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安娜 庞奖励 +1 位作者 黄春长 王利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3-458,共6页
通过对渭河上游XJN全新世剖面的Fe、Al、Si、K、Ca、Mg、Na、Ti和Sr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这些元素的分布与气候密切相关。在剖面中表现为:迁移序列是Ca>Sr>Na>Mg,Fe、Al、Si、K和Ti则相对富集;Ca-Sr关系呈两段式分布,指示全新... 通过对渭河上游XJN全新世剖面的Fe、Al、Si、K、Ca、Mg、Na、Ti和Sr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这些元素的分布与气候密切相关。在剖面中表现为:迁移序列是Ca>Sr>Na>Mg,Fe、Al、Si、K和Ti则相对富集;Ca-Sr关系呈两段式分布,指示全新世早期的一次环境变化;Ki残积系数增大,Ca/Mg比值减小,指示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黄土-古土壤序列 全新世 庄浪 甘肃省
下载PDF
新疆昭苏黄土剖面色度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越 宋友桂 王千锁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4年第2期67-75,共9页
对受西风影响的伊犁盆地南缘的昭苏波马剖面进行色度指标分析后发现,在黄土堆积期间,亮度L*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颜色分量a*、b*,同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在S* 中亮度L*与碳酸钙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在L*中相关性极低。红度a*受赤... 对受西风影响的伊犁盆地南缘的昭苏波马剖面进行色度指标分析后发现,在黄土堆积期间,亮度L*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颜色分量a*、b*,同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在S* 中亮度L*与碳酸钙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在L*中相关性极低。红度a*受赤铁矿含量的影响最大,其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气候变干的过程。而黄度b*与针铁矿相关性较差,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气候转变的敏感性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苏剖面 黄土-古土壤 色度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二十二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的千年尺度变化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差异 被引量:13
3
作者 郭正堂 彭淑贞 +1 位作者 魏兰英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9-305,共7页
本文采用游离铁和全铁的比值,建立了0.220MaB.P.以来长武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古风化强度序列,揭示出0.220MaB.P.以来黄土高原古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千年尺度的变化,且多数在同一剖面的磁化率记录上没有明显反映或反映较弱... 本文采用游离铁和全铁的比值,建立了0.220MaB.P.以来长武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古风化强度序列,揭示出0.220MaB.P.以来黄土高原古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千年尺度的变化,且多数在同一剖面的磁化率记录上没有明显反映或反映较弱。由于该地区冬季土壤温度低于0℃,化学风化的强度主要受控于夏季的温度和降水。据此我们认为,这种千年尺度的波动是东亚古夏季风强度变化的信号。此指标与格陵兰GRIP冰芯δ18O记录对比发现,二者在末次冰期有较好的吻合性,而夏季风在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e)及以前的变化要平缓得多。因此,本文的结果显示出:0.220MaB.P.以来,东亚夏季风在千年尺度上的大幅度变化在末次冰期最为显著,此前则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年尺度变化 黄土-古土壤 序列 古风化 古气候
下载PDF
1.5 Ma以来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岩石磁学记录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被引量:17
4
作者 宋友桂 方小敏 +5 位作者 石川尚人 鸟居雅之 李吉均 史正涛 强小科 符超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51,共9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建立了1.5 Ma以来黄土高原高分辨率岩石磁学指标演化序列.岩石磁学记录表明本区1.5 Ma以来以0.93和0.62 Ma为界经历了3个不同的气候演化阶段.在1.5~0.93和0.62~0 Ma期...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建立了1.5 Ma以来黄土高原高分辨率岩石磁学指标演化序列.岩石磁学记录表明本区1.5 Ma以来以0.93和0.62 Ma为界经历了3个不同的气候演化阶段.在1.5~0.93和0.62~0 Ma期间各种磁学参数大致呈同步变化趋势,能较好地与深海氧同位素(MIS)曲线相对应,而在0.93~0.62 Ma期间(相当于L9底到L6顶,MIS24-MIS16),尽管磁化率、饱和剩磁强度(Mr)、饱和磁化强度(Ms)与剩磁矫顽力(Bcr)、矫顽力(Bc)曲线的峰谷能与MIS的峰谷相对比,但该阶段的磁学参数变化幅度和形式明显不同于1.5~0.93和0.62 Ma以来的两个演化阶段.磁化率、Mr和Ms在0.93 Ma突然降低,此后变幅很小,反映夏季风较弱且相对稳定,一直维持到0.62 Ma前后.在0.9 Ma前后Bc、Bcr突然增大,可能反映了冬季风突然增强,然后宽幅波动下降.这种变化可能是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的响应.黄土高原岩石磁学记录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发生于0.93 Ma,结束于0.62 Ma.造成这次气候转型事件的原因除了与全球冰量和太阳辐射变化有关之外,还可能与中更新世青藏高原急剧隆升而激发的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从而导致亚洲内陆沙漠的形成与扩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磁学 黄土-古土壤 古气候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朝那黄土颜色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千锁 宋友桂 +2 位作者 李吉均 赵志军 荣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89-1494,共6页
