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S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覆盖动态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常庆瑞 刘京 +1 位作者 杨勤科 张晓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2187-2190,共4页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 机交互的屏幕解译 ,得到 1990年、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 /覆盖数字地图 ,以及面积统计结果 .分析表明 ,近 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果...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 机交互的屏幕解译 ,得到 1990年、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 /覆盖数字地图 ,以及面积统计结果 .分析表明 ,近 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果园面积显著增加 ,人工林地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荒野地占地比重下降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 动态监测 黄土丘陵沟壑区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移民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宁夏海原县为例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鹏 刘小鹏 +2 位作者 王亚娟 韩晓佳 温胜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3-443,共11页
以海原县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海原县2000—201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海原县... 以海原县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海原县2000—201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海原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变化,林地、建设用地、水域以及园地面积分别增加24 532.56 hm^2、13 233.71 hm^2、1 093.58 hm^2和812.16 hm^2,而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未利用面积下降幅度最大,共减少21 333.05 hm^2;研究期间海原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变化趋势,由2000年的37.25×10~8元增加至2015年的62.23×10~8元,变化率为67.07%,而林地、园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是海原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关键;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来看,海原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变化趋势;研究期间研究区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均呈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废物处理和水源涵养增加量最大,其次是生物多样性和气候调节,而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以及娱乐文化增加量最低,说明海原县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通过地理探测器诊断发现草地、园地、林地、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定力q值均>0.8,说明这6项因子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过程 黄土丘陵沟壑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理探测器 海原县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岳宏昌 王玉 +2 位作者 李缠云 王伟 王栓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6-69,82,共5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2006年不同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设计条件下,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变幅较大,坝地、梯田和坡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出较一致的趋势,而苹...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2006年不同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设计条件下,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变幅较大,坝地、梯田和坡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出较一致的趋势,而苹果地除0—100 cm外,100—200 cm随着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出现较大波动;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程度不同,同一类型土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也有差异,10 cm处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逐渐递减。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分析,将不同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划分为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4个层次;并建立了不同类型土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水分 垂直分布
下载PDF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4
作者 郭曼 郑粉莉 +2 位作者 安韶山 刘雨 安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9-232,238,共5页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固原地区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表现为0-5cm土层>5-10cm土层>10-20cm土层,...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固原地区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表现为0-5cm土层>5-10cm土层>10-20cm土层,且在不同土层之间的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SOC和SMBC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亦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土壤剖面各土层SOC和SMBC皆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总呈上升趋势,且与恢复年限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表层土壤(0-5cm)SOC和SMBC年增长率分别为4.81%和6.96%,增加幅度较大;植被恢复23~75a期间,表层土壤SOC和SMBC的年增长率均为0.25%,增加趋势减缓。土壤剖面各土层微生物熵(SMQ)变化于2.113~4.375。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在恢复前期(0~12a)较快,恢复后期(12~75a)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SOC和SMBC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与对照农地相比,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了85.23%,增加速率较快;而在植被恢复23~75a期间,有机碳密度仅增加了6.60%,增幅减缓。表明植被自然恢复有助于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促进土壤碳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微生物量碳 典型草原带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土壤水蚀观测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甘枝茂 岳大鹏 +1 位作者 甘锐 查小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9-525,共7页
