.46 g·kg-1、为4~5级标准。在试验林地内,对土壤碳储量、全氮、全磷改良效果相对较好的分别为油松林、山杨林和侧柏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土壤养分 林分生长 化学计量
下载PDF
山西中阳5种人工林地土壤的抗蚀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马西军 程金花 +4 位作者 张洪江 陆晓宇 张君玉 孙龙 王彬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3-119,共7页
【目的】分析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地土壤的抗蚀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人工林建设过程中树种的搭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山西中阳县车鸣峪林场神疙瘩管护站的5种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取样测定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土壤抗蚀性指数... 【目的】分析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地土壤的抗蚀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人工林建设过程中树种的搭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山西中阳县车鸣峪林场神疙瘩管护站的5种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取样测定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土壤抗蚀性指数,并分析了5种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1)不同种类人工林的土壤抗蚀性有差异,土壤抗蚀性指数表现为刺槐油松榆树混交林>油松林>侧柏林>刺槐林>灌木林,不同土层的土壤抗蚀性指数也有区别,表现为0~20cm土层大于20~40cm土层。2)土壤抗蚀性指数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且二者间呈三次函数关系,其中20~40cm土层土壤抗蚀性指数下降幅度更大。3)土壤抗蚀性指数与粒径>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土壤粘粒(粒径<0.001mm)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与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土壤抗蚀性受土壤基本物理性质的影响较大。【结论】不同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差异较大;为减轻土壤侵蚀,应当营造混交林,保护表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蚀性 土壤理化性质 人工林 晋西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土壤侵蚀及预报研究——第二部分 细沟侵蚀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贵平 曾伯庆 +1 位作者 蔡强国 陆兆熊(S.Luk)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1期22-24,共3页
细沟是指坡面受径流冲刷作用而形成的小沟槽。试验表明,当表土抗剪强度为5kPa时,若平均水流动力达到或超过2.5N/m^2,则细沟就会产生。在有细沟侵蚀发生的情况下,细沟间的来沙量由于所占比例较小,可假定为一个常量,其值为2.5ks/m^2,因此... 细沟是指坡面受径流冲刷作用而形成的小沟槽。试验表明,当表土抗剪强度为5kPa时,若平均水流动力达到或超过2.5N/m^2,则细沟就会产生。在有细沟侵蚀发生的情况下,细沟间的来沙量由于所占比例较小,可假定为一个常量,其值为2.5ks/m^2,因此细沟水流的泥沙分离量为实测土壤流失量与细沟间侵蚀量的差值。本项研究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试验为基础,提出了细沟侵蚀参数分布预报模型,它与径流预报模型、细沟间侵蚀预报模型结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一次降雨坡面土壤侵蚀总量预报模型。此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将会成为水土保持规划与效益评价的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