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指标与磁化率对比研究后发现,亮度L*值与Hm(赤铁矿)和Gt(针铁矿)的比值相关性较好,在S0和L1阶段其与Hm和Gt的比值呈正相关,在S1阶段为负相关。红度a*与Hm和Gt的比值有较... 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指标与磁化率对比研究后发现,亮度L*值与Hm(赤铁矿)和Gt(针铁矿)的比值相关性较好,在S0和L1阶段其与Hm和Gt的比值呈正相关,在S1阶段为负相关。红度a*与Hm和Gt的比值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条件。而黄度b*与针铁矿的相关性较好,与低频磁化率χlf使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土壤的发育程度。色度指标在变化频率和幅度上较磁化率大,能很好地识别S1阶段弱黄土-古土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那剖面 黄土-古土壤 色度 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
下载PDF
陕西关中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特征及其记录的古环境变迁 被引量:16
6
作者 雷祥义 岳乐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55-560,共6页
陕西关中盆地的泾阳南塬和西安东郊席王晚更新世黄土剖面底部的S_1古土壤是由4层古土壤及与其相间的3层黄土构成,L_1黄土是由3层黄土及夹于其间的两层古土壤构成。这是目前发现的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保存较好的剖面。两剖... 陕西关中盆地的泾阳南塬和西安东郊席王晚更新世黄土剖面底部的S_1古土壤是由4层古土壤及与其相间的3层黄土构成,L_1黄土是由3层黄土及夹于其间的两层古土壤构成。这是目前发现的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保存较好的剖面。两剖面的地层结构、磁化率曲线和地球化学组分反映出的12个温湿、冷干气候变化阶段可以归纳为6个气候变化旋回。这是目前建立的我国黄土高原晚更新世(130—10ka B P)较短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模式,它与经典的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曲线是不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黄土 古土壤序列 磁化率 古环境
下载PDF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高阶地发育与中游黄河贯通 被引量:15
7
作者 傅建利 张珂 +2 位作者 马占武 王书兵 吴艳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6-181,共16页
黄河的形成演变,是综合反映东亚构造地貌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大地质事件,中游是黄河演化的关键河段,也是研究意见分歧集中的河段。发育于晋陕峡谷北段的寺沟T5阶地代表了晋陕峡谷未沟通前的雏形黄河发育阶段,T4阶地代表了黄河的贯通形成... 黄河的形成演变,是综合反映东亚构造地貌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大地质事件,中游是黄河演化的关键河段,也是研究意见分歧集中的河段。发育于晋陕峡谷北段的寺沟T5阶地代表了晋陕峡谷未沟通前的雏形黄河发育阶段,T4阶地代表了黄河的贯通形成。文中选择了自三门峡峡谷至河曲寺沟间不同地貌部位的5个T5阶地和1个T4阶地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阶地上覆黄土野外地层划分、OSL和ESR年代测定及磁化率测试结果与黄土高原段家坡典型黄土地层的对比,确定T5阶地和T4阶地上覆黄土最底部地层分别为S2和S1古土壤层,由黄土地层年代序列确定两级阶地分别形成于250~200ka BP和130~80ka BP。根据阶地的分布和沉积特征,认为250kaBP前后的构造活动是T5阶地形成的主因,此时雏形黄河自三门峡溯源侵蚀到了河津地区,但未沟通河套盆地。形成于130~80ka BP期间的T4阶地发育,代表晋陕黄河北段与河套盆地得以沟通,现今黄河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黄土古土壤序列 磁化率 黄河中游 中更新世晚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冰芯记录与黄土堆积和深海沉积记录之对比 被引量:8
8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4-511,共8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冰芯δ18O、黄土高原黄土及海洋同位素阶段记录的气候事件进行对比 ,认为三种不同介质所记录的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大趋势及主要气候事件是基本一致的 ,均具有 40Ka和 2 0Ka变化准周期 ,并可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 通过对青藏高原冰芯δ18O、黄土高原黄土及海洋同位素阶段记录的气候事件进行对比 ,认为三种不同介质所记录的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大趋势及主要气候事件是基本一致的 ,均具有 40Ka和 2 0Ka变化准周期 ,并可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冰芯记录揭示出气候由冷变暖是缓慢发生的 ,从暖向冷是快速发生的 ,晚更新世最冷期在大约 2 3Ka;全新世大约从 5Ka开始降温 ;而海洋同位素阶段 ,黄土记录揭示出气候由冷变暖是快速的 ,从暖向冷是逐渐的 ,晚更新世最冷气候出现在大约 1 8Ka ;黄土揭示出全新世大约从 3Ka开始气候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 黄土 海洋同位素阶段 气候变化
下载PDF
THE CARBONAT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AND ITS IMPLICATION OF PALEOCLIMATIC CHANGE 被引量:12
9
作者 顾兆炎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1年第23期1979-1983,共5页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soil or paleosol carbonate can be a sensitive paleoclimatic indicat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modem soil carbonates and that of meteoric waters and bet...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soil or paleosol carbonate can be a sensitive paleoclimatic indicat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modem soil carbonates and that of meteoric waters and between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soil carbonates and the fraction of the plants using the C<sub>4</sub> photosynthetic pathway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ess-paleosol sequence CARBONATE ISOTOPIC composition PALEOCLIMATIC change
原文传递
Variations of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the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a loess-soil sequence from Garzê County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13
10
作者 QIAO YanSong ZHAO ZhiZhong +3 位作者 WANG Yan FU JianLi WANG ShuBing JIANG FuCh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24期4697-4703,共7页