通过2004年6月至10月,在陕北对降雨形成的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定位观测,其结果表明:①乡村聚落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335,其中延安最大,为0.44;榆林和绥德较小,分别为0.293、0.272。同时,道路和庭院的径流系数较大,分别为0.39、0.377,户间... 通过2004年6月至10月,在陕北对降雨形成的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定位观测,其结果表明:①乡村聚落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335,其中延安最大,为0.44;榆林和绥德较小,分别为0.293、0.272。同时,道路和庭院的径流系数较大,分别为0.39、0.377,户间空地较小,为0.277;②径流平均含沙量以户间空地最大(52.54g/l),次为户间道路(41.42g/l),而院落径流含沙量较小(17.78g/l);③乡村聚落的平均侵蚀强度为5434.3t/km2,已达强度级侵蚀,其中户间道路、户间空地侵蚀较大,分别为7348t/km2、6873t/km2,庭院相对较小,为2081.7t/km2;④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变化,受人为影响更加突出。说明黄土高原乡村聚落土壤侵蚀较严重,并且具有特殊性,不可忽视,应加强研究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陕北黄土丘陵区 观测分析 土壤水蚀 2004年6月 土壤侵蚀 径流系数 径流含沙量 定位观测 侵蚀强度 人为影响 黄土高原 户间 平均 道路 特殊性 庭院 降雨
下载PDF
称重式蒸渗仪系统改进及在农田蒸散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姜峻 都全胜 +1 位作者 赵军 陈云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72,共6页
水分是制约黄土丘陵区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关键因子。该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且季节多变,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对该区旱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土壤蒸渗仪(Lysimeter)可测量总蒸散量、渗漏量等有关水量平衡的各个分量,具有其... 水分是制约黄土丘陵区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关键因子。该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且季节多变,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对该区旱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土壤蒸渗仪(Lysimeter)可测量总蒸散量、渗漏量等有关水量平衡的各个分量,具有其它装置和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为田间蒸散和降水入渗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较先进的量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它对推动我国实验水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实验环境。中国科学院安塞试验站对原建造的用于测定农田蒸腾蒸发转化的称重式蒸渗仪在2005年对称重感应系统、电源进行改造,主要对主机、采集软件进行了重新更新,使其可直接在Windows界面下工作,数据采集更加方便,将测量出来的模拟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经处理显示并记录在数据采集器内。改进后蒸渗仪主要有以下特点:(1)土柱重19~26t,蒸渗仪精度为152g(0.05nm),可测量蒸腾蒸发量和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量与入渗量;(2)蒸渗仪面积3m^2(1.5m×2m),深度3m,可充分允许农作物根系发育与吸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化,地下水位变化等过程进行,蒸渗仪的供排水系统能够在蒸渗仪内模拟实际地下水位变化,可较好代表大田实际情形,并对作物生长过程中水分利用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渗仪 蒸腾蒸发 降雨量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及技术对策 被引量:15
7
作者 史敏华 李新平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139-143,共5页
 本文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恢复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植被自然恢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分析认为 ,无论是退耕地 ,还是小流域 ,植被都能依据自繁殖能力进行自然演替 ,并形成群落。在没有人为干扰和自然物种侵入的...  本文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恢复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植被自然恢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分析认为 ,无论是退耕地 ,还是小流域 ,植被都能依据自繁殖能力进行自然演替 ,并形成群落。在没有人为干扰和自然物种侵入的退耕地上 ,植被依据植物的演替规律自然恢复 ,15~ 2 0a为草本群落阶段 ,15a之后出现灌木 ,2 0~ 2 5a后可形成灌木群落 ,30~ 5 0a后 ,形成乔木群落 ;封禁 12a的小流域 ,木本植物的种类达 41种 ,分属于16科 34属。针对人工恢复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仿拟自然演替规律植树种草相结合 ,封抚结合 ,实现多林种 ,多树种的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 水土流失 林业生态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 植被自然恢复 植物演替规律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作物生产潜力影响因素分析——以王家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忠武 蔡强国 +2 位作者 唐政洪 吴淑安 朱远达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1-608,共8页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特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几年来王家沟流域不同种类和不同年份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特征 ,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支持下 ,利用基于土壤侵蚀条件下的YI...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特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几年来王家沟流域不同种类和不同年份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特征 ,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支持下 ,利用基于土壤侵蚀条件下的YIELD作物生产力模型并结合各作物的实际观测资料 ,从降雨量、气温等气象因素以及地膜覆盖、施肥、梯田等耕作措施两方面分析了该小流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结果表明在气象因素 (大气降水 )和土壤侵蚀的共同影响下 ,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是影响该区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地理信息系统 王家沟流域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种植密度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郭建斌 赵陟峰 骆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4,共5页