The West Sichuan Plateau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ere the climate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Indian southwest summer monsoon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monsoon. In this study, detaile... The West Sichuan Plateau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ere the climate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Indian southwest summer monsoon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monsoon. In this study, detailed geochemical analysis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Ganzisi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Ganzê County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anzê loess and paleosol have experienced the incipient stage of chemical weathering in dust source region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composition of plagioclase which caused the depletion of mobile elements Na and Ca. The post-depositional chemical weathering is characterized by carbonate dissolution and oxidation of Fe2+. The variations of some geochemical indexes (such as CIA values, Na/K and Fe2+/ Fe3+ ratios) in Ganzisi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dicate a gradually decreased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in the dust source regions and deposition areas since 1.15 Ma BP consistent with the general increase of global ice volume, reflecting that the arid trend since 1.15 Ma BP in the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is a regional response to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geochemical indexes in this section also reveal an obvious drying step occurred at about 250 ka BP in this region. We interpret this drying step as a result of decreased influence of the Indian southwest summer monsoon. This decrease in monsoon moisture is probably attributable to the uplift of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t about 250 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序列 地球化学分析 甘孜黄土 化学成分 四川省 古气候 青藏高原东南部 西部
原文传递
Geochemical indicator of original eolian grain size and implications on winter monsoon evolution 被引量:11
11
作者 彭淑贞 郭正堂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S1期261-266,共6页
Grain size of eolian deposits from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However, the grain size of bulk samples is only partially indicative to t... Grain size of eolian deposits from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However, the grain size of bulk samples is only partially indicative to the strength of the winter monsoon because post-depositional weathering processes have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grain size of original eolian particles. Here, non-weathered loess samples were separated into eight different particle fractions, and major chemical elements were determin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geochemical indicator of original eolian grain siz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O2 and AI2O3 contents and the SiO2/AI2O3 ratio in different fractions vary regularly with grain size, and that a good linear 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SiO2/AI2O3 ratio and grain size for the fractions <50μm. Because Al and Si are among the most stable elements and pedogenic processes in the Loess Plateau cannot affect the SiO2/AI2O3 ratio, this index can be used to reflect the grain size of original eolian particles. Application of this index in the Weinan and Luochuan loess sections of the last climatic cycle shows that SiO2/AI2O3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median grain size (Md) in the loess units. On the contrary, SiO2/AI2O3 has documented a series of fluctuations in the soil units that are not clearly indicated by the grain-size changes of bulk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Al2O3 ratio GRAIN siz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WINTER monsoon.