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刺槐人工林植被生长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状况,以期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同是林龄为20a的刺槐人工林,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高、冠... 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刺槐人工林植被生长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状况,以期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同是林龄为20a的刺槐人工林,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值,均比低密度林分内的低,但郁闭度要比低密度林分高;密度大的林分胸径普遍较小,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胸径逐渐增大。刺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的平均高度、盖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都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各林分林下植被层的含水量也存在着随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的趋势。从人工林的生长状况来看,晋西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1667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刺槐人工林 生长状况 密度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陡坡微地形分布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邝高明 朱清科 +2 位作者 赵磊磊 常存 郑学良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3-1088,共6页
水分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而陡坡的水分条件差,导致坡面上水分空间差异的微地形成为陡坡坡面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全站仪实测陕西省吴起县合家沟流域的地形参数,以Arc GIS 9.2为平台,对切沟、浅沟... 水分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而陡坡的水分条件差,导致坡面上水分空间差异的微地形成为陡坡坡面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全站仪实测陕西省吴起县合家沟流域的地形参数,以Arc GIS 9.2为平台,对切沟、浅沟、缓台、塌陷和陡坎5种微地形在陡坡坡面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陡坡坡面微地形占坡面面积比例介于18%~30%,平均为23.13%;各类微地形占坡面面积比例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切沟8.44%、缓台6.66%、浅沟5.00%、陡坎1.53%、塌陷1.52%;坡面坡向和坡面坡度是影响浅沟、切沟和塌陷占坡面面积比例的主要地形要素,陡坎占坡面面积比例主要受坡面坡度的影响,而坡面坡向与坡面坡度对缓台占坡面面积比例均没有明显的影响;不同坡向陡坡微地形占坡面面积比例大小顺序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塌陷、浅沟和切沟占坡面面积比例为阳坡和半阳坡大于半阴坡和阴坡;陡坎、浅沟和切沟占坡面面积比例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塌陷占坡面面积比例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陡坡 微地形 坡面面积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石油开发对黄土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积泉 王伯铎 +2 位作者 马俊杰 唐晓兰 程金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目的 为降低石油开发引起的区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分析石油开发各阶段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对策。方法 对土地利用、动植物、植被和景观生态因子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方法,土壤生态因子采用类比工程监测和USLE... 目的 为降低石油开发引起的区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分析石油开发各阶段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对策。方法 对土地利用、动植物、植被和景观生态因子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方法,土壤生态因子采用类比工程监测和USLE模型预测方法。结果 通过分析得出石油开发的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 3个阶段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土壤、动植物、植被和景观产生影响。结论 根据不同阶段和工程类型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尤其是生物措施要贯穿整个开发过程,把石油开发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开发 生态环境影响 保护对策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与气候生产力变化分析--以延安市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伟 王玉 +2 位作者 李缠云 岳红昌 王栓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1-154,共4页
通过整理延安宝塔区1980—2007年气象资料,在分析延安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应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气候生产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区降雨量以2.73 mm/a的速度递减,气温以0.05℃/a的速度递增,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趋... 通过整理延安宝塔区1980—2007年气象资料,在分析延安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应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气候生产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区降雨量以2.73 mm/a的速度递减,气温以0.05℃/a的速度递增,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是逐年递减,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是逐年递增。气候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但递增幅度不显著;降雨量是该区气候生产力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暖湿型"气候对作物气候生产力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气候生产力 黄土丘陵沟壑区 延安市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细碎化评价与土地整治工程分区——以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祯 吴金华 +2 位作者 白帅 王海洋 陈英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0-307,共8页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细碎化的特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延安市吴起县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单元,基于ArcGIS与Fragstats软件,运用景观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评价了吴起县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分析影响因素,并划分土地整治工程分区。...