原文传递
土壤发育指数及其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叙勇 李保国 石元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3-159,共7页
以洛川坡头和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为例,系统地观测和描述了各层黄土与古土壤的形态(包括微形态)特征,选取了10个土壤形态属性以评价古土壤发育状况:红化作用(颜色彩度和色调)、总质地(质地类型、粘结性和可塑性)、黑化作用(... 以洛川坡头和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为例,系统地观测和描述了各层黄土与古土壤的形态(包括微形态)特征,选取了10个土壤形态属性以评价古土壤发育状况:红化作用(颜色彩度和色调)、总质地(质地类型、粘结性和可塑性)、黑化作用(颜色亮度)、微结构(类型、结构性发育程度、孔隙类型和总孔度)、细物质(丰度)、原生碳酸盐(丰度)、黑云母(丰度及蚀变程度)、铁氧化物(丰度)、次生碳酸盐(类型及丰度)和淀积粘粒(干涉色、淀积粘粒特征、胶膜丰度、胶膜厚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壤发育指数,并初步讨论了该指数在环境变化研究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发育指数 土壤形态属性 黄土-古土壤序列
下载PDF
黄土高原黄土序列松山-布容地磁极性倒转界线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强小科 徐新文 +2 位作者 陈艇 赵辉 郑浩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5-1138,共14页
松山-布容(M/B)地磁极性倒转是第四纪发生的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事件,其确切位置是黄土-古土壤序列磁性地层学的关键。然而,松山-布容地磁极性倒转界线(MBB)在黄土中记录的位置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制约了高分辨率黄土磁性... 松山-布容(M/B)地磁极性倒转是第四纪发生的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事件,其确切位置是黄土-古土壤序列磁性地层学的关键。然而,松山-布容地磁极性倒转界线(MBB)在黄土中记录的位置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制约了高分辨率黄土磁性地层学和黄土古气候学的区域格局分析以及海陆气候对比研究。本文对黄土高原不同黄土序列MBB的记录位置进行总结,分析了MBB在黄土高原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MBB的记录位置及厚度与L8黄土厚度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比黄土高原不同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结果发现,MBB的记录位置差异较大,黄土高原西北部多位于L8黄土顶部甚至S7古土壤,而东南部则位于L8黄土底部或L8/S8过渡带附近。代表性剖面中MBB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MBB的记录位置与L8黄土受成壤作用影响强度以及沉积速率之间关系密切。黄土高原西北部沉积速率高,L8黄土受成壤作用影响较弱,MBB的记录位置基本不受成壤作用影响;黄土高原中部和东南部沉积速率相对较低,L8黄土受成壤作用影响显著,并呈现一定的穿时性特征。MBB记录位置对成壤作用影响较为敏感,L8厚度的微小变化都可能会引起MBB记录位置的显著移动。因此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MBB的记录位置受成壤作用强度的影响,并影响到黄土与古土壤的地层划分而使MBB的记录位置产生区域差异;除此之外还受Lock-in效应、地磁场信息记录等在不同区域差异性响应,使MBB的位置呈现多因素影响,相互叠加放大造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土-古土壤序列 磁性地层学 松山-布容地磁极性倒转界限
原文传递
Pedosedimentary events in loess of China and Quaternary climatic cycles 被引量:8
14
作者 郭正堂 丁仲礼 刘东生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6年第14期1189-1193,共5页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he orbitally induced climatic oscillations are generally expressed by alternation of pedogenetic and sedimentary events (pedosedimentary events). In the last years, investigations at di...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he orbitally induced climatic oscillations are generally expressed by alternation of pedogenetic and sedimentary events (pedosedimentary events). In the last years, investigations at different localities revealed that complete loess-soil sequences contain 37 major soil stratigraphic units which are spatially correlativ. Rec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many of these soil units are polygenetic (polycyclic), which were formed by several pedogenetic stages interrupted by dust deposition stages, evidencing climatic oscillations within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Some loess units contain also clearly 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paleosol sequence POLYCYCLIC soil pedosedimentary event.
原文传递
甘肃天水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俊余 查小春 +3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周亚利 李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7-945,共9页
对甘肃天水地区师家崖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化学元素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中氧化物SiO_2、Fe_2O_3、K_2O和Al_2O_3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古土壤层(S_(0上)和S_(0下))中较高,黄土层(L_0、L_1和L_t)中较低;而氧化物CaO和Na_2O... 对甘肃天水地区师家崖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化学元素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中氧化物SiO_2、Fe_2O_3、K_2O和Al_2O_3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古土壤层(S_(0上)和S_(0下))中较高,黄土层(L_0、L_1和L_t)中较低;而氧化物CaO和Na_2O变化呈相反趋势;根据钙镁比(Ca/Mg)、钾钠比(K/Na)、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和化学蚀变系数(CIA)等化学参数的统计分析结果,揭示了古土壤层形成时期风化成壤作用强烈,黄土层堆积时期风化成壤作用微弱的规律;以Ti为参比,Si、Fe、K和Al相对富集,而Na和Ca发生不同程度的淋溶,总体处于脱Ca、Na的低等化学风化阶段;SJY剖面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分为化学风化较弱期、波动增强期和减弱期,记录了该区域气候经历了早全新世温凉、中全新世温暖湿润但不稳定,晚全新世凉干的演变过程,对天水地区的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地球化学 师家崖 常量元素
下载PDF
泾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瑜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6-422,共7页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泾河上游赵家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利用X-Ray荧光光谱仪测定了Ba、Zn、Cu、Pb、Cr、Rb、Sr、Co、Th、Zr等10个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并与磁化率、粒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大部分微量元素...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泾河上游赵家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利用X-Ray荧光光谱仪测定了Ba、Zn、Cu、Pb、Cr、Rb、Sr、Co、Th、Zr等10个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并与磁化率、粒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大部分微量元素如Ba、Zn、Cu、Rb、Co、Th、Zr在古土壤层(S0)中富集,而在马兰黄土层(L1)中含量较低;而Pb、Cr、Sr在古土壤层中含量低于马兰黄土层。同时,微量元素Ba、Zn、Cu、Rb、Co、Th、Zr与磁化率、黏粒(〈0.005mm)含量呈正相关,与粗粉沙(0.01-0.05mm)含量呈负相关;而元素Pb、Cr、Sr与黏粒、磁化率呈负相关,与粗粉沙呈正相关关系。在古土壤成壤改造过程中,由于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络合-螯合作用增大,加之黏粒胶体的吸附作用,导致大多数微量元素在古土壤层的相对富集;而元素Cr性质稳定,在整个剖面的波动较小;Sr含量在全新世黄土层(L_0)和表土层(TS)中逐渐升高,主要是由于气候暖干化日趋严重,表土层碱性增强,CaCO_3淋溶作用明显减弱;Pb元素在表土层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三废”排放、金属采矿和冶炼、煤炭和石油的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上游 黄土-古土壤序列 微量元素 全新世 环境变化
下载PDF
Millennial-scale monsoonal climatic change from paleosol sequences on the Chinese western Loess Plateau and Tibetan Plateau: a brief summary and review 被引量:3
17
作者 FANG Xiao-Min LI Ji-Ju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PR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S1期38-52,共15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work from the INQUA 1997 Project "Response of soilformation to short-warm-episodes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its seeded related internationaland domestic grants. It reviews the 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work from the INQUA 1997 Project "Response of soilformation to short-warm-episodes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its seeded related internationaland domestic grants. It reviews the effects of the millennial monsoonal changes on the loess-paleosols of the Chinese Loess and Tibetan Plateaus. High-resolution proxy records ofpedogenesis and monsoons demonstrate that both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wereunstable and synchronously and inversely coupl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During that timerapid episodic cycles of cold surges and warm enhancements spanned only ca. 1-2 ka in high-frequency domain. Sub-Milankovitch cycles (6-8 ka) of progressive cooling or weakening in low-frequency domain generally resembled the pattern of the North Atlantic climatic change. However,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seemed to vary independently, theformer being stable and the later unstable. Soil formation seems to occur in surprisingly