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细碎化的特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延安市吴起县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单元,基于ArcGIS与Fragstats软件,运用景观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评价了吴起县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分析影响因素,并划分土地整治工程分区。结果表明:(1)吴起县耕地综合细碎化程度总体较高,各程度细碎化的行政村数量排序为中度细碎>重度细碎>轻度破碎。轻度细碎化集中分布于吴起县北部,重度细碎化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西南部,中部地区的重度细碎化呈现出西北—东南走向的条带状。吴起县耕地细碎化的主要类型为面积细碎化,形状细碎化与分布细碎化程度相对较低。(2)吴起县耕地综合细碎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高程、坡度、距河流的距离、距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影响力大小排序为距河流的距离>坡度>高程>距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坡度、距河流距离分别与距农村道路距离、距农村居民点距离有很强的交互作用。(3)基于耕地细碎化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划分土地权属调整区、土地平整工程主导区、农田水利工程主导区、农村道路工程主导区、土地工程综合整治区共5个整治工程分区,为吴起县耕地细碎化整治提供方向性引导。可见,吴起县耕地细碎化水平较高,空间异质性较强,主要受地形、水源、耕作便利性等多因素影响,需要以权属调整、土地整治等手段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土地整治工程分区 景观指数 地理探测器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不同时空尺度下沟壑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岔巴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廖义善 蔡强国 +2 位作者 卓慕宁 郑明国 罗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4,共8页
基于DEM,分别以不同的沟壑发育所需的汇水面积为阈值,提取岔巴沟流域等6个不同空间尺度流域的沟壑,并求出不同级别沟壑的差值。结合黄河子洲观测站多年的水沙观测资料,分析不同级别的沟壑及沟壑的不同部位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对流域侵蚀产... 基于DEM,分别以不同的沟壑发育所需的汇水面积为阈值,提取岔巴沟流域等6个不同空间尺度流域的沟壑,并求出不同级别沟壑的差值。结合黄河子洲观测站多年的水沙观测资料,分析不同级别的沟壑及沟壑的不同部位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沟壑密度并不是简单地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小,沟壑密度的空间尺度效应与所提取沟壑的级别有关;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沟坡的次暴雨产沙量占流域产沙总量的比重与降雨特性有关;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毛沟的中、上部及沟头处,而支沟、干沟主干道的沟坡比较稳定,且其发生的重力侵蚀对流域产沙的影响多为"无效"部分;沟壑发育汇水面积的阈值为1500、1800、2000个栅格提取的沟壑对流域侵蚀产沙的作用较大,同时沟壑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与时间尺度有关,在多年平均尺度下,高级别沟壑只起到泥沙输送通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时空尺度 侵蚀产沙 黄土丘陵沟壑区 沟壑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地貌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被引量:8
15
作者 钟德燕 常庆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197,4,共6页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具有深刻的影响。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ArcGIS软件,对不同地貌类型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区景观类型组合不相同,不同景观...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具有深刻的影响。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ArcGIS软件,对不同地貌类型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区景观类型组合不相同,不同景观类型在同一地貌区内的格局特征大不一样,同一景观类型在不同地貌区的空间格局也有明显差异。河谷阶地区景观的空间异质化程度高,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大,黄土梁涧区次之;黄土峁状丘陵区以草地作为本底,其他景观要素镶嵌于这一本底,优势度高;黄土梁峁丘陵区形状最复杂,斑块凸起多,形状不规整,斑块间大小差异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地貌类型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下载PDF
青海黄土丘陵区沟蚀侵蚀模数与其影响因子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丁绍兰 王振 +2 位作者 赵串串 刘思莉 董旭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65,共6页
以青海黄土丘陵区18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用钢钎法测定了侵蚀模数,根据样地土壤砂粒、粉粒、粘粒质地分布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分析计算其可蚀性K值。结合样地植被、坡度等调查信息,分析侵蚀模数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时期,... 以青海黄土丘陵区18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用钢钎法测定了侵蚀模数,根据样地土壤砂粒、粉粒、粘粒质地分布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分析计算其可蚀性K值。结合样地植被、坡度等调查信息,分析侵蚀模数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时期,侵蚀模数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植物覆盖度达到70%时,侵蚀模数对植被因子的敏感度降低。侵蚀模数随土壤孔隙度的增大而降低。随K值的增大和坡度的升高,侵蚀模数有增大的趋势。不同时期,高植被覆盖的样地,侵蚀模数随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低植被覆盖的样地,侵蚀模数随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变化,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无植被覆盖的侵蚀沟样地,年侵蚀模数没有降低趋势。植被覆盖度相当的样地,K值越小,侵蚀模数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沟蚀 侵蚀模数 可蚀性K值 植被因子
原文传递
An applied research on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5
17
作者 LIU Yongmei TANG Guoan +1 位作者 LI Tianwen YANG Qink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3年第4期395-399,共5页