fastresponse to the summer monsoon warm enhancements, resulting in weakly or moderatelydeveloped paleosol sequences. North Atlantic and polar cold air surges though the westerlies andother paths, and the north-south swing of the westerlies beside the Tibetan Plateau, may be thealternative mechanisms for the rapid monsoonal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But in the lastinterglacial, the summer monsoons worked largely independ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SOON instability loess-paleosol sequence PEDOGENESIS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古气候代用指标综述 被引量:7
18
作者 杜青松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77-185,共9页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古气候演化在陆相地层中的反映,已经成为认识第四纪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3个重要信息载体之一,可用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演化和受控机制、气候突变事件的记录乃至反演我国内陆干旱化历史。稳定同位素、磁...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古气候演化在陆相地层中的反映,已经成为认识第四纪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3个重要信息载体之一,可用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演化和受控机制、气候突变事件的记录乃至反演我国内陆干旱化历史。稳定同位素、磁化率和孢粉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地球化学、物理学以及生物学分析为提取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蕴藏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定量重建古气候方法的不断引进,运用替代指标研究的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古气候代用指标 对比分析 成壤强度 东亚季风演变
下载PDF
郧县前坊村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及古气候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艳雷 庞奖励 +2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乔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0-845,共6页
秦岭作为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气候、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并当作是黄土高原的南屏障。汉江上游谷地地区位于秦岭南侧,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域,受季风气候活动影响强烈。为了探讨该地区在亚热带气候背景下,风成黄土成壤改造对气候变化的... 秦岭作为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气候、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并当作是黄土高原的南屏障。汉江上游谷地地区位于秦岭南侧,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域,受季风气候活动影响强烈。为了探讨该地区在亚热带气候背景下,风成黄土成壤改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汉江上游谷地前坊村(QFC)剖面磁化率、烧失量、粒度、Rb/Sr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末次冰期以来沙尘暴很有可能越过秦岭在其南侧堆积,黄土—古土壤剖面地层序列从上到下依次为:MS-L0-S0-Lt-L1-AD;这些沉积物完整记录了一级阶地上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信息,地层单元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程度成壤强度的改造。2前坊村剖面中,理化性质在不同地层单元有显著差异。例如磁化率、烧失量、Rb/Sr指标平均含量的高值出现在古土壤层中,低值出现在黄土层;而Zr/Rb含量变化正好相反;这些理化性质表明,在古土壤发育期,水热条件进入最适宜期,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显著;在黄土堆积期,气候寒冷干燥,主要以粉尘堆积为主,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较弱。3秦岭南侧北亚热带汉江上游前坊村一级阶地剖面化学风化强度变化揭示了黄土—古土壤环境气候变化的规律:末次冰期以来(大约18.0~11.5 ka B.P.),气候干冷,沙尘暴频繁出现,沉积物以黄土堆积为主,成壤作用微弱,形成马兰黄土(L1);全新世早期(约11.5~8.5 ka 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方向转变,但主要以干冷为主,形成过渡层(Lt);在全新世大暖期(8.5~3.1 ka B.P.),气候条件达到最优阶段,水热配合较好,生物活动活跃,成壤作用十分显著,发育了古土壤S0;到了全新世晚期以来(3.1 ka B.P.)气候又由暖湿向干冷方向转变,成壤作用明显减弱,沙尘暴出现较为频繁,形成了以黄土堆积为主的全新世黄土(L0)。现代表土层(MS)是在(1.5 ka B.P.)以来气候转暖,加之人类长期农业耕作扰动,在全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谷地 黄土—古土壤序列 风化成壤 古气候
下载PDF
匼河旧石器遗址6054和6056地点地层的再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文祥 刘东生 陈哲英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3-306,共4页
发现于 195 7年的河遗址群的年代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对河遗址群中两个代表性的遗址的地层进行了再研究 ,认为 60 5 4地点文化层位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 S2 以下 ,而 60 5 6地点位于马兰黄土之下 ,二者的时代有较大的差别 ,60 5 4... 发现于 195 7年的河遗址群的年代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对河遗址群中两个代表性的遗址的地层进行了再研究 ,认为 60 5 4地点文化层位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 S2 以下 ,而 60 5 6地点位于马兰黄土之下 ,二者的时代有较大的差别 ,60 5 4地点可能比 60 5 6地点时代要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河遗址 黄土地层 磁化率 第四纪 山西 旧石器遗址 黄土-古土壤序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