Dae to complex terrain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unsatisfactory when a singl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is used in die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sloping field. Taking the loess hil... Dae to complex terrain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unsatisfactory when a singl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is used in die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sloping field. Taking the loess hill and gully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s a test area, a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extract sloping field and other land use categories by applying an integrated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an integration of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ad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sampling method is remarkably unpro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satisfactory by the method and is of critical significance in obtaining up-to-date information of the sloping field, which should be helpful in the state key project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on slope land in this area. This research sought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accuracy of image classification in complex terrai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integrated classification loess hilly and gully area sloping field SHAANXI
下载PDF
土层复配方案对治沟造地新增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云鑫 李裕瑞 +2 位作者 刘彦随 王永生 张轩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4-72,共9页
新增耕地质量的提升对于延安“治沟造地”项目实施后耕地的有效利用意义重大。为探索一种快速改良“治沟造地”新增耕地质量的有效方法,该研究在延安羊圈沟流域((109°31′~109°71′E,36°42′~36°82′N))开展了为期... 新增耕地质量的提升对于延安“治沟造地”项目实施后耕地的有效利用意义重大。为探索一种快速改良“治沟造地”新增耕地质量的有效方法,该研究在延安羊圈沟流域((109°31′~109°71′E,36°42′~36°82′N))开展了为期4 a的新造耕地土层复配试验。试验基于红黏土(Red Clay,RC)和马兰黄土(Malan Loess,ML)结构上的互补性,利用不同比例的RC和ML对新造地块0~30 cm的土层进行复配重构(T0,未复配的原状土;T1,100%的RC;T2,83.3%的RC和16.7%的ML;T3,66.7%的RC和33.3%的ML;T4,50%的RC和50%的ML;T5,33.3%的RC和66.7%的ML;T6,16.7%的RC和83.3%的ML;T7,100%的ML),通过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情况的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探索了不同土层复配方案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和T3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分别较对照组T0显著提高了13.7、15.2倍;T3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和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较T0处理分别增大20.9%和29.1%,而容重较T0处理减小11.1%,孔隙度增大15.3%。T3处理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较T0处理分别增加了24.5%和100%;T2、T3处理有效钾较T0处理分别增加了29.3%和17.6%。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体结构是土壤肥力形成的结构基础,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决定土壤的肥力状况;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处理土壤肥力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T3、T2、T1、T5、T6、T4、T7、T0。T3处理玉米具有最大地上生物量和千粒质量,且玉米产量也相对较高。综合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状况,认为当RC为66.7%,ML为33.3%时,复配方案相对较优,能提高土壤的肥力。试验初步表明土层复配是一种可行的快速营造高质量土壤的技术方法,研究为提升“治沟造地”工程新增耕地质量及今后类似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肥力 土层复配 土体结构 理化性质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发展途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虎陈霞 傅伯杰 陈利顶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2-286,共5页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安塞县1980—2002年农业发展状况作了动态的定量分析,确定了不同时期农业发展影响因子与农业发展的关联度和农业发展的路径,进一步用聚类方法对因子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业一直是安塞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安塞县1980—2002年农业发展状况作了动态的定量分析,确定了不同时期农业发展影响因子与农业发展的关联度和农业发展的路径,进一步用聚类方法对因子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业一直是安塞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农业总产值受种植业产值的影响最大;1980—1989年,安塞县农业发展以劳动力投入为主,农业总体投入水平较低;1990—2002年,安塞县农业总体投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化肥使用和机械总动力成为影响农业总产值的重要因子,农村劳动力与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减小,表明安塞县农业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转变,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地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和耕地面积与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减小,进一步降低了农村粮食需求对土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依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农业 灰色关联分析法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村级单元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以榆林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郝高建 赵先贵 +1 位作者 蒋蕾 梁运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6期85-89,共5页
通过对榆林丘陵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 ,在对本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 ,对本区出现的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 ,探索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村级单元生态建设和农业的发展道路。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综合治理具有一定... 通过对榆林丘陵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 ,在对本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 ,对本区出现的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 ,探索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村级单元生态建设和农业的发展道路。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级 生态建设 可持续农业 农业发展模式 榆林 黄土高原沟壑区 发展道路 丘陵沟壑区 丘陵区 综合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